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末代皇帝的导演是中国人吗
不是,他是意大利人,一位非常伟大的电影导演,但因其电影语方过去直白且多有暴露镜头,因此部分作品在部分国家被禁多年
以下是他的相关资料
中文名: 贝纳多·贝托鲁奇
英文名: Bernardo Bertolucci
性 别: 男
生 日: 1941-3-16
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Before the Revolution》1964),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导演作品
戏梦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这片子在《看电影》里被译作"梦想家")
十分大师-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2002)
围城 Besieged (1998)
偷香 Stealing Beauty (1996)
小活佛 Little Buddha (1993)
遮蔽的天空 The Sheltering Sky (1990)
末代皇帝 Last Emperor, The (1987)
荒谬人的悲剧 Tragedia di un uomo ridicolo (1981)
月神 Luna, La (1979)
一九零零 1900 (1976)
巴黎最后的探戈 Ultimo tango a Parigi (1972)
同流者 Conformista, Il (1970)
福音书 Amore e rabbia (1969)
革命前夕 Prima della rivoluzione (1964)
编剧作品
十分大师-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2002)
围城 Besieged (1998)
偷香 Stealing Beauty (1996)
小活佛 Little Buddha (1993)
遮蔽的天空 The Sheltering Sky (1990)
末代皇帝 Last Emperor, The (1987)
荒谬人的悲剧 Tragedia di un uomo ridicolo (1981)
月神 Luna, La (1979)
一九零零 1900 (1976)
巴黎最后的探戈 Ultimo tango a Parigi (1972)
同流者 Conformista, Il (1970)
狂沙十万里 C'era una volta il West (1968)
革命前夕 Prima della rivoluzione (1964)
Ⅱ 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你喜欢这部电影吗
2018年,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逝世,互联网上一片悼念末代皇帝的哀悼声。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伟大的人”等诸多赞誉,在豆瓣评分为9.2分(总分30万)。作者在很多电影评论看到几个很激烈,如一面看到溥仪的悲剧性的命运哭泣,和健身跑步认为阴谋哭的罕见,甚至有以下这样的评论,似乎“末代皇帝”是一个电影将历史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2. 约翰斯顿扮演的救世主的角色
《末代皇帝》中有一个神奇的人物,他就是约翰斯顿。他是溥仪的老师,年轻的溥仪现代观点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应该说,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在溥仪的一生,他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紫禁城黄昏时分,”这本书,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活”为溥仪的一生在一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数据。
但不得不说,约翰斯顿的书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客观,他在书中要把溥仪和自己去美化,对于一些事情和其他记录是非常不同的。可悲的是,贝鲁图奇最初创作《末代皇帝》的基础是《紫禁城的黎明》,而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成了辅助的史料来源。
当溥仪在打网球的时候,冯玉祥的军队进宫驱逐溥仪和皇室。溥仪抬头看着坐在高判官椅子上的约翰斯顿寻求帮助。约翰斯顿俯视中国历史上这一著名事件。
Ⅲ 《末代皇帝》剧情详解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尊龙饰),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英若诚饰)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卢燕饰)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末代皇帝》赏析:
在《末代皇帝》里,溥仪的“悲剧”恰恰在于他活了一辈子,包括他的后半生,却从未做过“真正的人”。当然,这个“悲剧性的”溥仪是贝皮罗、贝尔托鲁齐和恩佐笔下的“溥仪”,是西方人眼里的“溥仪”,是“另一个溥仪”。
溥仪的一生诚然是悲剧性的。他从3岁起当上了皇帝,整整37年,作为稚帝、废帝和儿皇帝,他始终是个傀儡,紧接着是蹲监狱,做了14年的犯人,但是他毕竟在他生命的最后8年里过上了真正的人的生活。
然而在《末代皇帝》里,这8年却一闪而过,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只全身发黑的蝈蝈,作为溥仪的象征,它从未离开过笼子。
Ⅳ 为什么外国人拍的中国电影《末代皇帝》可以拿奥斯卡,而中国人自己拍的电影不行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欧美的电影拍摄水平比我们要高得多,这部电影剧情、画面、演员的演技、整体的制作等多方面。即使《末代皇帝》这部影片已经是32年前的作品了,现在看来,也是世界超一流水平
这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在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从此以后我们看到的清宫戏都是在影视城内完成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绝唱啊!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令人动容的:溥仪成为中国公民之后,花一角钱买了一张门票,参观自己曾经的家“故宫”。他把从前藏在龙椅后的蛐蛐儿送给了一个红领巾,然后就走了。
当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影评家批评《末代皇帝》“情节进展缓慢、剧情模糊”,唱衰之声不绝于耳。
Ⅳ 奥斯卡电影《末代皇帝》几个版本的区别
肯定不是你说的把脏话cut的情况。其实也不是很多人说的“一个是导演版,一个是剧场版”。
当年公映的、赢了N座奥斯卡的版本是163min的版本。219min的版本是一个根据当初合同为意大利某电视台剪辑的迷你剧版本,该版本需要剪成50分钟×4段的分段以供电视台分四次播放,这个版本也被后来很多专家和爱好者想当然的以为是导演版(因为它长),但是在CC公司最新发行的DVD中导演和摄影师已经证实那个163min的才是真正的导演版,据说贝托鲁奇也说过这是他最满意的版本。
以下zz:
电视加长版的主要不同
1、溥仪自杀被救醒的过程,溥仪仍声称自己是中国皇帝,并说“你们迟早会杀了我”。而战犯管理所所长说“在审判之前是不会让你死的”。
2、剧场版中奶妈给小溥仪讲述“大风与大树”的故事,而加长版中在该故事之后还有一段是讲述奶妈的来历的,一个老头边给奶妈挤奶边感叹“奶水真多啊”。
3、溥仪与溥杰在改造所的牢房里互相抚慰的镜头,带有明显的性暗示(其实影片中有多处暗示溥仪性取向的画面)。接着,进来一个士兵,给了溥仪一本叫作《新民主主义历史》的书,溥仪翻书,念到:“爱新觉罗·溥仪在第84-85页……”
Ⅵ 中国最经典的电影是末代皇帝吗有超过它的吗
首先末代皇帝确实经典,至今超过它的电影也不多,但这部电影严格说应该算是意大利电影,最多算合拍片,不能算纯粹的中国电影。
正宗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较高荣誉的有:戛纳金棕榈奖霸王别姬,柏林金熊奖的红高粱;威尼斯金狮奖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算是台湾片。
另外:活着、鬼子来了、三峡好人、白日焰火、阳光灿烂的日子、菊豆、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在国际上获奖,知名度很高。
Ⅶ 被国人严重过誉的电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维下的迎合之作,到底怎样
2018年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去世,随之而来的是全网的怀念以及对电影《末代皇帝》的又一波造神运动,一些“最伟大”之类的褒奖一股脑儿安在了该片头上,豆瓣上三十多万人综合打出了9.2分的高分。
笔者在诸多影评中看到几个挺厉害的,比如有一边看一边为溥仪的悲惨命运哭泣的,还有健身跑步时想起剧情来哭的稀里哗啦的,更有甚者还有下面这样的影评,似乎《末代皇帝》就是一部将历史和人性完美结合的电影巨制。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的看法是:不谈历史的话,《末代皇帝》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拥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将溥仪套在这个故事上之后,该片的性质就变了,尤其对中国人来说,它并不算一部不朽之作。相反,这是一部用来取悦西方观众并且格调不算太高的电影。
一、 对历史的修改并非偶然
电影《末代皇帝》在服化道的细节上被人称道,这也是该片很成功的一点。但在对待一些关键历史剧情上该片却有意无意的进行了一些修改。
如影片开头,卢燕饰演的慈禧太后躺在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宫殿里,大殿两旁到处是佛像,宫女太监们化妆成各种神仙的样子。卢燕觉得不对劲,她专门去请教了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朱家溍告诉导演贝鲁托奇,清朝的宫殿里没有这么布置的,但导演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贝鲁托奇为何要这么布置场景?其实从慈溪太后僵尸一般的脸和弥漫着魔幻色彩的宫殿就能看出来,这不过又是一个“傅满洲”的变种,西方世界的眼里清朝的宫殿就不可能是窗明几净的,像这样乌烟瘴气充满魔幻色彩犹如地狱一样的环境才是他们心中的大清国。
溥仪大婚之后,影片中他和婉容和文绣有大段的感情戏,三人甚至同床共枕,事实上溥仪压根就不喜欢这两个人,尤其是对长得犹如凤姐前世一样的文绣。
影片中段,面对婉容通奸溥仪的下属,溥仪杀了那个下属。实际上,那个姓李的守卫不仅一直活着,后来在溥仪特赦后两人还见过面并握过手。
该片后半段,溥仪在战犯管理所里有被批评被打的情节,当年的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在见到贝鲁托奇时强烈反对这么篡改历史抹黑管理所,但导演以这是电影艺术为由搪塞了。从很多战犯还有溥仪自己的回忆录里都能清楚的看到,溥仪在战犯管理所的生活是非常平和的,在这里他自食其力并和其他战犯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饭量大涨连失眠症都自愈了。
三、 奥斯卡的真相
比起坂本龙一的遭遇来说,更委屈的恐怕是婉容和川岛芳子,因为贝托鲁奇甚至在影片中给她们安排了女同戏份,原因也很简单,这是西方人爱看的元素,却根本不是中国人能接受的桥段。
说到底,贝托鲁奇电影的受众是西方人,不论是争取获奖还是争取票房,能给他票房的,能给他大奖的无一例外是西方人。八十年代的中国不仅给不了《末代皇帝》奥斯卡奖,同样也提供不了票房。
讽刺的是,贝托鲁奇压根没把中国观众当做他的受众群体,但给予他和该片最大厚爱的还是来自中国观众。
现在在国内影评网站上,针对《末代皇帝》有两种论点,一是人家毕竟获得了九项奥斯卡大奖,这足以证明该片是伟大的。二是对于中国历史应该是旁观者清。
首先我们细看《末代皇帝》获得的奥斯卡大奖名单,九个奖项整整齐齐很威武,但仔细看,除了在十八首配乐中贡献了其中一首的苏聪跟着入选之外,其他所有奖项都和中国人无缘,什么最佳男主、女主,最佳男配、女配,连个提名都没有。这还不说明问题吗?该片压根只是拿中国历史和中国演员当做背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为西方服务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贝鲁托奇那么玩儿命的修改历史了。
第二,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能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当旁观者的国家恐怕最多只有日本一个,其他任何西方国家包括意大利连当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都没有。贝托鲁奇仅仅靠看了一本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研究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就够得上中国历史旁观者的资格了?够呛!
说到最后,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的立意其实还是站在片面的人性上了,不论是庄士敦的书,还是贝托鲁奇的电影,他们都把溥仪放在了受害者的地位上,认为溥仪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傀儡而已。这种观点在西方非常有市场,曾经有法国人给溥仪写信,还有西方记者采访溥仪,他们所持的观点和该片基本一致,那就是做为曾经的皇帝,溥仪简直太惨了,太值得同情了,他连喝奶的自由都会被剥夺啊。
事实上,就连溥仪自己都不接受这种错在他人和时代的观点,他坦诚的表示他做的很多坏事都是自己愿意做的,日本人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拿枪顶着他去当伪满洲国皇帝。
归根结底,比起中国近代史上遭受那么多苦难的人民来说,溥仪的一生比起康熙和乾隆来确实悲催,但比起劳苦大众来他绝对是幸运的,甚至比起光绪和同治他都是幸运的,更遑论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贝鲁托奇这部获得九项奥斯卡大奖的《末代皇帝》,本意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和评委的,但在国外权威点评网站IMDB上,《末代皇帝》的评分只有7.7分,甚至都不如梁朝伟张曼玉的《花样年华》得分更高。但在国内这部电影却被推上了神坛,这个结果可能连贝托鲁奇都想不到。
这让笔者想起来一个段子:三个青年去卢浮宫拍《蒙娜丽莎》发朋友圈,普通青年写的是“人太多了,挤不上去。”文艺青年找到一副别人拍的近景发出来“达芬奇太伟大了!”,另外一个青年把自己拍的看都看不清的远景图片发出来“贝多芬太伟大了!”
最后,笔者再次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如果抛开溥仪这段历史,将《末代皇帝》这段故事架空在欧洲哈布斯堡家族某个末代王储身上,或者干脆架在韩国太子李垠身上,那该片从人性角度出发去评判的话,这还真的是一部好片,可惜,架错地方了。
Ⅷ 求详细列一下《末代皇帝》电影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重要事件
1950年,在解放军战士的监视下,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同犯人一起走下开进站台的一列闷罐火车。溥仪走进洗手间,用刀片割开血管。战犯管理所所长的推门喊叫声把溥仪带回到42年前。当时不足三岁的他,按照慈禧太后的懿旨,进宫登基,当了宣统皇帝。溥仪从小在唯我独尊的环境中长大,孤独而缺少管教。辛亥革命后,他被废除。1922年,溥仪结婚,皇后婉容,淑妃文秀。1924年,做着复辟梦的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到天津做了寓公。1934年,日本吞并中国东北,扶植溥仪当了伪满州国的皇帝,虽然他只是从属于日本关东军的“儿皇帝”。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溥仪成了苏联红军的囚犯。溥仪押送回国路上的自杀未成,进了战犯管理所。他学会了生活,还学会了解剖自己的思想,改变了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1959年,溥仪获特赦回到北京,成为一个公民,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1967年,文革中,他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为当年的管理所所长辩护。同年,溥仪因病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