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电影都是在哪里取外景的
多数都是在香港本地取景,八十年代古装武侠片很多是室内搭建的布景,像83版射雕那些很多都是室内布景。
也有些电影去国外取景,日本、美国、欧洲等,比如成龙的福星高照、龙兄虎弟、飞鹰计划、杀手壕等
八十年代中期合拍片时代很多港片来大陆取景,比如: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
九十年代后期一些电影开始来大陆取景,比如超级警察等
2. 香港九十年代用什么摄影机拍电影
胶片摄影机
那时候数码摄影机还没有出来,相机也是用胶卷,胶片摄影机拍出来的效果好,就是一条拍久了通不过,浪费胶卷
3.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4. 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电影的制作成本是多少钱
这个时候投资基本上在200-300万,高一点500-600,不过当时这个价位已经很高了,所以有的影片为了提高知名度说投资过千万,现在贵的主要原因是后期制作,和胶片质量多比以前贵,例如有的后期制作一个特技要花掉100万(我也不知道为何如此昂贵),3D技术胶片等。那个时候票房高的业绩两三千万,连续好多年稳居票房第一位的基本上就是王晶和周星驰的组合,前十位有几个都是周星驰的喜剧片,后来他那种无厘头就不行了,香港电影也很低迷,后来刘伟强的无间道问世,香港电影慢慢有了深度,我们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跟着提高了,90年代初的艺人一般收入都不高(按照现在的水平),每年第一的基本上是张学友,前十位每年都有成龙,刘德华周润发等,而第一的张学友最高也不过一个亿多,主要还是唱片的利润,后来成龙周润发等到了好莱坞就不一样了,据说当年的尖峰时刻2,管分红成龙就得了3000万美元,所以其他的港星这个时候没有可比性了,综上当时一般投资较低,还算了演员的片酬。
5. 80-90年代港片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指的是拍摄时间)拍出那么好的片子
首先了解片子为什么慢,先从剧本开始,剧本5-15w字左右,首先按照网络写手的速度十天就能搞定,但是哪吒的剧本写了好几年。
其中原因是因为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是有套路的,三段式,冲突,合适的台词设计。当一个电影完全不考虑逻辑漏洞,不考虑台词深度的时候剧本的速度能加快几倍到几十倍。
香港电影的优势是用强烈的冲突和紧张的情节会让观众忽略片子本身的漏洞,这叫以瑕掩瑜。
从演员来说摄影来说,一个严格的片子是要出分镜,严格控制演员走位表演深度,严格控制摄像机运动构图,一个认真的片子一般一天只能拍几个镜头。
香港电影因为不是过于注重走位摄影机运动,只把大故事讲清楚自然拍摄速度快。
从后期来说,后期特效是特别占用时间的,一个电影级别的人物模型制作周期至少两三个月,三维场景也是,外加后期渲染,和特效。时间成本一下就上来了。
香港电影基本没有运用特效拍摄的,后期调色校色都很少。
从演员来说,香港有成熟的产业链,摄影师演员,道具服装,等。都很快能就位。
前期中期后期下来,其他电影几年的时间,香港电影只要几周就能出来一部。
6. 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一部要拍多长时间啊!
80年代至90年代是港片的黄金时代,也是大师倍出的年代,香港电影制作的周期非常快,平均3个月、5个月制作出一部片子,而且当时当红明星平均同期要拍摄2部左右电影,这就是早年间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我没有档期”,不当红的才去拍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