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邵氏》电影为什么没有了
邵氏电影公司在1960到1980年带是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大公司。公司当时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后,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电视台之上,邵氏电影宣布正式停产,即便邵氏电影在停产了的20多年之后,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邵氏的影响是深远的,就好像是一个强盛一时的王朝,就算是分崩离析了。
《邵氏》电影
邵氏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1937年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1950年又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是在1957年开始接管制片工作的。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总裁,同时在九龙的清水弯购买土地,准备兴建邵氏影城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是邵氏公司最为风光的时期,邵氏的经典作品基本都是出自哪个阶段。
1985年邵氏公司宣布停产,“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从此退出了观众的视野邵氏在50年代后期开始走向辉煌,当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电懋公司,两家公司甚至同一时间拍出同样题材的影片上映,造成了恶性竞争在 1964年3月5日,电懋和邵氏两家电影公司签订了不在抢拍的协议,使今后的电影工业走上良性竞争的道路。
『贰』 为什么以前的香港旧电影周星驰那个时代的电影粤语怎么这么少了怎么都是国语
邵氏电影时代说粤语被认为是不入流的,没层次的,比如粤剧,都是穷苦人的戏曲,非常下里巴人。因之前电影工业的辉煌年代是旧上海时代,说的是国语京腔。
『叁』 香港邵氏电影里的香港演员们为何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以前香港邵氏电影大部分说的都是国语,注意这个国语和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但都是一脉相承。
早期的香港电影是有鄙视链的,有钱有文化的看英语、有钱没文化的看国语、腊历没钱没文化的才看粤语。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粤语片的质量最差、档次也最低,所谓“粤语残片”就是指1973年之前的粤语片,产量很多但质量好的屈指可数。到了1972年全香港一共出品了几百部电影,里面居然没有一部粤语片,可见当时的粤语片有多惨淡。
不过万事万物触底之后都会反弹,到了1973年在楚原的积极争取下邵氏拍摄了第一部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并在当年力压李小龙取得了年度票房冠军。经此之后粤语片逐渐回暖,并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流行文化的兴起逐渐成为主流,开创了辉煌的东方好莱坞时代。而邵氏公司因为一直坚轮答搜持不拍或少拍粤语片,票房逐年萎缩最终不得不关闭了制片业务。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以上,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吧
香港邵氏电影里的香港演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对这个提问存疑。但我还是先假设题主的设问成立,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
(1)能说普通话的香港演员大陆背景,一般来说其父母一辈是从大陆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来港,或者有在大陆“生长”的经历,自然普通话比香港本土演员好。比如,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兄弟、林雪、林威等等。
(2)香港本埠市场不大,票仓有限,因此其主要票房市场在台湾(尚未进入大陆)。这样一来,很多香港演员都会练习普通话,包括一些香港歌星为了出国语唱片,都会苦练国语,比如张学友刘德华等人。
(3)香港演员能说流利的普通话是题主的误解,个人觉得那应该是国语配音,而且是台湾演员的配音。同时,在这里也纠正一下:之上所有的普通话表述不严谨,严格地说,那应该是叫台湾的所谓“国语”,不是普通话。
所以,个人觉得,香港演员能说流利普通话的只是少数。老一批演员里,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明星中,普通话讲的不错的上有洪金宝,下有谢霆锋。歌星里头,老一辈的张国荣的普通话讲的相当不错,可能是拍过《霸王别姬》的缘故,一些用词用典都很内行。90年代走红的这一批明星里,张学友的国语讲的很好,到现在也还是很好。
这其中,有个奇葩,那就是刘德华:他在80年代的国语就讲的很好,因为当时他们是跟着台湾的国语老师发音,讲话很有台湾腔。但香港回归后,他的咬字发音很想学好普通话,刻意去在意一些卷平舌后鼻音等等,结果,节奏有些乱了。举差所以,你现在看刘德华讲的普通话,听起来还不错,但其实并没有80年代自然(很多视频可查)。
香港邵氏电影中,老板邵逸夫就是从大陆(浙江宁波镇海)出去的,而且国语片当时也有一定的市场。这其中,古天乐、蔡少芬是两个反面典型,进入内地拍戏这么多年了,普通话还是讲不好,尤其蔡少芬找了个内地老公,普通话仍是硬伤,最好别开口,开口你能哭……
配音
应该是配音!
为了钱啊。内地这么大的市场
有两部分原因,一部分演员是从内地过去的,祖籍就是大陆的,所以会说普通话,还有一部分是后期配音,或者是有语言天赋,学的快的香港人[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