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面埋伏来自哪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 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② 电影《十面埋伏》里是用琵琶弹得那首《十面埋伏》吗 在线等
你好,你听的很对,不是的,
我也刚听了。这首是新创作的曲子,和琵琶曲十面埋伏没有关系。
如果说真的有关系就只有从2:06秒左右开始的音乐背景中的吉他扫弦伴奏是有些模仿琵琶《十面埋伏》开始的扫弦列阵感觉的的。
看来就是为了电影十面埋伏新创作的曲子
③ 歌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内容是什么
《十面埋伏》是在陈奕迅宣布结束与英皇合作的背景下,黄伟文听到陈奕迅的嗓音一时产生灵感并结合陈奕迅的曲风所创造出来的。
歌词如下:
闻说你时常在下午 来这里寄信件
逢礼拜留连艺术展 还是未间断
何以我来回巡逻 偏仍然和你擦肩
还仍然在各自宇宙 错过了春天
只差一点点即可以再会面
可惜偏偏刚刚擦过 十面埋伏过 孤单感更赤裸
总差一点点先可以再会面
彷佛应该一早见过 但直行直过
只差一个眼波 将彼此错过
迟两秒搭上地下铁 能与你碰上么
如提前十步入电梯 谁又被错过
和某某从来未预约 为何能见更多
全城来撞你 但最后处处有险阻
只差一点点即可以再会面
可惜偏偏刚刚擦过 十面埋伏过 孤单感更赤裸
总差一点点先可以再会面
彷佛应该一早见过 但直行直过
只等一个眼波
轨迹改变角度交错 寂寞城市又再探戈
天空闪过灿烂花火 和你不再为爱奔波
总差一点点先可以再会面
悔不当初轻轻放过 现在惩罚我 分手分错了么
分开一千天 天天盼再会面
只怕使你先找到我 但直行直过
天都帮你去躲 躲开不见我
(3)十面埋伏琵琶曲出自哪个电影6扩展阅读
《十面埋伏》是香港歌手陈奕迅演唱的一首歌,由黄伟文作词,郭伟亮作曲,收录于2003年发行的粤语专辑《Live For Today》。此歌也是西门子手机的广告曲。
《Live For Today》中由陈奕迅亲自参与监制,并找来多位音乐人陶喆、Eric Kwok及梁翘柏等创作11首歌,其中《幸灾乐祸》更远赴美国录音及混音。专辑中的歌曲名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专辑名《Live For Today》。
2003年,陈奕迅父亲卷入了官司,和女友的感情也多次传出有变,年中推出的粤语专辑《LiveForToday》里有两首好作品,一首是主打歌《十面埋伏》一首是最近热播电视剧的主题歌《岁月如歌》。
④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哪个电影主题曲
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不是外国那个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于2004年出品的一部武侠电影,由张艺谋执导,金城武、刘德华、章子怡领衔主演。该片于2004年7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的是晚唐时期两个捕快与一个歌妓的爱情故事。原本歌妓喜欢的是刘捕头,但后来经过一番周折,歌妓发现自己最爱的竟是金捕头,刘捕头则因爱生恨,萌发了杀死歌妓的念头。最后歌妓为了保住金捕头的性命,与刘捕头同归于尽。
⑤ 琵琶曲《十面埋伏》起源于什么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十面埋伏》的创作年代尚无定论,资料可追溯至唐代白居易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此曲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一代霸王项羽血洒乌江,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
刘邦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亲率自军主力30万于刘邦本部军20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10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当时的情况是,楚军处于绝对劣势,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10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而且,项羽孤军10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农历十二月的大冬天,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着夏秋装,寒冷饥饿,士气溃散。并且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地,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就算突围出去,楚军离江东家乡距离遥远,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韩信30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合兵一股,向盘踞于垓下困守的10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经过半日厮杀,项羽没能突破汉军阵线,韩信始终不断地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侧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
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战状态,楚军步兵、骑兵被一分两半,攻势随之被牵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救援步兵。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
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将楚军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
此战,楚军阵亡40000余人,被俘20000多人,被打散的20000多人,仅剩不到20000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随后,韩信率领全军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此间还歼灭了被打散的
⑥ 琵琶曲《十面埋伏》讲的是什么
《十面埋伏》首先是“武曲”又叫《淮阳平楚》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一般认为描写的应该是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和霸王别虞姬,直至乌江自刎!描写的应该是“垓下之战”。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⑦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作曲是谁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希望采纳,谢谢~!
⑧ 电影《十面埋伏》中垓下之战琵琶演奏的曲子是什么
当认识十面埋伏喽
⑨ 琵琶曲《十面埋伏》最早出自哪个朝代
唐朝
⑩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谁作的
传统的说法,认为《十面》就是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乐曲,这当然能够表明一种主观意图。我赞成冯文慈同志《略论十面埋伏》一文(载《音乐论丛》第1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中的观点:音乐作为反映生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应该区别开来。本曲的产生应该是明代边塞战争的历史时期。人们写古代题材却总是用自己对当前现实管理水平的体验和自己掌握的音乐素材来创作的。就其反映生活的客观性而言,作品实际上是反映了明代边塞战争的现实生活。根据之一是主要旋律带有维吾尔北疆《古典可见的特点(带降七度音的调式与曲调上的联系);根据之二是第一段落就有火炮声,而火炮用于军事则不早于宋代末年。不但楚汉相争时没有火炮,就连李芳园所假托的隋代也还没有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