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1. 随着2017年3月《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我国电影市场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票房收入连年攀升。从2013年至2017年,票房分别达到了218亿、296亿、441亿、455亿和559亿,2018年更是突破了600亿大关。
2. 电影投资的高回报潜力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选项。电影投资的盈利主要依赖于电影票房的收入水平。
3. 电影票房的分配机制涉及多个环节。首先,从总票房中需扣除5%作为电影事业发展基金,再扣除3.3%的税费,这部分为国家收入。
4. 扣除上述费用后,剩余的票房约为91.7%。其中,院线分得的比例约为50%至55%,宣发费用占5%至8%,剩余的约40%为片方可分账的票房。
5. 具体到出品方(投资人)的分账比例,往期统计显示大约为35%,即片方可分账票房比例。个人票房分红的计算公式为:个人票房分红 = 总票房 * 35% * 投资比例。
6. 电影版权的收益也是电影投资的重要回报来源,包括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7. 票房分红的到账时间通常为电影下映后三个月内。结算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之后将分账至出品方的对公账户,最后再由出品方结算至个人账户。
8.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通常在合同中有明确列出,结算时间一般为六个月一次。
9. 演员、导演和制片人的固定片酬属于前期投资的一部分,利润则归投资方所有。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员也参与投资,他们将会按照投资比例参与分成。
B. 电影票房如何分账
1.就是投资方,和制片方,运作方的票方分成,比例4:4 :2大概这样分成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睁誉首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3.可分账票房中虚闷,电影院悉数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
4.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6.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为: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
8.以上情况为例,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成本6000万人民币,目标票房2亿以上,在中国做电影宣发合理的宣发成本是目标票房的10%上下。也就是再拿出2000万左右作为宣发费用。总成本是8000万人民币,不考虑其它回收渠道的话,按上面的算法,确实要2.4亿才能回本。
顾名思义就是一部大片在别的国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
比如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版权不卖给中国,以增加他的收入)他会以分账的形式向中国引进,这样票房成绩所取得的利润他会拿较多的比例!
C. 电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电影票房收入如何分成?中国电影票房分账机制如下:
1. 电影票房首先需扣除5%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相关税费,剩下的为可分账票房(净票房=91.7%*总票房)。
2. 在可分账票房中,影院抽成50%,院线抽成7%,剩余43%(即制片方和发行方的份额)。
3. 发行方通常收取净票房的10%作为发行代理费。制片方实际票房收入为净票房的33%(总票房的91.7%乘以33%)。
具体计算示例:
- 假设电影票房收入为100元:
- 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收取5元。
- 营业税金及附加收取3.3元。
- 剩余91.7元为电影院线和制片方的分账基数(总票房的91.7%)。
- 影院+院线方分账为91.7元的57%,即52.269元。
- 发行代理费为净票房的3%,即2.75元。
- 制片方(含发行方)的净票房分账收入为91.7元减去57%和3%,即91.7%的净票房。
- 制片方(含发行方)按净票房的40%-43%分账,即91.7元的40%,为36.68元。
- 发行代理费为制片方收入的10%,即3.668元。
- 制片方实际分账收入为33元。
预期票房(盈亏平衡点)计算公式为:制作成本 ➗ 33%。
D. 详解电影票房分账流程
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深入了解电影投资的过程是提升投资视角的关键。本文将逐步揭示电影票房分账的复杂流程,帮助你掌握其中的窍门。
首先,票房分账流程在不同类型的影片(国产片、合拍片与进口片)之间有所不同。在中国大陆,票房收入的计算与税收和分配密切相关。例如,通过猫眼专业版,我们可以看到《你好,李焕英》的例子,票房包括累计票房和分账票房(扣除特定税项后的净票房)。
票房分账分为七个步骤:票房数据统计,上缴不可分账部分,支付中数代理费,影院及院线分账,制片方与发行方的进一步分账,考虑档期竞争支出,以及最后的投资方分账。电影票房首先会扣除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和3.3%的特别营业税,然后扣除发行代理费用,剩余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影院、院线、制片方和发行方。
值得注意的是,分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额外费用,如宣发费用、预付费用以及发行方与制片方间的协议。此外,投资方的分账取决于电影的联合投资结构,主投方和跟投方的权益分配可能因片而异。
除了票房,国产片和合拍片的收入还包括电视版权、网络版权、海外销售、商务合作、政府和行业补贴等非票房收入。制片方通常会积极寻求这些额外的盈利渠道。
如果你对电影投资感兴趣,后续文章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选择投资标的,如何低成本参与,以及投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骗局和风险。请关注我们的系列文章和影投研讨群,获取更深入的指导。
E. 电影票房怎么分账
电影票房分账规则涉及国产片、合拍片与进口片的不同操作流程。国产片和合拍片票房需计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系统,并扣除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和3.3%的特别营业税,剩余为可分账票房。发行代理费由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收取,根据影片净票房大小,征收1%至3%的费用,以补偿其在电影数字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及市场占有率。电影发行市场活跃后,华影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二家拥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机构,提供不同选择。拷贝费用由中影数字收取,总额约为300元/部。发行代理费用则根据影片净票房大小,征收3%、2%或1%的费用。在剩下的票房中,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投资方之间分账则取决于在总投资额中的地位、份额,由主投方和跟投方决定。除了票房收入,国产片和合拍片还有电视版权、网络版权、海外销售、商务合作和政府补贴等非票房收入途径。进口片分为分账片和批片,前者根据票房分成,而后者则以固定价格购买放映权。北美电影票房分账规则考虑时间因素,实行在按时间段分账与保底约定中取较大者的方式。总体而言,无论中外,电影院对大片、明星或名导影片有更高的兴趣,因为观众流量多、放映周期长,获益多。票房分账与会计学、税务学、统计学最相关,需要电影主创补上数学这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