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别具一格的视听语言,王家卫的电影有何技法
王家卫的音乐特色,在《首映杂志》年台湾访问王家卫时,王家卫透露了一些关于他的音乐的说明。就图像和声音而言,王家卫在他的电影音乐中描述了“感觉”。“音乐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音乐已经提醒你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中,我将首先了解环境是什么样的,包括地理环境和这个地方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所以音乐经常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有时候,我心里有一种根本无法解释的音乐。是直接意识到戏剧应该是氛围。
糜烂的音调,松散的歌声,一点点深沉和湿润,MoMo和平静,迷恋和迷恋,没有原因,没有解释,只是静静流淌,手掌大小的空间充满了淡淡的迷茫,孕育着爱情、事业和追求。
『贰』 王家卫的电影,是如何用镜头讲故事的
谈到王家卫的镜头特效,可能你首先会想到色调,不过今天我们来说说镜头手法。《堕落天使》王家卫用自己独到的表现手法将香港社会底层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
1.超广角镜头
《堕落天使》中有很多晃动的镜头都是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完成,很多画面有很强的晃动感,用来突出表现都市的模糊感:情感模糊、关系模糊、时空模糊。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可以在前期或者后期通过模糊来营造晃动感,用来表达人物模糊的情感,可以让画面更有故事感,更高级。
学会了王家卫这三种镜头技巧,你就可以更轻松的拍出大片。
『叁』 王家卫是怎么把一个想法拍成一部电影的
叶问与黄飞鸿、霍元甲等人都是家喻户晓的大侠,民族英雄,他们是功夫的代名词。如果要将他们的英雄事迹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应以至刚至阳的叙事手法来讲述,这才符合豪烈的英雄主题。而熟悉王家卫的观众都知道,王导惯以文绉绉的台词,和沉寂的静止镜头来延展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使电影散发出一种“作家导演”深刻哲思的艺术气质。但要以他独特的文艺风格来展现功夫拳拳到肉的快意恩仇,拍出来满屏的违和感是不难想象的。而且,有甄子丹版的叶问1、2珠玉在前,这无论是对王导的个人品牌和市场回馈的保障都是一次胜算不高的挑战。
意外的是,王导操刀的《一代宗师》上映后,口碑和票房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用心的观众应该不难发现,王家卫很有智慧,这是他扬长避短的结果。他知道刚猛凌厉的拳脚功夫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他更清楚主演梁朝伟的功夫底子比不上甄子丹。所以,他不比拳脚,比“想法”。
影片一开始,叶问和宫宝森在金钟楼对阵抢饼的那场戏里,王家卫已借宫宝森之口开片明义——我们今天不比功夫,比“想法”。用电影语言来阐述内心的想法,这是王家卫擅长的领域。所以,《一代宗师》尽管也有很多精彩的打斗戏,但在视听冲击上作出深度的诗意化,宫二与叶问比武时富有舞蹈美感的辗转,深蕴的眼神的交流;宫二与马三对决,剑拔弩张的肢体表达被大量特写脚步、手掌所掩盖等等,都在体现王家卫想法先于形式,本质高于存在的艺术表达理念。
这对于想体验功夫片搏斗的视觉冲击来说,不免觉得王家卫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但王家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通过别具风格的精到剪辑,用构图去构建一个时空感、空间感十足的独特的电影质地,再加之以耐人寻味的台词供人咀嚼,足以将观众带进忘我之境,徜徉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如,在《一代宗师》里我们看到的摆动的时钟、斑驳的古城墙、闲逸的阁楼、孤独的背影、漫贱的水花等一系列构图,都让观众产生回到旧时光的感觉,并沉浸其中,自然变成了王家卫“想法”的聆听者。
电影中,宫宝森引用武术界前辈的一句话作为他南下钦点接班人的初衷——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这句话揭示了南北武术界推选接班人的标准。能统领武术界的接班人武学宗师到底该具备什么样的资质,这不仅是宫宝森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思考,更是王家卫的“想法”——即武学宗师的定义。
之后,宫宝森出于谦让,自认输给了叶问。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叶问和宫宝森在对武学宗师的资质标准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艺术表达总是无法脱离儒家人文价值观念的规范,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王家卫更是传承儒家的价值理念,以此为准来阐述对武学宗师理解。
在他看来,宗师分的定义分为三个境界,影片中已借宫二(章子怡饰演)之口说出:第一境,见自己,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认同;第二境,见天地,即人生一世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第三境,见众生,即忘掉荣辱贵贱,回归生命的朴质与平凡的本真。颇具玩味的是,在这个基础上,甄子丹版的《叶问1》、《叶问2》恰巧对位三境中的第一、第二境:《叶问1》讲述叶问名震国人,赢取鲜花和掌声的经过,这即可界定为修身齐家,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叶问2》里,叶问为民族尊严而战,上升到济世救国的社会责任。且不论王家卫是否有意拿来相互比较,但他对武学宗师定义绝不会,也不能局限于第一、第二境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更有博爱情怀的第三境——见众生,即忘掉个体的荣辱贵贱,回归生命的朴质与平凡。
电影以三条叙事线索各自作为第一、第二、第三境的指代:第一境,马三对个体得失的痴念代;第二境,宫二对门派荣辱的执着;第三境也是王家卫极力倡导的,叶问对武学的终生思考与成就。在王家卫看来,第一、第二境思想困境在于他们无法放下“自我”主观前提。
一,宫宝森前面引用了武术界前辈的一句话:“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在宫宝森看来,推动国家民族和同胞实现大同才是武学的精髓所在。在这样的宏大愿景下,需要更多的习武之人相互兼容并包,彼此通过“克制小我以成全大我”的胸襟来合力构建。大徒弟马三为博上位,在南北对阵的金钟楼上出手狠辣,虽然技艺惊人,但却加深了南北对阵的敌意。宫宝森教育马三:“刀的诀窍在于藏而不在于利。”在宫宝森的武学理念中,武术是致人自强不息、重构尊严、实现平等的途径,而不是助长个人私利,践踏人格的利器。他要以和为贵,以此类推促进南北武术界摒弃门户、宗派、地域的狭隘观念,实现南北一家,包容并存。马三强化“自我”存在的作风与宫宝森推崇的武学理念格格不入,打破了宫宝森苦心经营的和谐气氛,被赶回来东北。最后丧失气节,欺师灭祖,投靠了日本人,终将走上了不归路。
二,宫家受到武术界多年推崇,门楣光耀了几十年,这让宫家人养成了高傲的人格——宫二、马三都以冷峻高傲的姿态傲视群雄。正如宫二所说那样:“宫家没有败绩。”宫宝森在“想法”上自认输给了叶问,而宫二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随后去找叶问斗武。她不明白的是,宫宝森的“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输。在与叶问对阵中,宫宝森了解到叶问的“想法”高度一致,都有致国家、民族、同胞实现大同的抱负,他更明白要实现这样的抱负,必须要放下个人荣辱得失的大度。所以,他的“输”其实是为了向世人、叶问作出克己复礼的精神表率;他的“输”其实是以进为退,在“放下自我“的大无畏精神面前,他比叶问提前跨出了一步,输在形式上却赢在气度上。他的“输”不旦没有让宫家折辱,反而为宫家增添了荣光。即使最终命丧马三之手,宫宝森也只留下了“不问恩仇”的遗言。只惜宫二无法体会宫宝森“无我”的精神境界,为报家仇,不惜一切代价。虽报了仇,为宫家挽回了“声誉”,但自己也身受重伤,落下痼疾,最后郁郁而终。
三,王家卫通过马三、宫二两个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和遭遇,揭示了第一、第二境的精神层面的局限,以此来反衬他所倡导的第三境。《一代宗师》的成功直接证明了王家卫极力倡导的“第三境”更为超然,深邃,也更符合中国观众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的诉求。叶问的一生经历光绪、宣统、民国、内战的动荡之痛,大起大落,翻越过丘陵,仰止过高山。宫宝森自认“输”给了叶问之后,一夜之间叶问名声大噪,成为武术界的领军人物,可谓风光无限。但随之而来的是抗日、内战,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的人生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就像电影里他说的那样:“我七岁学拳,四十之前未见过高山,第一次见到,发现最难越的是生活。”在抗战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叶问一家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生活,死亡、饥饿、逃亡等时代的烙印深深的刻在他心上,使得叶问参透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
从影片结尾看到叶问对武术作出的总结中,便可领会到他对生命和武术真谛的参悟 :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就两个字:一横,一竖。经历苦难的洗礼,促使他回归平凡,简朴的生命观。
叶问的一生豁达开明,他摒弃了“内功不外传”的旧观念,对后人倾囊相传,真正做到克己复礼,实现大同的“无我”境界。叶的真传弟子李小龙秉承他的武术理念,将“无我”的武术真谛发扬光大,把各门各派的功夫融会贯通,打开武术界的新局面,并将它推向全世界,掀起了国内外一股股功夫热潮,真正实现了“世界大同”的宏愿。
王家卫《一代宗师》的成功是必然的。在世界文明中,尽管国家、民族、地域文化之间仍存在着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是每个人种、每个民族所热切追求,成为代表先进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一代宗师》表述的“无我”之境体现出一视同仁,平等的普世价值观,所以它引起观众的共情心理。这是《一代宗师》成功的根本原因。
『肆』 王家卫电影风格
连续看了几部王家卫的电影,颇具特色,电影中的故事、叙事方式、色彩、音乐、独白等都很独特,别具一格,让人印象深刻。
一、色彩
王家卫曾经说过: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找寻回忆、品味时间,在他眼里,时间与空间不会成为他与过去对话的屏障,他在电影里遨游并享受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缓音乐的动情,他善于用色彩表达他的思绪,鲜明且热烈。在中国电影界,其美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可谓是独一无二。
二、色调
色调是一切记忆的前奏,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王家卫电影的画面做的精致而暧昧,王家卫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词,而是某个画面的颜色格调。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头,灰、白、黑、红永远是主调,暧昧、低迷、颓败、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电影,诉说着传奇的故事。
三、音乐
王家卫说:“对他来讲电影总是光影与声音,音乐则是声音的一部分,音乐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常常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每次出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 独白
王家卫的电影惯用独白叙事,这是他的一大特色。这种单向流动的情感,力在表现人们的孤独感、失落感、人之间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缺乏与障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质的追求,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欲望的表现手法。王氏电影中,人们往往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拒绝与人交流,保持沉默,选择用独白表达内心的情感。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通常都会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拒绝了解别人,也拒绝被别人了解。他们倾向于保持沉默,用独白宣泄内心的感觉。例如《重庆森林》中,警察二二三深夜给朋友打电话倾诉,却被朋友们一一拒绝,最终他选择在独白中抒发情感,那串独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都有日子。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而另一个警察六六三在被女朋友抛弃后,只好对着家里的毛巾、肥皂、玩具等自言自语。他对着用过的肥皂说:“不要那么没有骨气嘛,她才走几天竟然就瘦成这样。”对着湿淋淋的毛巾说:“我都说了叫你不要哭,你要哭到什么时候?做人要坚强一点。”影片《堕落天使》中则是把独白运用到了极致:哑巴何志武用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感受。
五、故事叙述的结构
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
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具体来看他的影片,从《阿飞正传》开始,《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等影片,叙事的整体感都不强,而且是越来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传统的故事叙述规则,“碎片”式的叙事策略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这些电影中不难发现,基本找不到能够维系故事情节和因果联系的脉络,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个断裂的叙事片段组成,碎片组合而成。所以,人们在观看王家卫的电影时,被感动的原因往往是电影当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词。而对于他的整个影片结构,看完后的感受就是云里雾里,朦朦胧胧的很是漂浮。这种“碎片”式的叙事策略状态,成为王家卫电影的典型特征。
王家卫电影中对数字或者是时间的偏执,是影片的又一特色。比如在《2046》中,“2046”这个数字就像是一个谜一样贯穿影片的始终。它是周慕云和苏丽珍回忆中的一段插曲,是隔壁的房间号码,是他在追逐露露时看到的一串号码,还是他小说中的发生时间,是一列一直走不到终点的列车„„还有《重庆森林》中,有一段独白这样说道:“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相距才0.01公分,五十七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上了另外一个人。”王家卫将人的情感变化直截了当的用时间量化,有黑色幽默的冷漠和戏谑成分。(部分摘自网络影评)
『伍』 王家卫电影风格分析是什么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强烈的象征性,他把武侠、阿飞、杀手们的江湖世界作为动荡、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隐喻基点,支撑起了现代人的内在焦虑和符码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
其次是他在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他的现在进行时总是在一种怀旧的情怀中进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强的虚无主义,很孤独、无奈的表现出人类的内心世界。
早年经历:
王家卫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移居香港,身为海员的父亲远赴马来西亚后留下王家卫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苦,但他的母亲却几乎每天都会带王家卫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家卫在香港理工学院(后改名为香港理工大学)读平面设计时,他曾一度疯狂地迷恋上了摄影。毕业后,王家卫因为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不太久,就用业余时间加入了TVB(又名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制作培训班的编导组学当编剧。然而他并没有在流水线般的无线台呆多久后就选择了离开无线,从事编剧为生。
『陆』 《繁花》剧组的置景及拍摄工作仍在进行,导演王家卫的风格有哪些特点
首先是王家卫拍电影没有剧本。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拍什么。这种方式利于创新,但也会影响电影拍摄进度。
『柒』 大家都说王家卫的电影属于文艺风,那么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究竟是什么样的
作为香港的先锐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自有其独到的风格。正如王家卫总爱用一幅墨镜来掩饰他内心的情绪一样,王家卫的电影爱用支离破碎的画面来掩饰他电影中所要表现的内在,所以看王家卫的电影,不单是观赏他独特的画面处理方式,你还得透过支离破碎破碎的画面去把握其中深蕴的主题。因而,王家卫的电影多了几分耐人寻味。许多演员排戏时无法体会王家卫在下场戏中将裤正要求他们表现什么样的情绪意识来,这种执导方式使王家卫的电影少了些雕饰而多了些自然,王家卫所要求演员表现在银幕上的就是他们在一刹那间的真实意识的流露,而不是经过反复排练所表现出来的做作表情。《堕落天使》中的王菲,其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很强的生活气息,全没有某些演员的那种夸张和矫饰。王家卫擅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内心意识一定程度上要比影片的主题重要,或许王家卫根本不想用所谓的主题来局限他拍戏的自由,王家卫通常不用很流畅与强力矛盾冲突的画面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与塑造人物形象。王家卫的电影,常出现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这里所谓的“支离破碎”一部分是指画面的不完整性,如《堕落天使》中飞速流动的画面与《东邪西毒》里的一些场景。另一部分则是`指情节的不连贯性如《花样年华》《春光咋泻》中的场景。这些支离破碎的画面却是与人物内心的意识的涌动是极为相衬的。王家卫电影中的角色,内销都相当复杂丰富,如用常规的流畅画面来处理,往往无法深刻的揭示出人物的内心,通过画面的支离破碎却能很好的把人物内心的意识传递出来,并能造成一种相当的震撼力和真实感。在表野尺面看起来支离破碎的画面,其内在涌动的人物内心情感与意识是连贯流畅的。我们咳能觉得王家卫的电影颂纯高画面不大好理解,但不会觉得他电影中的人物情感难懂,《东邪西毒》无论情节怎么晦涩,其人物爱恨缠绵的感情却是生动灵动的。好象一面镜子,它的镜面被震成了数块,照镜子时我们见到的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而那个影子实实在在的就是你,不是别人。支离破碎的画面中呈现出的是不同角度的你。王家卫正是用这面“镜子”来塑造不同的角色的,电影中支离破碎的画面仿佛就是破裂了的镜面的各个部分,它们所投射出来的,是剧中人处于现代都市与复杂人际关系网中失落而彷徨的心态,较之常规电影手法,这更加能探测出剧中人迷微的内心世界,支离破碎的画面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物内心意识的外延。造成王家卫支离破碎电影风格的原因,除了他受法国电影理念的影响之外,东方传统美学也是成就他电影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东邪西毒》便是东方美学和西方电影理念融化的一部电影。影片取材于同名武侠小说,但只有人物的名字和标题同原著有联系,人物的内心,性格及故事的环境,情节几乎全被更该了。王家卫想要表现的,并不是江湖,而是处于江湖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内心意识。所以在这部电影中刀剑的影子被暗淡了,凸现出来的人物的内心。影片中的景物对渲染人的内心具有很重要作用,狂沙,灯影,流水,阁楼这类意象,便是人物内心意识的象征。电影中这类意象之间并无多大联系,纯粹是任意组合安排起来的,这样就造成了情节及画面的支离破碎。王家卫这一手法无疑是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会通过景物组成的意象来构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意象之间常常是不连贯的,造成结构的跳跃,王家卫的一些电影手法在本质上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创作手法如同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