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区别.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贰』 有声跟无声,会对一个片子(新闻、专题、电影电视)起到什么影响
很简单,首先,声音是另外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现在的人会听广播,但甚少有人还在看默片,它的信息容量比画面更多,表达内容跨度更大,制作难度小。其次,声音元素的加入会使画面更加生动。简单地说,现场直播肯定得要有声音。
另外,声音烘托气氛,做个试验,看个恐怖片,把声音关了,那么恐怖气氛将大打折扣;看战争片,听那些催人泪下抑或高昂奋进的背景音乐,人的情绪更容易被调动。
『叁』 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的区别是什么
无声电影,也称“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有声电影即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和音响的一种影片。
电影诞生之后,由于声音技术的局限,早期电影是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的电影。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无声电影多采用单画面的字幕来表现重要对白和音效,故也称“默片”。有些院线在电影放映时,会在现场由音乐家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即兴伴奏。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如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等。
到了19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发明,《唐璜》、《爵士歌王》等影片开始在部分地采用有声技术,使当时的观众非常震撼。刚开始有声电影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其制作方法为,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音。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音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是1929年上映的《纽约之光》。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摄制过程中大部分工序已由磁性录音取代感光录音。
『肆』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在风格方面经历的变化
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它经过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音响、歌唱而无对白的配音片,最后再到完全的有声电影的过程,时间长达五六年。
中国初期有声电影探索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声音的真实感和环境展现等方面并不十分重视和强调,而把较多注意力放在声音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现性应用方面。在这里,声音首先是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的。这与这些创作者在默片后期的视觉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36年以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从此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方面。
『伍』 是有声电影好还是无声电影好我不明白,谁能答明白我给他100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戏剧的角度来谈电影,观
赏电影.电影剧作家也惯用戏剧构思来编写电影剧本.
演员从事影片的表演起初也是源于戏剧表演.早期演
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
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主
要区别就在于声音.没有声音,演员就需要更多的动作
和夸张的表情来表达影片的内容,难度很大,对演员的
要求很高.从而也就局限了表达的深度或者说观众的
大众化程度.在电影表演艺术形成过程中,从戏剧中吸
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但是这并不代表电影艺术将继
续在戏剧的大舞台上而不走向荧屏,呈现出艺术的综
合性.电影表演艺术应该逐渐从戏剧舞台模式化走向
生活化使演员的表演更趋于自然.有声电影比较好吧,能够直面简单的表达电影的意思,我记得我以前看卓别林的无声电影,如果他不在银幕上打上字幕,有些地方我还看不懂,不过你不得不承认,没有无声电影哪来的有声电影,无声电影是经典噢
『陆』 有声与无声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只知道无声的。
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现今大部份的观众,或许会认为默片中对身体语言的倚重是肤浅和装模作样。正因如此,默片中的喜剧通常比戏剧受欢迎,因为过态的演出在喜剧中比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默片中的过态演出通常都是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很多知道新媒体的取向的导演都不鼓励这种演法。1、有画面
2、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
3、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
4、拍摄和放映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
『柒』 急求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的对比,黑白电影无彩色电影的对比,世界电影未来的趋势……
无声电影时代的代表 卓别林,全靠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姿体语言, 有声电影,无疑大大弥补了无声电影的不足,但是同时减弱了演员的表现力,黑白电影有黑白电影的特色,世界电影宏观发展比较乐观,中国电影也在不断崛起!
『捌』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哪些变化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像(3D),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8)有声与无声电影哪个好扩展阅读:
电影节
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单独举办或轮流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已超过三百个。欧洲是国际电影节的发源地,现有24个国家,先后举办过144个电影节。其中意大利27个,法国26个,西班牙23个;三个国家共76个,占欧洲总数的一半左右。
提起“国际电影节”,也许不少人会以为“奥斯卡金像奖”就是最大的“国际电影节”。其实“奥斯卡”只是美国本国的电影奖而已。为了增加国际性,奥斯卡从1948年起又增设了一个“最佳外语片奖”。从上世纪70年代起,每年颁奖仪式都由通讯卫星向全世界作实况转播,“奥斯卡金像奖”就更具全球性的影响了。
『玖』 无声电影和有声片的区别
不是~在卓别林时期!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的是没有声音的!
之所以你说有音乐在其中,是后来所看的的这些都是重新后期做过的!
本身在那个时候放映都是电影院现场放的一些音乐伴奏!
实际当时的胶片本身是没有声音的!
『拾』 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相差多少年
不到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