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杜拉斯《情人》这部名著感觉不怎么厉害
那么短的小说,一定要看完啊
不好看么,我还没看呢,已经买了……
貌似这本书有点那个?我也不太清楚,不过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应该不错吧
❷ 推荐杜拉斯的比较经典的书,像《情人》之类的。
个人推荐,她的 平静的生活。
❸ 杜拉斯的《情人》哪个译本比较好
看过王道乾的译本,实话说,很多地方看不明白。看了电影很受感动,电影拍得很好!看了电影才觉得也许王道乾自己也没看明白原著吧,不然就是语言驾驭力不够!王小波对他的评价与实际并不相符
❹ 杜拉斯情人电影
当年,一部《情人》让梁家辉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标准情人———白色的身影,抑郁的气质,迷茫的神情,颤动的嘴唇,渴望却胆怯的动作演绎着欲爱不能的悲哀…… 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以其沧桑感伤的笔调叙述了一法国少女与中国阔少的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影响着一大批中国女性作家(如安妮宝贝)。而依此拍的电影《情人》(梁家辉主演)也是如此唯美,充满了时间感,和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纯粹的艺术是否都应当如此呢?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于1991年将此片搬上了荧幕。饰演其中的中国情人“他”的是获得过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双料影帝——香港影星梁家辉,女主角“我”的饰演者则是法国女星珍·玛琪(Jane March)。后来《情人》曾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舆论和媒体的广泛好评。让·雅克·阿诺将这段异国之恋处理得伤感而唯美...... 1929年,在西贡的湄公河边,一个法国少女等来了一位令她终生难忘的“中国情人”,他抑郁而含蓄,迷茫且深情,他们爱得痴缠,却无法长相厮守。抱着终生的遗憾,梁家辉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句肝肠寸断的话:“他就在那儿,远远地坐在车后,那隐隐约约可见的身影,纹风不动,心如粉碎”。 http://www.verycd.com/topics/9355/
❺ 法国电影《情人》好看吗评价怎么样
首先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简评
根据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小说的改编,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执导,那属于法式浪漫特有的气息,为《情人》添加了一份独有的魅力,不同文明的交融渗透构筑了电影时代的脉络气息,恬静优雅的摄影风格更形成了电影迷人的基色,而大尺度的激情戏码,实则是电影出色电影美学的表现,于此中关于爱的命题如此动人心弦,有些爱情虽注定无果,但却能刻骨铭心,凄美的结局虽是一场悲剧,却也同给人以对爱无限的遐想。
《情人》的另一大看点就在于这是一部充满了猎奇色彩的电影,一个生活在当时法国殖民地越南的17岁少女爱上了华侨富翁的独子,这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注定不会拥有结果的爱情,却成为了电影借以去渲染浪漫最好的契机,电影虽然是一场悲剧,但爱的浪漫却得以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❻ 杜拉斯除了《情人》还有其他什么好作品吗求推荐一些,最好附上简介
作品目录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琴声如诉》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 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水和森林——广场——音乐之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苏珊娜·安德莱尔——树上的岁月——是的,也许——莎伽王国——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8年 伽利玛 《毁灭吧,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吧,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1977年 子夜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 1977年/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子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加莎》 1981年 子夜 《阿加莎或无限的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自《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丛林猛兽>,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詹姆斯·洛德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合作改编;<阿斯珀恩文件>,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杜拉斯和罗伯特·安泰尔姆合作改编;<死亡的舞蹈>,根据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说改编,杜拉斯改编》 1984年/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❼ 杜拉斯的情人哪个电影版本好看
杜拉斯在中国最负盛名的作品莫过于《情人》和《广岛之恋》
《情人》获得1984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在法国和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杜拉斯现象”,《情人》被中国作家、翻译家们推崇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是由已故的诗人王道乾先生所译,王先生的译笔赋予了小说以诗的韵律,在文字水平上可谓达到了中国文字的顶峰,虽然是译著,但《情人》的译笔使中国母语原创小说也黯然失色。
中国作家王小波曾极力赞扬杜拉斯的这本书,安妮宝贝也是钟情于杜拉斯,我会在后面附上他们评价杜拉斯的文章。
《广岛之恋》是杜拉斯专门为“左岸派”导演阿伦·雷乃创造的剧本,在电影中融入了小说的意识流手法,我个人感觉是晦涩难懂,但《广岛之恋》在电影界的地位是与《公民凯恩》平起平坐的,它的价值不言而喻。
另外《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陌生,实际上这部书是杜拉斯在晚年重写的《情人》,成就更富于《情人》,更成熟的思考,更深情的描写,更缠绵的叙说,我觉得这本书才是杜拉斯的颠峰之作,可惜上海译文可能没有出版,只有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译本,可是现在很难买到了。
我还读过杜拉斯的《写作》,我感觉这本书对想要搞创作的人有很大启发。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非常喜欢她的小说《副领事》,由它改写的剧本就是在电影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印度之歌》。
另外《劳儿之劫》、《广场》(王道乾译)、《夏日夜晚十点半》、《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王道乾译)等书上海译文的新版书都可买到,无论装帧还是翻译的水平都属上品,很有价值。
以上所取的几本书都是享有盛誉的杜拉斯的作品,但杜拉斯的小说是相互穿插,相互关联的,要想真正读懂杜拉斯,就必须了解她的作品体系,所以《街心花园》、《树上的岁月》、《塔吉尼亚的小马》、《直布罗陀水手》、《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平静的生活》、《厚颜无耻的人》(杜拉斯享有声誉的第一部作品)、《英国情人》等作品也是不可不读的,并且它们也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他们都有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译本,但愿你还能买全,春风文艺出版社还出版有《杜拉斯传》,对于想了解杜拉斯的人来说,价值很大。
❽ 比杜拉斯的情人更好看的电影有吗
我看这电影无穷无尽,所以说你上电影我搜索一下很多很多
❾ 如何评价电影《情人》
《情人》这部片子是根据法国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自传小说《情人》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其实片子本来是一部很文艺和诗意的作品,但是在宣传的时候过多突出情色方面,这让这部电影还没看就有些掉价,但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虽未在中国公映过,但是他和大部分法国电影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画面还是对白、旁白,直接进入观众的内心深处。看的时候会不自觉的随着情节发展,沉浸下去,没有杂念。电影也许没有小说来的详尽,但是依然具有细节性,不论是拍摄手法,人物的外貌,感情,表情都会让人产生共鸣,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只是表述单方面的东西。《情人》这部片子除了讲述男女之间的感情,还有家庭,社会,人性,种族问题。在电影中,这些东西一览无余。
在相遇,沟通,纵情之后,两位主人公之间的邂逅与现实碰撞后产生裂纹。(好像有句话是:爱的本质是洞穿)。到此,主人公们发现原来并不可以为所欲为,我们还是被社会规则,被家庭所禁锢。在这些客观因素下,造成了随后的情节发展,一个是崇尚物质否定自己的真是感情,一个崇尚自我,去不得不向世俗低头。
后来他们的人生依旧照样发展,如同数亿的普通人一样,在她已经白发苍苍时,她接到一个电话,陌生苍老的声音说,他从来没有忘记过爱她。他并不是一部琼瑶一样的爱情故事,结局圆满。他是具有社会性的,有人性和时代性的。虽然结局伤感但却衬托出两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