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惊天动地》的观后感。
国内的灾难片我一贯很少问津,因为不仅是技术和主题,还有已经看惯了欧美演员的习惯。—— 一年半前的大地震,至今仍然会成为梦中的情节,如此大灾,实在不容易忘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拍这个题材的电影,有些吃力不讨好。因为人们的记忆还很新鲜,很容易对影片的细节产生质疑,因为这一幕幕在电视镜头前、在现场,都看了很多很多次了。 记得地震刚发生那会,电视上任何一组现场的镜头,都能催人泪下,因为真实,也因为没有经验。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报道渐渐都被加以包装和渲染,你看到的东西不再是第一手的镜头,能感动的也渐渐少了。同样的道理也用于电影,不用渲染,不用做作,拍出真实,才会感动人。 本片的节奏有点像刚才的描述,前半部刚地震,天崩地裂,是救人最宝贵的时刻,解放军克服困难、徒步翻山越岭。这些相当紧凑的镜头,能让人产生共鸣,自然能再次感动观众。到了后半部,救人阶段渐渐过去,到处都有刻意的痕迹,看的也就无动于衷了。 对于主旋律影片,评价也就如此了,毕竟电影本身也有很多限制,想要更多发挥也做不到。不过以后再要拍这题材,还是多看看普通人普通事,感动由此而来。 《惊天动地》——国产主旋律灾难片 今年连看了好几部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主旋律电影,还以为这部也会有所不同。可是实际上,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本片都沿袭了以往的主旋律风格,基本没有什么创新和提高。.
影片一开始的背景交待上,就采用了最传统的满屏字幕法,而且还是黑底白字,字数多达近200,内容也不仅仅是交待故事背景,而是从政治的高度给全片定性。一般来说,电影的主创人员总是不希望观众早早猜到结局的,即使有什么结论很鲜明的观点,通常也会通过剧情、人物等来让观众自行体会。象这样一上来就公布标准答案的,除了教科书之外,恐怕在文艺形式里并不多见。所以,本片一上来就给了观众一个强烈的心里暗示,这不是一部商业电影,也不是一部文艺电影,而是一部宣传片、教育片。观众不是在欣赏和娱乐,而是在被教育。这样做的弊端,我觉得显而易见,既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而且摆明车马地搞宣传,也容易让人对影片后续的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毕竟,宣教片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近似广告的东西,只是一个是思想层面的,一个是商业物质层面的。而广告里的美女信誓旦旦地保证用了她宣传的减肥产品,就能和她一样有魔鬼身材,总归是不大容易让人相信的。
除了片头外,影片的其他方面也充满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任务性。比如人物设计上,县委书记任玥的母亲占了很多戏份,每个桥落的任务属性就很明显:一是要展现灾区人民的高尚品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二是为了展示任玥书记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操;三是为了表现一下母女亲情,避免角色沦为政治符号和显得空洞。这些主题本来并不虚假,相反还很感人,但却由于太过老套(比如临死不忘说樱桃)、太着痕迹(比如任玥的副手、那个眼镜干部有1/2的出场时间都是在反复提醒任玥还没找到她妈妈)、太过没有呼应(比如任玥直到最后都没有去回去看看或主动问一下家里的情况,反而使之前的煽情落了空,显得不近人情),而变得缺少打动人的力量。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影片各处设计的功利性太强,这个人物不是因为剧情发展和叙事的必要出现的,而是为了完成导演想要照顾到的主题而出现的。所以尽管事情感人,但电影反映出来的却并不感人。
此外,本片的表现手法也普遍存在老套和任务性太明显的问题。比如即将结婚的女教师和休假战士的灾区意外见面,居然还在用“两人面对面张开双臂跑向对方然后拥抱”的慢镜头。在我的印象里,现在除了恶搞和致敬,已经很少有这样运镜的了。再比如100多名战士为小女孩齐唱生日歌唤醒小女孩的桥段,尽管知道这是有真实事件原型的(20岁的贾正娇),我还是觉得电影里显得很假。因为很难想像在那种分秒必争的紧张环境下,战士们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犹如演唱会一般集体站在那儿边唱歌、边摇动手电筒打节拍……因此,这种煽情手段,我觉得还停留在《艺术人生》或者多年以前国产电影的阶段,甚至还不如看电视新闻时来得动人。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对比一下当初的现场视频,那种真实鲜活的台词和场景,远不是现在电影中可比的。
本片展示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们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片中有大量爬山过河、冒着生命危险赶赴灾区和实施救援的场景,这个是我们的主旋律电影相对擅长的,本片中尽管在技术层面上做得仍不够优秀,但整体气氛和感觉出来了,也是全片展现最成功的一个方面。二是军民鱼水情以及在灾难来临时的亲情、爱情、友情。本片在这个方面花了很多笔墨,但个人觉得很不成功。象前面提到的任玥的母亲、过生日的小女孩、即将结婚的恋人,都是表现这方面意思的人物和桥段。这些桥段本身很有典型性,事情也很感人,但拍出来的感觉并不好,过于刻意和煽情。三是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场景。虽然本片不是好莱坞典型的灾难片,但完美展现灾难场景仍然是必须的和极为重要的电影任务。本片中的特效似乎是八一制片厂自己完成的,据说数量还创了历史记录。因为我看的版本画质很不好,所以对特效水平不好下结论。但我的总体感觉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地震时的全景场面,模型的感觉比较浓。不过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是太计较,至少是没有觉得它成为本片的一个大毛病。因为一方面有不少八一制片厂当初现场拍摄的真实场景,本片有很多镜头也是在真实废墟上拍摄的;另一方面,本片中也有一些地方还是拍出了险象环生的感觉,尤其是后来的化工厂抢险一段。
总体来说,本片中不乏让人感动之处,但多是来自于真实事件本身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2008年那段难忘日子的切肤之悲和发之内心的感动,而非来自电影的表现力。汶川大地震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重大的电影题材,无论是走情感、人性的路线,还是走主旋律路线,都既无政策审查之麻烦,又有现实意义,而且素材比比皆是。本片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主旋律(歌颂抢险战士估计还不会有人唱反调),而是在于它没有拍好,其感染力远比不上当初的电视新闻和一些成功的摄影作品。而归根结底的问题,在于它完全没有借鉴类型片的一些成功经验,完全没有考虑当前观众的欣赏需求,完全没有与时俱进的想法,也完全没有试图将其打造成一部不仅宣传部门满意,而且观众也满意,甚至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真心希望能有一线导演,好好拍出一部优秀的汶川地震题材的电影,能够作为中国推荐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候选片,向世界展现正面的当代中国。
⑵ 求电影《惊天动地》的观后感,1500字
问此间“情”为何物,直教“无语凝噎”
——从《惊天动地》想起的
看过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很复杂,不知是何滋味。思寻半晌,也没想出太合适的语句能表达我现在波澜起伏的心情。只能如题所示套用了元好问先生的这句好词。元好问先生原词中的“情”是指的爱情,爱情为何物,这确实是一个天问,无人说得清,无人讲得明。我这里篡改后的“情”跟爱情毫无瓜葛,就是单单指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的心情,如是而已。一个词——“无语凝噎”。
先谈谈我是怎么“凝噎”的吧。这部电影是以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为背景,不谈细节,不谈表演,如此即可让人凝噎。因为汶川的痛还不那么久,不那么远,留在我们心口的伤还没有完全真正的愈合。所以,即使是看当时的新闻联播,我们依旧会眼角湿润,因此,我“凝噎”完全在情理之中,跟这部电影没多大关系。
下面更主要的还是讲讲我是怎么会“无语”的吧。
无语有三。
其一:对影片主题无语。这部八一厂荣誉出品的红头文件大部头作品在电影一开始就表明了其立场:
“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撼世界的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军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本片以我军一个摩托化步兵旅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的故事为主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
这部电影歌颂的对象是我们英勇神武、无所不能的人民解放军。男主角是摩托化步兵旅(简称“摩步旅”)旅长,他的扮演者是侯勇。因电影《冲出亚马逊》中的中国特种兵形象而一举成名的他在这部电影中继续为国为民英勇向前。电影中,汶川地震后的现状就是人民群众一盘散沙、惊慌无助,连女县委书记在这一刻也是尽显女性的无助感,不知所措,只懂喊口号和给予他人心理安慰。等到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挂着“铁军来了”的条幅到达震区后,人民群众那望断秋水的眼睛里盈满的泪水终于止不住的流下来了。所以,准确的看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台颂歌晚会,一台舞台剧。所以,当影片结尾处响起谭晶那主旋律的嗓音唱着“祖国繁荣富强”诸如此类的时候,我一点儿都不意外。具体到影片故事情节上,真是无处不煽情,无处不歌颂。我一入神,以为自己回到了毛主席时代。直白的情节配上高亢激昂的音乐,让人凝噎其实不难。
其二:对影片特技无语。片中汶川大地震的过程是由特技效果为我们重新再现的。看过之后,再对比《2012》中的灾难特效,似乎这只是过家家。即使跟好莱坞在六十年代拍摄的《大地震》(《Earthquake》)中的场面相比,也有很多不足。那些地壳起伏和爆炸的场面看起来是多么的山寨,看起来是多么的应付。所以说,总是讨论我们的技术落后好莱坞多少多少年是几乎没什么意义的,因为我们根本没什么技术。
其三:对影片的台词无语。影片中的台词几乎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丝毫不铺垫,丝毫不含蓄。在这些模式化的台词和情节下,演员们何谈演技,更多的只是像完成一项政治任务。所以,在这部电影“宏大”的主题下,即使李幼斌、侯勇、巫刚倾数加盟也无力掀得起丝毫波澜。
因为以上诸多令人无语的因素,所以对这部电影在许多细节上的严重缺漏也就没必要较真儿了。总的来说,这部大部头作品如果单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是纯正的烂片。但在中国特色体制下,它就这样的应运而生了。
另外,关于灾难片的拍摄时机,尤其是改编自真实灾难事件的灾难片的拍摄时机,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9·11事件后,美国人数年之后才拍摄了反映他们营救死者故事的《世贸大厦》和反映另一架改道飞机上发生事情的《93航班》。灾难刚平息不久,人们总是不希望那么快的回忆起曾经惨痛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喜欢拍摄臆想出来的灾难而不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出的灾难,臆想出的就是拍的再真实观众也没有很深的切肤之痛,而更多的是享受其中的感官刺激,观众看过之后最多在心底留下思考而很少留下新的伤痛。而之于《惊天动地》,它看上去更像是迫不及待的表彰,根本不顾及群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所以在红头文件支持下上映超过80天之久的《惊天动地》,最终票房才仅仅532万,应该收不回成本。除却政府机关单位包场,“被观看”的人之外,真正自愿掏钱观看该影片的应该没有几个。它不是特例,主旋律电影一直就没曾有过高票房,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这些主旋律电影没有票房压力,但如果放任如此一直这么下去,恐怕观众最后能给予的回应也只有抵制了,就像《孔子》的命运一样。
中国电影特别是灾难片什么时候成了这个样子还是它历来如此呢?当然这部电影成为目前的样子跟八一厂的立场有关,不能代表普遍现象。但其实这种高大全的赞美传统确实是由来已久。大家都知道最好的灾难片导演是罗兰·艾默里奇,虽然他最新执导的《2012》硬件特效上很过关,软件情节上很傻很天真,但他之前的作品《后天》很完美。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有那么多的“侠”们总是能够拯救世界。中国人不同,虽然中国也有侠,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中国人更喜欢的是国家荣誉主义,但经常被政治化为共产无敌主义。这是我们跟美国人最大的不同,因此由八一厂之类的这种政治性浓烈的单位拍摄出的作品定然会充斥着不吝词语的赞美。因此中国灾难片的出路在于个人导演的突破。比如冯小宁导演07年拍摄的《超强台风》,这部电影也歌颂了党和政府,但含蓄内敛的多,故而真实可信的多。同样的道理,因而冯小刚导演即将问世的《唐山大地震》很值得大家期待。这种从“私企”而不是“国企”的角度拍出来的主旋律才是灾难片包括一切主旋律式作品的努力方向。其实香港电影人已经在他们的主旋律上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比如《叶问》、《十月围城》等。
“为什么我对她如此苛求,只因我对她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