导航:首页 > 观影方式 > 塔可夫斯基属于哪个电影流派

塔可夫斯基属于哪个电影流派

发布时间:2021-08-05 05:26:01

㈠ 塔可夫斯基 为什么被苏联流亡

因为苏联并没有放松对电影的控制,苏联当局曾对塔科夫斯基“以诗意的细腻描绘取代叙述的因果关系”极为不满,最后导致塔科夫斯基流亡国外

㈡ 英格玛伯格曼,布努埃尔,塔可夫斯基,黑泽明,奥逊维尔斯在电影史的地位排列

伯格曼黑泽明并列,奥逊威尔斯,塔可夫斯基,布努艾尔

㈢ 为什么电影界把英格玛.伯格曼、费里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称为“圣三位一体导演”

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英格玛.伯格曼、费里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三个人是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奇迹。所以把他们三个称为圣三位一体导演,也就是称他们为现代艺术电影之神

㈣ 安德烈61塔可夫斯基有哪些电影

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卢布耶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塔氏在电影艺术方面与费里尼、伯格曼并称为“圣三位一体”。塔氏作品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

㈤ 电影的两大流派,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区别

蒙太奇 就是一个把一个连贯的情节 分割成几个 小的段落 然后吧这些小段落 打乱,但是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就像写作文的插述倒述。
长镜头就是电影中一个连续的情节,用一个镜头或者比较长时间的镜头来拍完,就是说这个镜头中间不CUT,在拍摄的时候是一次性拍完。
蒙太奇 是影片的剪辑技术。 长镜头更多的依靠的是导演对场景以及人物和情节发展的掌控力。

㈥ 塔可夫斯基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九三二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著述:
《雕刻时光》
许多影评人曾试着诠释其浓烈的个人化视野,却始终难以企及。终于《雕刻时光》里,他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这些文章系长期陆续写成,惟《牺牲》一章口述于其生命最后几周。在这本艺术证言里,我们看到这位大师在“一团时间”里雕塑生命,仿佛时间奔驰穿越镜头,烙印于画面之中。

(一)塔可夫斯基的作品

作品一:安德烈、卢布烈夫(安德烈的激情)

电影摘要式的开端反映出贯穿在整部影片中的神秘潜流:一个农民偷偷潜入一座塔中,乘上一个简陋的热气球,暂时地成功升入高空,但最终重重地摔到地上。剖析<<安德烈、卢布烈夫>>的每一部分来获取它的解剖学特征,不仅会是长篇累牍的,也会是完全个人化的。

<<安德烈、卢布烈夫>>完全以黑白胶片拍摄〔除了结尾,),大量使用了长镜头和流动跟拍。观看<<安德烈、卢布烈夫>>是一次视觉和思想之旅:关于卢布烈夫的生命的主题阐述,关于中世纪俄罗斯凄凉生存状态的洞烛,关于探索精神和艺术之光的冥想。不同于片名所暗示的,影片并非关于这位俄罗斯圣像画家的传记;事实上, 卢布烈夫〔Anatoli Solonitsyn〕近似于一个外围角色:一个中世纪生活的编年体记录者,试图在缺乏灵感和协作的荒芜世界创作宗教艺术。塔可夫斯基的兴趣不在于通过极端的献身或伟大悲悯的行动来提升卢布烈夫。卢布烈夫只不过是一个凡人:一个被淫荡的异教妇女所引诱的僧侣,一个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堂壁画的艺术家,一个犯了原罪的基督徒。卢布烈夫保留到今天的作品是关于他在狂暴骚乱的世界里奋力寻找美和内心平静的一个见证。这一主题被塔可夫斯基悲剧性的短暂一生重演:人受制于他的环境,并且是它的结果。

卢布烈夫游牧式的生活不仅仅由于他巡回性的工作,而且是他的精神漫游的象征。卢布烈夫通过严肃的僧侣生活寻求内心平静,却被无常所折磨。环境的骚乱依照历史次序由享乐主义的农民,异教仪式和鞑靼人的入侵所表现,并隐喻了卢布烈夫的矛盾心理和精神的崩溃。在电影语言上,塔可夫斯基以单线、循环的镜头往返于外部时空和内部时空,表现个人与周遭环境的交流。作为插叙,主题的循环还反映在铸钟时卑贱僧侣Kirill (Ivan Lapikov),头脑简单的Durochka〔Irma Raush〕,以及入狱的流浪艺人)〔Rolan Bykov〕的返回。而铸钟的监督人,一个年轻的铸工〔Stepan Krylov〕,本质上则是年轻的卢布烈夫的化身。在铸钟过程中,卢布烈夫徘徊于铸钟队伍四周。最后,在成功的敲钟声中,年轻铸工忏悔他对老僧侣的欺骗,接着摄影机慢慢移出,高升到头顶上,好象那个热气球中的农民。卢布烈夫的激情又恢复了。

作品二:乡愁

如果说维多里奥.德.西卡和费多里格.费里尼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探索了个人原始心灵的经验主义本质,那么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就是精神心灵的诗意表达。一位俄罗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Oleg Yankovsky),与他美丽的女翻译Eugenia〔Domiziana Giordano〕去往意大利进行语言研究,他们在路上的经历:一个乡村教堂,女人们在圣母玛利亚像前祈祷;一个天然温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复青春;一个名叫Domenico〔ErlandJosephson〕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启式的错觉下将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被村民认为精神失常,曾试图擎一支点燃的蜡烛渡过温泉,作为赎罪计划的一部分,但无法完成,他请求Andrei替他完成这一项表面上无害的任务,Andrei非常不情愿答应他这不合逻辑的请求,但被支离破碎的前兆激起了兴趣,因此没有拒绝他。他拒绝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离开了他。他使自己沉浸于超越现实的孤独和模糊的会话中。

在青葱的意大利风景和俄罗斯乡下沉默色调间的色彩转换,揭示了他的乡愁,揭示了他对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与家人分离,远离祖国,如今孤身一人,开始执行这一存在主义的任务。


<<乡愁>>高度思想化,美仑美奂,充满晦涩的象征,是精神渴求者的电影化抽象。实际上,Andrei意义模糊的旅程,教堂的祈求者,Domenico最后不可思议的行动,都传达了这一天生的渴念。在最后一幕,Andrei掀起外套,护住飘摇的烛火。这是灵魂的象征性揭示,与熄灭精神之火的斗争最终成全了他。但结尾却是不吉的,喑哑的色彩充满了意大利的街道,用那耗尽他的相同的忧郁思念感染了那里的人。塔可夫斯基在流放中拍摄了<<乡愁>>,并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作为对母亲的怀念。这是痛悼不可挽回的过去和不可预知的将来的哀歌式电影。

作品三:镜子

镜子是塔可夫斯基的关于迷失的童真和情感遗弃的自传式电影,影像卓越、极富艺术启发。电影呈现为有关当代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历史事件胶片和梦境的步调迟缓的蒙太奇。镜子是穿越人类的存在,希望和失落,成功和过失的内省的旅程:一段通过催眠治愈了一个年轻人的口吃的电视播报;一个被忽视的妻子迁就了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一段保留下来的未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的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忍受着他的军事指导员。试图将这些形象整合到某一连贯的结构或统一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毕竟,镜子是塔可夫斯基倍受熬煎的灵魂的反映:他关于精神性,因果关系和真理的探索通过挥之不去的映象暴露出来,这些映象不可避免地定义了我们有缺陷的生活,无论怎样的琐细和世俗。

塔可夫斯基通过使用同样的演员表现叙述者生活的两个阶段而故意模糊了时间概念:失去父亲的孩子试图接近他那精神失常的母亲,而疏远的父亲无法关心他那热衷于自己的想法的儿子。关于世界大事的、时代错乱的新闻影片散布其中,提供了环境索引和音调的转换。电影的结构通过闪回和闪前持续推进,又通过色彩转换得以彰显。这导致了影片主题的循环,反映出叙述者疏离的格调和情感的隔绝。影片中逻辑顺序的缺席激起观众的发自肺腑的反应:我们所经验到的知识确实存在于它醉人的美和决绝的渴望中…,甚至也许存在于和艺术家自身的短暂沟通中。

作品四:斯塔克尔〔潜行者〕

二十年前,一颗郧星坠落到地球上的一个俄罗斯小镇,大批人罹难。村民从这奇异地区〔现被称为The Zone〕出走并消失了。传说那里有个叫The Room的内室,可满足人们最深层的意愿。军队上害怕这个神秘莫测的屋子可能带来的后果,就立即用铁丝网围起那块区域,并拍全副武装的军队巡逻。然而,绝望和苦楚还是不断驱使人们叛逆,冒险进入,领头的是一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潜行者,他能悄无声息地穿过The Zone内千变万化的陷阱和圈套。有一个事业有成的作家(Anatoli Solonitsyn),和一个科学家〔Nikolai Grinko〕。一个或许为了寻求灵感和冒险刺激,一个为了探明真相,雇佣了那个潜行高手〔Aleksandr Kaidanovsky〕,带领他们穿越The Zone。潜行者曾受训于一个叫Porcupine的著名潜行者。而Porcupine,曾和他的兄弟进入过The Zone,腰缠万贯地孤身一人回来,并在一星期后自杀。不久有证据表明,他们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到达The Zone,而是他们最深层意愿的不确定。当他们到达The Room门口后,他们对于被允诺祈求的梦想成真的恐惧,导致了深刻的启示和自我发现。

潜行者以宁静的影像,高度的隐喻,令人难忘地探讨了灵魂的本质。塔可夫斯基运用色彩转换描绘了潜意识和外部世界。而在主题上,正如在飞向天空里一样,这种转换象做梦机器一样地分离了物理现实和潜意识。请注意,无论潜行者怎样警告说不要两次走同一条路径,科学家还是原路返回,并毫发无伤地找回了背包,并表现出对潜行者的准则的怀疑。从象征意义上分析,仿佛是潜意识有意拒绝它诚挚的愿望,自己制造障碍,阻止愿望的实现。经过迂回的行程后,他们到达了The Room的接待室,却犹豫不前,无法确认最深层的意愿,即他们的精神渴念。地板上撒满了硬币,注射器针头,武器以及宗教圣像,这都是心灵寻求逃脱痛苦的反映。最后,The Room真实或臆想的能力原来对这些疲倦不堪、矛盾重重的寻求者是无意义的。一切仅仅是在路上。

㈦ 电影理论高手进!

楼主学电影相关专业的?
这几个问题在搜索引擎里面都可以找到的啊~~~

老塔的特点?那是需要你自己体会的啊!这么伟大的人,你要写他的东西,用谁的文字都不好,自己的最好!

看看,这是一个影迷写的:其实你自己写,一定比他写得好。自己写吧,学习电影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在网上搜一些资料,然后认真写。

“塔可夫斯基,一旦翻开,就不能放下。一旦开始读,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
“实际上,这是一本根本读不完的书。我的意思是说,可以读一辈子。”

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必须在精神上战胜自己,改变自己,成为与降生时不同的一个人。”

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三部曲

《安德烈•鲁勃廖夫》、《牺牲》、《乡愁》

㈨ 塔可夫斯基的成就有哪些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终于有人展现了我长久以来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境界。对我来说,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

——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在由俄罗斯这块土地上孕育而出的众多导演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毫无疑问是最伟大的一位。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由于他是一位从根本上提升了电影艺术品格的伟大导演,更因为正是有了像塔可夫斯基这样的少数几个天才的出现,才最终改变了人们对电影的观念,并使电影从一种单纯的娱乐变成了一门可以与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源远流长的艺术门类相比肩的艺术。以至于在国际影坛上,塔可夫斯基一直与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克·费里尼这两位大师齐名,成为对于世界电影来说不可或缺的几位最重要的导演。

1932年,出生于俄罗斯这块土地上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天分。而他的父亲就是俄罗斯最为著名的诗人阿尔谢尼·亚历山大洛维奇·塔可夫斯基。只不过父亲成名要比塔可夫斯基晚,而且又是因为他的名声才使父亲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早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的塔可夫斯基,终于在长大成人后如愿以偿地报考了电影学院。而他在即将毕业时创作的那部影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也因其流畅的叙事和隽永的风格而大获好评。1960年,塔尔科夫斯基得到了莫斯科电影厂的批准,开始接手当时已处于瘫痪状态中的影片《伊凡的童年》的拍摄工作。

为了能够顺利而且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这部处女作,塔可夫斯基不仅重写剧本、重找演员、重选外景,甚至以平均每天40.7公尺的拍摄进度向前推进。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这部电影就在他的手中宣告完成,不但为电影厂节省了2.4万卢布的巨大开销,而且创造了发行1 500个拷贝这一佳绩的电影奇迹。当然,如果塔可夫斯基只是做到了这些,那还算不了什么。更令人惊奇和叹服的,是他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争对儿童心理所造成的那种摧残,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般的震撼,不仅让全世界见识到了这位年仅30岁的青年才俊所拥有的卓越才华,也由此使他在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金狮奖这一殊荣。至此,刚刚走上电影艺术这方舞台的塔可夫斯基就被评论界戴上了“银幕诗人”的桂冠,而这部《伊凡的童年》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作者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此后,塔可夫斯基又先后创作了《安德烈·鲁勃廖夫》和《索拉里斯星球》两部影片,而后者更是使他获得了第2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至于再稍后一些的影片《镜子》,则被塔可夫斯基本人视为“我记忆中的一个清晰、精练的童年景象”,同时也最为鲜明地体现了在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那种诗性风格。在推出了《镜子》这部影片后,塔可夫斯基在他后期的电影创作中也变得越来越像一位布道者,从《潜行者》到《乡愁》再到《牺牲》,他渐渐开始有意识地执著于完成一种对堕落状态中的人类的拯救使命。

1983年,塔可夫斯基被获准以《潜行者》导演的身份到意大利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因为此前的他早就萌生出了到国外拍片的意图,所以在此次电影节结束后,他竟在没有请示当局的情况下就擅自留在了意大利,并在不久后获得了拍摄经典影片《乡愁》的资金。在拍摄自己的最后一部代表作《牺牲》的时候,已经重病缠身的塔可夫斯基不得不在医院和拍摄现场间辗转往复,那种断断续续的制作过程也很像是一位垂危的病人在书写着自己的遗书。事实上,在另一位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老搭档、著名的摄影师史文·纽克维斯特的帮助下,塔可夫斯基的这份“遗书”确实写得极为精美和雅致,而且又拥有着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的永恒魅力。据说塔可夫斯基的医生在看完《牺牲》后整整哭了一天,还试图通过化疗的手段使他的病情在戛纳电影节开幕之前有所好转,但一切似乎为时已晚。当这部经典之作在第3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的时候,是塔可夫斯基的儿子安德鲁沙代替自己的父亲参加了颁奖典礼。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岁末时分,塔可夫斯基在巴黎病逝,终年54岁。

至于记载着他的电影理念的那部《雕刻时光》,以及他留在人间的那几部旷世杰作,则让后世之人在阅读这份最为珍贵的“遗嘱”时,也对这位电影大师充满了永远不会停止的深深敬意。

㈩ 俄罗斯/前苏联有大师级的导演吗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于俄罗斯伊万诺沃札弗洛塞镇,俄罗斯电影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1961年,执导剧情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万的童年》、《乡愁》、《索拉里斯》。

2、谢尔盖·爱森斯坦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于俄罗斯里加,俄罗斯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作家、剪辑师,毕业于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

1923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短片《格鲁莫夫的日记》。1924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罢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战舰波将金号》、《十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3、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1899年 1月13日生于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于莫斯科。曾就学于莫斯科美术学校。1916年入电影界,在汉荣科夫电影制片厂任美工师。1918年开始导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师普赖特的方案》。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领导过新闻片的拍摄工作。1919年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建立了被称为“库里肖夫集体”的教学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铁木儿的誓言》、《我们从乌拉尔来》。

4、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罗斯电影的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汉》。

5、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苏联导演、编剧。

他是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的理论,用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感染观众,在影片总体风格上追求诗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作品有《红帐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红帐篷》、《未寄出的信》。

阅读全文

与塔可夫斯基属于哪个电影流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360如何下载网页电影下载 浏览:894
91re免费电影 浏览:827
太平洋风暴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807
逍遥法外电影完整免费 浏览:9
你想养的动物是什么电影 浏览:944
电影全城热恋好看吗 浏览:766
好看的bl大叔电影 浏览:56
第一血4免费电影 浏览:231
南瓜电影如何安装到pc 浏览:749
好看的经典丧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987
嘉兴电影院怎么去 浏览:354
优盘下电影要用什么格式 浏览:721
手机如何迅雷电影下载 浏览:72
拍电影光圈多少最好 浏览:494
美版孙悟空什么电影完整版 浏览:737
颤音如何截取电影片段 浏览:447
闵行区电影院在什么路 浏览:728
妖类电影有哪些 浏览:378
韩国好看的电影无删减 浏览:679
苹果自带电影商店怎么用不了 浏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