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半生缘》小说和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哪个处理的更好
我不喜欢那个电影,所以只看了片断,但个人觉得电影的结尾还真是好,镜头徐徐转回:世钧在树林里捡到曼桢的红手套……
一时前尘往事,涌上心头。色调很旧,就那么突兀的一抹红,也是暗的,一切若只是初见……一切若是换个开头……也许,也就没有这恼人的十八个春秋 ……
只看到这一个镜头,就默默落泪了。
❷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吗
是的
张爱玲生于上海,有着显赫的家世,但是她这个人是比较随和的,没有平常大小姐那样的娇贵气,她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在她的童年,父母离异,她跟了父亲,在那里父亲一度扬言说要杀死她时,她逃去了母亲那里,后来考上了伦敦大学,但是因为战争,她最终就读上海大学,后来,她与胡兰结婚,但这又是她的不幸。《半生缘》是她真正出版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原名《十八春》,1948年发表,其后内容经过修改,重新定名为《半生缘》。该作品曾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
❸ 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__________>>
就是<半生缘> 又叫<十八春>
❹ 小说《半生缘》与电影版(吴倩莲主演)情节吻合吗
我认为《半生缘》的小说版和电影版的内容还是大体上吻合的,可能中间会一些小小的改编吧(我没认真看过电影,不是很清楚);至于楼上那位所说“叔惠去了抗战后方”的不同情节,那是《半生缘》的前身《十八春》里边的内容,不是《半生缘》的。
❺ 半生缘小说有几本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应该就一本。
❻ 谁看过<<半生缘>>那本书
在本书中,我一直不喜欢翠芝这个人物,我觉得她很有那种“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的嫌疑。
也许翠芝一直爱着的人是世均,因为世均是她一直渴望得到而又得不到的男人,虽然她如愿以偿的嫁给了世均,但是世均的心并不在她身上,这使得她很苦恼,而且她知道叔惠一直喜欢她,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女性的虚荣心。这么多年了,叔惠一直没有结婚,在我们看来是为了翠芝,但是我认为如果翠芝真心关心叔惠,那她应该断了叔惠的念想,让叔惠能够寻找自己的新生活,可是翠芝没有这样,她一直在叔惠差不多想要忘记她的时候给叔惠一点甜头,让叔惠总对她可望而不可即,我觉得这样对男人而言是最大的折磨。所以我认为翠芝并不爱叔惠,只是为了满足她可耻的虚荣心。
我看完《半生缘》后感触良多,我对张爱玲此书最大的一个感想是“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如世均对曼桢,曼桢对世均,翠芝对世均,叔惠对翠芝,甚至祝鸿才对曼桢也有这种情形。我认为书中几人都是在用自己最初的心意来决定自己的后半生,比如说多年之后,其实世均和曼桢是有可能在一起的,可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想念”,就像电视剧版的片头曲里唱的那样“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而翠芝呢,她完全有可能追求新生活,因为世均一定会成全她,可是她仍然要守着不幸的婚姻,而对于叔惠,我觉得最悲哀的是他已经习惯了“等待”,虽然他知道永远也等不到他想要得结局,可是翠芝也不肯放他自由,而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把可怜的叔惠困在自己的网里。
所以,我认为此书的最后结局揭示了此后半生,他们的生活状态,翠芝会一直保持这样的婚姻关系,叔惠也不会结婚。
我看了林心如版的《半生缘》,觉得不如电影版的,没有演出曼桢最初的那种脱俗和后来的落寞。但是我觉得歌曲很不错,尤其那句“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我个人觉得是点睛之笔,耐人回味。
回楼主:看小说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也仅代表个人意见 ,你认为可以采纳呢就姑且用之。这本书我是以前看过的,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人生总是无奈”,得到的不珍惜,只有得不到的才觉得弥足珍贵,可以永生怀念。
可惜现在书也不在我手上,那样的话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证明我的观点,而不用凭记忆来发表评论了。
“所以,我认为此书的最后结局揭示了此后半生,他们的生活状态,翠芝会一直保持这样的婚姻关系,叔惠也不会结婚。”
这就是我认为的结局。
❼ 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哪一部小说
就是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
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❽ 电影《半生缘》是改编自张爱玲的什么小说
小说也叫《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❾ 电视剧《半生缘》里有哪些故事情节
曼桢的父亲早逝,姐姐曼璐放弃了恋人张豫谨,嫁给了投机分子祝鸿才。曼璐因不能生育企图劝曼桢当其夫的姨太太,遭曼桢拒绝,鸿才强暴了曼桢,曼桢无脸见恋人沈世钧,拒绝沈世钧的求婚。曼璐的恋人张豫瑾对曼桢情愫暗生,这一幕幕纠缠不清的感情,独具风格地展示了一场红尘情爱。作为一部慢热型文艺剧,由张爱玲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半生缘》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味。品味一:苍凉的调子我认为《半生缘》是迄今为止将名著改编得最成功的电视剧。它不像《金粉世家》,将张恨水的小说改编成一部青春偶像剧,而是保持了原作中的苍凉调子和悲剧命运。由于它的主线是三男三女的命运,《半生缘》的故事观众又太熟悉,要让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观众去体味张爱玲的至理名言:“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还真是不易。35集的《半生缘》,张豫谨的戏分被放大,世钧和曼桢之间还多了一个银行买办杨振远,多角恋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招数,但人物的命运走向并没有改变。曼璐在负疚中病死,世钧还是娶了石翠芝,淑惠离了婚。对原著的忠实,暗藏在幸福背后的悲凉,使《半生缘》的艺术性远远高于《金粉世家》。品味二:煽情的情节《半生缘》讲述的是恋人间的生离死别,如何让不能终老的半生缘分更加动人,就只有在细节上下手。电视剧保留了世钧打着手电筒为曼桢找红手套,世钧在弄堂里送曼桢回家,送戒指,二人最后在饭馆里相拥,表白“两人还要在一起,却再也回不去了”等细节。最煽情的段落是二人常去的树林里,有一棵树,被他们命名为树仙。当世钧遍寻曼桢不着,他将二人的定情戒指嵌在树身上,刻下了“曼桢再见”几个字,催泪强度绝不亚于《蓝色生死恋》。品味三:成功的选角一开始我对蒋勤勤、林心如、谭耀文、李立群主演的《半生缘》并没有抱太多期望,毕竟黎明和吴倩莲主演的电影太出色了。整部剧看下来,除了林心如稍嫌弱,其他几位主演的表现还不错。蒋勤勤的“辣”说蒋勤勤辣是因为她借顾曼璐,不仅打破了自己的花瓶形象,在演技上更有一番脱胎换骨。《半生缘》一开场的顾曼璐,风骚中透着一点泼辣,当她在舞??打造的柔情女子蒋勤勤。整部《半生缘》,蒋勤勤的表演都相当外放,而电影版《半生缘》梅艳芳饰演的曼璐则有点内敛。她演出了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可是一切都没有朝她意愿中的方向走,她一辈子惟一爱过的男人是张豫谨,张豫谨迫于母亲的压力不能娶她。祝鸿才是她的救命稻草,不能生孩子的她最后什么都抓不住了。当张豫谨移情曼桢,曼璐从18岁时为家庭承担的苦楚释放了,她利用了自己的妹妹,为祝鸿才生了一个儿子。曼璐的人生短暂,却相当有起伏。蒋勤勤完整地诠释了曼璐从妥协到变态的过程。曼璐的眼神,在祝鸿才面前的柔媚与算计,失去爱人豫谨的悲痛,对妹妹曼桢既负疚又有一丝快感的心态,最后一口气没上来的临终之态,蒋勤勤都没有给曼璐这个角色丢分。她在《半生缘》大气而又泼辣的表演,可能会为她赢来更多的好角色。林心如的“柔”林心如演的曼桢在没有被祝鸿才糟蹋之前,一派柔情姿态,从形象到表演都像极了《情深深雨蒙蒙》里的陆如萍。张爱玲笔下,包括吴倩莲出演的顾曼桢,其坚强或者对命运的忧郁都是来自骨子里。林心如版顾曼桢更像三十年代大上海里的新女性/p>《半生缘》中,林心如最出彩的一场戏是得知自己被姐姐出卖后,与曼璐对峙后那种悲愤和无奈。可能跟电视语言的直白和通俗有关,曼桢被祝鸿才关在小屋里的挣扎,林心如的表现都太张扬。骨子里的苍凉是张爱玲小说的特质,林心如则把它解读成了命运的悲苦。值得表扬的是一向以清纯形象示人的林心如,在《半生缘》里不惜“自毁形象”,既有披头散发的癫狂形象,也有丑陋的歇斯底里镜头。李立群的“滑”对李立群出演的祝鸿才,我的第一印象是夸张,从他戴的墨镜到走路的姿态,都有旧上海瘪三的影子。我还是更喜欢葛优演的祝鸿才。在台湾和内地拍过不少喜剧的李立群,可能也想给祝鸿才添上几抹喜色,比如他老是眨巴着眼睛,他搂着舞女时那种自得的神态,都非常搞笑。先不论李立群版祝鸿才是否忠于原著,在《半生缘》凄惨的人生故事里,祝鸿才确实是惟一能令观众笑一笑的角色。对电视剧来说,这样的角色设置是聪明的。谭耀文的“木”这位金马影帝的气质真的非常适合角色,儒雅、书生气十足。我不明白谭耀文演的许世钧,为什么在整部戏里都是神情木木的,可能30年代男人的软弱要通过这样的神情来表达,总之,看剧的过程中,你会为他捏一把汗,无论是先前的爱情、后来的婚姻,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他好像总是慢了一拍。不过,与曼桢相见的那一场戏,他演得十分动人。最后那场戏,他走在人群中,想追随曼桢而身边的孩子已经在叫唤他,这位金马影帝的表现真是绝了。预计走势不温不火热力指数度85 改编名著,并请电影导演来拍,已经成了电视制作的时尚。这样的强强联合,一方面可以使电视剧一开拍便赢得关注,另一方面,电影导演挎刀相拍也保证了电视剧的制作水准。由胡雪杨执导的《半生缘》自然也不例外。它的画面精美,人物的造型也很成功,两大花瓶蒋勤勤、林心如,在胡导的调教下,倒让观众看到了她们花瓶背后的底蕴。《半生缘》的艺术性是达到了,不过对于习惯了电视快餐化的观众来说,那场30年代的悲欢离合,需要观众多一点耐心。记者足足花了两周的时间才看完这套碟。目前,这部剧在租碟店里的走势不温不火,而且以女性观众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