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方式 > 微电影处于信息技术的哪个阶段

微电影处于信息技术的哪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1-06-23 05:49:11

Ⅰ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每个阶段主要特点是什么,每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哪些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Ⅱ 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语言的出现;
第二个阶段:文字的出现;
第三个阶段: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个阶段: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
第五个阶段:计算机广泛应用和普及。

(以上是各阶段出现的标志。)

Ⅲ 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分哪几个阶段

1、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

2、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

3、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

4、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时间:19世纪)

5、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3)微电影处于信息技术的哪个阶段扩展阅读

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则是信息,主要表现为知识或智力,从而使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信息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管理。从静态构成看,管理离不开人、财、物、事等因素。而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必须了解人、财、物、事的过去,分析其现状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而这正是管理信息的基本内容。

3、信息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现代社会,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准确地掌握信息,正确地使用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各级部门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Ⅳ 信息技术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语言的使用
第二个阶段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个阶段是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个阶段是电视、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和使用
第五个阶段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明和使用

Ⅳ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Ⅵ 信息技术发展的5个阶段是什么

.实验探索阶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第三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的反响。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回来后把全世界计算机教育情况向教育部作了汇报和研究。在华夏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5所大学附中(北大、北师大、清华、华东师大、复旦)以高中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并受伊尔肖夫报告的影响,当时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

1983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于1984年公布。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是:

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

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规定为40~60小时,并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这次会议后,计算机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例如在北京,在几十所中学配置了计算机房,编写了教材,在重点学校开展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试验。

2.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1)

1986年国家教委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大会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的影响,修改了1983年的大纲,于1987年10月28日颁发,名为《普遍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课程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这一阶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扩大了试验的规模。如北京在城区所有中学开设了计算机课,郊区的重点也开展了计算机教育,并进行了统一考试的试点。

3.积极发展阶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在济南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总结报告。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开始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经多次修改,1994年10月正式下发。该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的观点。

新纲要规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共包括5个模块: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

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

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颁发了《中小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从行政和法规上把教师中的计算机普及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1996年9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8~2000)》,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全面推进阶段(1997~2000)

从1991年到1997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硬件CPU由16位发展到32位;二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到广泛应用的阶段;三是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及其相应的应用软件的发展,形势要求在保留原纲要的一些稳定的、基本的内容基础上,对指导要做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主要是增加图形操作界面、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议,于1997年10月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新的修改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做了规定。小学包括5个模块,中学有10个模块,分为基本模块、基本选学三类。

基本模块为: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微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汉字输入及西文文字处理;

基本选学模块:

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电子表格;

LOOG绘图;

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软件应用;

Internet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选学模块: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程序设计初步。

5.大力普及阶段(2000~)

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陈至立部长亲自做了主题报告。面对世界的形势,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规划。会议上散发了三个文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为名的远程教育网,这又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一是把计算机教育提高为信息技术教育;二是把课程定为初、高中的必修课。即提出2001年起高中开始设为必修课;2003年起大部分初中开始设为必修课;2005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新的指导纲要把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网络及其应用”的模块。

Ⅶ 信息技术的发展5个阶段,及期间产生的信息技术和主要特点

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
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时间:19世纪)
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Ⅷ 企业微电影制作分为哪几个阶段

【商业微电影前期准备脚本】说明:
首先微电影创意得到客户确认、并获准进入拍摄阶段时,前期策划会将创意的文案、画面说明及提案给客户,并就微电影的长度、规格、交微电影日期、目的、任务、情节、创意点、气氛和禁忌等作必要的书面说明,以助客户和后期拍摄制作团队理解该微电影的创意背景、目标对象、创意原点及表现风格等等。

微电影拍摄投资估价:
当后期拍摄团队收到脚本说明之后,拍摄团队会就自己对创意的理解预估将合适的制作方案及相应的价格呈报给公司,供公司及广告客户确认。

一般而言,一份合理的估价应包括拍摄准备、拍摄器材、拍摄场地、拍摄置景、拍摄道具、拍摄服装、摄制组(导演、制微电影、摄影师、灯光师、美术、化妆师、服装师、造型师、演员等)、电力、转磁、音乐、剪辑、特技、二维及三维制作、配音及合成等制作费、制作公司利润、税金等广告影微电影制作中的全部方面,并附制作日程表。甚至可以包含具体的选择方案。

微电影需求方(客户)确认:
将估价呈报给客户,当客户确认后,由客户、广告公司、制作公司签立具体的制作合同。然后,根据合同和最后确认的制作日程表,制作团队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接下来的第一次制作准备会。
微电影拍摄前准备:
在此期间,制作公司将就制作脚本、导演阐述、灯光影调、音乐样本、堪景、布景方案、演员试镜、演员造型、道具、服装……等有关微电影拍摄的所有细节部分进行全面的准备工作,以寻求将广告创意呈现为广告影微电影的最佳方式。
第一次制作准备会:PPM是英文Pre-ProctMeeting的缩写。在PPM上,将由制作公司就微电影拍摄中的各个细节向客户及广告公司呈报,并说明理由。通常制作公司会提报不止一套的制作脚本、导演阐述、灯光影调、音乐样本、堪景、布景方案、微电影演员试镜、演员造型、道具、服装……等有关微电影拍摄的所有细节部分供客户和微电影拍摄制作公司选择,最终一一确认,作为之后拍微电影的基础依据。

如果某些部分在此次会议上无法确认,则(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安排另一次制作准备会直到最终确认。因此,制作准备会召开的次数通常是不确定的,如果只召开一次,则PPM1和PPM2、Final PPM就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次制作准备会:
经过再一次的准备,就第一次制作准备会(PPM1)上未能确认的部分,制作团队将提报新的准备方案,供客户及广告公司确认,如果全部确认,则不再召开最终制作准备会(Final PPM),否则(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安排另一次制作准备会直到最终确认。

最终制作准备会:
这是最后的制作准备会,为了不影响整个拍微电影计划的进行,就未能确认的所有方面,客户、微电影拍摄制作公司必须共同协商出可以执行的方案,待三方确认后,作为之后拍微电影的基础依据。

拍微电影前最后检查:
在进入正式拍摄之前,公司的制片人员对最终制作准备会上确定的各个细节,进行最后的确认和检视,以杜绝任何细节在拍片现场发生状况,确保微电影的拍摄完全按照计划顺利执行。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场地、置景、微电影演员、特殊镜头等方面。

另外,在正式拍微电影之前,制作公司会向包括客户、广告公司、摄制组相关人员在内的各个方面,以书面形式的“拍摄通告”告知拍摄地点、时间、摄制组人员、联络方式等。

拍摄按照最终制作准备会的决议,拍摄的工作在安排好的时间、地点由摄制组按照拍摄脚本进行拍摄工作。为了对客户和创意负责,除了摄制组之外,通常制作公司的制微电影人员会联络客户、有关创作人员等参加拍摄。
根据经验和作业习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表演质量,镜头的拍摄顺序有时并非按照拍摄脚本的镜头顺序进行,而是会将机位、景深相同相近的镜头一起拍摄。为确保拍摄的镜头足够用于剪辑,每个镜头都会拍摄不止一遍,而导演也可能会多拍一些脚本中没有的镜头。

阅读全文

与微电影处于信息技术的哪个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动作电影系列有哪些 浏览:524
怎么用电影制作视频 浏览:100
华夏电影出品了哪些电影 浏览:80
做完流产多久可以看电影 浏览:546
一部同性泰国电影叫欲什么 浏览:367
瞎子传奇之我要眼睛有何用电影免费 浏览:779
电影煎饼侠的主要演员有哪些 浏览:583
电影夜店结局警察怎么会来 浏览:900
电影剑雨怎么没有字幕 浏览:645
有哪些好的佛教电影 浏览:719
绑架老板孩子电影有哪些 浏览:948
免费bd高清电影 浏览:615
现在的拍出来的电影没有以前好看了 浏览:564
小鞋子被翻拍成什么电影 浏览:143
极限逃生在线免费电影 浏览:628
开心麻花艾伦参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222
mac如何导入电影 浏览:223
nex怎么两个屏同时看电影 浏览:123
大唐大地影院新出的电影是什么 浏览:110
林正英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