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侯麦电影的色彩怎么调

侯麦电影的色彩怎么调

发布时间:2023-08-31 10:59:05

⑴ 豆瓣评分超高的电影,里面的穿搭也能打8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陈苍苍

公众号ID:followcangcang

作者:苍苍

不少女孩都爱看电影,但是跟着电影配色学穿搭你们试过吗?其实很多电影画面都能成为我们的穿衣灵感,苍苍( 公众号ID:followcangcang )就专门研究过,一起看看她的心得 。

还想看更多 时尚 搭配和好物分享,可以戳下面美图

从夏天开始,就断断续续为侯麦电影的配色穿搭积攒素材,直到近期才大体完成。在侯麦电影,一本最法国的生活方式手册一文我就写过,侯麦电影就是一本厚厚的、最法国的生活方式手册,任何时候打开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如果说那时只是整体描绘,那么这一节就将更细致地单就服装配色部分作出进一步的展开。

其实要论起他在电影中所诠释的美学,画面与色调是无论如何都绕不野岩中过去的。很多侯麦电影爱好者都对他曾是一名文学教师的身份有所了解,但应该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曾在绘画、音乐上接受大量熏陶与专业化训练,还拍过关于提香和拉斐尔的短片。也正是基于艺术方面的爱好和素养,他会自己为电影选择色调、选择服装,同时也非常讲究在电影空间中融汇绘画与建筑之美、从而在作品中构建出画作一般的镜头。

比如影片《沙滩上的宝莲》便使用了红白蓝为主色调。侯麦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亨利·马蒂斯的画作《罗马尼亚人的上衣》成为布景的一部分,影片中充斥的各种绘画性细节也悄然渲染了画作所形成的氛围——而透过电影镜头所展现的绘画效果还都需要在最为自然的情态之下发生,侯麦绝不允许观众觉察到任何有意为之的迹象。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打开这本手册。并不需要完全照搬,有时候只需要汲取一点点配色灵感、像在日常穿搭的调色盘中加入少许点缀就会发现它们呈现在镜头前的美是超越日常、带有艺术感的。是由电影而来的灵感穿搭,也是当代视角下的「侯麦女孩穿搭」。

1. 蓝色+绿色

/代表作品《女友的男友》/

我心目中最为极致的一部自然是《女友的男友》,全片突出的蓝绿配色实际是以另一种形式衬托人物与主题,而在视觉上又赋予观众一种非常独特的美的体验。一方面,是矛盾的,对称的;另一方面,又是呼应的,整体性的。(而且这部影片与建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整部电影都在一座名叫塞尔吉的新城取景。)

夏天去千岛湖度假的时候,第一次尝试了这样的配色思路。原本的想法自然是一蓝一绿,不过最终因为款式问题没有实现、选择了黑色和蓝绿色。在拥有大片蓝色和绿色的岛屿之间,这样的色彩果然十分突出,不需要任何情节整个画面便已经枣兆充满氛围感。

在岛屿之间>

泳衣:&Other Stories

2. 蓝色+白色

/代表作品《女友的男友》/

布莱莎的蓝色系穿搭,常配以基础的白色、黑色。尤其喜爱蓝色西装的那一套搭配,内搭是白色波点,下半身为黑色半裙,西装则是带有垫肩的宽松廓形。她去参加婚礼派对,穿丝质蓝色背心搭配白色半裙,耳环是夸张的蓝色大朵花瓣状。你总能在侯麦电影中发现这样那样的细节:项链、手链、耳环甚至发饰,都无一疏漏,画面的小小角落也会被妥善安排。

一个阳光很美的午后,大概五点钟的样子,我便是穿着一身丝质蓝色连衣裙搭配蓝色耳环与白色手包出门。置身于这样一个几分自然几分生活的室外场景,配上一杯黄色橙汁也感觉恰到好处。明明都是饱和度高的颜色,但这样的环境就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打光」,微风与暖阳加上适当的植物背景会让整个色调变得突出颂山又柔和。

午后,阳光>

连衣裙:&Other Stories

耳环:Ejing Zhang

项链:Picnique,Hermina Athens

包包:By Far

3. 蓝色+红色

/代表作品《女友的男友》/

「我感觉到我俩都在寂寞的荒岛上。」

侯麦的男女主角亲近自然,热衷度假。度假电影、周末电影,是他常有的主题。到了《女友的男友》,两幕著名的约会戏份中,分别安排男女主角穿蓝色+红色、蓝色+黄色,从配色形式上就已经能够看出这几方的 情感 关系与内心挣扎。事实上,《女友的男友》剧本标题曾一度是《四方》,正是对应了如萨沙·吉特里小说中的男男女女的四角关系。

以这幅画面作为参考,我尝试了将两人的色彩都穿在身上,以红色宽松廓形毛衣搭配蓝色真丝裙。

毛衣:Short Sentence

裙子:Annie Bing

鞋:Jil Sander

耳环:Shiitake

4. 红色+白色

/代表作品《绿光》/

「谁能看到绿光,谁就能获得爱情。」这是法国影史上观影人数最多的文艺片之一,上映前还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最佳女主角。戴尔芬在爱人的陪伴下,最终奇迹般地真的看到了绿光这样的结局既呼应了主题,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这部电影,令它多少超越了情节上的平淡和烦闷。

我最喜欢的是戴尔芬穿着红色西装、浅蓝色内搭、光腿踩进一双粉色球鞋,坐在台阶上托着下巴泫然泪下的画面(她的帆布袋也是粉色)。在台阶的旁边,就是一丛丛正在开放的红粉花团。所烦恼的自然也不是什么人生大事,大概是没人陪她去度假了,或者心中突然袭来的孤独。单品不易寻,转而就选择了开头的红色西装与白色裙子的配色方案。

在1917号房间>

衬衫&耳环:Lemaire

裙子:COS

毛衣:Short Sentence

鞋:Jil Sander

发带:BEVZA

5. 黄色+绿色

/代表作品《女收藏家》/

四个道德故事中,我喜爱《女收藏家》。侯麦选择这位女演员的标准是他在早期文章中描绘的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学生做派,最终他找到哈蒂·波丽托弗,并以她为灵感缪斯正式开始剧本创作。影片尝试了35毫米的格式,自然场景美、度假别墅美、人物也美,不过据说波蒂的服装是最后一刻才买的。款式很简单,看点一如既往在色调上,但因为演员的个人条件,任何普通的衣服在她身上都更添光彩。

导演本人的观点为这部电影提供了绝佳注脚:电影必须拥有美,无上之美,才能在如此温暖金黄的光明底下,呈现出得到又拒绝天堂的 情感 、一种注定担忧的单纯 情感 。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人、事、物,在艺术家眼里都有显而易见的美妙。

我们的流金岁月>

绿色&灰色开衫: 十块钱团购

黄色上衣&半裙:COS

鞋子:Lemaire

包包:Bally

6. 黑色+黄色

/代表作品《秋天的故事》/

四季故事系列和道德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一样都是侯麦的代表作。它集合传承了此前这些作品的特点,既体现出一定的哲学思想、又在人物的塑造中灌注以平凡人性。《秋天的故事》是整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和最早的《春天的故事》无论在情节故事还是哲学意味都有着若有若无的呼应,只是主角的年龄从青年走到中年。我个人较为偏爱《秋天的故事》,因为它的服装、色调、画面都更具有美感(包括演员的选择也是),分明已经有了一点Lemaire的风格。

玛丽·里维埃曾是《绿光》的女主角,中年的她美丽、忧愁、睿智,在影片中穿衣品味也好过另一位女主角、同为侯女郎的碧翠丝·罗曼德。印象颇为深刻的两个画面,一个是她身穿鹅黄色真丝吊带裙在厨房的白色圆桌旁写信,一个就是她在女儿的家庭小型婚礼上穿着黑色连衣裙站在窗前,阳光在她身后投下一层浅金色光晕。黑色与黄色,是属于这个时期的她的色彩,也由这个例子令我更为深切地体察到,原来配色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自身的色调和周围环境的色调。

和我跳一支舞,好吗?>

黑色蝴蝶结连衣裙:&Other Stories

项链:Picnique

鞋子:Uma Wang

7. 橙色+褐色

/代表作品《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中和两位中年女主角相并行的一条情节线由年轻的艾丽西亚·波特尔完成演绎,她一边交往马加利的儿子,一边又对自己的哲学老师生出情愫,索性想办法把他介绍给男友的妈妈。这位棕发女孩长得不算漂亮,但有着耐人寻味的味道,只穿简单的黑色背心搭配驼色针织衫也很好看,不过最经典的画面还是参加婚礼时穿橙色连衣裙搭配深褐色披肩、橙色晶石项链与耳钉,非常具有油画质感。

秋日奏鸣曲>

连衣裙:优衣库

外套:浪金LangJin

项链:Hermina Athens

侯麦女孩穿搭系列第一辑就到这里。侯麦不仅是电影大师,也是美学大师,当之无愧的全方位艺术家。不拘泥于安全色,不受限于同色系, 时尚 和艺术从来连接紧密,那么不妨试着向艺术的领域汲取养分。

⑵ 笔记本电脑 看电影感觉颜色太深了 怎么调整

笔记本电脑上看电影视频觉得颜色太深,这是图像亮度不够的原因,解决方法有两种:

  1. 在键盘上按fn键,找到调节亮度的按键,(不同品牌的电脑按键位置不同)。

  2. 在播放器中设置画面亮度,以暴风影音为例,当开始播放时,用鼠标指向画面上方的边缘,它会出现一个菜单,如图:

  3. 在菜单中,我们不仅可以调节亮度,还有更多的选项让用户来选择设置。

⑶ 埃里克·侯麦:他的电影,是巴黎的香水

人间侯麦,四季男女。

关于侯麦,我们似乎总是知道的太少。

他的电影里有最缤纷的色彩,就像是印象派的一幅幅杰作,动静之间吐纳着世界的精巧。

每次看侯麦的电影,都会惊讶于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是如此臻入化境。

如果说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色彩是浓烈而张扬的,那么侯麦镜头下的色彩则是含蓄而平衡的。

他的电影中有着法国形形色色的美人,每一个女子都是如此生动而鲜灵,完美地诠释着“巴黎女子”所特有的气质。

侯麦就像是一个“美女收藏家”,他的品味是如此丰富和犀利,以致于那些或青涩或妖媚或单纯或冲动的女性,总是时时刻刻牵动着观众的爱美之心。

他的电影里有海明威笔下那个被称为“流动的盛宴”的巴黎。如果要从导演中选出一个最爱巴黎的,那么侯麦无疑高居榜首。

他旁伏的电影永远都离不开巴黎,他的人物永远要么是来自巴黎,要么是向往巴黎。

电影中的那些街道、咖啡馆、博物馆、公园、住宅……都在侯麦的电影里熠熠闪光,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寓居之地。

他的电影里也有着如此不同种类的关于爱情的探讨和诠释。

侯麦似乎一直在谈论爱情,但他从来没有试图给爱情下定义,而是不停地通过一个个人物、一段段关系和一个个故事来试图找到通往爱情不同的路径。

“侯麦的人物不是在出轨,就是在走向出轨的途中”,他极少谈到完美的爱情或是完美的爱人,他总是在越过伦理的界限去展露爱情的不可能性或是黑暗面,以此来勾起观众的思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侯麦。

亚瑟 · 佩恩在其执导的《夜行客》(1975) 中描绘了私家侦探吉恩 · 哈克曼的妻子苏珊 · 克拉克邀丈夫一同观看侯麦电影的一幕 :

“我不想看,”扰旦哈克曼慢吞吞地回答。

“我看过一部侯麦的电影,感觉就像等待油漆变干那样漫长乏味。”

侯麦作为“法国新浪潮”中的一员,他的名声似乎远不如同期的戈达尔和特吕弗那样大,他的电影作品也没有前两者所具有的那种创新性和突破性,收获的评论也总是褒贬参半。

埃里克 · 侯麦原名莫里斯 · 舍热,他的笔名是根据默片导演埃里克 · 斯特劳亨的名字和小说家萨克斯 · 侯麦的姓氏组合而成。

光是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电影和文学对于侯麦来说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影片具有极强文学性的原因。

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侯麦曾从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创作。他曾发表过长篇小说《伊丽莎白》,包括三个系列(“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箴言”、“四季故事”)在内的影片都是由侯麦先写成小说再拍成电影的。

上世纪50年代末,法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以巴赞创办的杂志《电影手册》为基地,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里维特等人成了影评家。

因此,在写小说之外,侯麦同时也为《艺术》、《当代》和《电影杂志》等专业刊物撰写文章,并且凭借以《茂堪的浮士德〉中的空间组织》一文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这群年轻人的目标是拍电影,侯麦也不例外。

在接下来的 50 年中,侯麦总共拍摄了 26 部故事片,其中很多部属于三大电影系列,即“六部道德故事”系列、 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喜剧与箴言”系列以及跨越整个 90 年代的“四季故事”系列。

侯麦的最后一部电影《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上映于2007 年,当时他已经87 岁高龄了。

以下是侯麦三个系列所包含的影片:

在获得极大成功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中,此时的人物性别定位还是男性,男性是人物关系网的中心,是独白的是所有者,在若干女性中流连徘徊,此时期为风格 探索 阶段。

到了后两个系列,侯麦的 情感 和重心明显开始转移到女性身上,女性成为人物关系网的中心。同时,独白被大量的旁白所取代,侯麦”对话电影“的风格渐趋成熟并达到顶峰。

1967年,侯麦凭借《女收藏家》获得了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银熊奖,这是他成为重要导演的缓启扰开始。

从时间点可以看出,侯麦属于大器晚成的那一类。

早在8年前,特吕弗就用一部《四百击》拿下了当年的戛纳金棕榈,而1960年,戈达尔凭借极具实验性和创新性的《精疲力尽》获得了 柏林银熊奖

但侯麦并没有急于像自己的先锋同僚看齐,而是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

如果要选择一个场景作为侯麦的标志,那么一定是一群法国男女在一个屋子内或立或坐,你一言我一语地针对某一问题发表着各自的看法。

一不留神,我们就跟不上节奏,结果看了个昏昏欲睡。

这就像个“电影沙龙”,适合中产阶级或是知识分子躺在沙发上喝着饮料抽着烟发表意见。

如果说伍迪·艾伦的喋喋不休还夹杂着各种俚语和冷笑话,门外汉还能凑个热闹,那么侯麦长时间的对话片段极其容易失去观众的耐心,让人觉得漫长乏味。

这就是侯麦独特的 “对话电影”

他的影片基本上是以对话的形式作为影片的主要内容。

得益于侯麦小说家和影评家的背景,他总是试图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辨性。

这种文学性和思辨性并不是排斥性的或是异常严肃的,而是从小人物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来的,隐藏在影片人物对话背后的是作者对生活和 社会 伦理的厚重思考。

侯麦的影片异常强调画面与对白的差别,他对话语,特别是对白作了如下的阐释:“画面制作出来并非为了意指,而是为了展示……为了意指,存在一种极好的工具,那就是对白。”

侯麦的电影都是自编自导,由小说改编而来,里面对于细节,尤其是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深度的精雕细琢,那些看似随意的谈话,实则早已经规划好。

这就使得侯麦的电影有一种奇异的混合感,一方面场景和空间都是异常生活化的,另一方面人物的对话虽然口语化,但又处处是玄机,让观众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才能跟得上。

例如在大受好评的第一部长片《慕德家的一夜》中,三个主要人物就围绕帕斯卡尔对于宗教的态度进行了讨论。

令人感觉法国都是文化人,没有文盲的存在(哈哈)。

在《当代法国电影史》一书中,祝虹将当代法国电影史划分为“法国电影新浪潮与现代电影运动的酝酿和爆发”以及““红五月风暴’与激进电影运动”两个阶段。

祝虹将侯麦的《狮子 星座 》以及《面包店的女孩》《苏珊娜的故事》《女收藏家》等几部早期影片归为“现代心理剧”,处在法国主流电影之外。

在此之后,“六个道德故事”后期的创作以及“喜剧与箴言”前期的创作虽然也在电影发行中处于劣势,但逐渐丰富了视听的表达。

由此可以发见,侯麦的创作是一个逐渐进入主流电影的过程。

侯麦几乎没有大成本大规模的电影制作,创作大多属于小成本生活喜剧的范畴。

所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侯麦先生的脑细胞,而这些脑细胞,多死在“爱情”这个古老的话题上。

你可以在侯麦的电影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爱情,当然大多数是负面事例,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侯麦电影的主题总结为“道德”。

比如现代人之间对于 情感 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如《飞行员的妻子》、《圆月映花都》等。

比如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和大胆追求,如《好姻缘》、《双姝奇遇》、《绿光》等。

比如有了男女朋友还在外面找小三玩得不亦乐乎的,如《人约巴黎》等。

比如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叔对十几岁二十岁的小姑娘进行无耻追求的,如《克莱尔的膝盖》。

比如完美的“典雅爱情”,如侯麦的遗作《男神和女神的爱情故事》

其余各种狗血的、突破伦理常规的爱情,在侯麦的各种电影里随处可见。

他通过年轻人或是中年人神秘莫测的 情感 纠葛为题材,集中笔墨揭示了当代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面临的伦理困境。

片中那些复杂的三角关系,使得侯麦的镜头能够更加逼近个体的精神生活,不断突破伦理界限,考察着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的话语和细微动作,从而达到深层的目的。

这些 情感 上的道德问题,在今天依旧拷问着现代人,例如不伦恋、约炮、开放性性关系等。总是,男女之间那些暗搓搓的关系,在侯麦的电影里得以呈现和阐释。

在看过他的电影之后,你会惊叹于一个人居然可以对爱情关系如此了如指掌,堪称“爱情宗师”。

不过即使是这些爱情题材,侯麦并没有依据好莱坞的传统模式,使用开端、高潮和结尾的套路,而是最大程度接近流水般的生活,以一种散文式的方式展现人物,讲述故事,即“石沉湖心,表面平静,内里早让人七上八下,泛起无限喜悦或叹息”。

他的人物大多为大学生、艺术家以及教师,或者是中产阶级,他们针对爱情、哲学、艺术、异性等发表着评论和自省,态度中不乏欺骗、炫耀和指责。

侯麦的“道德”不仅指剧中人物遵循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事,更重要的是指剧中人物对自己行为动机的思考、分析,并且把自己的这种思考和分析用语言表达出来。

他们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感兴趣于自己内心的思想和 情感 ,而且要将这些说给周围的人听,和他们讨论。

如此一来,语言便成了侯麦电影最有效的表意手段,这也使他的电影更多地触及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对话的大量运用也使他的电影散发出浓郁的文学气息。

侯麦所营造的对话场景中包含着故事本身以及电影的主旨,对话并不是孤立于场景而存在,而是与场景共生,对话产生了电影的第四维,即精神维度。

叙事上,他最大程度避免了三段式的传统情节剧模式,而是直面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巧合,赋予电影以生活化。

侯麦的电影都根植于被大多数电影忽略的日常生活本身:火车上的阅读、与朋友聚会、与恋人游公园等……

侯麦如同电影界的巴尔扎克,构建了一部宏大的人间喜剧,它基于 社会 牢不可破的根基,旨在 探索 与人类 历史 一样古老的经验与冲突。

巴尔扎克创作小说,侯麦编写剧本——这些有关生命的小寓言虽篇幅有限,却暗含更深远的愿景。

值得一提的是,侯麦电影中的空间是将绘画空间和建筑空间转换而来的,这使得其电影呈现出一种绘画般的面貌,同时又不乏真实感。

侯麦对于空间的真实有一种物恋般的痴迷。

《狮子 星座 》中,塞纳河两岸的巴黎风光以及街道;《午后之爱》弗雷德里克到了下午会在大街上游荡;《冬天的故事》里的理发店以及《好姻缘》中的办公室场景……

度假地是侯麦的故事最常发生的场所,《女收藏家》、《克莱尔的膝盖》、《沙滩上的宝琳》、《绿光》《夏天的故事》、《双姝奇遇》……

这些场景是欲望的铺展之地,人物的关系与欲望在此交织缠绕,最终抵达侯麦关于“道德”的深层讨论。里面每一个咖啡馆、每一个空间线路、每一个时间变化都经过了真实的考察,竭力做到最完美。

关于这一点,侯麦说:“我希望观众被打动,但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些。”

而这种真实性,是与巴赞所提倡的“心理的现实主义”相接近的。

侯麦的电影,就像是一款关于巴黎的香水,暧昧又迷人。

他营造了属于自己的“侯麦空间”,里面的色彩、人物、环境、生活,每一处都是如此细致和真实,仿佛触手可及。

去看一部侯麦电影吧,为了那些色彩,为了那些美人,为了侯麦。


文章著作权:倒映电影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⑷ 红蓝3d电影怎么调整出最好的效果

由于戴上有色眼镜后光源从显示屏到眼睛会在穿透镜片时被吸收反射而变弱,所以显示屏的亮度最好调至70到80,对比度调制50到60;
在戴红蓝眼镜观看电影时画面色彩会呈现出像蓝色一样的冷色调,需要在显示器的色彩选项上将红蓝色的补色绿色调至到80左右,而红蓝色仍保持在默认的50左右不变,这样画面颜色看起来就会正常一些;
由于红蓝立体电影采用的色分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影问题,所以在观看时会有一些重影是不可避免的。

阅读全文

与侯麦电影的色彩怎么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迅雷电影怎么转移别的手机号 浏览:225
什么奥特曼在电影中只出现过声音 浏览:199
阿飞正传电影院怎么没有 浏览:969
如何用百度网盘下电影天堂 浏览:575
龙牌之谜这部电影怎么样 浏览:211
他其实没那么爱你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366
中国电影为什么票房预测才排片 浏览:179
迪丽热巴和罗晋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35
小男孩无限闪现电影拿着斧头叫什么名字 浏览:71
哪吒重生电影多少钱 浏览:887
爱情公寓电影院怎么没了 浏览:313
赫本演过多少部电影 浏览:729
电脑的电影怎么传到平板 浏览:603
买了一张电影票怎么报销 浏览:459
日本电影转转讲的是什么 浏览:377
从医院到电影院不是很远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357
有关警察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13
如何用电视放3d电影 浏览:757
电影长相思是哪年拍摄的有哪些主要演顷 浏览:750
电影拆弹专家2多少分钟 浏览: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