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冰花的观后感。
在看了《鲁冰花》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感触颇深。我觉得鲁冰花这部电影是一个美丽而悲伤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以一对姐弟为主线而展开的。他们的母亲因操劳过度早死,父亲靠租乡长的地种茶树而吃力地维持一家的生活。弟弟古阿明生性活泼,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却有画画的天赋。姐姐古茶妹小小年纪却很懂事和体贴人。
在电影《鲁冰花》中古阿明和古茶妹的家里十分贫困,古茶妹就是因为家里没钱,她和弟弟同时被选上了美术兴趣班却跟父亲说让弟弟古阿明去。特别电影中有一幕古阿明家里因为没钱买农药,可怜的两个孩子只好在山上帮爸爸捉茶虫而不能去上课。这反映着农村中存在由于家庭困难导致小孩辍学、不能上学的问题。
在电影中还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在办公室中当决定是古阿明还是林志鸿参加县美术作品比赛资格时,郭老师是推荐古阿明去参加比赛的,但被训导主任拒绝了,他拒绝最为重要的理由就是:古阿明的画看不懂,所以不是好画;而林志鸿的画看的懂,所以就是好画。这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低下,不懂得欣赏和发现孩子的天赋与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与生活的现实以及农村教师的道德水平还比较低下。因为林志鸿是乡长的儿子,为了尽量地巴结乡长,就提出让他的儿子参加,即使穷人家的孩子再有天分、画的再好,也被这些现实的东西给剥削、埋没,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孩子的天分被埋没了,即使有伯乐赏识,也被这无情的现实淹没。
另外由于教师素质的不高,在乡长选举中,除了郭老师之外,其他的老师就因为一套西装和一件外套就选择为乡长的选举而效力,替乡长拉票、投票,这也反映了教师道德水平的低下。
我们将来也是要成为一名教师,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教师肩上肩负的责任,我们在成为一名教师候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这样我们才可以有资格,有说服力的去教育学生。我是十分敬佩郭老师这样的老师的,作为一个美术老师,郭老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这让他与世俗显得格格不入,与那农村里的所有老师都不一样,他是一位真正懂得学生、为学生着想的老师,他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轻松的画画、带领学生放肆的玩耍,他也十分关心学生,了解古阿明家里经济困难没钱买农药之后主动帮助古阿明家解决困难、不求回报。在我看来,这样的老师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不知为何,我脑中突然想起影片中古阿明和古茶妹的妈妈给他们唱的《鲁冰花》的旋律“夜夜想起妈妈的话 ,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我在想,为什么这部电
影要取名为“鲁冰花”呢?我认为:这是对于像郭云天教师这样的尊重孩子天性、童真,用心去呵护孩子的最珍贵的情感的象征,对这样费心引导孩子自由成长的教师们的赞扬。鲁冰花是一种长在茶树下的花,死后肥沃土地,让茶树开得更为茂盛,它是一种奉献之花,所以它能够作为真正在为孩子成长的教师们的化身。
2. 鲁冰花电影观后感
《鲁冰花》影片主要描述了少年绘画天才、神童古阿明不幸和短暂的一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鲁冰花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阅!
星期二的晚上,我们班看了电影《鲁冰花》,主要反映的是师生情的故事。
主人翁古阿明家很贫穷,他妈妈死于肝病,所以他也被传染了。古阿明是一个很爱画画的孩子,后来学校来了一位美术老师教他们画画,正因为古阿明很爱画画又画得好,所以美术老师推荐他去参加美术比赛。可是他们班的林志鸿是乡长的儿子,所以其他的老师都让林志鸿代表学校去比赛。美术老师一气之下打了校长和教导主任,被开除了。古阿明受到双倍打击,最后肝病复发而死。
看到这里,我真想捐出1000元给古阿明治病,因为古阿明家很贫穷,但他却很好学,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同时又感到忿忿不平,影片中的校长、教导主任太势利,古阿明在学校时总是看不起他,得知他后来得了奖,又来巴结他的家人。真希望我们的生活中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悲剧,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星期二,刘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鲁冰花》。
影片主要描述了少年绘画天才、神童古阿明不幸和短暂的一生。
古阿明出生在水城乡一个贫困农家,他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妈妈,是靠爸爸种茶叶生活的。他很顽皮,有一次,他踢球把学校的玻璃踢破了,怕老师处罚,就用辣椒擦屁股,这样“以毒攻毒”,老师打起来就不痛了,可没想到新来的美术老师竟然没打他。
学校来了个美术专家——郭老师,因此,学校开了一个美术班,要参加的去报名,古阿明、林志鸿等人报了名。有一次,古阿明画了一幅画,画的是茶虫,在别人看来那画是那么可怕,在郭老师眼里却是那么优秀。还有一次,他画了一个蓝色的太阳,老师问他:“这是什么?”古阿明说:“太阳啊!”老师好奇地问:“太阳怎么是蓝色的呢?”他说:“因为蓝色的太阳不热,爸爸在茶园里干活就清爽多了,就不会中暑了。”古阿明很想念妈妈,他要画一幅妈妈的画像,画了很久,可怎么都画不出来。老师问他:“怎么画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画出来?”古阿明伤心地说:“我想不起来妈妈的样子了。”后来,古阿明生病了,没钱医治,所以没等治好就出院了。古阿明出院后还是坚持画画,学校要从各班选取一名学生参加县里的美术比赛,郭老师准备选古阿明,可校长他们要林志鸿去,因为林志鸿爸爸是乡长,很多人巴结他。在各种打击下,古阿明去世了。后来,郭老师把他的画拿到国外参加比赛,得了世界第一。
和古阿明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吃得好,穿得好,学校又不歧视人。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对得起爸爸妈妈和老师。
这部电影令人感动,人生是宝贵的,只要活在世上就要努力争取并发挥特长。
电影《鲁冰花》像一首凄美伤感而深沉的诗,讲述了一个凄美的乡村故事。
春天,鲁冰花盛开的时候,郭云天由大城市调到水城乡小学担任美术教师。水城乡山水秀丽但贫富悬殊。云天发现班上的学生古阿明是个绘画小天才。阿明家境贫穷,调皮捣蛋,学业不好,但对色彩和周围事物有极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云天走访了阿明的家庭,知道他自幼丧母,父亲是个朴实的茶农,姐姐茶妹身肩母职,善体人意。云天关怀他们,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云天受校长之托,主持美术选手训练班,准备选出优秀者代表学校外出比赛。他极力培养阿明,阿明也是表现最杰出的选手。其他老师却认为乡长的儿子林志鸿才是最有资格的代表,他们抵制云天的做法。经过投票,阿明落选了。云天被迫悄然离开水城乡,带走了阿明画的茶虫。阿明因老师离去而伤心,后因营养不良,感染上肝病而夭折。葬后不久,传来阿明画的茶虫获世界儿童画的金牌首奖。记者争相来水城乡采访,大家都说阿明是天才早逝。茶妹心想,在阿明生前,只有郭云天老师说他是天才,现在都说他是天才也没用了,因为阿明永远不能作画了。
在电影里面,鲁冰花用来象征母爱,它开满乡间田野,点染农村景致,而在花叶凋零后被视为农村的花肥。有一次,阿明在茶田里面看到一株鲁冰花,以为是杂草,想把他拔除掉。他的年幼却懂事的姐姐阻止了他。姐姐告诉阿明,鲁冰花春天开花,芬芳满株,等到缤纷凋谢,散落的花叶虽然混入尘泥,却是在悄无声息地呵护和滋养着茶树。母亲谢世得早,阿明已经不记得妈妈的模样,总是在一个个夜晚,缠着姐姐讲妈妈的事,对着天上的夜星充满期盼和遐想。“天上的星星会唱歌,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化作春泥更护花,并不起眼的鲁冰花,却正如同世间最真挚的爱——母爱一样无私和伟大。
看过电影之后,我和家长们的心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在那样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古阿明家中的条件又是那样的清苦,他的姐姐同样年幼,却硬是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的重任,我们生活在不知道比他们优越多少倍的环境中,却还总是无休止地抱怨,总觉得这不好那不好,一再地要求更多。看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之后,我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美好,并且感觉到深深地内疚。
其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郭云天和古阿明这对师生了,古阿明是幸运的,又是悲惨的。
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遇到了一位理解孩子、理解艺术的老师,他终于能够不用重复去年的悲剧,在郭云天的支持下,他终于可以进入美术班。在美术班里,他就像一条鱼重新游回水里一样自在,在这里,古阿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赋和属于孩子的想象力,在这里,古阿明得到了认同和鼓励,可这一切的前提是因为有郭云天这样一个理解艺术的老师在这里。
如果,郭云天不来水城小学,那么古阿明是不是依然会被人忽视?从这里看,古阿明是悲惨的,一旦郭云天不在或者不能给他应有的庇护,那么还会有谁去关注他呢?就像古茶妹在古阿明的葬礼上说道:“在阿明生前只有郭老师一个人说他是天才,但现在你们都说他是天才,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阿明已经不可能再作画了”。
郭云天是一位好老师,这在于他能够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并挖掘属于他们身上的天性和想象力,而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只重视教学和灌输,而不懂开发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所以,在美术班里,古阿明和林志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古阿明很快完成一副天狗吐月亮的绘画时,林志鸿却趴在桌子上发呆,不知道如何开始绘画,而这仅仅是因为郭云天没有提出题目,林志鸿就不知道如何绘画,由此可见,电影在此是想借此对比,鞭打传统灌输教育对孩子们天性和想象力的扼杀,而幸运的是此时还有郭云天这样一位理解孩子的老师,不幸的是郭云天这样的老师在这里只有一位,而且还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
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各种腐败情况呢?我和妈妈仔细地思考了一番,认为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早在宫廷时期,人们就为了自己的权位、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地去争取,勾心斗角,后来就演变出了行贿、拉帮结派等等恶习,自古就是这样,现在的中国又怎样能够避免呢?
还有一点,影片中讲述的村庄中,老师们的行为品行都非常低下,在校长的选举中,仅仅是因为某位老师有一件西服或外套,就成了最佳候选人。村庄中人们的文化素质低下,也与当时的政府的管理不到位密不可分。虽然说电影讲述的事情跟现在相隔甚远,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在是否已经消失了呢?答案当然是不。现在的农村生活依旧清苦,仍然有像电影中讲述的古家因为生活贫困,就只让家中唯一的男孩子阿明去读书这样的事情。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看完以后,打架都不禁深思良久。
3. 鲁冰花的影片评价
从1989年全国影院轮番上映《鲁冰花》等儿童题材的台湾影片开始,台湾电影在内地引发高潮。影片中残缺的家庭、破碎的梦想,已然伴随着无数的泪水和唏嘘感叹,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腾讯网评)
电影《鲁冰花》感人至深,同名主题曲《鲁冰花》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风靡一时,成为流行歌曲中歌颂母爱的经典名曲。(央视综艺、新华娱乐评)
4. 《鲁冰花》能否称之为杨立国导演的经典之作
《鲁冰花》从题材而言是一部儿童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穷苦家庭的但是具有绘画天才的孩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台湾的乡下,当中巨大的贫富差异则充分的反映出了台湾当年的一种真实社会状况。影片的镜头围绕在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电影观后,就仿佛是一首充满了哀怨的凄美诗篇。当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患病的小主人公古阿明在因为家境原因落选绘画比赛之后和老师说出的那句充满了绝望和话语:“有钱人家的小孩子什么都比较会”,这就是当年的台湾也是如今的华人世界中的一种广泛现象,在如今的大陆,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市和农村,当中的孩子们机遇本就相差太多,何况还有家境这种永远没有公平可言的因素存在?
影片的最后,阿明的画获得了国际儿童绘画比赛的第一名,人们才知道原来自己身边就有一个没有被发现的天才,但是故去的阿明则已经永远无法得知这个消息,追悼会上,姐姐代替不会国语的爸爸讲出了这样的话语:“为了一个死去的小孩子,让大家站在这里晒太阳,真不好意思”,这是令人心碎的话语,是对社会和学校最大的讽刺。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欣赏,死后成名却成为了人们引以为傲的依据,对于阿明的家人而言,这不能算是一种荣誉,只是徒增唏嘘而已。
鲁冰花是种在茶园中茶树间隙的一种小花,据说著名的台湾高山雨雾茶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花的陪伴才能更加芳香馥郁。鲁冰花到了冬天凋谢后化作肥料让茶树生长的更加繁茂,而阿明死后同样让自己的家乡和学校因为自己的画作而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荣耀,这就是电影片名的含义,尽管让人们记住更多的还是哪首动听的同名歌曲。
5. 鲁冰花电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急
看完电影 《鲁冰花》 后, 留给大家的不单单是对古阿明的离去的悲伤, 更多 的是对于导致出现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 乡村贫困导致教育的落后 在电影 《鲁冰花》 中古阿明和古茶妹的家里都十分贫困, 特别电影中有一幕 古阿明家里因为没钱买农药, 可怜的两个孩子只好在山上帮爸爸捉茶虫。 还有一 幕是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了, 古茶妹也只好听从父亲, 让位于古阿明上学而自己在 家帮助父亲干农活。这都反映着由于家庭困难导致小孩辍学的问题。 在电影中的训导主任有一幕是当决定是古阿明还是林志鸿参加县美术作品 比赛资格时, 他的最为重要的理由就是, 古阿明的画看不懂, 所以不是好画; 而 林志鸿的画看的懂, 所以就是好画。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低下。 另外由于教师素质的不高, 在乡长选举中, 有些老师就因为一套西装一件外 套就选择为校长的选举而效力,着就反映了教师道德水平的低下。 二· 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郭云天和古阿明了,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 郭 云天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一个热爱艺术并懂得 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人, 作为老师, 他仍然带有这种艺术家的气质, 而这却让他 与世俗显得格格不入, 在我看来, 这样的追求完美不与世俗妥协的老师永远只能 是少数,这样的老师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电影开头,郭云天从大城市台北调任到这样一个落后的乡村担任美术老师, 至于从大城市调任到这样一个偏僻乡村的原因, 这应该和电影后来郭云天离开水 城小学是一样的——无法容忍世俗对于艺术的曲解, 对于古阿明的作品得不到大 多人认同的无奈之举。 我个人认为, 我们的一生, 尤其是小时候, 能够遇到郭云天这样一个理解孩 子、理解艺术,并懂得尊重孩子天分和艺术创作规律的老师实在是一件幸事。 古阿明是幸运的,又是悲惨的。 他是幸运的, 因为他终于遇到了一位理解孩子、 理解艺术的老师, 他终于能 够不用重复去年的悲剧, 在郭云天的支持下, 他终于可以进入美术班。 在美术班 里, 他就像一条鱼重新游回水里一样自在, 在这里, 古阿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 赋和属于孩子的想象力, 在这里, 古阿明得到了认同和鼓励, 可这一切的前提是 因为有郭云天这样一个理解艺术的老师在这里。 如果, 郭云天不来水城小学, 那么古阿明是不是依然会被人忽视?从这里看, 古阿明是悲惨的, 一旦郭云天不在或者不能给他应有的庇护, 那么还会有谁去关 注他呢? 郭云天是一位好老师, 这在于他能够真正尊重孩子, 理解并挖掘属于他们身 上的天性和想象力, 而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只重视教学和灌输, 而不懂开发孩子们 的天性和创造力。 所以, 在美术班里, 古阿明和林志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古 阿明很快完成一副天狗吐月亮的绘画时, 林志鸿却趴在桌子上发呆, 不知道如何 开始绘画, 而这仅仅是因为郭云天没有提出题目, 林志鸿就不知道如何绘画, 由 此可见, 电影在此是想借此对比, 鞭打传统灌输教育对孩子们天性和想象力的扼 杀, 而幸运的是此时还有郭云天这样一位理解孩子的老师, 不幸的是郭云天这样 的老师在这里只有一位,而且还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为了教育孩子, 作为老师, 我们必然要与学生的家长交 流沟通。 而在这一方面, 郭云天无疑也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在郭云天去古阿明家 家访的时候, 古阿明正和姐姐、 爸爸给茶树捉虫, 当古阿明父亲拿起一个碗给郭 云天倒了一碗茶时, 郭云天接过这碗茶, 没有犹豫, 端起就大喝起来, 没有一丝 嫌弃这茶这碗会不会脏的问题, 作为一个从台北来的年轻人, 郭云天身上这种对 人尊重的品质无疑会拉近自己和家长的距离, 当他知道古阿明有一个理想, 要画 出自己家乡的美景让全世界都知道, 却没钱买八色画笔和足够大的纸张时, 郭云 天就自己为他购买了八色画笔和纸张,可见,郭云天作为一个老师是多么尊重、 理解和爱护自己的学生。 作为一个优秀的却得不到大环境认同的老师, 郭云天时时都在和那些扼杀孩 子天性的所谓 “教育” 作斗争, 他为古阿明不能代表四年级去参加比赛而和学校 老师们争吵甚至打起架,当他看到学生演讲时那做作的手势和假大空的腔调时, 他愤然离场, 他反对教育里对于孩子天性的束缚的东西, 不能容忍教育里那些扼 杀孩子天性和想象力的成分, 作为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艺术家老师, 郭云天 注定是要孤独的, 是得不到大多人理解的, 这也正是他最后出走水城小学的一个 原因。 古阿明是悲惨的, 没钱治病, 少年夭折, 他都还来不及再看一眼自己获得世 界大奖的作品,就这样凄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郭云天也是悲剧的, 作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老师, 却处处得不到周围的 认同,一如既往的孤独不得志。 在此, 我不想谈那些势力者在古阿明获奖后是如何地赞扬古阿明, 我只想说: 如果我们周围有一位郭云天, 请我们多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 不要再让他感到孤 独! 如果我们周围有一个古阿明, 请我们多给他一些帮助和鼓励, 不要再让他这 么年少就夭折! 总之,我们不想再看到郭云天和古阿明这样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