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绝大部分国产电影都是不堪入目的,他们怎么盈利呢
一部电影盈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至于楼主所说的却是有一些电影不是那么吸引人,制作也不是很大,没什么明星,这部分电影是没有电影院愿意上映的,而这些电影有可以分几类
1.政府部门所投资拍摄的,这部分电影本来就是为了盈利的,就是为了弘扬一些精神,宣传某些文化。
2还有一部分就是某些地方电视台投资拍摄的就是为了在电视上播放的。比如像电影频道的数字电影
2. 汽车俱乐部的怎样以商业化获得最大的收益
汽车俱乐部的盈利点,其实有很多。但最大收益还要看你的定位。是想做成维修为主,还是救援为主,还是活动为主。每个方向的收益各不相同。
数年前业界就在讨论汽车经销商转型的话题,比如将盈利模式从销售新车转往售后和延伸业务,但受到主业的限制,单店的盈利是有封顶的。从各国汽车经销店盈利曲线对比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汽车经销商除了二手车、改装等少数业务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同行,其他业务利润水平已经基本一致。换句话说,精耕细作和挖掘潜力是必须的,但是常识教训我们,一块试验田再精耕细做也达不到“亩产两万斤”。
中国的汽车经销商投资者往往都缺乏经验,很多投资是冲着短线利益来的,过去既然80%的利润来自销售,那么经销商还把精力放在销售里面就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现在卖新车不挣钱了,甚至卖一台亏一台,自然会开始在售后服务上想办法。所以中国汽车经销商的利润来源和服务水准要变革,首先得是大环境发生变化。从目前的利润结构来看,销售利润依然能支撑起高昂的4S店的经营,但未来的趋势,或许将会围绕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也未必不可能。从目前一些高端豪华品牌来看,这种趋势正在发生。比如青岛的福日集团,在经营豪华车的同时,也经营游艇、海景房、飞机俱乐部等奢侈品,从而将单一的汽车产品链,打造成立体化的围绕消费者生活链进行的商业模式。
当然,从汽车厂家的利益角度考量,4S店模式是相对而言品牌和利益最大化的模式。因此,厂家苦心经营和推广4S店模式顺理成章。而如果沿着这一思路生发开去,我们也能理解,为何汽车厂商对直营模式如此热衷,诸如丰田通商、东风日产的东风南方、广本的广汽汽贸等直营子公司,除了能扩大厂商在渠道上的利润来源,还能有助于厂商了解渠道终端市场,必要时候,甚至能通过收购和兼并其他倒闭的经销商,达成厂商利益一体化的盈利模式。
3. 35元一张的影票,电影院能挣多少你认为会挣的很多吗
从事影院行业很久了,因为这次疫情,从家里呆了我一直想呆的“长久休假”概念(PS:入行十年,太久没有休过班了,也太久没有和家人好好在一起吃顿饭了)。目前除了日常的工作外,也有在做其他副业,自媒体是其中一样。
行业内的朋友很多,行业外的个人朋友也很多,前天一个朋友突然问我,影院是不是很赚钱?
我其实有些诧异的,问其原因,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想法,本身这次疫情倒闭的影院就很多,现金流的断裂也成为了本次破产倒闭影院的一个重要因素。
朋友说,之前去影院看电影,经常会遇到满场的情况,一看就是很火爆,如果不挣钱,为什么要投资影院呢?
看来我的这个朋友还是有点好奇心的,至少能多多少少思考一下行业外的小问题,还是值得称赞的,活到老学到老嘛。
我们言归正传。
影院到底是不是靠卖票就能很挣钱?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聊聊另外一个词语概念。
“最低限价”,这个词,对于行业外的人来说,还是有点陌生的。那我们换种说法,“价格限制”,这个是不是有点好理解了。
什么是价格限制呢? 是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对这些产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一般低于均衡价格,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而制定的最高限价。也就说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
在我们日常生活动中,价格限制的情况很多的,从我们日常必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暖等都是被限价了的。再到日常的必须用品,像汽车,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全国无论是在哪里买同一辆车的价格都是一样的。接着像烟草、一些国家保密药品等等,只要是这些东西的价格能影响到国家政治的全部都有宏观限价措施!
再比如我们2元的公交,只要不下车,随便你一圈一圈的坐。再比如我们的地铁,一站几毛钱,想从这个站台坐多久就坐多久。
政府为了保障农民的收入利益,对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也进行了多重限制,这就是最低限价。并且这种最低限价一般都是政府行为。
说了这么多,就为了给大家讲明白,什么是价格限制,希望我的表达没有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电影行业内的最低票价,这就比较特殊了,因为在这个行业内的价格限制政策,并不是政府发起的。
《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报告》中,曾规定电影票价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综合平衡。现再重申:电影票价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管理。
“最低票价”到底是什么?
它是国内电影制作发行方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院线方进行约定的,即来规定单张影票销售的最低票是多少。
我们来举个栗子吧:
电影《收益人》A类城市最低限价是35元,所谓的A类,多数是北上广深之类的吧。35元则意味着电影院不能以低于35元/张的价格销售这个影片。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有个疑问,经常在三方线上,比如猫眼,淘票票上面购票的影迷来说,可能很多影票的价格都会低于35元,有的还降到了19.9元。那么既然有价格限制,并且国产片的最低票价根据ABC类城市也通常会高到30-35元,或者35元-40元,为什么在各类APP平台上购票的价格还是如此之低呢?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的最低票价根本限制不了市场上的零售票价,只能限制院线方和制片发行方之间的分帐价格。
我们 还是以上述的影片《受益人》为例子,如果影院以20元一张票的价格进行售卖,还是得以最低35元/张的价格为分帐基础,向制片发行按38.3%的比例分帐,35*38.3%=13.405元(交给制片发行方的)。再向国家缴纳5%的专项资金(35*5%=1.75元),最后再向国家缴纳增值税,一般小规模纳税人是3%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是6%的增值税,多数影城属于是一般纳税人。也就是35元*6%=2.1元。
OK,我们来算下结果。
20元-13.405元-1.75元-2.1元=2.745元。也就是在20元的票价中,最后院线和影院总计剩了2.745元。
一个三线城市,以700座-800座为例,一个月的租金约为8—10万元,这只是租金,不包含其他任何水、电、人力、固定资产、低值易耗、招待赠送等等。
从上述的举例看来,电影院在票价这一轮中,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的寥寥无几了。
35元一张的影票,你还真的认为电影院可以挣很多吗?
那为什么制片发行方的利益空间可以得到保障呢?
下一篇为朋友们再详细分析解读。
4. 电影都是从哪方面收益的呢
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火爆,动不动就十亿以上票房,那电影仅仅就是票房收入吗?其实不然,还有广告、版权、以及相关衍生和周边这一系列的收益。
首先是票房,这是电影的主要收益途径。现在城市的大型综合体里面都会有电影院,很多人都会选择在空闲时间去看一部大片,度过精彩的两个小时,释放工作的压力。年轻的男女谈恋爱时多数也会选择去看电影,增加平时的话题,同时增进了解。生活水平提高了,几十块钱的票价并不难出,所以看的人多票房收入就高了,动不动就上亿,这里面的盈利空间还是很大。
综上,拍电影如果红了,真的可以赚得盆满体钵。很多电影的拍摄成本几千万,就如同《战狼2》系列,投资是一两个亿,票房最后是50多亿,虽然按照三三分账的算法,很多钱要花在宣传和影院方面,最后留给投资方和主创手里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观啊!
5. 为什么电影院大都销售爆米花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所以这里回答的实际上是为什么美国人看电影要吃爆米花。这种习俗和看电影行为的结合,有一定历史原因。吃爆米花一直是美国人休闲娱乐时的主要零食,至少从20世纪初开始,看体育比赛、杂耍节目、去游乐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吃爆米花。但在最开始,它并没有和看电影紧密联系在一起。1905年镍币剧院兴起,使得看电影成为一种空前流行的娱乐活动,同时使各种真人综艺杂耍边缘化。在这个时候,卖爆米花还只是镍币剧院周边的一些摊贩自发行为。1910年代中期开始,豪华电影宫(movie palace)取代镍币剧院,成为电影消费的主流场所。当时电影从业人员的心理是尽可能提升电影的地位,使之高尚化、上流化,从而和底层民众的娱乐形式区别开来。最高档电影宫的目标是要媲美欧洲的歌剧院,谁会在看歌剧的时候吃爆米花这种平民食品呢?所以电影宫的老板都反对爆米花及各种零食。此外至少还有两点原因:一、零食利润不足观;二、会污染影厅环境,清洁困难,镍币剧院中的满地垃圾让人心有余悸。即便是这样,大多数电影观众并不觉得看电影吃零食是很丢人的事情,绝大多数电影院门口都有卖零食的摊贩,很多观众会买好带进去。50年代后汽车影院兴起,观众在自己车上吃起来更加自由,影院的周围出现小型餐吧,卖的就不仅是爆米花和可乐了,还包括热狗、冰激凌、奶昔、三明治、咖啡、汉堡、薯条、披萨……60年代之后,零食经营越来越系统化和专业化,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电影院利润来源的一根支柱。
6. 电影院投资需要多少钱
大体来说资金的话应该是200--500万左右吧,像电影院的场地选择、装修档次等都是很重要的,
大致说说在国内数字同步影院的主要利润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票房收益,大概占到70%,来自最新上映的影片。增加票房收益的方式就很多了,但主要是以增加售票窗口,比如我可以和各大团购网站合作,由他们帮我进行产品推广,但不建议长时间采用此种方式,因为毕竟团购的价格是和便宜的,何况也不能凸显VIP的优势。然而作为观影人群,价格越低当然越好,顺带分享一下吧,大家可以结合会员卡和团购,没有团购的时候用会员卡,有团购的时候果断下手。
2.卖品收益,约占20%-30%,主要来自于可乐爆米花甜品,也有一些CD、玩偶等。去年万达光是爆米花和可乐的收益就达到4个亿。在国外,影院的大部分收益也来自于卖票,而对于我们大部分的“平民”来说,光是消费了一张影票就已经算是一种很高的享受了。所以在卖票区域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去获利。
3.会员卡。这是一种快速收回资金的方式。一百到几千元不等的会员卡,自己看也好,送人也好。对于影院来说,只要我卖出去就是赚钱了。有会员卡的你能够用完里面的钱、但所有人都这样吗?
4.广告。包括片头广告,也就是咱们看电影之前5-10分插入的广告;影城的灯箱广告,有电子屏的,也有纸质的;大厅空白面积,自行选择商家合作,把广告位租赁给别人,或者提供5-10平米的场地给银行,让他们办理信用卡。这些都是利润。
大影易电影院和中影合作,同步片源,这类是时下主流,千万别做非同步的,这个比较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