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流浪地球》有哪些经典片段
一次是身在航天站的刘培强为了将原料运输近木星,牺牲自己,他和他儿子有十七年之久没见面,分离时儿子四岁,十七年了,刘启在一次听到父亲刘培强的声音时,父亲却要牺牲了。刘启说,你告诉我抬头数3、2、1就可以看到你,但是没有。刘培强回答:这次你抬头真得可以看到我了。
❷ 《流浪地球》中的哪个片段集中了你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长大后的刘启等人和运输队员一起运送火石,由于恶劣的环境导致队伍中不断有人牺牲,其中也包括刘启的爷爷韩子昂。最后运输队长王磊得知失去目标,任务失败的时候仍是不肯放弃。真是感动中又带了一种自豪,这就是我们军人,绝不放弃。
❸ 电影《 流浪地球》改编自哪部小说
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
电影《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小说《流浪地球》是2008年11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刘慈欣。在2018年11月23日,荣获2018中国科幻大会水滴奖评委会特别奖。该书讲述了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❹ 流浪地球什么时候上映 小说原著是什么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化和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文化和郭帆导演工作室联合承制。
该片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不久后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依靠太阳为生的地球也即将面临灭亡。面对绝境,人类拒绝坐以待毙,在地球表面建造出了巨大的推进器,将地球推出太阳系、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这一宏大的计划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1]。
中文名
流浪地球
外文名
The Wandering Earth
出品公司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分公司,北京文化,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2]
发行公司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分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
制片地区
中国
制片成本
预估5000万美元
拍摄日期
2016年12月[3]
导演
郭帆[3]
编剧
刘慈欣、龚格尔[3]
制片人
龚格尔
类型
科幻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彩
彩色
❺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记着是拯救地球的故事,以《战狼2》爆红的吴京,正在出演一部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而《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所以目前来看,《三体》或许胎死腹中,倒是《流浪地球》有可能跟我们见面。这也算圆了大刘小说拍电影的一个梦吧。
最后,流浪地球虽然名为流浪,但是无论小说还是电影,故事的时间线都不在流浪时代里。相比较之下,我更青睐于流浪地球的另一个名字——《地球往事》,真正的国产科幻电影,一直没有好的作品。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三体》又一直难产。《流浪地球》对每位演员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情节,对于特别出演的“战狼”吴京来说,电影代表了“感动和冒险”,他表示这部影片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能体会到中国科幻的魅力。
❻ 电影《流浪的地球》中有哪个片段让你心灵震撼
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吴京为了儿子逃出了舱门,帮助他们引燃,为了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看着是挺难受的,那一刻我都哭出来了。
❼ 流浪地球小说版和电影版有哪些区别
在原著里电影就一段话
我们要经过木星了
我们可以看到木星了
我们离开木星了
基本就这样 比我这3句话大概多些描述
意思是一样的
❽ 流浪地球那个电影明明有那么多不科学的片段为什么评价还是很高
地球停止自转,人类用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转动
人在下落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身体的不同形态来改变空气阻力
比如四肢全张开,可以增加阻力,下降的速度就会减慢
身体呈流线型,就会减小阻力,加快下降,从而抓住下降慢的人
另外,对于一部电影、一部科幻电影来说,不用太较真,认真你就输了
❾ 流浪地球 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片小说
类 别科幻小说 页 数 293页
作品目录
中国太阳
乡村教师
全频带阻塞干扰
流浪地球
带上她的眼睛
地球大炮
镜子
赡养上帝
附录一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附录二作品年表
附录三刘慈欣经典语录
作品评价
此作品极为感人。有人言,没看过这篇小说就不算看过小说。
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最有想象力、最具人文内涵的本土科幻,第八届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得主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著名科幻作家韩松鼎力推荐。
刘慈欣的小说将科技和人文思想高度结合,深入挖掘了科学中的美学因素。
他作品中深广的忧郁感和民族主义思想也是他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维基网络词典》
刘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使他的世界灿烂银河之心。这激情不仅体现在他建构宏大场景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抉择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
——《科幻世界》主编 姚海军
首先,作为一个读者,我很喜欢看刘慈欣的作品,因为很过瘾。讲的都是些明明白白的故事,说的都是些人话,节奏很紧张,情节很吸引人。想象奇特,漫无边际,汪洋恣肆,像庄子。再者,我其实是一个对技术、对工业文化很崇拜的人,觉得那是一种很神圣和很精致、很严格和很大气的东西。刘慈欣的小说满足了我的这样一种欲望。因此,有时觉得他像牛顿。另外,就是军事方面。一眼就看得出来,刘慈欣对武器有一种天生的热爱。他有一种执拗的、属于上上个世纪的英雄气质
——著名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韩松
❿ 流浪地球原著拍成电影的部分和原著有什么大的区别
《流浪地球》原著更像是一个世界观、一个历史大洪流的纵览、全世界所有人在这一进程中的群体性思乡情怀。
一句话概括就是:电影里能看到希望,原著看完你会讨厌人类的!人类太渺小了原著比电影要悲怆、压抑,个体的极度渺小处处可见,而这一氛围将维持几千年之久,让读者彻底忘却死亡这一原本对个体极为重要的事件,而上升到更关注群体物种延续的层面。
电影版的《流浪地球》导演和编剧虽然还是选择了“人”为切入点,但是加强了故事的英雄主义色彩,展现了了实施“流浪地球”计划的漫长岁月中的一个生死存亡的片段。
电影没有过多强调群体性的悲凉之感,也没有强调原著中“个体渺小”的压抑之感,而是更加强了希望的力量,突出了个人能力对这一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