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遗言大结局
电影遗言大结局是卡罗尔想到生活的美好,放弃了自杀。
该影片讲述了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受第三次世界大战核爆炸影响,与外界隔离,辐射致使当地人民生离死别,苦不堪言。家住哈姆林的汤姆一家也难逃厄运,亲人相继死去,剩下妻子卡罗尔和惟一的孩子布雷德苦苦挣扎。
绝望的卡罗尔决定自杀,但就在她打开煤气的那一刹那,过去家庭生活的甜蜜情景浮现在眼前,虽然现在的生活是那样的难以忍受,但生活却仍然是值得留恋的——就这样,卡罗尔关掉了煤气,最终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电影遗言的影片评论:
英国电影始终保持着对社会平民阶层生活的高度关注。这部影片亦着眼于挖掘普通人生活中的诗意。影片情节并不复杂,但结构却十分复杂精巧。
回忆与回忆之间的切换并不使人感到困惑,在一条清晰主线的贯穿下,结构得到了平衡。伤感中揉和着几分快乐,温暖的人性色彩从影片低调的叙述中渗透出来。
我们跟随主人公的回忆经历二战的炮火,在埃及服役,随皇家海军出海,100多分钟的影片里掠过了一代英国人的记忆,这种浓郁的怀旧色彩对于有过经历的人来说无疑是动人的,而对年轻人来说整部影片则显得节奏缓慢,单调乏味,过于沉闷。
影片最出色的在于演员的整体表现突出。他们通过表情动作和对话上的细节塑造了异常生动的形象。凯恩的戏份不多,却赋予了影片一个强有力的核心。
整部影片的力量来自于演员真实自然的表演,几乎已无演出的感觉。好莱坞明星与英国演技派演员的区别似乎也正在此,无论如何明星们总是褪不去明星的光环,而他们却能完全与角色融为一体。
❷ 卡罗尔结局是什么
卡罗尔结局最后两人在一起了。
电影《卡罗尔》本有个复杂的设定,写于1952年的原著《盐的代价》以19岁女孩特雷西的视角讲了一个同性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因为涉及性别、阶层、年龄、道德偏见,所以注定成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中的一层切片。
然而不要以为可以从这片切片中洞悉时代风云和人性挣扎。相反,它几乎是透明的,就像暴风眼,宁静而肃穆。正是这种反差,令原著本身历经六十余年依然畅销,也让导演托德·海因斯花了15年的时间推敲剧本,意在剥离外在纷扰,呈现一段纯净的爱情。
《卡罗尔》需要观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感官,因为两位女主角看上去好像没有做什么事,也不知道爱情从何而来,就已经历千山万水,决意逆流而行。
和原著一样,镜头是特雷西(鲁妮·玛拉饰)的一双眼。在曼哈顿百货公司当售货小姐的她第一次从人群中看到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饰),嘈杂的圣诞季顿时安静下来,只见这位此肆猛中年贵妇昂然独立,向自己走来,似乎一眼看穿她突然萌生的爱意和窘迫。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亦是如此。特雷西最终决定和卡罗尔生活在一起。她穿越餐厅来到她面前,前一刻卡罗尔还在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看见她之后立刻安静下来,眼神里有微微颤抖。
五十年代中期,两个陷入爱情的女人,年龄相差巨大,亦分属不同的阶层。卡罗尔是森桥富商之妻,幼女之母,有阅历,经历过爱情。特雷西是个想成为摄影师的售货员,只是一个贫穷的女孩,第一次和卡罗尔共进午餐的时候连自己要点菜什么都不知道。
她们的爱情从头至尾都是不对等的,是卡罗尔屡次把可能性抛给雹毕特雷西,特雷西则凭着本能的吸引一步一步作着抉择,最终决意和离了婚放弃了女儿抚养权的卡罗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