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Carol的资源终于出了,等这部电影出,大概等了两个月。当时11月份公映的时候,正好闺蜜在美国度假,她说影院的效果,演员的张力,简直完美,让我羡慕的不行。
这两天终于有资源了,字幕组很幸苦的翻译了四天,虽然不是特高清的版本,但总算能看了。Cate的演技自然无话可说,看完之后欣喜中带着些失落,虽然结局并不坏,可内心还是空空的。
任何的电影产生的共鸣都是因为曾经有所经历,对Therese一场哭戏印象极为深刻,估计那个镜头也是她提名奥斯卡的原因之一吧,那种被人闯入,看着carol和丈夫吵架,面对carol的愤怒,她莫名的尴尬,无助,焦虑却又无能为力的状态真是演恰到好处,然而在carol的电话来临时,依旧说着我原谅你,我愿意,不免让我想起了曾经类似的窘境。是吧,有些人就是无法抵抗。
其实一直以为cate blanchett演绎的carol是全片的焦点,其实现在想来,Therese才是灵魂,她像一个无助的单纯少女,对于carol的提议没办法抵抗,却又小心翼翼,让人心疼。第一次如此喜爱一部电影,情愫的流动令人期盼。
这样的社会大背景甚至比现在的国内更加严肃,大群的LGBT们活在人群中,却无人真正的关注,她们在的那个年代一定没想到到今天可以合法化,而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真的在阳光下面对所有亲朋好友的祝福,也许这就是那些伤感的原因吧。今年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②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卡罗尔》同样在细节中暗示了时代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视,而导演的叙事饱含深情,同时又非常节制,对女性给与充分的尊重,两位女主人公在充满限制的环境下,选择了真爱,尽可能抵抗男权世界的阴影,让作品最终迸发希望之光。
该片导演试图希望以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方式讲述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影片无论从运镜方式,还是对两个女主人公肢体语言的描绘都是细致入微的,音乐也走的是抒情路线,影调有着浪漫的味道。
尽管导演给了这部片子如此多的形式性铺垫,但是影片自始至终都无法理解是什么建构起两位主角之间的深情厚爱。
剧情简介
年轻女孩特瑞丝(鲁妮·玛拉饰)在纽约追求梦想,却只能成为玩具售货员,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机的金发中年主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饰)在百货公司偶遇,两人一见钟情,在一次次会面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真爱。
然而同性恋在50年代美国是不被允许的,特瑞丝的男友也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卡罗尔的丈夫和女儿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卡罗尔失去的抚养探视权,卡罗尔暂时离开了特瑞丝,而在这段时间里,她其实做好了一切要与她真正一同生活的准。
③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至美的画面与演员极具张力的表现力,成为了缔结《卡罗尔》这个关乎女同情话的桥梁,那情愫暗生关乎爱欲的纠葛,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时代中,令人感受到了跨越性别之爱的至诚,复古简约的时代感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电影中俩人一个对视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短暂的表情,都成为了光影对爱的尊崇,那无法以言欲说的感情,欲迎还拒的爱恋,使本自同性的小众,除了爱情之外更是女性对自我的追求和成长,形成了女权主义的思潮,更使电影本身具有了普世性共鸣的力量。——梦里诗书
④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坦白说这部电影并未在情欲和戏剧间制造出完美的浸染和平衡,难掩平庸,我反而觉得Carol和Therese初次共餐的场景是本片最动人之处,中年妇人恰到好处的妩媚和挑逗,一句“flung out of space.”让人耳根发红。除此之外,Carol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交活动的种种描述都显得有点突兀而散乱,要不是凯特的神演技,这个人物完全会是架空的。以《断背山》为例,两主角各自的家庭生活都被刻画得饱满而清晰,即使并没有过多的对两人感情的叙述,也把禁忌之恋衬托得如史诗如天籁。总的来说相对于大批观众的期待,演员有功但导演有过。对了,话说鲁妮玛拉的奶头真好看。
⑤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导演托德·海因斯非常擅长还原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影片中他一方面通过服装道具美术等视觉部门,成功地将内敛的画风搬上银幕,另一方面对影片的拍摄角度和构图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展现出成熟的影像技法,多场窗格外的镜头处理,都拥有高贵别致的美感。
《卡罗尔》同样在细节中暗示了时代背景下女性受到的歧视,而导演的叙事饱含深情,同时又非常节制,对女性给与充分的尊重,两位女主人公在充满限制的环境下,选择了真爱,尽可能抵抗男权世界的阴影,让作品最终迸发希望之光。[2] (凤凰娱乐评)
该片导演试图希望以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方式讲述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影片无论从运镜方式,还是对两个女主人公肢体语言的描绘都是细致入微的,音乐也走的是抒情路线,影调有着浪漫的味道,尽管导演给了这部片子如此多的形式性铺垫,但是影片自始至终都无法理解是什么建构起两位主角之间的深情厚爱。
这部片子唯一的成功之处大概是它的舞台美术,舞美师把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街区的景象,人的衣着打扮都尽量真实地呈现出来,可惜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对导演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摆设,只是复原了那个年代的样子却没有让那个时代在他的影像里生动起来,既听不到那个时代的声音,也看不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同性恋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束缚与禁忌无处不在,导演对这一点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错过了向历史纵深处开拓的机会,丰富这部影片的机会。
⑥ 为什么2015年上映的电影《卡罗尔》会被很多人称作是佳片
影片画风唯美,镜头感情细腻。影片中善于用镜头展现人物心理。当特芮丝望向卡罗尔时,镜头逐渐模糊,柔和,缓慢;当影片最后双方跨越人海深情对视时,镜头缓缓向两位主人公靠近,聚焦在眼神上,深邃、勇敢而坚毅。
1)我们先来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内容介绍: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办理离婚手续.......
⑦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当你爱一个注定无法得到成全的人时,就是特芮斯的眼神,就是鲁妮玛拉的眼神。
最后那段凝视,鲁妮的眼神和表情变化所展现出来的演技已经完全够资格拿奥斯卡了,更别说在整部电影里的精湛发挥。她的表演润物细无声,完全不着痕迹 。就像高手出招,看似轻巧,但其实招招毙命,没有一拳是打歪的。她真是棒的匪夷所思。
⑧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卡萝尔》(Carol)是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发行的一部同性爱情片,改编自女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中篇小说《盐的代价》,由托德·海因斯执导,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主演,于2015年11月20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市,两名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女人,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
⑨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让中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改编,由于题材敏感,最初出版社还拒绝发行。之所以叫“盐的代价”,因为在17世纪“盐”还有另一个意思表示女性的情欲。而在本书中它隐喻了女主们的处境:没有爱情就像没有盐的肉;那么为了这份爱,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⑩ 《卡罗尔》:静待花开,一眼可抵万年
2015年的同性电影《卡罗尔》将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年轻的特芮丝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不过她内心向往成为一名摄影师。圣诞节前夕,一位美丽优雅的贵妇卡罗尔来到特芮丝的柜台为她的女儿买洋娃娃,她们被彼此独特的气质吸引住了。
然而,同性间的爱情是禁忌。卡罗尔正在和丈夫哈吉办理离婚手续,他为了能让卡罗尔留在自己的身边,不惜用女儿的抚养权和窃听录音带来威胁她。卡罗尔为了和丈夫好好协商,暂时放下了与特芮丝的感情。卡罗尔在默默与丈夫一家周旋,最后为了女儿的未来,放弃了抚养权,保留了探视权,而另一边的特芮丝也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隐秘的爱情埋藏在心底,她们都在心照不宣地双向奔赴。
有时,爱情就是玄学,她们未开口说话,只凭相隔人群的对视就能使双方一见钟情,沦陷其中。目光是漩涡,让时间停止,仿佛这个限定的空间内只剩下这两个陌生人。“凝视”是女性同性电影中经常使用的手法,也许导演们都想跳脱出垄断市场的男性凝视,试图用女性的注视与对视展现出她们的情感力量。她们不是男性眼中单一的具有诱惑力的整体,而是“可读性”很高的个体。《卡罗尔》就是一部用女性凝视表达复杂感情的电影,无需过多的语言表白,目光中的彼此是最好的答案。
不快乐的婚姻就像囚笼
卡罗尔和丈夫哈吉结婚十年了,他们有一个小女儿,然而两人貌合神离,正在准备离婚。大概卡罗尔想要离婚的心更急切一些,她爱自己的女儿,但是不会为了她而勉强自己在不幸福的婚姻中笑着。以卡罗尔的视角来看,她曾在新年旅行中和特芮丝说过,哈吉每次新年都是在应酬,所以总是她一个人。迫使卡罗尔做出离婚决定的不是他不爱她,也不是她爱上了她,而是婚姻中的孤独。
哈吉没有放弃将卡罗尔留在身边,他使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比如派私家侦探住在旅途中卡罗尔和特芮丝旅馆房间的旁边,并窃听她们的对话,以掌握夺走女儿抚养权的证据。他不是不知道卡罗尔喜欢女人,只不过那让他感到太过讽刺。当他找不到卡罗尔时,他会冲到卡罗尔的密友以及前女友艾比家中兴师问罪。
哈吉对于卡罗尔的爱有些偏执。艾比斥责过哈吉,他花了十年时间将卡罗尔的生活重心完全变成了他自己,让她只围着他转。想必卡罗尔决定和哈吉结婚也算是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毕竟在此之前,她喜欢女人。只不过,性向真的可以改变吗?卡罗尔试着成为正常的好妻子好母亲,然而哈吉却冷落她,这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整体形象很酷的卡罗尔不选择将就。
可是,走到离婚这一步不能只怪哈吉的不体谅。换位思考一下,不管是同妻还是同夫,他们都要在婚姻中承担更多的风险。哈吉以为他和女儿可以将卡罗尔拉回正常的家庭生活,但是他高估了男性魅力,低估了卡罗尔所向往的自我。软硬兼施,哈吉的一次次挽留,让观众看到了他无助的一面。他想要用不光彩的手段挽回卡罗尔,维持家庭的表面和谐,自私但情有可原。他还是对她有感情。
从一开始就注定是错误的婚姻只能让卡罗尔和哈吉两个人都不痛快。曾经可以享受自由同性爱的卡罗尔为了哈吉改变自己,试着做了十年的平常主妇,她隐忍,但别扭。哈吉娶到了自己喜欢的卡罗尔,他尽力给她最好的生活,然而忽略了给予她温暖。当婚姻生活出现裂缝时,卡罗尔的同性交往经验成为了夫妇二人间的旧账,每次都要翻一遍。那对于卡罗尔和哈吉来说都是耻辱,她放弃了自我,他的自尊受挫。他们很爱对方,只不过都变成了过去式,现在只剩下了冰冷的囚笼。
能够遇见就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卡罗尔与特芮丝是两个互补型的女性形象。前者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浪,任岁月沉淀,成熟知性,却对生活不再抱有新鲜感。而后者还是年轻的女孩,跌跌撞撞,毫无目标,享受当下,拥有梦想与一腔热血。将她们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跨越人群不经意间的交错目光。
特芮丝站在她负责的洋娃娃柜台后,戴着圣诞帽,被前方那个穿着貂皮大衣,气质卓越的女性所吸引。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理想的模样,从容不迫,却拥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光芒。后来,卡罗尔不止一次对特芮丝表白道,她是坠入凡间的天使。对于特芮丝来说,卡罗尔何尝不是从天而降的女神呢?
镜头一转,特芮丝的凝视被问路的顾客所打断,缓过神来之后,远处的卡罗尔也不见了踪影,那是她的臆想吗?卡罗尔走近了,向特芮丝询问洋娃娃的事,她们聊了几句,卡罗尔的皮质手套落在了柜台上,有意或无意这都很微妙。那副手套成为了特芮丝与卡罗尔相识的开始,而相机成为了鼓励两人共同前进的信物。
卡罗尔为了感谢特芮丝为她寄来了手套,邀请她来家中做客,谈到梦想,人生阅历丰富的卡罗尔以洒脱的态度为怀疑自己是否有摄影天赋的特芮丝打开了心结,她说,天赋不是别人决定的,而是自己继续努力就好。之后,卡罗尔送给了特芮丝一份圣诞礼物——相机和胶卷,这更加坚定了特芮丝追求自己梦想的信念。
卡罗尔离婚案开庭之前的三个月,她和特芮丝一起旅行,这也确定了她们的关系。在旅途中,特芮丝用相机拍了很多照片,那些瞬间都是属于卡罗尔的。在她们因为窃听风波而被迫分开时,那些照片成为了特芮丝寄托思念的媒介。这份如风轻描淡写的感情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碍于世俗,她只能在卡罗尔打来的无声电话挂掉后,才说一句“我想念你”。
卡罗尔也从特芮丝的青春活力中汲取了勇气,她想要更加洒脱一点,不再执着于女儿抚养权与成为自我之间的艰难抉择,她选择了放手,以另一种陪伴的方式关注女儿的成长。卡罗尔放弃争夺抚养权是一个痛苦的决定,她对律师和丈夫说,自己不会否认和特芮丝的爱情,现在只想体面地做出判断。卡罗尔挣扎了十年,最后终于看向了自己的内心。她们的相遇是命运的安排,是命运的转折点。
万物皆会回到原点
无论是卡罗尔还是特芮丝,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孤独。新年前夕,特芮丝和卡罗尔在宾馆的房间里,透过镜子,看着对方,卡罗尔说,她的新年总是一个人过,特芮丝也说,在人群中她总是孤独的一个人。在遇到彼此之前,她们可能都不畏惧孤独,甚至习惯了一个人的状态,但是,人总是会变贪婪,在享受到欢喜之后,她们很难与彼此分离。
卡罗尔让特芮丝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而特芮丝给予了卡罗尔朝前看的动力,面对考验,她们从未退缩或怀疑,只是富有默契地沉淀内心,静待花开。在卡罗尔与丈夫纠缠离婚官司的时候,特芮丝来到了一家报社做文员,她逐渐向卡罗尔靠近,变得干练妩媚。
某一天,在车上,卡罗尔看到了街上的特芮丝,那一刻她的眼神十分复杂,与开场特芮丝的凝视不同,卡罗尔的眼中写满了惊喜与心酸。特芮丝变得优秀,但是此时的她不能再拥抱她。卡罗尔的爱一直都是隐忍的,她更倾向于精神上得到的安慰与认同。那一眼特芮丝好像是一针强心剂一般,让卡罗尔在协商时做出了决定。
在官司结束后,卡罗尔主动给特芮丝写信,收到信的特芮丝只是看了一眼,将它扔进了垃圾桶,但是她不可能不去赴约。卡罗尔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她找到了新工作,租下了公寓,邀请特芮丝同居。特芮丝变得像个大人了,她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没有立刻答应卡罗尔,而是跟着朋友去了聚会。
卡罗尔十分懂得分寸,若即若离,潇洒地去参加酒会了。看似命运线即将相交的两人只是虚晃一枪,成为平行线吗?结尾的两人对视与开场的形成了呼应,无法再克制喜悦的特芮丝离开了聚会,找到了卡罗尔,她们再次越过人群,久久凝视着彼此。她们只需要相视一笑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多意义。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是卡罗尔写给特芮丝“冷战信”中所说的一句话,万物皆会回到原点。她们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命运的安排,无法成全的爱情有遗憾,但终究会画上句点。结尾的凝视也像是一个句点,含蓄唯美,一切尽在不言中,特芮丝选择走进卡罗尔的视野,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
《卡罗尔》中所描绘的爱情是平淡而不是轰轰烈烈的,它就像是女性本身的形象,不需要过度渲染,那种细水般的温柔足以回荡在内心深处。一眼可抵万年,是卡罗尔与特芮丝这段爱情最美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