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电影票房问题
票房不一定代表电影好。但是一般如果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确实都很好看。票房只能代表电影有卖点。或者演员有号召力,或是制作宣传好。
『贰』 票房对电影来说重要吗
非常重要,原因如下:
1、电影拍出来需要花钱的,而花1元钱拍的电影,至少需要3元票房才能不亏本,如果电影票房不好,那么后果就是电影公司亏损,自然就没有人拍电影,造成恶性循环。
2、对于电影来说,票房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一部电影,总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从战狼到红海到唐人街到美人鱼都是如此,但是票房作为标准,则没有人不认可。
3、一个导演,获得1百个奖项,不如一部电影获得世界票房前三位。毕竟得奖不能当饭吃。而票房可以!
『叁』 为什么时尚杂志的九月刊是每年最重要的一期
事实上,9月上期的仓位是由市场决定的每年九月的一期将是时尚杂志广告最受欢迎的一期九月是夏末秋初天气越来越冷,衣柜需要换季。
所以问题是,这都是季节性的变化为什么三月不如九月重要这是因为时尚品牌普遍更注重秋冬为什么?想想你花在春夏装和秋冬装上的钱越多,你就有了答案。后来,《九月》杂志的封面候选人逐渐超过广告版面,成为第一个噱头他们登上了《时尚》杂志9月份的封面,代表了广告商和杂志社的双重认可她们是当年时尚圈中面对面最多的女性的金牌认证,她们也希望能破顶。9月份成为时装销售的黄金季节8月出版的9月号正是造势的最佳时机。
『肆』 一部好的电影它的商业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重要
就我个人而言,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它的艺术价值更重要,艺术价值是最长久的,也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并且还可以熏陶很多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电影的本身就是让大家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到影片内容,当内容非常有艺术气息和艺术价值时,这部电影作品是可以影响到很多人的。
艺术价值是体现一部好的电影最好的标准,当然,商业价值也可以体现一部好电影,但这只会让大家记住票房,记住这部电影票房的确非常不错,而艺术价值高的人电影是值得每个画面每个细节都值得慢慢品味的,所以,要论一部好的电影哪种价值最重要,当然是艺术价值会更加重要,艺术就是高尚的。
『伍』 一部电影到底是票房重要还是口碑重要
投资方要的是效益,演员要的是知名度,导演要的是口碑,大众需要好看!!
『陆』 从电影票房分析电影票房本质,是什么决定了电影票房的
题材+宣传+质量。如果这是一部文艺片,高票房就不用想了。如果这是一部宣传很差的片,那也没戏了,根本没人知道的片,怎么让人买票?质量为什么放在最后呢?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宣传效应,有些片很烂但是凭借前两天的爆发,也可以达到不错的票房,有些片很好但限于宣传和题材,票房是不高的
『柒』 电影 口碑VS票房VS奖项哪个更重要
奖项>票房>口碑
所谓口碑是最虚的,奖项代表主流和专业的认可,票房是根本,电影终究是用钱拍出来的,你的电影赚钱才会有资方给你投资继续拍电影
『捌』 为什么电影排名是看票房而不是看卖出的票数
1、票房对比不但是电影之间的单项对比;而是也有国家间地区间的对比。
如果用票数,对于很多票价高的电影不公平。例如有些电影票价60元一张,跟20元一张的相差3倍,用人次统计,很不公平。
2、电影也有地区国家间的对比,而比人次,肯定是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占便宜,日本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吃亏!
3、电影公司是要赚钱的;而拍电影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一个电影不赚钱,但是能得大奖,可以,但是一个公司,每一部电影都不赚钱,不就倒闭了吗?哪怕有100亿人去看电影,有有什么意义呢?
4、人次在电影统计中是一个次要参数,但也是参数之一。不过不如票房重要而已。
例如战狼2观影人数1.6亿,是世界单体市场观影人数最多的电影。
『玖』 关于电影票房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以为毕竟是人家的商业机密。不可能公开告诉你。当然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一些习惯大抵知道一部电影各方可以赚多少的。
拿美国来说,拍摄一部电影,尤其是一些大制作。基本上实行的是分散投资--也就是由数个投资商共同投资,他们可能是电影公司,企业,甚至是政府或者保险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分散风险责任的承担,因为没有谁敢保证哪一部电影是稳赚的。
之所以说上面这段,是因为我们应该先了解到。从电影筹备拍摄带剪辑完成再到公映之前的造势宣传,都是花的投资商的钱。譬如一部电影投资1亿,事实上花的钱不止这些,其实后期的宣传也很烧钱。基本上,一部电影如果大卖。利润分配有2方:第一就是投资商,第二是电影运营机构(及其下属的院线)。打个比方说吧,在这个过程中,运营方只承担一个代理或者中介的位置。至于代理商一般赚的钱我们从房产中介等行业是可以了解到的。坦白讲,投资商赚的是大多数,应该至少有5成这样。
至于您所说的双赢,这个有点难办。一部电影大卖,院线以及投资商的分成经过这么多年也早就已经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比例(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具体的分成)。只要大卖,肯定是皆大欢喜。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本来拍摄好的一部电影,忽然没经过审查,禁止公映,那挂了。投资商投多少就赔多少。最多他只能在一些小规模的院线偷偷放。而运营商以及院线损失则很少,如果之前没签和约的,一分也不用赔。
第三种情况:一部电影没收回成本。这个时候院线方面肯定不会亏,只是赚的少而已。对于投资商来说,有一些补救的办法:比如发行电影中的道具,玩偶;发行CD啦,将放映权卖给电台啦等等手段,左筹点右筹点。总归是要把亏损弄到最低。
第四:电影拍摄完毕。主流院线不鸟你,我就不放你的电影。那投资商也惨了,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只有触及一些敏感问题的电影才这样。比如美国的《总统之死》就没公映,只能在小规模的电影院放着。还有就是《耶稣受难记》也有过这样的情况。
所以说双赢还真不是容易做到的,电影公司投资商宣传做到位了,院线宣传优惠等也做到家了。影片票房如果还是不理想那真没辙了。
『拾』 对一部电影来说,票房和口碑哪个更重要
口碑,如果算上最近几年电影院的大量增加和消费习惯的转变,票房总量激增,用烂片票房除以总票房得到的这个占全年票房比例相对更有意义和说服力一些。
回顾一下近年来的国内总票房:
2009年 :62亿元
2010年:102亿元
2011年:130亿元
2012年:179亿元
2013年:217亿元
烂片一般只能是见仁见智,我就拿几个比较公认的举例吧,别见怪
2009年的《三枪拍案惊奇》的总票房约2.36亿元,占3.8%。
2010年的《大笑江湖》的总票房1.59亿元,占1.5%。
2011年的《白蛇传说》2.05亿元,占1.5%。
2013年的《小时代1》4.8亿元,占2.2%。
2013年的《富春山居图》3亿元,占1.3%。
2013年的《不二神探》2.8亿元,占1.2%。
2013年的《小时代:青木时代》2.9亿元,占1.3%
如果大家列举出一些烂片也可以用这套方法来比较一下。
看上面来说《三枪拍案惊奇》应该是口碑差票房最好的
所以现在的烂片跟2009年那个年代的烂片票房比例来比,可以说消费者还是更加理智了,只是我们的票房总量在上扬,接触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一些烂片在映期的排片比例又那么高,《小时代》时甚至达到了40%左右的排片比例(部分地区更高),只能说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更小,商家的卡位战更加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