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普通胶卷和电影卷的区别
电影卷与常用卷的不同
A. 分装方式不同
▲ 柯达5222电影卷盘片
我们常用的135、120胶卷一般按卷售卖,而电影胶卷则是按尺论价的,市面上能买到的电影卷大部分经由店家自行将盘片进行分装,再按每卷36张装入暗盒内,方便拍摄者使用。
B. 构成不同
相比普通彩负卷,电影卷多了一层炭黑层,炭黑层的作用一是用来防止光晕,二是电影机高速旋转防止静电电弧产生火花导致底片曝光。
C. 冲洗工艺不同
▲柯达D-76显影粉
普通的彩色负片一般采用C-41工艺、黑白负片一般采用D-76工艺、彩色反转片一般采用E-6工艺。
而电影卷的彩色负片则采用ECN-2工艺冲洗,使用C-41冲洗时需多一步前浴、水洗的步骤,否则会污染显影液。黑白、反转电影卷则可按常用卷的冲洗工艺。
#不同胶卷之间的特性,受所用器材、前期拍摄环境(色温/光源/曝光等)、中期冲洗工艺、后期扫描输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亲自摸索调试方能了解一二,在此不做累述。
② lemo 胶卷怎么安装
相机的胶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120mm胶卷为代表的纸背胶卷,一种是以35mm胶卷为代表的电影胶卷。
120相机使用120胶卷,打开相机后盖,可以看到下方(或左方)有胶卷的预留空间和卡轴的卡,作为安装新胶卷用,上方(或右方)有一个空胶卷轴,用以导入胶卷。安装时将新胶卷的纸背插入空轴的插槽中,顺时针旋转导入旋钮,此时观察纸背上的标记,当纸背边缘上下两端出现 “▲” 时即停止,盖上相机后盖,继续旋转导入旋钮(有电动导片器的本步骤省略,相机会自动卷片自动停止),直至在观察窗中看到 “1” 时停止,即可以拍照了。
135相机使用35mm胶卷,打开相机后盖,可以看到左方有胶卷的预留空间和定位轴,作为安装新胶卷用,右方有一个空胶卷轴,用以导入胶卷,左右方之间靠近左侧有一个齿轮轴用以计数。安装时将新胶卷插入空轴的插槽中,顺时针旋转导入旋钮,此时注意将胶卷边缘的小方孔对着齿轮轴的齿,盖上相机后盖,继续旋转导入旋钮(有电动导片器的本步骤省略,相机会自动卷片自动停止),直至在观察窗中看到 “1” 时停止,即可以拍照了。
③ 电影胶片怎么用
这个你到网络上一搜就能搜出来吧!
④ 胶卷照相机怎么用
胶卷照相机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
以135胶卷为例。打开照相机后盖,将胶卷装入A轴,拉出一小段胶片片头,安到B轴。关上后盖,手动或自动卷上片轴,即可开始拍摄(手动或自动进片),一般为30多张。拍完之后,手动或自动将胶卷倒回A轴,打开相机后盖取出胶卷盒(应留一小截片头,不可全部塞入胶卷盒),拿到照相馆冲印。
⑤ 胶卷相机怎么用
相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胶卷是用来记录光的,因此它们是见不得光的!而 相机 本身,就是一个“暗盒”。胶卷在其中是一点光都见不到的。当我们需要拍东西时,我让胶卷去见光,这就是“拍照”最基本的原理。
因此,相机就是“捕捉光的机器”。(无论数码还是胶卷,都是如此)
那么相机要如何捕捉光呢?这就需要两个东西:镜头和快门。这也涉及到传统相机的两大核心技术:光学和机械。
镜头把我们需要捕捉的光,投射到机器里,这个过程就叫做“对焦”,这涉及很复杂的光学知识,以后再说。简单来说,镜头让图像呈现到相机里。
接下来就是捕捉了,相机打开快门,让胶卷感受到光,然后关上。由镜头捕捉到的光就在电光火石之间,记录在胶卷上了。
这样,一张照片就拍好了。
曝光,快门速度与光圈
我们上面说的这一系列过程,就叫做“曝光”,也就是让胶片感受光,记录光。
数码相机也是一样,只不过他们用来感受光,记录光的东西换成了传感器,而不再是胶卷。
但是,并不是曝光我们就能得到满意的照片,因为光是有数量的,有多少的。如果我们捕捉得太多,那么照片就亮了,而如果我们捕捉得太少,照片又会变暗。我们如何控制“光的捕捉量”呢?
这里就涉及两个部件:镜头上的光圈和机身上的快门。
任何相机镜头的原理都是“小孔成像”,但是这个孔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孔越大,能够获得的光就越多,反之越少。然而孔又和清晰度有关,孔越小,越清晰,景深越大,孔越大,越模糊,景深越小。
而快门的速度是可以调节的,快门越慢,也就是说打开的时间越长,胶卷捕捉光的时间就越长,那么自然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光,反之亦然。
于是,光圈和快门形成一种合适的比例时,我们就能够得到最合适的“光捕捉量”。
光圈大小示意图
快门转盘示意图(自动相机的快门由电子控制,大多没有这个转盘)
测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拍照,我们又怎么能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光捕捉量”呢?我们要怎么调节快门速度和光圈呢?人眼能不能测?能,但是需要长期的经验,而且肯定不准。因此,我们需要“测光”。
有的胶卷相机自带测光功能,而有些则没有这个功能,比如徕卡 M3 之类的。这时,就需要测光表来辅助测光了。当然,你也可以用数码相机,或者有测光功能的相机来测光。
机械相机和自动相机
有了上面那些基础,我们可以聊聊机械相机和自动相机了。
照相机一开始都是机械的,快门是一个机械部件,不需要电池的,因此,机械相机拍照,是不需要电的,是纯粹的“光学 + 化学反应”。
人类都是懒惰的,那么能不能通过电子技术把相机搞得自动一点呢?当然可以!这就是所谓的“相机自动化”。
相机的自动化和数码化是两回事,在胶卷时代,就已经有各种全自动的相机了,包括佳能的 EOS 系列。
机械相机的光圈,快门速度需要自己调节,全手动。
自动相机则分成三种。最基本的是 A 档相机,这种相机的快门速度是电子控制的,可以和机器测光联动完成“自动快门速度”,但这种相机的光圈还需要手动控制,而且一般没有自动对焦功能。
第二种是有 A 档,而且有自动对焦功能的 相机 。日本相机在 1980 年代末已经开发出了成熟的自动对焦系统。但是这种相机的光圈还是机关式的,很多时候仍然需要手动调节,比如尼康的 D 头系列。
第三种就是全自动相机,镜头对焦和光圈开合由超声波马达控制,和现在的数码相机操纵起来别无二致,主要就是佳能的 EOS 胶卷机。
SMAP
smap 是自动相机的 4 种模式,也是 4 种专业模式。
M 档,完全自己控制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
A 档(佳能为 AV 档),自己控制光圈大小,机器自动控制快门速度。
S 档(佳能为 TV 档),自己控制快门速度,机器自动控制光圈大小。
P 档,相机控制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但自己可以选择数据比率。(比如光圈 4 ,快门 125 和光圈 8 ,快门 60 都能获得同样的曝光时,自己可以选择要哪组)
⑥ 如何正确使用胶卷相机
打开相机后盖,有AB两个轴一般A轴在左,打开胶卷包装,将胶卷盒放入A轴,将胶卷露出的片头拉出至B轴,注意齿轮契合,关上后盖,自动相机按自动卷片按钮,手动相机扳动卷片扳手,直至观察窗出现数字1,就是第一张,开始拍照,自动或手动卷片,于是胶卷逐渐卷向B轴,拍完后要倒卷自动或手动,倒回A轴,观察窗数字倒数,完成后,打开后盖,取出胶卷盒,避光送到照相馆冲印。
⑦ 电影胶片是如何如何运行的
电影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工作的,也就是快速播放动作连续的图像人眼就会自动形成一种运动的感觉。
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快速播放多幅画面。现代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核心就是抓片爪和遮光片的发明,虽然胶片收放盘上的胶卷是连续旋转的,但是胶片在经过光路时实际上却是断续运动的,抓片爪插入胶片边缘的齿孔中迅速拉动胶片运动,当胶片正好对准光路窗口时,胶片停止运动,静止在那里被光照射,这时荧幕上就投射出一帧静止的画面,这个画面达到播放时间以后抓片爪又拉动胶片运动,把下一帧画面的胶片拉到光路窗口,停下静止播放,如此反复一帧一帧地放下去。
放映机的输片部分,由输片齿轮、滑轮、片门、画幅错格调节器、间歇运动机构、遮光器及供、收片装置等部件组成。输片齿轮是以它周围的轮齿伸入影片齿孔来输送或制动影片的机件。滑轮是用来改变影片移动方向,限定影片左右位置,稳定影片移动速度和减缓影片震动的机件。片门的作用是使每格画幅停留在一个严格确定的位置上,并以一定的面积接受光线照射。在放映过程中如果影片画幅不正对片门孔,可通过调节画幅诺格调节器旋钮来对正。影片在片门中作一停一动间歇运动。在16毫米放映机中,目前多用抓片爪来使影片做间歇运动。它的工作情况,对放映效果和影片寿命有决定性的影响。遮光器中主叶的作用,是在影片更换画幅时,挡住射向片门的光线,遮光一次。使人们看不到影片更换时的走动痕迹;副叶的作用是当画幅停留在片门中时再遮光一次,可把每格画幅分两次映出,提高闪烁频率,减少人眼观察银幕时由于明暗变化频率太低所产生的闪动感。供片装置用来支撑供片夹将影片均匀地供给输片部分,并给供片夹以适当的阻力矩,不使其因惯性而自由转动。收片装置收卷已放映过的影片,常采用摩擦传动方式传递
动力。
遮光片的作用是当抓片爪拉动胶片运动时自动档主光路使屏幕上暂时是黑的,以免运动的胶片被投影到屏幕上影响播放效果让观众头晕……,一旦抓片爪拉动胶片定位,画面静止,遮光板就正好转动到不遮光的缺口位置,这样就可以投射这个静止的画面了。现代电影机的播放速度是每秒24帧画面,但是这个频率对于很多人还是太低了,会感觉到闪烁,所以为了提高闪烁频率从而消除闪烁感,现代的电影机虽然播放画面是每秒24个,但是遮光板每幅画面会遮挡两次,这样闪烁次数就提高到了每秒48次,一般人就感觉不出闪烁了。其实现在的电视也是采用类似的原理:虽然PAL-DK制电视是每秒25幅图像,但是每幅图像分成隔行的奇偶场来扫描,所以电视图像的闪烁频率是每秒50次,一般人眼就感觉不到闪烁了。
电影稳定每秒24帧的播放速度是靠稳速电机来实现的,常用的低成本稳速电机是个交流同步电机,和交流电的频率进行同步,因为交流电的供电频率非常稳定,所以交流同步电机的转速也非常稳定,经过减速齿轮,可以保证精确在每秒24帧。
将成卷的影片由供片盘送到片窗照射以映出画面,并经还音部分使光学声带信号转换为声频电流。然后把放映过的影片再收卷起来。它由供、收片盒(或片臂)及供片、间歇、收片等输片齿轮,间歇运动机构、各种滑轮、片门和画幅调节装置等组成。窄胶片移动式放映机多用间歇抓片机构代替间歇输片齿轮。电影放映机的核心部分是间歇运动机构,它将连续转动变为间歇转动,并和遮光板相配合,使影片在光线通过时稳定地停留在片窗处,清晰成像在银幕上;光线被遮住时快速拉下,以免露出影片移动时的痕迹。标准电影移动速度是24格/秒,为了减少闪烁效应,遮光板每格遮光两次,将闪烁频率提高到每秒48次。使用最广泛的间歇运动机构是马尔蒂十字车。
连续转动的凸轮 1上有一个导钉2,它每与十字车3径向开槽啮合一次,十字车就旋转 1/4周,因此传动轴每转一圈(由a~e),间歇输片齿轮 4就转动90度,而将影片拉动一格。凸轮在e →a→b的过程中,十字车是静止的。某些窄影片放映机采用光学间歇补偿而不用机械间歇机构,有利于保护胶片,但画面亮度有损。收片机构随片卷直径加大而速度减慢,以减小张力。
⑧ 胶卷有什么用
胶卷又名底片,是一种成像器材。现今广泛应用的胶卷是将卤化银涂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种底片为软性,卷成整卷方便使用。当有光线照射到卤化银上时,卤化银转变为黑色的银,经显影工艺后固定于片基,成为我们常见到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则涂抹了三层卤化银以表现三原色。除了负片之外还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近几年,数码产品因其便捷和低成本的优势日益挤占传统胶片市场,最终形成了如今"人人拥有"、"人人拍得起"的局面。
⑨ 胶卷相机怎么使用
胶卷相机分为自动(傻瓜)和手动(机械)两种。按说明书打开相机后盖,有A、B两个轴(一般A轴在左),打开胶卷包装,将胶卷放入A轴,将胶卷露出的片头拉出至B轴,关上后盖。
因为胶卷是用来记录光的,因此它们是见不得光的!而相 本身,就是一个“暗盒”。胶卷在其中是一点光都见不到的。当我们需要拍东西时,我让胶卷去见光,这就是“拍照”最基本的原理。因此,相机就是“捕捉光的机器”。
那么相机要如何捕捉光呢?这就需要两个东西:镜头和快门。这也涉及到传统相机的两大核心技术:光学和机械。镜头把我们需要捕捉的光,投射到机器里,这个过程就叫做“对焦”,这涉及很复杂的光学知识,以后再说。简单来说,镜头让图像呈现到相机里。
接下来就是捕捉了,相机打开快门,让胶卷感受到光,然后关上。由镜头捕捉到的光就在电光火石之间,记录在胶卷上了。 这样,一张照片就拍好了。
我们上面说的这一系列过程,就叫做“曝光”,也就是让胶片感受光,记录光。但是,并不是曝光我们就能得到满意的照片,因为光是有数量的,有多少的。如果我们捕捉得太多,那么照片就亮了,而如果我们捕捉得太少,照片又会变暗。
快门转盘示意图(自动相机的快门由电子控制,大多没有这个转盘。
有的胶卷相机自带测光功能,而有些则没有这个功能,比如徕卡M3之类的。这时,就需要测光表来辅助测光了。当然,你也可以用数码相机,或者有测光功能的相机来测光。 机械相机的光圈,快门速度需要自己调节,全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