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送红军》歌词
歌曲:《十送红军》
编曲:张士燮,陈杰,姚学诚
谱曲:朱正本
歌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莲脸在笑。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两只兔儿哭哀哀,禽兽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开。
七送红军七里湾,七里湾中一片田,凉风阵阵稻谷香,新米上市人走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走远,财主回来要倒算。
九送红军过大江,江水滔滔船儿忙,眼望江水肝肠断,穷苦百姓泪汪汪。
十送红军转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1)十送红军是哪个电影插曲扩展阅读: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
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我们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们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这样,《十送红军》就创作完成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送红军
⑵ CCTV1 播放的十送红军 片尾曲
电视剧十送红军主题曲歌词
电视剧十送红军主题曲歌词介绍:
十送红军片尾曲 长路
吴彤演唱
作词:屈塬
作曲:吴彤
是什么牵引他们
从皑皑雪山爬过
看时光荏苒已多少岁月
我依然在思索
是什么支撑他们
在茫茫草地跋涉
深深的足迹已被芳草淹没
只有风儿在诉说
(十送里格红军 哎)
多年以后
(秋风里格细雨 哎)
谁还记得
那条长路
开满花朵
浸染着梦的光芒血泪颜色
那条长路
一曲长歌
不熄的星星之火
在记忆里闪烁
以上就是电视剧十送红军主题曲歌词。
发布此文章仅为传递网友分享,不
⑶ 革命歌曲都有哪些
1、《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西乡街(两河口)是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是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中成立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
⑷ 《十送红军》歌曲原唱是谁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十送红军原唱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在《长征》播出后,作者朱正本向媒体介绍了《十送红军》的创作经过。
“1960年春,我们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在当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
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这首歌的曲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半年之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
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我们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们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这样《十送红军》就创作完成了。”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⑸ 十送红军的歌词的内涵是什么
表达了军民的鱼水情深。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苏区中的红色歌谣,是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南和川北大巴山区这个特定的环境,它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风起云涌的的斗争生活,又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了不尽的源泉,使这里的山歌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5)十送红军是哪个电影插曲扩展阅读
歌曲创作来源
解放后镇巴县重视红色歌谣的搜集和整理,县内从事文艺、史料的许多专业和业余工作者,满怀热情,含辛如苦,深入全县广大地区收集整理了千余首镇巴红色歌谣,其中《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
西乡街(两河口)是清嘉庆七年(1802)前,此地为西乡县所辖,故名西乡街,后属镇巴县辖。西乡街(两河口)是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是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中成立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辖通江及镇巴简池、永乐核桃树、三元苏家坡等地。
1956年秋镇巴县政府民政科文史收集者符文学到简池、永乐一带普查红军烈士和了解红军史迹,收集了《十送红军》歌词。
⑹ 歌曲<十送红军>的完整歌词都是什么
《十送红军》
谱曲:朱正本
编曲:张士燮、陈杰、姚学诚
演唱:宋祖英
歌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
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
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莲脸在笑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
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捎书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两只兔儿哭哀哀
禽兽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开
七送红军七里湾,七里湾中一片田
凉风阵阵稻谷香,新米上市人走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
红军哥哥莫走远,财主回来要倒算
九送红军过大江,江水滔滔船儿忙
眼望江水肝肠断,穷苦百姓泪汪汪
十送红军转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
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6)十送红军是哪个电影插曲扩展阅读:
《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十送红军》2009年01月06日获得了“飞天奖”。
⑺ 十送红军的出处
曾指导过多部歌剧的作曲家王庸,日前以侵犯著作权把《十送红军》的曲作者朱正本、改编者王云之以及中央电视台告上了法庭。 4月6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军警职员服务总队组织同学们旁听了本案的审理过程。
71岁的老人王庸出庭陈述,1959年,为给纪念建国10周年“向北京献礼活动”组织节目,自己将赣南民歌《采茶调?长歌》加以改编,重新谱曲,并由曾宪屏等作词,写成《送同志哥上北京》。1960年,被告朱正本等人到井冈山采风,获得了《送》曲并根据其改编成《十送红军》。王庸认为,朱正本抄袭了自己的《送同志哥上北京》并改编成《十送红军》。王云之又擅自对《十送红军》曲谱进行修改形成央视版《十送红军》;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由其摄制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反复使用了《十送红军》一曲,而并未注明此曲是根据王庸作品《送》曲谱改编,也未向王支付报酬,经多次协商不成。朱正本则认为由于两首歌都来源于江西民歌《采茶调?长歌》,故有类似,纯属正常。问题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王庸是否对《采茶调?长歌》做了独创性的改编。原告认为,三被告在创作和使用《十送红军》过程中侵犯其著作权,请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被告朱正本的夫人出庭应诉,她表示朱正本根本不认识王庸,也没有接触过《送》曲;王云之亲自出庭应诉,表示自己仅对朱正本的《十送红军》进行了改编;中央电视台则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审查的义务,不存在侵权问题。双方在庭审过程中提供了多项证据,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说到动情时,两方甚至唱起了自己的作品。截至发稿时,此案仍在审理中,我报将会继续关注此事。
(资料来自人大青年网)
另外一篇相关资料:
歌曲《十送红军》的著作权纠纷历时一年后尘埃落定,知名导演王庸被确认是《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谱的改编者,该曲改编自江西民歌《长歌》。但《十送红军》并没有改编自《送同志哥上北京》,王庸的著作权也谈不上被侵犯。
2001年6月,中央电视台向全国首播其摄制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剧中《十送红军》作为主题曲反复使用。曾指导过《白毛女》、《江姐》等音乐剧的作曲家王庸称,《十送红军》是根据自己1959年创作的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改编的。
因此,他将《十送红军》的创作改编者朱正本、王云之和中央电视台告上法庭,要求三者承认自己的创作劳动,并赔礼道歉。
经过对《十送红军》和《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谱的对照,一中院得出结论:在《送同志哥上北京》独创的5个小节中,《十送红军》有4个小节与之相同。但该4个小节并非连续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乐句,法院认定《十送红军》与《送同志哥上北京》不构成整体或部分实质性相似。但二者都源于江西民歌《长歌》。鉴于此,法院认为,中央电视台等被告的行为不构成对王庸著作权的侵犯,因此驳回上诉。
(文章来源:新京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王庸诉朱正本、
中央电视台、王云之著作权侵权纠纷案民事判决书(部分摘录)
基于本院认为《十》曲并非从《送》曲改编而来,而是从《长歌》改编而来,仅仅是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送》曲的相关部分,且基于当时王庸署名的情况,朱正本等人的行为不具有侵权的故意,故王庸对于朱正本、中央电视台、王云之构成侵权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第(三)项、第十条第一款第(十四)项、第十一条第四款、第十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确认《送同志哥上北京》系江西赣南民歌《长歌》的改编作品,原告王庸系该曲谱的改编者;
二、驳回原告王庸的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三千五百一十元,原告王庸已预交,由其自行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三千五百一十元,上诉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如在上诉期满后七日内未交纳上诉费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 判 长
宋鱼水
代理审判员
马秀荣
代理审判员
宋 莹
二OO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书 记 员
李 颖
书 记 员
王克楠
(来源:中国法院网)
综上所述可知: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乐堂首演说明书《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发表了《十送红军》。
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由其摄制的电视连续剧《长征》,里面有《十送红军》一曲。
⑻ 中国的红色经典歌曲有哪些
1、《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是一首黑鸭子演唱的歌曲,该首歌曲发行于2010年07月01日,出自于其专辑《红军装2》。
2、《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这首歌曲描写的历史背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根据地的老百姓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从《十送红军》的歌词和旋律中流露出来。
3、《红星歌》
1973年夏天,邬大为和魏宝贵应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为影片《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歌词。一年后,主题曲《红星歌》迅速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
4、《映山红》
《映山红》是邓玉华演唱的歌曲,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谱曲,歌曲发行于1974年10月1日,该歌曲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
5、《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⑼ 电视剧《长征》的片尾曲《十送红军》,是仿照哪个地方的民歌创作的
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后的作品。曲作者朱正本、改编者王云之,根据作曲家王庸《送同志哥上北京》而改编的。
而《送同志哥上北京》系王庸1959年创作,他为给纪念建国10周年“向北京献礼活动”组织节目,自己将赣南民歌《采茶调.长歌》加以改编,重新谱曲,并由曾宪屏等作词而成。
《十送红军》保留了原赣南民歌《采茶调.长歌》的素材,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升华,2001年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长征》后,其片尾曲《十送红军》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所以,《十送红军》是仿照江西赣南民歌而创作的。
⑽ 请问《十送红军》是什么时期创作的歌曲
1959年,刘光朗(陕南民歌演唱家)从西安艺术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班毕业回乡教书,他说,“不久,符文学找到我把发表在《民间文学》的《镇巴歌谣十送红军》词交给我,让我谱曲,看了歌词后,我感觉非常美,当时心里很感动。很快,我按镇巴民歌的曲调谱了曲,并教给学生传唱。”
(10)十送红军是哪个电影插曲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苏区中的红色歌谣,是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南和川北大巴山区这个特定的环境,它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风起云涌的的斗争生活,又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了不尽的源泉,使这里的山歌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陕南、川北的群众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渗入的某些不健康和落后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题材,从而使那些以歌颂党和红军、歌颂翻身解放,积极参加红军,反映军民关系,支援反“围剿”战争。
红军走后又产生了怀念党和红军为内容的歌谣,增加了新的思想,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使陕南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
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