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鱼》:父亲的一生,父爱的传奇
这是关于一个父亲一生的故事。开启这个故事,是为了祭奠我失去已久的父爱。
父亲是我童年里乃至青春里的温柔记忆。小时候父亲也给我讲他编的故事,讲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讲他们住在一个蛋糕房子里,用勺子挖一口墙壁蛋糕,非常好吃,墙壁缺少的蛋糕会自动长回来。永远吃不完的还有冰激凌,房间里有的桌子是冰激凌做的,我傻傻地听了无数遍,现在想想,当时为什么不问:为什么永远吃不完?冰激凌为什么不化掉,白雪公主住在那里还不觉得冷?
父亲的童话都是温暖而美好的。我一直都幸福地认为,有父亲如斯,万般美好。直到,一直硬朗的父亲突然查出癌症,并且发现的那天,医生说,还有三个月。我为了那三个月,将全世界都放弃了,终日陪伴在父亲身旁。医生说的真准。 所以对于生离死别,我有着浓缩的经历和彻骨的感悟。
在《大鱼》里,父亲爱德华·布龙,也爱给孩子讲童话,也是癌症把他带进生命的尽头。不一样的是,爱德华·布龙给儿子讲的故事里,讲河中的女孩,讲驯服巨人,讲一只眼睛可以拿下来的老妇人,讲双头的女人。。。。。。故事里没有温暖和美好,充满魔幻。儿子怀疑地听着故事,故事里的父亲,那个跟自己有着很少成长记忆的父亲,在故事中威武强大,英勇善战,爱探险,荷尔蒙迸发,周身带着彩虹的光芒。。。。。。当时的他认为那些都是真的,因为父亲的反复吹嘘,还能自圆其说。
再好的故事也有听觉疲劳,随着儿子的长大,他体会到一个普通外贸公司的父亲,竟然是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推销他自己。成长带来的这种神奇,是对老爸认知的四段论:从儿时认为爸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到青春期发现爸爸只会吹牛,瞧不起,不屑一顾;到中年发现爸爸说的还是对的,到老年发现老爸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老爸还是那个老爸,是儿子成长了。 故事里的儿子听着爸爸爱德华讲自己一生的故事,从少不经事时崇拜,到厌倦隔阂,再到读懂,已不是少年。这其实是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大鱼》这本书,全篇都在虚幻里行进。以至于第一次看了一半,还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故事里充斥着大量的隐喻暗示,以至于读着读着不免有点愤懑:为啥不好好地说故事?或者是翻译的有些晦涩?不读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还读不透。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繁殖、成长、创造、潜能的象征。爱德华在他的故事里,讲到河中的女孩,他抓住大蛇,救了那个女孩。讲到钓鱼,鱼把他拖入水里,拽进大湖底的深水墓地里。大鱼又把父亲甩上了岸,他因此丢失了鱼竿和船。我感觉爱德华想要征服女性,而平凡的生活里,母亲一直郁郁不乐,父亲的他也压抑逃避。
四个镜次描述的父亲之死,氧气帐,病床,枯槁。。。。。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是没有在成长中触摸到的实在的生命,空洞成迷。这是一个男孩对于父爱最温柔又最坚硬地呼唤和控诉。岁月最后留下一张脸,一双临终前互相注视的眸。穿越岁月的寂寥,踏过缺少陪伴的遗憾,也只有精神可以存留。
在生命的尽头,爱德华让儿子开车带他去一个地方,爱德华林。他投水,结束生命。他变成大鱼,这不是变换成了新的物种,“他仅仅是在改变,把自己蜕变成某种新的不同的东西,以便继续承载他的生命。”“我看见他游来游去,一条银色的、绚丽的、闪烁的生命,然后消失在漆黑的河水深处,那是大鱼们向往的地方。”
生命回归到本源,最初的精子就是游动的蝌蚪,最后游进漆黑的深处,那是荣耀且宿命的归处。想到这个意象,魔幻的怵粟缓缓疏解开来,有一些温暖在回归。
合上书页,突然间很想念父亲。其实也不是像那几年那么想了,因为越发感觉,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有过那样一个伟大的受到很多人尊敬的父亲,在家里却代替母亲给予我充足的爱和陪伴的父亲,那是我此生温暖不息的泉源,就像白雪公主永远吃不完的蛋糕房子。
真的假的,早已不重要。相信我们所爱的,不管是不是真的。
2. 《大鱼》电影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鱼》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也不记得是几年前看的这部电影了,最近又重温了一下,进入片头,发现在自己竟然都忘记了导演是Tim Burton,他的电影,比如《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圣诞夜惊魂》,都是不经意的幽默跟创意,还有些许奇幻跟玄妙。看完之后,脑海里经常会浮现电影的情节,可以说,电影给人印象深刻。
整体看来,感觉电影叙事风格与顺序有点像《阿甘正传》,然后就特意看了一下电影出品年份,是2004年,整整比《阿甘正传》晚了十年,但我不愿意相信导演有抄袭之嫌,可能是借鉴,又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者说,是我太敏感。
主角名字是Edward Bloom,老年的Ed是Albert Finney扮演的,是《永不妥协》里面和大嘴Julia Roberts搭戏的,演Julia Roberts所在律师事务所的老板。巧的是他在《永不妥协》里面也叫Ed,只不过姓Masry。
一切都是以他给他的儿子讲床边故事开始的:Ed在小的时候听说了一 个女巫,据说女巫有一只玻璃球的眼睛,人们可以通过那只玻璃球的眼睛看到自己是怎样死的,于是小Ed和几个伙伴就拜访了那位女巫,女巫扮演者是导演Tim Burton的妻子,Helena Bonham Carter,是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演“红桃皇后”的,《搏击俱乐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上》都有她的身影,她曾为《僵尸新娘》女主角配音,应该是导演的御用演员,关系应该可以跟国内的冯小刚与徐帆相较。是国外的“夫妻档”。
Ed的儿子就在床边故事中长大,随着他的成长,他也不再喜欢这些故事,因为他觉得他爸爸的叙述有夸大成分,他不相信他爸爸经历的传奇人生,而且,他听了很多年,实在有些厌倦了。经过一次冲突,儿子和Ed两年没有见面乃至通电话。直到Ed倒在病榻上。他才带妻子回家照顾爸爸。
青年到成年的Ed是Ewan McGregor出演的,《红磨坊》的男主角。 他的妻子则是由Marion Cotillard出演,法国女演员,曾在《的士速递》和《盗梦空间》有出色表现。
Ed青年到成年的故事也穿插着出现,因为他从女巫眼中看到了自己死时的样子,所以他一切敢想敢做。
他所在的村子遭到了“大怪物”的侵扰,没有人敢驱赶不知名的“怪物”, Ed挺身而出,原来那并不是所谓的“怪物”,而是一个大巨人,Karl。他劝说Karl之后,决定跟Karl一起城市闯荡。他们走到了一个岔路,两个选择,一个是修好的路,既快捷方便,有无危险,然而Ed选择了另一条充满未知的路,他跟Karl约好碰头地点,就分头出发了。
Ed走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之地,大家在这里开心快乐,来的人都会把鞋子扔到高处挂起来,大概就是不会再离开的意思,在这里,Ed碰到了小有名气的诗人,诗人是John Malkovich扮演的,他曾经在《空中监狱》里出演一个极其变态冷血的杀手。所有人都欢迎Ed的到来,他也受到了大概是镇长一家人的礼遇,镇长妻子由Missi Pyle扮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面那个口香糖冠军的妈妈,但Ed并没有留下了,而是选择了离开,但他又有些后悔,因为他选择了在晚上离开,因为夜晚的小路总会令人有些害怕。
他和Karl终于到达了城市,他在看马戏班表演的时候,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Sandra。他以在马戏团工作不要一分钱为代价,只求每个月从老板口中知道一点这个女孩的信息。 终于老板被他打动,告诉了他女孩的地址,然而,当他拿着女孩最喜爱的花表白的时候,却得到了女孩已经订婚的消息。
当然,最终他们在一起了。而后,又发生许多故事,三言两语是道不出影片的精华的。
儿子在Ed临终的时刻,为他完善了整个故事,给故事一个美好的结局。当举办葬礼的时候,他看到了所有在故事中出现的人。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会怀疑Ed所讲故事的真实性,然而,到最后,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情节,就是马戏团的恶狗扑向Ed并对他乱咬的时候,他的主人拿着枪含着泪要杀掉那只狗,然后Ed用一种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方式使恶狗变的温顺,那就是,“衔取训练”。他远远抛出一个干树枝,然后恶狗乐颠颠的捡了回来。
非要说电影给我一个什么启示,我想,那就是,要勇敢。主角Ed在女巫那里看到了自己世时候的样子,所以他敢于挑战并面对一切,所以他的人生才会精彩,虽然我没有碰到过女巫,没有见过玻璃球的眼睛,但我也要勇敢。可能当一个人真正面对了,就会发现,或许,情况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希望如此吧。
又一部关于父亲与儿子感情的电影,不同的是,电影中的父子,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感方面的问题。
小时间的威尔喜欢听父亲讲自己各别人的故事,长大以后,觉得父亲讲的故事没有一点可信度,以致于多年不和父亲讲话,也不回家看他。直到父亲爱德华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威尔才带着老婆回家探望,重新开始了解从前的父亲,慢慢知道了故事中的父亲并不全是无中生有的情节,有许多事情并威尔并不了解。父亲其实是个非常受人尊重,也乐于帮助别人的好人,更是一个对母亲从一而终的专情之人。最后,威尔在医院为父亲送了终。
父与子,相生相克,有爱有隙,但,灵魂是相通的。一般是儿子小时候和父亲的关系不错,儿子大了,父子之间的关系会慢慢变得疏远,甚至感觉名胜是熟悉的陌生人。但,随着儿子的成长、成熟、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而父亲渐渐变老,话也越来越少的时候,儿子会重新关注父亲,感情又会贴近,关怀逐渐增多。其实,父子一直都是心里装着彼此,男人气节却都不愿轻易低头示好的那种,需要到关键时刻,比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危及关头,才能彰显出父子作为男人的'担当和勇气。
儿子与我的感情,从离婚以后敌对和冷漠,慢慢变得有点缓和。但,仍然鲜有交流和亲切感,彼此相距较远,平时各忙各的,逢年过节都很难聚在一块儿。可能有故意回避的因素,也有事不凑巧的理由。终归是没有想要一起相聚和相亲的意愿和感觉,表面不好说破的隔阂依然存在;只是碍于大家的亲情和脸面,还有在他长大后所了解到我和他妈离婚的情形,会有一些理智上的认同,但还是在情感上一时无法完全释怀。因此,我们目前这种不亲不近,不远不疏的状态,可能还会维系好多年。
不过,我已经释然了。不论儿子对我如何,我以前该做的事情做过了,以后该做的事情也有安排;甚至他想与保持怎样的亲情,多远多近都无所谓。男人嘛,不经历风雨,成不了材;不遭受挫折,成不了事;想要顶天立地,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对自己在意的人有担当、能担当,就需要勇气与毅力,坚持努力下去,不论结果如何,奋斗过就好。
今天晚上,在加班感觉有些疲惫的时刻,就不自觉地拿出平板电脑找一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来作为休憩放松的方式。我个人喜好看一些能启迪脑袋空白和叩问心灵思绪的电影。一些电影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应该是源自电影本身最本质的表达吧,其中包涵着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我打开《大鱼》这部电影,之前看过简介,评分很高,一直没有过目欣赏。今天夜里安静,我没有戴耳机来降低电影发出的声响,因为我想自己一个人享受这一份独有的视觉艺术。
《大鱼》是这个片子的中文译名,虽然这个名字翻译过来过分直白,表达地朴实无华,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有太多心思注视这部电影,总觉得这和大家给出的评分差强人意,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期望。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我看完整部电影,我被《大鱼》这部电影深深打动。我也认同只有《大鱼》这两个字的片名,以这种梦幻般的色彩,将这部电影内容完全贴切表达出来,看似苍白质朴的字眼却变得那般有力,足够撼动每一个人的内心。
《大鱼》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父亲爱德华·布鲁姆充满传奇色彩一生的故事,在电影中渲染了发生在父亲身上的魔幻、隐喻和梦幻。在电影的前大半段部分,父亲爱德华·布鲁姆半卧在床上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那魔幻版的一连串故事,刚开始我还觉得荒诞,只是故事之间联系起来比较流畅的感觉,但也没有感到乏味,相反很自然地被那些五彩缤纷的幻想所吸引。
父亲爱德华·布鲁姆说他曾经看过巨人、大风雪、巫婆、酒店里的连体歌手及一条谁也抓不住的“大鱼”等等……虽然大家都对他敬佩不已,但他的儿子威尔却觉得爸爸虚荣浮夸,跟他疏远了。在电影最后的一段时间内,父亲真得病得严重了,这个过程中,一直与这位近乎吹牛皮,讲话浮夸的父亲断绝联系的儿子威尔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之下,顺从母亲的意愿,回到父亲身边,陪伴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整整三年的时间里,威尔一直逃避着与父亲的联系,等到威尔和妻子重返故里,当威尔再次看到脸上苍白憔悴的父亲,听他反复讲到年轻时候的他的传奇经历时,威尔此刻对父亲以前的态度感到后悔,他发觉自己对父亲了解真的太少了。
随着影片故事中父亲的病情愈发严重,儿子威尔此刻才开始真正慢慢走近父亲的世界,他用心去体会父亲故事中经历的真实际遇。儿子威尔在陪伴父亲交流的过程中,根据父亲讲述的传奇经历,自己用心串联虚构了出了四个不同的`迷幻色彩的故事。在编织故事的过程中,儿子威尔真切感受到父亲身上释放出来的对他的爱,这充盈了他整个童年。
父爱的伟大只能用无言来表达,父亲布鲁姆在弥留时刻终于赢得儿子的尊重和理解。《大鱼》看完之后,真的让人无言的感动。《大鱼》这部电影太过奇幻,一直到儿子抱着父亲走进河里,父亲成为那条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没有任何人能抓住的大鱼,这部电影的幻想在这里变为真实,让我确信那是真的,父亲爱德华·布鲁姆讲的一切都是真的。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不可言语的东西在脑中泛起层层涟漪,打动我柔软的内心,这让我认识到无言的父爱。电影最后结尾中儿子威尔说到:“你可曾听过一个笑话,因为听过太多次而忘记了它为何好笑?但是,当你再听一次的时候,突然之间,它又变成全新的。于是,你想起来你最初为什么喜欢上它。父亲爱德华·布鲁姆因为讲了大鱼的故事太多次,以至于他也成为了故事中的大鱼。就这样,在他身后,故事依然流传,他也就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在电影最后,父亲幻化的那条条跃然水面,充满生机,无限自由,在一个维度里,父亲已经远去,但在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里,那条大鱼永恒地活着。《大鱼》这部电影,让人看到父爱的伟大,也在于父爱的传承,当然对于所爱的人,应该保有多点宽容和理解,不要像电影中儿子威尔那样懂得太迟,更多的是我们应该去学会珍惜,懂得尊重和信赖。
喜欢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的简单纯真,以为《大鱼》不是这样的风格,如此奇幻的童话,如此不平凡的人生。但看完的那一刻,我却又平静下来,那么繁复的故事下,呈现出来的,是如同《剪刀手爱德华》一样简单纯真的内心。
电影里的童话故事,并非都是真实的,但又并非全是假的,正如他父亲所说,“大部分的人叙述故事只满足于平铺直叙,那既不复杂,也不有趣。”
大鱼有多大,取决于它在怎样的空间里。
在Edward的童年世界里,父亲是童话故事里的英雄,是缔造传奇的人,他遇到女巫,遇到大巨人,遇到狼人、孪生姐妹花......他能在水中呼吸,寻找到世外桃源,他为了追求心爱的女孩,能够做到常人无法做的事,甚至Edward的出身,都被父亲渲染出了童话色彩,那天他的父亲用戒指捕获到了那条捉不到的大鱼,仿佛生来就是不平凡的。
Edward成长之后不再相信父亲的故事,却慢慢的不经意的发现,父亲不像他认为的那样满口谎言,对母亲不忠。许多他自认为的父亲的谎言,其实也并不全假。Edward在父亲世之前,亲口为父亲续写了这个童话故事,这一刻,大鱼有多大,取决于孩子希望他有多大。孩子的眼里,父亲是受人尊敬的,就是童话故事里那个传奇的英雄,他在众人的欢送中,投入河中成了那条捉不到的大鱼。
葬礼上,Edward发现,许多父亲提及的人竟然出现了,但孪生姐妹花并不是只有一双腿,巨人也没有那么高大。也许父亲曾和孪生姐妹花一起完成过困难的任务,仿佛童话中他们的逃亡;也许父亲曾经给过那个诗人一些金玉良言,也许马戏团的老板和父亲曾经有过矛盾又彼此卸下心房,就如同童话中老板便化成了狼人,搏斗之后又能彼此和谐相处......
大鱼是他父亲的故事,结尾说,不停地说故事,自己就变成了故事本身。所以,大鱼,其实就是他的父亲。它可以是父亲自己口中的童话中的英雄,也可以现实世界中众人尊敬的人,也可以是Edward眼中的说谎者,还可以是他最终眼中的,童话英雄般的伟大父亲。
今天在学校里看了一部电影,叫《大鱼》,可电影里鱼的镜头并不多,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大鱼。一位父亲,似乎曾经有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他非常乐于把自己的传奇变为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送给儿子做床前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儿子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直到结婚典礼上,父亲依旧重复这些听起来很烦的故事,依旧在讲他的那条永不会被捉住的大鱼的故事。儿子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们用争吵作为婚礼宴会的结束语。自此,父子之间停止了沟通,再没有交谈过。
直到一天,妈妈电话告诉儿子父亲病重,已处于生命最后的时光。儿子马上和妻子一起赶回家中,他顿然觉悟父亲在他内心的重要性,即使他曾试图逃避。
面对病床上虚弱的父亲,他既担心又不解,因为即使虚弱的父亲连进食都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对他讲述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儿子带着疑惑,决定和父亲开诚布公的彻谈一番,他诚实的对父亲说出了一直困扰他的事情:你是一个极度虚伪的人,用一个又一个荒诞的故事来遮掩自己的踪迹,似乎一直在背着母亲和自己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父亲很诧异儿子居然有这个疑问,他很确定的告诉儿子:我所说的都是真的。这样的坚持,让儿子很无奈,却激发了他想探索个究竟的动机。这时母亲让儿子帮忙整理家中的储藏室,里面收集保存了很多父亲人生经历的证明。,妻子给了儿子一本书,儿子开始慢慢翻阅,父亲的一生也随之在他面前慢慢展开……
医院的病榻前,弥留之际的父亲让留着守夜的儿子继续他的传奇故事。在那一瞬间,儿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开始续编父亲人生最后的故事:一条大鱼,父亲最终成了那条他追逐了一生的大鱼,任何人都未曾捕获的大鱼。最后,父亲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在葬礼上,儿子看到了父亲故事里的主人公们:马戏团团长,高个子巨人,双胞胎姐妹,快活镇的诗人……每个人都满怀深情的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儿子望着他们的眼神,有骄傲、钦佩,更有懊恼、后悔……
我顿时惊呆了,看到这么多人,勾起了我对电影前部分的思考!
在今天,我们把上次没看完的《大鱼》看完了。
一个故事有继续了:一个美丽的亲情童话。父亲爱德华年轻时,很爱给年幼的儿子讲自己的传奇经历,他自称在阿拉巴马旅行推销员时,经历过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他的儿子威尔并不相信,觉得是父亲在虚荣和浮夸,父子关系渐渐疏离。直到父亲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了,儿子决定回来,他面对病榻上的父亲时,父亲又开始说他早年的经历:他曾经为了离开小村庄去大城市闯荡,在途中遇到巫婆和巨人,还一起去了幽灵庄,再后来,认识了一个神奇的马戏团演员,一个亚洲艺人,一条怎么也抓不到的大鱼,还有怎样跟母亲一见钟情,直到现在这个样子……从父亲病弱的气息里,威尔仿佛领悟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也许是父亲修饰的意味,但在他的心中,那些经历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充满激情和想象,而父亲终于在儿子的理解和深爱下闭上眼睛,落入海中化成大鱼了。
这个故事记叙了一个人的坚持不懈的恒心,就一定能干大事。
3. 《大鱼》——爸爸的故事是平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小时候爸爸告诉我院子里有一个吃小孩儿的男人,他的兜里经常装着吃剩的小孩儿内脏什么的,我很怕他,所以一直不敢一个人跑出去玩。后来我才知道,他只不过是每次看到别人杀鸡时就跑去要点肝脏回家煮着吃的光棍罢了。但他一度给我留下很大阴影,每次天一黑,我不怕门外有狼,只怕门外有他。
《大鱼》里的爸爸比我爸爸还要有想象力,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描绘成一场惊险刺激的冒险。他将得了巨人症的朋友说成在山洞里吃人的怪物,最后在他的说服下变成了马戏团的一员;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他的口中成了连体人,还帮助他脱离险境;很爱他的一位姑娘被他说成一个巫婆,而且从她的那颗玻璃眼珠里,你可以看到自己是怎么死的。而最让这位父亲骄傲的故事,是在儿子出生的那天,他用自己结婚的金戒指钓上了一条从未有人钓上的“大鱼”,这条鱼传说是小偷冤魂的化身。爸爸很骄傲这件事,可随着儿子慢慢长大,他明白父亲嘴里的这些事迹都是假的,他非常想寻找“真正的父亲”,可即使父亲已经重病在床,他依旧说这就是真实的我!儿子觉得父亲很虚假,可父亲想一直做着这些梦。两代人最痛苦的是莫过于:我成为了你,然后超越了你,发誓以后不要成为你那种人。
直到父亲病重,搬到重症病房时,儿子从一个医生嘴里得知,他出生时爸爸根本不在旁边,就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但对父亲来说,儿子无比重要,他出生的那天也是这一生中最特别的一天,所以会有“用金戒指钓上来的大鱼”。父亲不想让儿子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平淡,而且他也想让儿子这么浪漫的活着。最后,父亲在儿子的描述下变成了那条大鱼然后向远方游去,在那些他一生中遇到的人的目送下离开,这是儿子对父亲的理解,父亲的故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最美丽的意外。
那天,我遇到一个仙子,她说我一生行善积德,所以会有福报,然后你就出生了。我从未见过像那天一样明媚的阳光,也从未见过像那天一样绚烂的天空。原来你真的是踩着七彩祥云降临在我身边的。
4. 豆瓣8.8《大鱼》:父亲本凡人,父爱皆伟大
有一个神神叨叨的父亲,一开口就有说不完的离奇故事,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并不见得,当那些故事被讲述了千百遍之后,无论故事是真是假都会让人腻烦,而孩子也在那段时光里悄无声息的长大,不再崇拜、甚至开始讨厌那个“废话”很多的爸爸……
《大鱼》就是这样一部片子,以童话般美好的故事去讲述现实生活中父子之间的疏离与和解。影片极具蒂姆·伯顿的个人风格,《大鱼》和《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作品一样是电影作品里独树一帜的存在。
导演蒂姆·伯顿善于隐喻和象征,他讲述的故事有一种哥特式的梦幻,情节在真假虚实间推进,场景飘渺奇幻,剧情看似夸张离奇,又总是在很细腻的地方扎到人心里去,泛起细小的无奈和悲伤。
《大鱼》是一部讲述父子亲情的电影,又远远不止如此。它更像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在现实乏味的真相里,从父子的角度去诠释生活本身所具有的诗意。
开始是威尔渴望了解真实的父亲,随着愈发接近他想要了解的真相,电影基调却变得愈发悲伤。父亲讲了一辈子的童话,童话在父亲去世时结束,随之而去的是不可再拥有的深沉父爱。而一直强烈渴望真实、排斥父亲那些老套故事的儿子,选择以童话的方式给父亲的一生画上圆满的句点。
1.父亲的童话:抵抗现实,平凡中建构的伟大
两种出生你会选择哪一种?一是出生那天父亲曾与传说中的大鱼进行激烈的搏斗,另一种是出生那天父亲在外出差。影片中的父亲爱德华无数次说起第一个情形,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和大鱼有关的神奇故事,人人都爱听那个故事,除了他的儿子威尔。
父亲嘴里的那些故事威尔听了太多遍,当父亲一再在人前宣扬那些没有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儿子认为这是一种丢脸,他与父亲冷战三年没有说话。
一个夸夸其谈的父亲,一个失去耐心的儿子,这在现实中比比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爱德华只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儿子,让诗意和浪漫一直包裹着自己的儿子。 他对生活中的人进行加工,赋予每个人一层奇幻的童话色彩,只是为了抵抗现实生活的平淡乏味,给孩子营造一个梦幻的世界。
威尔一直在追问,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父亲爱德华却拒绝回答。这并不是出于怕自己的形象坍塌,当他受到孩子的嫌弃的时候,他树立的父亲形象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坍塌了。他选择承受孩子的误解,没有做出过多的解释—— 孩子想要的答案,会让他精心建构的童话世界坍塌,让孩子彻底置身于毫无悬念、死气沉沉的现实之中,这是爱德华不愿意见到的东西。
影片中的父亲是天下所有平凡的、为生活奔波的、嘴硬心软的父亲的真实写照。他们以一种强势的、不容拒绝的姿态,笨拙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而其内心又是柔软温暖的,扛下风雨,只为让孩子向阳花开。
影片以爱德华的形象,细腻地诠释了 父亲本凡人,父爱皆伟大。
2、人所追寻的并不只是真相本身
《大鱼》以父亲的故事和儿子探查真相交叉讲述,在童话与现实之间切换,从父子之间的不同角度出发,隐喻各自内心的追寻。
威尔所追寻的其实并非真相本身,他虽然迫切地想要知道事实发生的真相,却不只是为了故事本身而是渴望了解自己的父亲。
因为父亲总是很忙,擅长做销售,工作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在家,这对幼年时期的威尔来说十分没有安全感。“心理学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父亲经常处于缺席状态,对孩子的心理是十分不利的。
威尔对自己的妻子说,自己甚至时常陷入怀疑,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是否在别的地方有另一个家。在威尔的潜意识里, 父亲缺席,等同于自己被父亲遗忘和抛弃,这是他无法面对的隐痛,这种隐痛以寻求真相真相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想要寻求认同感——来自父亲的认同感和自我人格的认同感。
同时威尔试图融合父亲所讲的故事和真相,也是在试图融合自己以为的父亲形象与真实的父亲形象,这是他与自己的博弈,是一个孩子在矫正自己对于父亲的认知,是他所的自我疗愈。
父亲爱德华又如何会不爱自己的儿子威尔呢?孩子是他与挚爱的爱情结晶,是他为之奔波的动力,是他对生活的美好念想。 正是出于对威尔的爱和歉疚,他对威尔讲了一辈子的童话,作为父亲,他把对孩子的爱都藏在了美轮美奂的童话后面,让孩子在想起他时有美好的故事,让孩子学着诗意地看待生活与别离。
对于任何人而言,要真正袒露自己的内心都可能是一件难以开口的事情,尤其是两个大男人之间感情,往往是含蓄而内敛的,就算内心波涛汹涌,而表面也依然波澜不惊。爱德华与威尔之间,虽然一言一行都是爱,但出于自尊和克制,没有去把爱真正说出口。
父亲爱德华不是逃避给孩子一个真相,而是在给孩子建造一个真相,那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无论以何种形式、借助何种载体,爱就是真相本身,那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父与子,两个灵魂互相试探,中间隔着的那层窗户纸,不只是真相,而是想要了解对方的渴望。
1. 影片中的死亡哲学,其实是一种生的哲学
人不可能预知自己死亡的细节,必然能预知到自己会死去这个事实;人无法决定怎样死去,但可以尽可能避免不理想的死亡方式。
不怕死本身就是一种生的勇气,有那样一种信念是,反复告诉自己不应该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死去,既然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那就去冒险、去体验、去经历。
敢于去找可怕的女巫,敢于去和怪兽般的巨人谈判,敢于去走充满未知的小路,敢于全身心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敢于把心爱的事业坚持一生,敢于放弃小我的利益成全他人,敢于平静而理智的面对死亡。影片的最后,当爱德华以大鱼的身份回到河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幕,他见过的所有人都平和而微笑地目送他“回家”。
这不是对死亡进行美化,而是对生的哲学进行升华。因为他有热烈地活过,他给大家留下那么多美好的故事和回忆,他的一生就已经值得。影片中的“死”并不可怕,是因为“生”太过热烈,而死亡这件事情,作为生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发生。
如同村上春树所说,“死不死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中。”
爱德华说自己从女巫眼里看到自己将以一种意料不到的方式死去,那种意想不到就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向死而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自由和生活的诗意,希望过一种无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
2. 理想与现实的抉择:心中的桃花源与世俗的温柔乡
在《大鱼》里,爱德华两次出入丰都镇。
第一次:偶然,离开
传说中小路有各种危险,不信邪的爱德华决定走小路去探索。被马蜂蛰、走进遍布蝙蝠、怪鸟和巨大蜘蛛的丛林,当他从蜘蛛网里挣脱出来,他来到了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子丰都。“草地碧绿,天空蔚蓝,封堵真正棒。”连最才华横溢的诗人也在美丽的风景和温暖的人文里词穷。
丰都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之地,安宁平和,一切应有尽有。这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的场景别无二致,不同年代不同国籍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大同小异,寻求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当爱德华第一次到达小镇时,小镇人说他到早了,显然是说他终将去到那个地方,或者说人人终将去到那个理想之地, 那里不一定是指人死后要去的天堂,却是人人向往的、和天堂一样美好的桃花源。
世人一生碌碌,为的也不过如此,如果寻找到那样一个美好的地方,想必也就人生圆满,再无遗憾了。出乎意料的是爱德华没有选择留在那里,而是在载歌载舞中宣布离开的决定。相比起来,爱德华选择离开比他选择走小路更加需要勇气,这和我国的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拥有过就没有失去一说,而放弃却比不去追求要难得多。 爱德华选择离开小镇,是对现实的温柔乡进行抵抗。因为心中有更广阔的天地,哪怕等在前面的是艰难险阻,也义无反顾地挣脱眼前的舒适惬意。当满地都是六便士,爱德华选择了天上的月亮。
第二次:必然,离开
多年之后,一条路将丰都这个桃源与外界连接,小镇遭受到毁灭性灾害。从前的安稳快乐不再,沦为了苍凉可怖的废墟。爱德华回丰都,以一己之力去抗衡现代社会对小镇的伤害。
爱德华是利他的,他为了小镇的人和小镇本身而回来。四处筹款,请求帮助,把一切复原,不求自己拥有什么,只是为了保存那样一个美好的地方。他不止给别人推销梦想,还给人们留下一个关于生活的田园般的构想。
“帮助人让我感到快乐。”一个曾经的桃花源破碎了,有人选择放弃,然后开始新的征程,可是爱德华偏不。他要守护一方美好,为了那些可爱的人们。
当一切回归原状后,他却选择了离开了再次变得美丽和惬意的丰都。
对爱德华而言,第一次离开是追求小我的个人价值,第二次离开是成全大我,为都市保留一块净土,为人心保留一份美好。
留下还是离开?是选择心中的桃花源还是现实的温柔乡?只有A或者B两个答案的选项,背后却是一个人三观的映射。人会选择对自己更为重要的东西,爱德华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每个人都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大鱼》里,有一个可以参考的答案,在人生的选择里,我们应尽量不留遗憾。
1. 他讲大鱼的故事,他就是大鱼,这个“他”既是爱德华,也是导演蒂姆·伯顿
故事围绕大鱼展开,不在父亲爱德华的故事里,大鱼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小偷变成大鱼的传说、女巫关于大鱼的忠告、丰都镇的美人鱼幻象、涨水时在水底见到的大鱼,游泳池里的大鱼,以及爱德华重病期间像大鱼一般对于水的渴求……
在故事里,大鱼是真实的存在,在影片里大鱼是可视可触的真实存在,甚至让人分不清大鱼是真实存在于爱德华的故事里,还是影片里,还是真实的生活里。
《大鱼》本身是一个很美的故事,导演蒂姆·伯顿的讲述方式更美。 影片从内而外都散发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美,从开头到最后都给人意料不到的惊喜,它是一部让人欢乐的喜剧,又有些细腻的悲伤,它在讲述人人
在蒂姆·伯顿的很多作品人物里,都多多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与影片中的讲故事的爱德华有些相像,执导《大鱼》的蒂姆·伯顿以新奇角度讲故事,爱德华讲的故事已经十分离奇,蒂姆·伯顿讲故事更加技高一筹,因为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拍电影。
影片叙事十分特别,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而不是一条单线的叙事,这也就拓宽了影片的边界,有超出影片之外的把玩趣味。
从技巧到故事内容,以及影片内涵上来说,《大鱼》都能够代表蒂姆·伯顿,以及带来蒂姆·伯顿式独特的美的体验——新奇,奇幻,黑色幽默,细腻温情。
2. 爱德华:讲故事的人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他的一生活成了一个童话
“河里最大尾的鱼,永远不会被人捉到。”影片中的大鱼已经远远超出一条大鱼的意义,而是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一种不可捉摸的虚幻,让人向往的传奇,是最最特别、最聪明的心里蹿升的力量和勇气。
故事是从爱德华的讲述开始的,却以他的儿子威尔的讲述结束,大鱼是在爱德华的故事里出现的,最后爱德华却是那条大鱼。 从始至终,爱德华讲的都是他自己的故事,他向世人传达的一直都是自己的生活信念,对于生活,爱德华付之以绝对的投入和热情,如同他的爱情,一往而深。
波顿说:“他说故事,因为他无法忍受这无趣的地方。”真实故事随处发生,童话般美好的世界却总是遥不可及。
最后威尔接受了大鱼的故事,接受了父亲用心良苦的父爱,也接受了一种诗意的生活和教育态度。曾经他厌倦父亲和他的故事,后来他续写了那个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说给自己的孩子,就像他的父亲当年做的一样。
“养儿方知父母恩”,两代人之间的和解,是现实社会家庭里田园牧歌式的童话。
父子之间的故事 很多,父子亲情的电影很多,压抑感和距离感可能存在于每一段亲密关系中,难能可贵的是《大鱼》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试图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探寻一个解除两代人隔阂的途径。
如何去做好一个父亲,如何去做好一个孩子,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此之前,不可忽视的是理解的力量。家庭里的每个人有自己的角色和立场,往往忽略了对方的需求和心意,很多误会与遗憾就此产生。
《大鱼》的诗意和美好,远甚于童话。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于一身的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
5. 求电影《大鱼》的影评!
影片中的父亲爱德华喜欢向周遭的人述说自己年轻时匪夷所思的经历,虽然这些事情有着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当它们被无数次夸张和重复后,终于引起了儿子威尔的反感。威尔认为父亲爱德华是一个吹牛大王,喜欢用廉价的笑话来满足周围人的好奇心,于是父子俩渐渐疏远,不相往来。爱德华生命垂危,威尔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试图去了解他。直到爱德华快走到尽头,威尔才真正理解和尊重了他,并且为他传奇似的人生虚构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有人说Tim Burton是好莱坞头号视觉艺术大师,对于这样一个喜欢幻想、把庸常的现实附着于闪念的浪漫奇思的导演,画面即是他的风格。例如曾经感动过我们的《剪刀手爱德华》。在《大鱼》里Tim Burton运用了动画、远景镜头和摄影特技,唯独没有用流行的电脑特效,至少在视觉上使人看起来更加自然。
影片里天马行空般的梦境交叉,平滑而润泽,散发着温热潮湿的怪诞气息,我们闭上眼睛仿佛能感觉到大片大片的黄水仙芬芳宜人,周围和风徐徐;亦或是虚无缥缈的水面中站立的那个诱人胴体。
电影结束的时候,想到了一句肤浅的广告词: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过一天呢?
爱德华不能容忍自己的人生平淡无奇,于是为自己构筑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情,年轻迷途、应征入伍、结婚生子、工作赚钱……在他的描述下变成了:幽灵镇、巨人、马戏团、连体歌女……我们看来如坠云端,甚至有些荒唐。就像他儿子威尔所说的,“他让你知道的,未必是真的;他真正经历过的,未必想让你知道。”但在爱德华的葬礼上,他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朋友一一来为他送行,人们诉说着爱德华的传奇人生,是那么快乐,他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尊敬和爱戴的好人。
坐在银幕外面的我,此时此刻也愿意相信爱德华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至少他替我们完成了那些梦想。
曾经我们坚信:我们是背负着一定的历史使命来到人间的,即使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也一定具备非凡的才能。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挥动过一根小木棍,然后嘴里振振有词地说:“希瑞,赐予我力量吧!”;或者你总肯定自己亲眼见过UFO,并相信有一天他们会载着你去太空遨游。
我常常会发呆,常常会幻想。总之,我固执地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变得富足而乏味,我们缺乏梦想、缺乏激情。可是成长、失业、战争、死亡……却是我们任何人无法回避的,我们只能无奈接受这乏味的现实世界,看着自己的人生一天天廉价与苍白起来,却依然无能为力。
童年的豪言壮志如同那条游弋在身边的“BgFish”,偶尔可以看见或触摸,却转瞬即逝,虚幻得连自己都怀疑起它的存在。
某一天,那条大鱼是否会以一种我们所期待的姿态出现在身边呢?
6. 《大鱼》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爱德华·布鲁姆是个喜欢自吹自擂的老头儿,他常常讲自己年轻时如何浪迹天涯、风光无限,从阿拉巴马的一个小镇出发游历世界,看过巨人、大风雪、巫婆以及酒店里的连体歌手……最后满载而归。虽然大家都对布鲁姆敬佩不已,但他的儿子威尔却觉得爸爸虚荣浮夸,渐渐与他疏远了。布鲁姆的妻子桑德拉试图修复他们父子的感情,希望他们能够和好,但没想到天意弄人,布鲁姆身患癌症死去了。直到此时,威尔才为以前对父亲的态度感到后悔,他发觉自己对父亲了解太少。为了体会父亲当时的真实际遇,威尔开始根据父亲生前讲述的经历,虚构父亲的传奇一生。他虚构出了四个不同的传奇故事,但每一个都以父亲的死亡作为终结。在这个过程中,威尔开始以父亲当时的心情体会所有的人、事、物,从而发现父亲一生的成功和失败……电影《大鱼》讲述的是一个父亲一生的故事,充满了魔幻、隐喻和梦幻。
7. 影片《大鱼》里有哪三个隐喻怎样评价这部影片
美国的奇幻温馨电影《大鱼》没有像普通电影那样,通过爱德华成长的时间来讲述爱德华一生的童话经历,而是另辟蹊径,借爱德华儿子威尔的角度来呈现爱德华年轻时让人难以接受的人生经历。影片中,爱德华从儿子威尔小时候就坚持讲述自己绚丽多彩注定不平凡的人生。在爱德华的口述中,他的一生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与众不同的,先是有惊无险的穿过层层阻碍“滑落在地”,童年又遇见了女巫,后来成年满怀热情的环游世界,一路上遇到的遭遇和结识的朋友更是古怪神奇。这样的奇幻的剧情设定注定了这部影片的不同价值和其中借“奇幻”情节,人物隐喻的各种道理。并通过爱德华和威尔变化微妙的父子情衍生出在这个似幻似真的社会里,勇气和信念是感受生活真谛的最好途径。
一个人愿意不愿意相信才是感受生活真谛和美好的勇气源泉。不要在乎他人的想法,即便周围糟糕,童话般的纯净心灵也会让你与众不同。这样的励志温暖电影果然是一种独特的记忆存在,细腻精巧,让人幸福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