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 《十二怒汉:大审叛》,谁能给我讲讲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很深奥,有些看不懂啊
我引用一篇影评吧,我觉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去年看的片子,许多细节记不清楚了。在某论坛上跟W大讨论本片时忍不住写了一篇观影心得文,在这里留个备份。
俄罗斯导演Nikita Mikhalkov影片12,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Sidney Lumet的12 angry men。其实把这两部片子对照来看,会很有意思。两片都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少年被控杀死自己的父亲,12位来自不同阶层的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对此展开讨论,并做出判决。最开始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一个简单直观的案子,只想草草结束早点回家,但有一个提出异议,并促使陪审团员们重新审视案件,并最终做出无罪判决。
美版最让人称道的是,在局促空间内运用镜头和推理营造出张力十足的压迫感,随着案件推理的进行,剧情层层推进至高潮。全片片长96分钟,节奏紧凑、张力十足,虽然总共只有一个场景(片头片尾的短暂画面忽略无妨),却绝无沉闷之感。从1:11到12:0的逆转胜利,让人们审视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义,每个公民如何尊重自己手中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维护法律的本质和初衷——不分阶级和偏见的公平正义。
而俄版虽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内涵都突破了美版。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全片片长159分钟,空间和时间都较美版进行了延展,内涵也更丰富。
电影从头到尾不停闪回车臣战争和男孩回忆的画面,所处的陈旧体育馆更让人联想到几年前beslan人质事件同样发生在学校体育馆,战争的残忍镜头和记忆的伤痛为影片渲染出深沉凝重的气氛,与陪审团员一开始的轻松态度形成讽刺的对比。回忆画面里,战火中烧毁的钢琴、被狗叼着的戴着钻戒的断手,时时刺痛着观众的神经,隐喻俄罗斯曾经历的文明衰落和价值混乱。
审判讨论过程中,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经历讲了一段故事,他们的身份经历各异,代表俄罗斯的各个阶层,12段故事折射的是俄罗斯近几十年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他们在回顾自身经历的同时寻找失落的价值观和良知,也是俄罗斯对历史及社会问题在进行着自我审视。
俄版与美版的差异也由此呈现。本片中,陪审员对案件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价值观和良知的回归,虽然也有案件推理,但是重要性却不如美版了。特别是最初投无罪票的几个人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从良知上给予无罪判决,再去进行推理说服剩下的人,剩下人的转变也更多取决于放弃偏见而不是被推理说服。与美版强调法理公义不同,俄版更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回归。美版的结局是12:0,正义得到了伸张,法律得到了维护。而俄版在12:0之前却有一个11:1的转折,指出了法理公义无法拯救的悲剧——案件已经结束,但造成悲剧的仇恨却并未结束。最后解决的办法是尼古拉的人道情怀,由他暂时收养离开看守所却无处可去的男孩。更特别提到现为艺术家的尼古拉原先也当过军官——和男孩的俄罗斯继父同样的经历。从军人到艺术家的身份转变,有着枪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车臣遗孤继续俄罗斯养父的未尽职责,也传达了导演对放下历史仇恨、抛弃偏见、心怀仁慈、着眼未来的愿望。
在影片片尾,工程师独自走进房间,亲吻圣母像并放飞小鸟,窗外是风雨交加,工程师则默默祝福。俄罗斯是东正教国家,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圣母像寓意呼唤回归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底蕴和人道关怀。联想到本片的海报——低头沉思者的脑海中飞出无数只小鸟,向风雨中飞去的小鸟寓意俄罗斯知识分子对自由不懈的追求和艰辛。而这种对民族的悲悯关怀以及对自由意识的坚守正是俄罗斯传统知识分子自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以降的伟大精神遗产。
本片的片头片尾字幕也很有意味。
片头:不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试着感受生活的真谛吧!
一个祈使句奠定整部影片的基调,可以理解为是在刻板、冷漠的法律理性之外,呼唤真正的价值回归和人道关怀。
片尾: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一个疑问句在影片结束后仍萦绕于观者脑海中,恐怕没有人能轻易给出答案。
❷ 十二怒汉是哪国的
1957年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亨利·方达主演,是美国电影
❸ 如何评价电影《十二怒汉》
庄严的钟声响起,法官阐述了一段话,“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上,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
第一遍,我认为这只是每次庭审必说的套话,但第二遍再看时,会发现法官的这段话,其实阐述了整个片子的逻辑体系:无法证明有罪即无罪。有罪的反面不是无罪,而是无法证明有罪,借用中国的古话来讲:宁可错放一千,不可冤死一个。这里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法律制度对人权的尊重,这也是整个故事中慢慢改变每个人观点的决定因素,有了合理的怀疑,就不能武断,轻易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法庭上。
在这里,每个人的神态都值得深究。法官语气轻松,不时端起杯子喝两口水,完全没有将要决定一个人生死时的凝重,而坐在被告席上的少年,脸上毫无仇恨和扭曲,却一反常理得平静、落寞,完全和一个弑父的嫌疑犯不符,两者的轻松和平静与“死刑”“谋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预示着剧情的反转。
进入房间后。
这部影片中,天气一直是第13个参与者,而且是决定和预示人物心情和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刚刚开篇,陪审员们有的擦汗、有的试图打开风扇和窗户,整个房间充满了闷热和躁动,只有一个人与房间里的气氛格格不入,8号陪审员一个人站在窗边眺望远方,陷入沉思。
当镜头慢慢地扫过12位年龄、身份、神态各异的陪审员,很容易猜想到后面会因为不同的背景产生巨大的分歧,12个人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社会,所以我们最后不妨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层面上进行讨论。
接下来的一段闲谈,看似冗余,其实却是凸显每个人性格的绝好体现。
7号穿着花西服,带着帽子,形容并不是很整洁,将口香糖纸随意地丢出窗外,说明他是一个缺少良好教养的人。
3号不断强调着他很有当陪审员的经验,本案的凶手是谁十分清晰,这里说明,他是一个缺乏实证精神的人,仅仅坚持自己主观判断,从不在意证据的真实可靠,当然,本篇的最后,也为观众揭晓了他如此固执的内心世界是缘何而来。
X号提到“幸好我们碰到的是谋杀案,盗窃案很无聊。”他的这种心态其实代表了陪审团中的大多数人,他们平时有着自己的工作,只是将陪审当做一件可有可无找乐子的事情,将他人的罪责苦难,看做自己生活的调剂。孟子说过,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能为别人的苦难产生同情,这里却不尽然,不禁让人思考:法律的制定、道德观的确定,是否让人的心肠变硬了呢?法律确定的“恶人”是真正的恶人吗?大众观念中的“恶人”是否就不值得同情了呢?
随后,3号和4号开始进行生意上的交往,拓展人脉。尽管我也一直认为,商业和法律是人类发展以来最伟大的创造,商业通过驱使人类的逐利心控制思想,法律通过规范人类的道德心进行约束,但是这些人类“巧夺天工”的创造在真正的大自然造物——生命——面前,都无足轻重,让我产生了“法律有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即“死刑是否应该存在?”的疑虑。
会议开始
团长的一番介绍中提到“我们12个人必须达成一致,否则判决无效。”,后来11号也说:“我们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
陪审团制度的出现,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减少因为法官个人倾向性问题而产生的错判,12个背景、生活经历各异的人,有的关注证据的真实性,有的关注情感的共鸣,最后想要达成一致,无疑有一方要妥协,这不正是一场理性和感性的斗争吗?需要注意的是,本片的理性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的是对生命尊重的热爱,感性背后则是先入为主的固执和人云亦云的盲从,我们无法剔除这些人的存在,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这个社会的发展多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第一次投票,11票有罪,1票无罪。
8号的理由是“虽然我不知道,但是看到11个人都举了手,我真的很难举起手,完全不经过讨论,就把那个孩子送上电椅。”这个时候,8号虽然没有确定的怀疑证明孩子无罪,但是他出于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勇敢地投了反对票。《乌合之众》里有一个观点“人类的理性会在群体中消失。一个人可以是理性的,一个群体绝不可能。”这说明了,一个人想要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的巨大心理压力。
之后我们看到,第一次投票里,9号的老先生是因为压力而投了有罪,并非忠于内心的信念,试想如果没有第一个举起反对的人,人类最宝贵的良知就会被掩埋,最可怕的是人们还误以为自己坚持了正义,并为自己高尚的道德而洋洋得意。
第二次投票,他们采用了秘密投票的方法,这使得每个人能够靠理性独立思考,终于多了一位无罪拥护者,群体让人盲目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像空气中的迷幻剂,潜移默化。
第一次投票中,另一段引起深思的话是:“你觉得那场审判要花掉多少钱?他有这样的机会就已经够幸运了。听着,大家都是成年人,我们都听到了实际经过,对吧?我们不该相信那孩子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我跟那样的人生活过,你不能相信他们说的话,你知道的,他们一生下来就是骗子。”
这里,10号的话已经违背了法律的根本原则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每部法律序言都会着重强调平等,但是真实情况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由内而外的做到平等看待呢?人们大多会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以前犯过的错误而先入为主地为这个人下了论断,这也是经常发生在法庭上的事。通过列举嫌疑犯的前科,来影响本次案件的判断,或是通过前科来激起舆论的反对,法庭最终屈服于舆论,作出了不公正的宣判,尤其是在中国,一个用成文法代替判例法的国家,往往会因为涉案人员的不同,而对相似的案件区别对待。
其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对几个证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旁观者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揣度判断。比如“看电影怎么会记不得名字和主演?”,比如将几个单独的动作自动在脑子里串联成案件发生的过程,并以此替代真相。这里又是主观想法主动弥补了未知的部分,当8号提出科学的证明,这些主观的臆想似乎又像干冰一样,消失了,证词变得漏洞百出。
此外,进行判断时,他们都只考虑了单一的变量,默认证人说的是真话,“因为他们都宣誓了,确保证词无误可靠。”将证词作为事实来量度嫌疑人的行为,却忽略了证人也是一个易变,易受情感左右的不定因素,当一个个证人的内心世界被剖开,证词里的重要环节像肥皂泡一样破裂,看似完美无缺的铁证逻辑链慢慢断裂。
激烈的争吵后,气氛发生了变化,窗外下起了暴雨,天气渐渐变凉,他们燥热的内心也渐渐平静,他们开始冷静的从事实层面上分析证据的可靠性。
8号说了这样一段话:“面对这种事,要排除个人的偏见真的很难,不论哪里,偏见总是遮蔽了真相,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我想应该没有任何人知道真相是什么,我们九个人现在觉得被告是无辜的…但我们是在赌一个可能性,或许我们错了,我们或许会放走一个杀人犯,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但我们有合理的怀疑… 那是我们的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贵的一部份,除非十分确定,陪审团无法判决被告有罪。”这段话也再次阐明了,陪审团的这次会议并不能决定已经发生的事实走向,他们做的,只是找出疑点,避免错判。
这部影片,全片场景只是一间会议室,12个人各自、互相阐明观点,说服别人,但是我却在每个人背后看到一股力量,似乎这个小会议室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良知、道德、正义、生命、情感、法律、罪恶、阶级、平等……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言一语中,第一遍看完是震撼,脑子里乱乱的,似乎有千头万绪抓不住,第二遍再细细的读台词,隐秘的推测每个人的心里变化,好像掘到了宝藏一样的开心,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的看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也让我对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望有帮助,望采纳
❹ 十二怒汉的电影评价
人性高于法律----《12怒汉》
影像肿瘤 发布于:2007-12-22 07:44
米哈尔科夫为了将新版的《12怒汉》与吕美特版本的经典版本,不惜将一个需要严谨逻辑的法庭片改编成为一部依靠人性力量超越法律的情感戏。因此,除了一些简单的“关节炎老人的行走速度的粗糙实验”以及并不严谨的“女性嫉妒心理的逻辑推理”之外,电影为我们附送了七个卓有情趣和人性光辉的小故事,而从故事之中,我们看到俄罗斯,甚至是全世界,或者是人性本质的普遍问题。因此米哈尔科夫版本的《12怒汉》并不是以法律为根本出发点(而法律的公正恰恰是老版本的核心),而是以探讨“什么是法律的根本”为出发点。或者可以简单看作是道德基点和法律基点的二元悖论。故事本身涉及俄罗斯的隐痛:车臣问题。但从米哈尔科夫所展现的态度来看,他否定从种族主义来判断这件事情,俄罗斯人/高加索人,东正教/伊斯兰教,并不应该成为进行杀戮的原因。
因此我们听到了第一个反对者关于“人性关怀”的小例子,他所依照的准则在于人们不能够轻易的判定一个人的未来和本质,在困境中人们需要的是关怀和认同。
第二个反对者,那个犹太人为我们奉献了一个“父亲的故事”来解释“世事的无常”,“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人生,而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他选择原谅了自己父亲抛弃母亲的事实,“母亲也不是天使”。
那个认定车臣男孩是凶手的男人在陈词滥调的讨论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对当前莫斯科/俄罗斯现状的不满,他以愤世嫉俗的人生信条将社会看作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并怀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情结。他最终的倒戈投降多少有被粉饰为“人性光辉最终胜利”的说教意味,但米哈尔科夫巧妙的将他倒戈的原因归咎于家庭暴力的原因。因此尽管他仍然相信男孩杀了自己的父亲,但还是从某种“同情与悲悯”的角度改变了自己的选择。
那个笨头笨脑的胖子讲述了自己的叔叔打劫兄弟广场的事情,试图要告诉我们“人要宽容,不要把别人逼到绝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他倒戈的时候,并不清楚男孩到底有没有杀害自己的父亲,而仅仅是凭着自己的人生原则来看待这个案件。
接着,那个墓地经理人第一谈话讲述了俄罗斯/前苏联的历史问题:古拉格集中营。并坦言对于俄罗斯民族,人性与民族性要高于法律,否则有可能重蹈覆辙。他的第二次谈话讲述了普遍存在的贫富差异,还是“人性”最终让“穷人的去世的亲人得到了有阳光的墓地”。
那个演员对于“人们虚伪而无聊的大笑”所进行的演说,谈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他看来,用来表现喜悦的笑容成为了人们掩饰恐惧的途径,而最美丽的微笑则凝固在“临死前的奶奶的脸上”。
在讨论结尾,当诸多陪审团倒戈之后,主持人提出了人性最本质的问题“自由而困苦的生活,或者简单但囚禁的生活,那个更重要”,这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而是道德的问题。一个人有何如能够决定另一个的人生和自由呢?于是人们在米哈尔科夫极端说教的“自由论断”中全部举起了手,宣判男孩无罪。
米哈尔科夫对于道德和人性太过执着了,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影片具有太浓重的说教意味。“自由飞翔的小鸟”也具有太过刻意的象征意味,远不及《套马索》中诸多象征道具来的意味深刻。“神性光辉/基督精神的闪烁”也远比《烈日灼人》中的火球来得刻意而多余。但米哈尔科夫强势的控制能力,让影片沉重而并不沉闷,节奏感强烈且情感充沛。
《12怒汉》:做正确的事
哗啦啦 发布于:2008-01-06 01:25
与老版《12》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相比,老导演米哈尔科夫将新版影片运作得雅俗共赏并聪明的将个人理念融入影片之中。因而,这部新版俄罗斯《12》无疑更厚重、更现实、更真挚。以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说,一个空房间中十二个男人陪审员,枯燥的场景以及大段的对白,对于现代观众决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影片独特的叙事环境又有助于将影片主题予以彻底全面的阐述。所以,影片能够形成巨大的戏剧性效果就是影片魅力所在。好莱坞的《12》之所以成功,奥妙就在于此。对于这样不容易的事情,在这部米哈尔科夫作品中看来,则形成了一种力量的爆发与回馈。在同样的空空房间中,导演通过车臣少年谋杀俄罗斯养父的典型案件通透展现了当今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应该怀抱的希望。
对于俄罗斯人,与车臣之间久远的民族纠纷已经彻底爆发为刻骨仇恨和武装冲突。在车臣战争中,双方的凶悍程度已经变为伤害平民的国家伤痛。因为与车臣独立分子的厉害关系,在这桩看似理所当然的案件中,仇视的心态完全逆转了对于案件本身的探寻。而影片的闪回中,总是看到那个车臣孩子在牢房中独舞,年轻而有力,鲜活且激情。在这样的视角中,导演的立场并未站在狭隘的政治关系里,而将影片基调建设在善良的人性中。
影片开端,一组诗化的象征性镜头将回家的孩子在漫山的黑白对比中运动。他所受到的教育,而后的悲惨遭遇,以及将夹道欢呼的群众叠化为战场上野兽般的冲锋士兵。这段唯美语境下镜头组合很震慑人心,美得凄凉冷冽。从前苏联到如今的俄罗斯,人民的遭遇与境地被不移余地的被示意和悲悯。更为残酷的是,这样唯美的镜头通通的高光黑白,分明鲜明的刺动人心。
12个成年人,各色人等,阅历无数。这样的陪审团被关闭在一所学校的体育馆内,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们在这里发现大号的胸罩、注射器以及屋顶上前苏联时期留下的未掩藏的供热管道。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变化,导演再次投入了关注现实的心态。这与那个车臣孩子的闪回相同,这些状况看似存在的合理,而背后涵盖的问题则是沉重。
这桩看似毫无审理意义的案件,因强烈的民族矛盾而变得简单。当第一个站出来实现1:11的否定权时,这个陪审员仅仅出于良心的不安,为的是对于所赋予权力的尊重。由此而终,在将感性的无知和冲动逐渐变换为理性的思辨和深刻的过程中,导演共安插了七段口述故事。如果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泪流是真实的,那被打动一定是这些饱含沧桑和寓意的俄罗斯民族的伤痛历史。
在这七段经历中,从前的、现实的、让人痛恨的、让人感动的,甚至让人恐惧的种种都包含了一个国家在民众心中的记忆和真情。总是感觉,这些人生际遇距离我们并不是很远,这些人物的感受更容易打动我们。不同的社会变迁,但同样的从政治走向经济发展。这种现实的变化无形中可以融化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和偏颇,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反思。导演的心境亦平和亦主动,用人性的善良一面重整了那曾经被异化被修正的心态。
导演的影片调度能力不辱大师名号。在如此厚重和晦涩的题材中,可以使影片没有堕入说教和枯燥的感受中。在这部翻拍自好莱坞作品的电影中,导演很细致并持续的强调了娱乐的作用。十二个陪审员性格各异,遭遇不同,演员的出色发挥很容易凝聚人心。而在影片的几个段落则显得惊艳。拥护死刑的死忠则者演绎的谋杀现场让人不寒而栗;而另一位暴怒的高加索人展示的眩目刀法则让人振奋。还有就是那场大动干戈的现场还原。
这样的电影是无法充满娱乐性的,导演也很关注这一点。在无数次空镜展现的雨中废墟的留白之后,突然爆发的战争场景产生强烈的惊悚和压迫感。这样的设计实在证明导演理性的逻辑安排有如何功底。同样,导演很稳定了掌控了群戏的张力,使每一个段落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另外,片中的那只小鸟,象征性不言而喻,但就是这个并不哗众取宠的物件更符合一个老人的平和单纯的世界观和对事物真实形态的解释。
最终,陪审团的大逆转将这个无罪的孩子拯救。作为导演本人出演的核心人物却面临了一种更大的悲哀。以社会现实,这个孩子终究会继续被淹没在政治绞杀中。影片的最后段落,是还未成人的小孩儿举着雪亮的军刀为前苏联武装兴高采烈的跳舞,舞姿在战争环境中显得个别又唐突。而在狱中,已经成年的孩子同样在跳这种意气勃发的民族舞蹈。对于这个孩子所能够代表的一切来说,阅历中的某些缺失早已根深蒂固于内心。而对于民族来说,这个孩子的性灵之舞并不是罪。有罪的是那些被丑恶形态所左右的意识。
一名陪审员回到临时审议所,在俄罗斯的雪夜中打开窗子,喃喃自语“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不离开”。小鸟飞出窗外,飞进寒冷的风雪。最终,一直静观大家的陪审员收养了这个孩子。导演所明确的立场很伟大也很无奈。就如这只鸟儿,从牢笼中飞出,依旧在风雪中生存。导演米哈尔科夫的忐忑心境不言而喻。
对于成年一些的人,《12怒汉》是一部很容易让人喜欢的电影。不仅依赖于情节的厚重,也仰仗于导演的功底。因为,影片所展示的一切都是有高度的。
❺ 十二怒汉的剧情简介
看完《十二怒汉》,觉得之前对《十二公民》评价稍微有点高,因为大陆版就是做了一点落地措施,并且增加了一些角色背景和性格,但是关键点的转折还是用的原电影。
60年前的一部电影,就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纯靠台词就能9.4分,经过国外一次翻拍,还能得8分以上,在该国还算是比较高得分了,值得推荐
❻ 十二怒汉国语电影 俄罗斯 美国版
不好意思,最近清网行动太严厉了,我网盘上的电影都被强制删除了,无法分享,其它地方也搜索不到。
❼ 请问哪里可以看到好莱坞版的《十二怒汉》
迅 播 影 院,有高清版
❽ 求1997年版的美国翻拍经典电影《十二怒汉》
我有个黑白版本的 简 方达演的好象 如要请留邮箱
❾ 《十二怒汉》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十二怒汉》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瑞吉诺·罗斯编剧,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人主演。影片于1957年4月13日在美国上映。
一切的证据都显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觉得似乎毫无讨论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决结果是11对1认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须是一致的意见、也就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
首先站出来赞成无罪的是戴维,由于戴维的坚持,也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在其他十一个陪审员之间扩散。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最后,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终于,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
❿ 国内外经典电影有哪些 《十二怒汉》内容影评 哪个版本好看
你好,电影《十二怒汉》有 57年97年07年三个版本不知道你说是那一部?个人觉得57年的版本最经典!具体影评请到豆瓣查看,那里的影评如云,当然,也有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