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黛安·基顿的早年经历
黛安·基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原名黛安·霍尔,是杰克·霍尔和多萝西·基顿四个孩子中的长女。父亲杰克是一个土木工程师,爱尔兰裔美国人,天主教徒;而母亲多萝西是一个业余摄影师,信奉卫理宗。基顿跟随她母亲成为一个卫理宗教徒。在目睹母亲获得一项面向家庭主妇举办的“洛杉矶夫人”活动胜利后,她决心将来成为一个演员。 凯瑟琳·赫本是她崇拜的对象,她很喜欢赫本演绎的坚定而独立银幕女性,也影响她走上演艺之路。
1964年,基顿从圣安娜高中毕业,在学校学习期间,她参加了声乐和表演俱乐部,并主演了学校话剧《欲望号街车》的女主角布兰奇·杜波依斯。毕业后,她进入圣安娜学院深造,之后在橙色海岸学院学习表演,一年后她就离开学校,开始了在曼哈顿的演艺生涯。在加入演员平等协会的时候,她将自己的姓改为她母亲的婚前姓名基顿。她还曾在夜总会兼职做歌手表演,不过持续时间不长。后来,她出演的电影《安妮·霍尔》和《岁月流声》(Radio Days)中也有在夜总会表演的镜头。
基顿开始在纽约奈伯福特剧院(Neighborhood Playhouse)系统学习迈斯勒表演技巧,这是由表演指导桑福德·迈斯勒创造的一套系统的表演方法,流行于1920年代。和她一起合作《爱是妥协》的杰克·尼科尔森如此评价她,“在电影开拍之前,她已经完全理解并背熟了剧本,据我所知,没有别的演员能做到这点。”
1968年,基顿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头发》(Hair)的替角。在《头发》剧组表演了9个月以后,她参加了伍迪·艾伦制作的戏剧《呆头鹅》的选角,虽然由于身高原因差点落选(基顿身高为1.73米,比艾伦高5厘米),最终她赢得了该角色。
『贰』 巴斯特·基顿的早年经历
巴斯特·基顿于1895年10月4日出生于舞台间歇期,当时父母正随一个Medicine Show团(一种靠卖江湖假药为生的剧团)表演,父亲为爱尔兰和苏格兰血统,母亲是英国和德国的后裔。老基顿按照家里的传统给长子取名约瑟夫。巴斯特的名字是1897年他父母和Harry Houdini(哈里·胡迪尼,未来的逃脱术大师)加盟了一个叫Californian Concert Company的Medicine Show。在汽车旅馆里,Houdini目睹基顿从楼梯上一路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大叫这孩子真是一个“Buster”(结实的孩子)。关于此名字的来历也有不同说法,不过此后,基顿选择它作为自己的艺名却是无疑的。
基顿如他的名字,从小就特别耐摔打。据说1898年7月的一天,小基顿在父母演出的时候自己在后院逛,结果把右手食指插进了拧干衣服用的架子里,当时就被绞断了手指。医生马上为他做了截肢手术,切掉了一节手指。但是基顿醒来后,马上又跑出去用石头打桃子吃,却被石头打破了头,缝了三针。可是到了傍晚,小基顿又跑到窗口看旋风,结果被从二楼卷到了大街上,被路人捡了回来。自此以后老基顿决定不把小基顿留在家里,而是跟他一起上舞台。
不久之后基顿一家告别Medicine Show,开始加盟Vaudiville Show。开始基顿父母搞了一个Two Keatons节目, 不太成功,后来在别人建议下,把小基顿拉进来,取名叫Three Keatons,大获成功。在这个节目里,基顿一家利用小基顿天生的会摔跟头的本事,打造了一个家庭闹剧,高潮是老基顿抓起小基顿,准确的从舞台的一头一路扔到另一头,或者观众席里。为此基顿一家经常受到政府检查,以确认没有虐待儿童的情况。在这个节目里,基顿逐渐培养出了他面无表情(deadpan,或者叫stoneface)的喜剧表演风格。
由于演出的关系,基顿基本没有上过学,他唯一的一次小学经历只维持了一天,因为他用在剧团里学来的俏皮话回答老师,结果被赶出了学校。这也更加重的基顿内向的性格,但是没有上学并没有让基顿成为文盲,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并且对机械产生巨大的兴趣。据他说如果不能表演,他会选择做土木工程师,这一点也表现在他影片中大量出现的机械装置上。
1906年,基顿的父母加入了一个巡回剧团,只有11岁的基顿开始在Little Lord Fauntleroy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1917年,基顿一家的演出因为父亲的不稳定性格散伙,基顿离开了父母,他加入了纽约的Winter Garden剧院准备出演The Passing Show。但是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基顿通过一个过去的杂耍剧团朋友,结识了喜剧演员Fatty Arbuckle(Roscoe Arbuckle),后者邀他试镜。于是基顿放弃了250美元周薪的演出,拿着40美元周薪跟随Fatty加盟了Comiques Films公司,从此结束了他的舞台表演,开始了电影生涯。
『叁』 默剧大师
说到默剧大家一般都会只想起卓别林,毕竟他实在是太经典了,他的作品直到现在也是经久不衰的那种,还有默剧大师,也是鼻祖,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1895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美国默片时代演员及导演,以"冷面笑匠"著称。
主要作品有《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七次机会》等。1960年,获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众所周知那个年代拍摄极其的困难,首先机器不行,而且很多的剧情都是要演员亲自上阵去拍摄,几乎没有替身,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可以用特效,或者P图什么的,这些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都是需要演员亲自上阵去演绎的。
(3)基顿电影怎么做到的扩展阅读
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拍摄的虽然是喜剧电影,但是他从未在电影中笑过任何一次,完全靠肢体动作来达到搞笑的作用,很多时候还能让人在搞笑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内涵1923年到1929年间,是巴斯特·基顿电影生涯中最辉煌的6年。
这6年中,他拍摄了12部长片每一部都非常成功。他以独特的外型和喜剧表演方式,与查理·卓别林齐名(事实上,由于卓别林在20年代出片频率大大降低,当时最出风头的喜剧演员是基顿和哈罗德·劳埃德)。
其中有名作《待客之道》(1923),The Navigator(1924),《Sherlock Jr.》(1924),《将军号》(1926),《Steamboat Bill, Jr.》(1928)和《Cameraman》(1928)。在《The Navigator》中由于基顿的影片《将军号》和《College》票房不尽人意。
从1928年起,Joseph Schenck选择放弃独立制片,全职担任联艺公司的主席,并提议基顿加盟米高梅公司。
『肆』 老去的 “冷面笑匠” 巴斯特·基顿
每个人都将老去,但是对于影迷来讲,没有比心目中最为看重的影星的老去更让人难过的了。
凡是喜欢巴斯特·基顿的影迷,都会看到晚年的他,满脸倦容,强睁着老马般的双眼,与卓别林在《舞台春秋》中取悦众人,油然而生一种心酸,这心酸中不仅包含对他“烈士暮年”的疼惜,亦有人生如戏的悲凉。
巴斯特·基顿是美国默片时代最伟大的喜剧大师之一!他的伟大不是体现在,让挑剔的观众看到他的精彩表演后酣畅淋漓的大笑,从而没有白白浪费个把钟头的宝贵时间;而是通过他的惊险刺激的肢体语言,向世人证明,在上个世纪,电影科技条件落后的黑白默片时代,他的想象力,是现在拥有更好摄影器材、更加先进的电脑科技的电影人无法企及的!
巴斯特·基顿1895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杂耍家庭,他从小就长着一副木讷的脸。虽然说不上丑陋,但是也并不讨喜。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被记录在胶片中的巴斯特·基顿的模样,从来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所以,喜欢他的影迷便给他起了 “冷面笑匠” 的绰号。其实,他早期在电影里还是露出过笑容的,只是那张露出笑脸的画面,如果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盯着老胶片特有的斑驳圈点,白牙森森,动如魅影,会有一种灵异片的恐怖。
巴斯特·基顿,不笑,是对的!
他永远戴着那顶像被人不小心一屁股坐扁的礼帽(此帽子在美国似乎被称之为“猪肉馅饼帽”) ,身手矫健地穿梭在“将军号”的蒸汽火车里,或者游荡在荒凉的西部。一会儿化身为英雄救美的南方勇士,一会儿又变成目光如炬的“福尔摩斯二世”。只是,这一切美好的景象,最终往往证明仅仅是一场睡过头的美梦,但他不气不馁,“喜怒不形于色”之中不停地跃上或者跳下,在惊险刺激的动作里挑战自己最大的极限。他在监狱里大战牢头狱霸,同时也不忘从地球的一端一跃而下,直抵中国,然后,镜头一晃,他又完整地从中国归来,穿起清末民初的服装,挽着中国太太,身边甚至还多了几个混血宝宝。
他在电影中的形象,通常是有点懦弱的。他不是硬汉,也不敢以硬汉示人,却经常做些连硬汉都不敢尝试的事情。他的枪法很差,甚至有时候会将背后的人射杀。他曾经一度是富翁,但是当身后那群争做他太太的女士穿起各式各样的婚纱,如美洲野牛横冲直撞地向他扑来时,他吓破了胆,只好从陡峭的山崖滚下,以躲避这场疯狂的婚礼。他去过冰雪覆盖的阿拉斯加,在哪里他有一位出轨的爱人。他曾经拥有一艘大船,而那艘豪华游轮却迷失在茫茫大海……他加入黑社会,他制造煮蛋器,他在拳击台上拼过命,也被印第安人用火烤,他穿越过石器时代,也在玉米田里做过稻草人。他上天入地,从古到今,几乎无所不能。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的喜剧,半壁江山是他的。
他与查理·卓别林拥有相似的个头,相似的电影感觉,相似的想象力!他们之间是如此的不分仲伯。但是,人们对他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及卓别林。这里的原因,固然有卓别林电影更具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更加长久旺盛的创作时期,但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金子都会被人重视,有些,它注定会在短暂热闹过后,悄悄躲在寂静的角落,冷漠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不管卓别林如何耀眼,巴斯特·基顿的光芒注定不会被掩盖,反倒冷不丁的在一些场合突然闪现。如同在20世纪60年代,巴斯特·基顿的电影重新浮现,人们似乎又一次重新认识了他。在威尼斯电影节观众此起彼伏的掌声下,巴斯特·基顿缓缓走向舞台,享受着人们对他的肯定。1965年,英国电影学院颁了特别奖章给他,而他的寿命也正好让他享受到了这一赞美。1966年,他因为肺癌,于美国加州去世。他留给后代的不是成龙模仿的插科打诨,而是,默片时代精彩的华章。
每个人都会老去、死去,这是人必须面临的最终归宿,就像汉文帝刘恒留下的遗诏中写道: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 但是“自古艰难惟一死”,是人都乐生惧死,所以,当岁月流逝,逐渐老去,看着镜子前面自己那张衰朽的面孔,自然萌生一种恐惧,这种恐惧里有对生命的留恋,更有对于过往的不甘。只是作为一名演员,他的不甘之中,承载了更多的孤寂和悲凉。当我们重新观看拍摄于1952年的《舞台春秋》时,他和卓别林两人,拼尽全力取悦观众,一如刘家昌的《小丑》, “掌声在欢呼之中响起,眼泪已涌在笑容里。启幕时欢乐送你到眼前,落幕时孤独留给自己。”
记得有人曾经问爱讲黄色笑话的黄沾,在香港这座文化沙漠的城市,你可曾感到孤独?他顿了顿,抬头说道:有一次,在一座巨大舞台,剧终散场,他目送离去的人群,白色的舞台灯打在他的身上,庞大舞台映衬着他渺小的个体,突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但是,他接着强调道:“你不能继续想!”
所有喜剧人都是孤独的!巴斯特·基顿如此,查理·卓别林如此,周星驰如此,郭德纲如此!因为最好的喜剧往往就是最好的悲剧,而完美演绎它的人,怎能是个不知愁滋味的愣头青呢!
『伍』 什么连卓别林都嫉妒他的才华“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
在查理.卓别林的晚年,曾经执导过过一部影片《舞台春秋》,在这部电影里,同为默片时代最伟大喜剧演员及导演的查理.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破天荒地同台演出,但这本应成为两大喜剧之王同场飙戏的影片,基顿的戏份却少得可怜。据说由于他在其中的表现太过于精彩,使得身为导演和主角的卓别林生怕被抢走风头,于是在后期故意删减了基顿最精彩的几场戏,来确保自己第一主角的吸引力。
对于这些历史遗留的八卦传言,虽然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从中可以看出,巴斯特.基顿绝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电影人,他的才华甚至让卓别林都嫉妒。但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相比于卓别林的家喻户晓,巴斯特.基顿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非常陌生了,以至于当他与卓别林同台飙戏时,大家只把他当作卓别林的绿叶,而完全想不到这其实是一场雷神之锤与美队之盾的较量。
通常所说美国默片时期的四个喜剧大师,分别是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麦克.塞纳特、哈罗德.劳埃德,但由于卓别林在有声片时代来临后依旧保持创作,所以也有人不将其归为默片时代四大喜剧大师,代之的是哈来.琅东。其中,成就最为杰出、才华最为惊艳、作品最为深刻、创作最为活跃的无疑是卓别林,他不仅仅开创了一种喜剧的范式,还与格里菲斯、玛丽.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开创了联美公司,该公司区别于五大制片厂的陈规,为后来的电影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艺术电影。
然而,即便是卓别林,也不得不佩服的另一个喜剧大师,就是巴斯特.基顿。他作为“冷面笑匠”,以平和的气质和缺乏面目表情的表演出名,其喜剧形象区别于卓别林表情丰富、动作滑稽的流浪汉夏尔,显得生硬、呆滞且死脑筋,哪怕是和女主角亲热的戏份,他的神情也凌然肃穆,几乎毫无激情。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却往往处于一种滑稽的情境下却不自知,从而创造一种“反差”的喜剧效果。
不得不说,在早期默片那个以打屁股、扔蛋糕、摔跟头等滑稽动作为主流的喜闹剧风潮中,巴斯特.基顿是除卓别林外极少数能够创造出个人形象品牌的喜剧演员,更是唯一既具有精湛的演绎功底,又能够导演、调度出极具看点的喜剧影片的导演。除了塑造具有反差效果的喜剧形象,巴斯特基顿最擅长的是调度精准、难度极大的惊险动作戏,被人戏称为“被表演耽误的田径选手”。
由于卓别林在二十年代出片频率降低,这一时期巴斯特.基顿和哈罗德.劳埃德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喜剧演员,而基顿的电影生涯中最伟大的影片《将军号》(1926)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法国《电影手册》评出的“世上最美100部电影”中,《将军号》位列第十八,足见其质量之高。这部影片即使放在现在看,其精巧的动作设计、恢弘的场面调度、张弛有度的剧情把控,依旧令人赞叹。基顿扮演的将军号火车司机,虽然身材弱小,但灵巧机变,足智多谋,敌人的追逐中游刃有余地取得先机,火车追逐的动作场景令人屏息。
《福尔摩斯二世》(1923)也保持了同样的高水准,基顿扮演的福尔摩斯二世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与犯人斗智斗勇,最终也拥有了抱得美人归的团圆结局。在这部影片中,现实与梦境、现实与电影、电影与梦境之间把控精准,既有现实、电影、梦境的三重互文文本,共同讲述了被冤枉盗窃的基顿最终昭雪的故事,又不乏奇观,如基顿在看电影时产生幻觉,将自己代入影片时的一组剪辑,以及梦见自己成为福尔摩斯二世后的惊险冒险,都令人叹为观止。
除此之外,基顿的电影长篇还有《我们的待客之道》(1923)、《大航海家》(1924)、《七次机会》(1924)、《小比尔号汽船》(1928)等等,他那张面无表情的脸辉煌了一整个二十年代,不同于卓别林局限于小人物的表演,基顿既可以演绎小人物生存的艰难辛酸,又自带一种独特的贵族气质,演起来贵族、乡绅、知识分子也毫无违和感。
他面目平静,却爆发力十足;他身材矮小,却灵活机巧。他的喜剧电影更符合银幕美学,惊险的动作代替了凄婉的情感,冷静的态度代替了引导式的慌乱。无论是基顿本人的表演,还是其执导的影片,都透露出一种手术刀般的镇静、精准与克制,既没有极声哭喊,也不存在尖锐批判,也许可以被批评为内容肤浅深度不足,但从电影的角度绝对为上品。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由于《将军号》的票房失利,基顿接受制片人的建议加入了米高梅公司,却因此失去了自主权和自己的技术班底。没有了即兴表演,不能亲自设计笑料,严格的拍摄日程及预算控制,再加上严重酗酒,使得这位创作型人才逐渐消磨得光华全无,而其作品也从高质量高自由度并具有深刻个人烙印的伟大影片逐渐沦为一般喜剧。此后的基顿再也无法重回二十年代的辉煌,而他自己也如同茂瑙、弗里兹.朗等一干导演一样,成为了好莱坞大制片厂消磨个人风格导演的牺牲品。
『陆』 全球公认五大喜剧大师,中国仅一人上榜,这个人是谁
喜剧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繁杂的生活之余,欣赏一些优秀的喜剧,开心之余还能让一天的疲劳尽消,真是一举两得。不过在众多的喜剧明星中,有五位公认的喜剧大师,他们把欢乐带给了全世界的人。
第一位就是罗温.艾金森。他是英国著名的喜剧演员、编剧,毕业于牛津大学,因其在《憨豆先生》中精彩的表演,所以被广大的群众所熟知。后来他主演的喜剧片《憨豆先生的假期》在全球上映。他被称作当代“当代卓别林”,和卓别林的共同点在于,罗温·艾金森将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营造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最大。
对于这五位喜剧大师,你有什么看法?
『柒』 巴斯特基顿跑步的特点
巴斯特基顿跑步特点是长跑。基顿的电影可以比作一次长跑,分为三个阶段—起跑、长跑、到达终点。基顿利用制造小矛盾点与其他手段塑造一个影片目的,从而开启长跑的起跑阶。段。
『捌』 巴斯特·基顿的演艺经历
早期经历
基顿从影后的第一部影片是《Butcherboy》。在这部影片里,基顿已经展示出招牌的“Stone Face”表演,也能注意到基顿带上了他的招牌“Pork pie hat”。可以说基顿和卓别林一样都是天生的喜剧明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属于他们的电影形象。Fatty Arbuckle也很快注意到基顿超凡的喜剧天赋,大力提拔基顿,成为基顿学习电影技术的导师。
时间不长,1918年,基顿应征入伍,参加一战,他被派到欧洲战场,虽然战争在四个月后结束,但他在那里呆了8个月,一场仗也没打成。因为身为译码员的他,主要任务却成了劳军演员,即使战争结束,那些等着回家的士兵也需要一些娱乐。后来基顿把这时期的段子整理到短片backstage里。1919年,他回到纽约,他拒绝了Jack William和William Fox的邀请,回到了Comique Films。这时Joseph Schenck将Fatty以创纪录的高额合同(300万美元3年)签给了Paramount,并邀请基顿拍摄短片,为此创建了Buster Keaton Comedies公司,开始拍摄一系列喜剧片。1920年,基顿拍摄了第一部长片The Saphead。公司买下了查理·卓别林在为Mutual拍片时候的lone star片场,一口气拍摄了19部短片。虽说是短片,Buster Keaton Comedies的阵容其实相当强大,投资人方面有后来UA的老板Joseph Schenck作主席,他弟弟,Loew影院副总Nicholas Schenck作副主席,Loew影院的出纳David Bernstein作出纳,此外还有Marcus Loew本人,Bank of America的主席A.P. Giannini,以及Irvin Berlin。更重要的是在制作方面Schenck给了基顿全部自主权,并配合了一套老练的班底,从Sennett那里拉来老将Edie Cline作导演,Elgin Lessley作摄影,从Fatty那里拉来Lou Anger作片场经理,Jean Havez和Clyde Bruckman配合Joseph Mitchell作gagman,此外还有Fred Gabourie作技术指导,J. Sherman Kell作剪辑。每部片子都是大家齐心协力,一起讨论,让基顿的影片在一开始就有了极高的成熟度。
1922年,基顿买了一幢大房子,让Talmadge的全家所有人住在里面,同年,Talmadge给他生下第一个儿子。1923年,伴随着基顿的成功,巴斯特·基顿的影片开始由米高梅公司负责发行,他的电影事业进入了辉煌时期。
辉煌时期
1923年到1929年间,是巴斯特·基顿电影生涯中最辉煌的6年,这6年中,他拍摄了12部长片,每一部都非常成功,他以独特的外型和喜剧表演方式,与查理·卓别林齐名(事实上,由于卓别林在20年代出片频率大大降低,当时最出风头的喜剧演员是基顿和哈罗德·劳埃德)。其中有名作《待客之道》(1923),The Navigator(1924),《Sherlock Jr.》(1924),《将军号》(1926),《Steamboat Bill, Jr.》(1928)和《Cameraman》(1928)。在《The Navigator》中由于基顿的影片《将军号》和《College》票房不尽人意,从1928年起,Joseph Schenck选择放弃独立制片,全职担任联艺公司的主席,并提议基顿加盟米高梅公司。因为Shenck的兄弟在米高梅作主席,基顿接受了这个让他后悔终身的决定。在加盟米高梅后,基顿虽然在同年拍出了《Cameraman》这样的经典影片,但是由于丧失了对自己影片的控制,没有了支持他的技术班底,基顿的影片开始进入米高梅的套路中。作为米高梅的第一位动作喜剧明星,片场其实完全不知道如何利用。尤其是进入有声电影以后,由于片场对制片过程的严格控制,基顿无法像以前一样没有剧本,大胆即兴,而要按照片场的要求使用写好的剧本,在片场拍摄,严格控制预算和拍摄日程,使用特技替身,让基顿不能在影片中像以前那样设计动作喜剧,影片的活力和节奏也大打折扣(基顿酗酒的毛病加重了这一点),逐渐沦为一般的喜剧。这一特点在片场让基顿和著名笑匠Jimmy Durrant搭档后尤为明显(事实上片场体系成熟后,传统的棍棒喜剧几乎消失,著名的例外有后来基顿的搭档Eddie Clines在Universal和W.C.Fields合作的系列影片,虽然按照传统的喜剧方式全即兴拍摄,但因为能奇迹般的控制成本,破例获得巨大成功)。
1966年2月1日,巴斯特·基顿去世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终年71岁。
『玖』 同样是喜剧界的代表,现在的大众都看过卓别林而不知道巴斯特·基顿是为什么
卓别林,是精选好莱坞默片时代巨星、表演艺术大师理,最经典喜剧电影、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中流泪。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并被肯定“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公民凯恩》导演奥逊·威尔斯谈到巴斯特·基顿时说,基顿是电影史上最棒的,遗憾的是许多年来他都在卓别林的影子下。威尔斯对基顿代表作《将军号》的推荐语是:它是一种高级的幽默,这种幽默是卓别林所不具备的。
《机器人总动员》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说,在筹拍《机器人总动员》时,他看遍了所有基顿的作品,包括短片。这也就难怪一脸忧伤的瓦力那么像是基顿附体了。
看来,对巴斯特·基顿的评价都很高,他的名气却远远小于卓别林,可能跟宣传力度有关。
『拾』 黛安·基顿的演艺经历
1970年代
基顿因在《呆头鹅》的表演而获得托尼奖的提名,之后她参加了电影《爱情游戏》(Lovers and Other Strangers)的拍摄,也是她的电影处女作。接下来又相继客串出演《夜间画廊》(Night Gallery)等电视剧。
1972年,在弗朗西斯·科波拉制作的影片《教父》中,基顿饰演迈克尔·柯里昂(由艾尔·帕西诺扮演)的女友凯·亚当斯,这个角色对于基顿来说是突破性的。科波拉在观看了基顿在《爱情游戏》中的表演而邀请她出演《教父》,他相信基顿能演出亚当斯古怪的性格。基顿说那个时期她在电影界被评价为“怪癖的女演员”(the quirky actress)。她在片中松弛的表演来自她自己的生活经验,她自己戏称在电影内外她都是“生活在男人世界的女人”。
《教父》获得了空前的赞誉和商业成功,并摘得197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两年后,她再度出演《教父2》中的同一角色。开始她很勉强地接受这个角色,“起初,我不愿意再次扮演教父续集的凯,当我读了剧本之后,发现角色比上一部电影更真实重要。”在续集中她的角色有了较大变化,比以前更痛恨她丈夫所干的事情。尽管如此,舆论普遍认为她扮演的角色在电影中无足轻重。《时代杂志》认为她在《教父》的表演很不显眼,在《教父2》中也是毫无生气的。
1970年代,基顿其它有名的电影几乎都和伍迪·艾伦相关,基顿出演了艾伦制作导演的一系列喜剧电影如《傻瓜大闹科学城》、《爱与死》、《我心深处》(Interiors)、《曼哈顿》(Manhattan)和赫伯特·罗斯导演的电影版《呆头鹅》。
1977年,基顿和艾伦一起主演罗曼喜剧《安妮·霍尔》,在片中饰演安妮·霍尔,也是她一生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该片由艾伦编剧并导演,当时两人是情人关系,因此影片也被认为是艾伦和基顿的自传。艾伦笔下的安妮·霍尔和基顿也有关联,安妮是基顿的妮称,而霍尔是基顿原来的姓。很多基顿特有的怪癖和她喜欢自嘲的幽默感也被艾伦加入到角色中。(导演南希·迈耶斯曾经评价黛安是世界上最喜欢自嘲的人。)基顿自己也认为艾伦描写的这个角色是自己的“理想版”。 两人饰演一对生活在纽约的恋人,偶然相识又分手,片子最突出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人生艺术的感悟,又有深奥的哲理。该片获得了艺术上和商业上双重成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基顿也凭借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基顿在《安妮·霍尔》中穿着古怪的服装,主要是男子服装,包括领带、马甲、宽松裤和浅顶软呢男帽。其中电影中的大部分衣服就是基顿自己的,在该电影拍摄之前她就形成这种男子气的穿衣风格很多年了。在电影发行后,男子服装成为女士的流行服饰。她很快因喜好穿男装而出名,《旧金山纪事报》评论“总是能轻易在人群中找到她,在帕萨迪纳市90华氏度的温度下穿高领毛衣的唯一女子。” 2003年,基顿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时戴着男子的圆顶硬礼帽和男子晚礼服。她经常被时装设计师理查德·布兰克威尔先生列入他自己的年度最差着装女士名单。
1977年9月26日,著名人像摄影师道格拉斯·柯克兰为基顿拍摄的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并被誉为时目前电影界最好的女演员。同年,她开始不再拍摄擅长的喜剧类电影而转向剧情类电影。根据裘迪丝·劳斯纳小说改编的电影《寻找顾巴先生》(Looking for Mr. Goodbar)是她的转型之作。在电影中她饰演一个过着双重生活的女子,白天是天主教的聋儿学校老师,晚上则出没于夜总会,享受靡烂的性生活。在得知这个角色是历史上的一个心理学案例后,基顿队这个角色产生了兴趣。
在表演之外,基顿还表示“这辈子我还想成为一个歌手”。1971年音乐剧《头发》的原声大牒是她的第一张唱片。1977年,她开始录制她的独唱专辑,但是从来没有发行过。
1980年代
1979年电影《曼哈顿》摄制完成后,基顿和艾伦长时间的合作也告一段落,直到1993年他们才再度合作。1978年,基顿爱上了沃伦·比蒂,两年后,比蒂邀请基顿出演他的新片《赤色分子》,饰演路易丝·波南特,波南特是一个压抑的家庭主妇,1917年离开丈夫和激进记者约翰·里德一起工作,后来两人赴俄罗斯采访,记录了苏联国内战争。《纽约时报》评价基顿,“她就是路易丝·波南特—美丽、自私、风趣而压抑。这是她迄今以来演绎得最好的角色。” 基顿也因此片获得她的第二次奥斯卡提名。
比蒂是在观看了《安妮·霍尔》后,认为基顿自然流露的紧张和局促不安正是波南特这个角色需要的。从1977年《赤色分子》筹备以来,影片的制作一拖再拖,以至于基顿认为这部影片永远不会完成而决定离开剧组。1981年,影片终于完成。2006年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的时候,基顿形容她在该片的角色“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知道那个角色看起来是处在危险的境地。”助理导演西蒙·拉尔夫则评价路易丝·波南特是基顿所扮演的最难的角色之一,当时“她几乎崩溃”。
1984年,《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是基顿第一次涉足恐怖电影,该片在商业上惨败,评论界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选角失误。《新共和周刊》撰文,“该片最重要的角色,是由黛安·基顿扮演的,因为她,影片变得支离破碎。她演得那么拙劣,那么偏离角色。”两年后,基顿和杰西卡·兰格、希茜·斯派塞克一起主演《心灵的罪恶》(Crimes of the Heart),该剧本改编自贝思·亨利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上映后表现平平。1987年,她首次出演商业电影《婴儿炸弹》(Baby Boom),由南希·迈耶斯编剧并制片。基顿在影片中扮演一个曼哈顿的职业妇女,突然需要照顾一个孩子,从而引发笑料。同年,她在艾伦的电影《岁月流声》中客串了一个夜总会歌手。1988年的《好母亲》(The Good Mother)是基顿的一个败笔,票房受挫,她自己形容该片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而评论家也把该片批评得一文不值,《华盛顿邮报》评论:“她的表演退步了-她努力让观众去接受一个她自己都不信服的角色。”
1987年,基顿编剧并导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片名为《天堂》(Heaven),是一部讲述晚年的记录影片。该片褒贬不一。接下来的4年中,基顿又导演了一部描写比琳达·卡莱尔等艺术家的音乐片、两部由帕特丽夏·阿奎特主演的电视电影和系列剧《中国海滩》(China Beach)和《双峰》(Twin Peaks)中的剧集。
1990年代
1990年代,基顿是好莱坞最受欢迎和多才多艺的女演员之一。她步入中年,开始转向成熟女性角色,经常扮演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她很小心地选择剧本,避免自己成为类型演员。她说:“当你演了一个受欢迎的角色后,你会收到大量类似的角色的剧本...我尝试跳出那些普通的角色,演绎一些不同的东西。”
她参与了影片《柠檬姐妹》(The Lemon Sisters)的制作,片子完成后被搁置了一年。1991年,她和史蒂夫·马丁联袂主演了喜剧《新岳父大人》。由于《好母亲》的票房失利,她还差点不能出演《新岳父大人》,因为两部影片都是华特迪士尼影片制作的。《新岳父大人》是基顿经历了4年票房低潮后的再度成功。
接下来的四年,基顿继续她的成功。《旧金山调查者》等媒体再度将基顿和凯瑟琳·赫本相提并论:“1970年代她演绎的角色都有她自己的影子,紧张而不自信,如今她的象凯瑟琳·赫本那样,富有母性的光辉,她是一个伟大而聪明的女演员,她不需要靠顽固和急躁来争取男女平等。”
1990年,基顿在《教父3》中再度出演凯·亚当斯。剧情背景设置为《教父2》21年后,凯成为迈克尔·柯里昂分居的妻子。舆论界再次认为基顿的角色在片中无足轻重。《华盛顿邮报》评论道:“虽然基顿为角色倾注了心血,但是在片中除了谴责迈克尔以前的罪行之外没有别的作用。”1993年,基顿出演《曼哈顿神秘谋杀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也是她和艾伦自1979年以来再度合作。这个角色原定米娅·法罗出演,但是法罗在和艾伦分手后退出了剧组。
1995年,基顿导演了《真情赤子心》(Unstrung Heroes),也是她导演的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故事片。故事根据弗朗兹·利兹的回忆录改编,讲一个名叫内森·瓦特的男孩的母亲患了癌症,而父亲逐渐疏远他们,男孩被送到两个古怪的舅舅身边。基顿将故事的背景从小说中的纽约搬到了自己的家乡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虽然这部影片指是小范围发行,并且票房收入一般,但是影片和导演受到评论界的好评。
这个时期,基顿最成功的影片莫过于《大老婆俱乐部》,她和戈尔迪·霍恩、贝蒂·米勒携手演绎了三个“大老婆”:中年妇女,丈夫因为喜新厌旧与她们离婚。基顿宣称这部影片的拍摄“挽救了她的生活”。该片在北美市场票房收入高达1.05亿美金,并且受到中年妇女的热捧。基顿和她的同伴的表演也受到了肯定,《旧金山调查者》认为“基顿可能是当今最好的喜剧女演员”。
1996年,基顿还主演了影片《马文的房间》,在片中扮演一个患白血病的女性,梅丽·史翠普饰演她感情疏远的姐姐。基顿也获得了她的第三次奥斯卡奖提名。虽然评论不错,但是影片没有大范围公映,可能也是基顿最终没有获得奥斯卡奖的原因。基顿认为扮演该片最大的难度在于理解一个得了绝症的人的心理状态。
2000年代
2000年,基顿的第一部影片是和梅格·瑞安、丽莎·库卓一起主演的《来电传情》(Hanging Up),基顿还担任了该片的导演。尽管在1996年的一次采访时她曾经宣称不再导演自己主演的影片,“作为导演,就会有不同的目标。当我表演的时候就不会考虑导演的工作。” 影片讲述了三姐妹和她们年迈的父亲一起生活的趣事。片子反响一般,在北美票房收入为3600万美金。
2001年,基顿和沃伦·比蒂再度携手出演新片《城里城外》(Town & Country),评论和票房双双失利。影片预算为9000万美金,而北美票房只有 700万美金。《滚石杂志》评论:“《城里城外》比讣告还不值得评论...毁坏了演员的名誉,包括沃伦·比蒂和黛安·基顿。”2001年和2002年,基顿参演了四部低成本的电视电影。
2003年,影片《爱是妥协》成为基顿一个新的高峰。该片由南希·迈耶斯执导,男主角为杰克·尼科尔森。尼科尔森和基顿当时分别是66岁和57岁,担当了这部浪漫喜剧的主演。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认为主演的年纪太大,而不愿意投资该影片。基顿在接受《妇女家庭杂志》的采访时说;“象我和杰克年龄的人爱得更深,更充满热情,因为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他们有很多的激情和希望,为什么他们不能恋爱?为什么电影不能表现这些?”在片中,基顿扮演一个中年女子,爱上了她女儿的老男友。该片在北美票房收入为1.25亿美金。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撰文写道:“尼科尔森和基顿给他们的角色带入了自己的感受、知识和幽默,这是我们从未希望能在银幕上看到的。”该片为基顿带来了第四个奥斯卡提名。
2005年,基顿和莎拉·杰西卡·帕克一起出演喜剧《斯通家族》(The Family Stone)。2007年,她和曼迪·摩尔一起主演《爱得过火》(Because I Said So)上映。 同时,基顿还作为制片人制作了一系列电影和连续剧,如福克斯广播公司系列剧《新豪门恩怨》(Pasadena)。她还制作了格斯·范·桑特导演的关于校园枪杀岸的电影《大象》(Elephant)。基顿制作该影片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是我作为一个成人的责任,去理解年轻人怎么了。”
除了电影外,基顿还在摄影方面显示了强烈的兴趣。作为一个收藏家,她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的时候说:“我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图片-电影中的接吻照片。我喜欢生动的东西。” 她还举办过一些她自己拍摄的作品展览,并且作为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摄影书籍。 基顿还是一个不动产投资商,她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买入房产,在重新设计装修后出售。2003年,麦当娜花费650万美金向基顿购买了贝佛利山庄的一座宅第。
2007年,基顿获得林肯中心电影协会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