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电影剧本怎么写 怎样写好一个微电影剧本
1、主题思想
就是你要写的微电影剧本反应了什么,有什么拍摄目的。
2、生活素材
结合主题思想你可以找一个生活故事做改编,这样的故事可以是你身边的故事,越发真实的故事越具有说服力度,当然你也可以天马行空,但是主题一定要表达的突出。
3、人物的塑造
人物的选择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很重要,剧情虚不虚假不单单是故事,而是你的主人公能不能再你的故事里面立住脚,能不能有血有肉,有性格的表达出你要表达的人物的感情基准线。
4、注意细节的塑造
微电影剧本塑造的人物具有独特的语言动作以及实时背景等,这些因素都是一些细节,但是决定了人物的塑造是否会成功,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⑵ 急求微电影《回家过年清单》的影评
张元的名字知道很久了,但他的电影从来没看过,因为他一直在拍的都是“地下电影”,我在的这个城市里,能看到这样的电影的机会并不多。昨天,终于第一次看了他的电影,而且是有幸在央视看的,《过年回家》,也算是转到地上的标志吧。
就我所看到的有限的国产影片来说,《过年回家》的确不俗,一开始就非常从容简洁,没有多余的镜头,灰暗的色调,封闭的构图,分隔的画框,节制的镜头运动和适度的距离,将一个七十年代普通的工人家庭托了出来,就像那个时代我身边的每个家庭一样。特殊家庭环境所塑造的富于心计的乖张女孩,也是那样熟悉。我一下子就感到了张元镜头的力量,他的简练、直接。这是我喜欢的风格。在接下来监狱的部分中,他直接表现的虽然不多,但那种纪录片风格的叙述,仍然是可以让人领略到一些个中气氛的。比如一墙之隔,一边是城市的公车站,一边是女囚们排队上操,整齐地喊着“认罪伏法,重新做人”。直到陶兰被奖励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我的观影过程一直充满了期待,我想,我或许会看到一个与世隔绝十七年的囚徒跨出这道高墙后,将怎样期待,怎样彷徨,怎样接续这十七年的空白人生,或者怎样心碎,怎样彻底地绝望。
可是自打陶兰的脚落在了十七年不曾踩过的地上,特别是当那个漂亮的女警察出现,主动提出送她回家后,后面的故事忽然全都变味了。这个一脸稚气和正气的漂亮女警察还有一颗更善良的心,她的善意关怀、先人后己和在大街上“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一番说教,让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关于爱心和奉献的电影。应该说,张元的镜头仍然很有表现力,余华设计的细节也是非常的感人甚至煽情,但正因为这样的力量和感情,我的观看才变得越来越难受:他们为什么就不能看到陶兰的痛处呢?上公共车时,陶兰竟然因为不敢挤人而始终上不了车,下车后站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飞驰的车流,背景是时髦内衣的巨幅广告牌,陶兰的无助和失措,让我多么心焦和难过,不自禁地担心着她将在新的家里、新的世界如何自处、如何生活。可是这些镜头很快便被煽情的小伎俩代替了:女警察给妈妈打电话,要把年夜无私地奉献给一个找家的犯人(是“学员”而非“犯人”);在小吃摊上,女警察说她也有父母、妹妹,她和父亲的感情也有不谐,这和陶兰多么相像呀,可是她的叙述让我们和陶兰知道,亲情原本是多么温暖感人;还有那个开三轮车给丈母娘送年货的好心小伙,他本不为丈母娘所容的婚姻已慢慢地被认可、接纳了。这样,当终于回到了陶兰的家,虽然气氛异常压抑,几个演员内敛而有张力的出色表演会搞得我鼻子不由得有些发酸,但我知道,这必将是个关于亲情、爱和宽恕的电影了,陶兰一定会找到家的,用不着我瞎操心,只要和电视机前的人一起等着被煽就行了。
但我这颗固执的木头脑袋仍禁不住要问自己:在我的周围,这个人们看到的冷漠多于爱情的世界上,这样的爱、奉献、宽恕真的就那么容易吗?因为张元告诉我们的并不是有血缘关系的父女间的小芥蒂,并不是平常日子的女警察的一段轻松家访。在我的生活中,故事会这么简单?陶兰真的能回家吗?她真能接续上这十七年的空白人生吗?我忘不了马路中央陶兰张惶的脸。我宁愿相信陶兰并没有回家,她不过回的是张元的家;甚至我还希望,那也不是张元真正要回的,那不是他的本意,只不过是他的妥协——可是有一富典型艺术家相的张元应该知道,艺术决不是妥协的产物,妥协是政客的游戏,而如果要讨好的话,那他真的就沦为可怜的戏子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看完电影,郁闷睡去,一夜无话,城市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早晨在雪中去上班,看见铁路售票厅里熙熙攘攘,挤满了等着买票的人,又到回家过年的时候了。有家可回真是一种幸福。我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和我一样,其实并没有这种欣喜,仅仅离家数年,物异人非,家乡早已只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而在这个落脚的城市,却始终得不到他者和自己的认同,直把他乡作故乡,末了,到底是一个无根的漂泊者。年关的时候,只是远望着城市的烟火,独对自己的寂寞。
希望采纳!谢谢
⑶ 童年回忆杀之微电影——《巴依尔的春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宝马还叫巴依尔,当电视里还放着《恐龙特急克赛号》和《阿凡提的故事》,过年的时候能随处可见升空的烟火,男孩子们奔跑嬉闹,身上都穿着崭新的衣裳,这都是《巴依尔的春节》带给观众温柔的回忆。
影片开头 58 秒的长镜头运镜舒缓,通过贴春联、屯白菜、擦玻璃、烫头发等元素铺开了一副三十年前的春节图景。与此同时,街坊邻里间带着浓浓太原口音的对白不仅将观众拉进了影片的情境,也为故事中男孩的离异家庭背景做了铺垫。
影片从BMW 的名字切入,讲述了两个小男孩李辉和小胖给巴依尔改名字的故事。
06年,宁浩导演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上映,影片中调侃BMW是“别摸我”;13年前,宁浩导演用黑色喜剧的风格调侃了高端产品与大众化之间的隔阂;而2020年的今天,那年的巴依尔以宝马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
影片中宁浩导演运用家乡山西太原方言,不仅让情节更真实,也更具感染力。剪辑的节奏和配乐的情绪相吻合,音乐情绪随剧情越来越激昂,剪辑也愈来愈快,自然流畅的达到了叙事的要求,更兼备着欣赏的功能。
结尾,小男孩李辉爸爸妈妈的团圆既暖心又引人落泪。李辉在车上写下“BàMāWǒ”(爸妈我),一个小男孩那份渴望家人团聚,家庭和美的情感瞬间让人动容,非常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