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中国八九十年代盛产好电影
因为精打细磨出精品,而且那时候的演员演技在线,导演也负责。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尽管影视作品的很多技术都不是很成熟,但是那个时候的演员和导演都是为了“艺术”和观众,无论是剧本还是演技都是精打细磨的,为了拍摄一部作品跑了很多地方,比如像《西游记》,为了拍摄出好的作品,前前后后能经过好长时间,比如《红楼梦》,从1983年筹备到1987年拍摄完成,前后经过了四年的时间,单单拍摄也拍了三年的时间。
而现在的很多电视剧几乎都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拍摄的,“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是懂的。
八九十年代好电影推荐
1、《东邪西毒》是一部由王家卫执导,洪金宝担任动作指导,王家卫、金庸编剧,张国荣、林青霞、梁家辉、张曼玉、梁朝伟、刘嘉玲、张学友、杨采妮等人主演的武侠电影,于1994年9月17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1995年,影片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影片等奖项。男主角张国荣凭借该电影获得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2009年3月27日,经过重新剪辑修复的《东邪西毒:终极版》在中国内地上映。
2、《阿飞正传》是影之杰制作有限公司投资出品的经典文艺片,由王家卫执导,张国荣、张曼玉、刘嘉玲、刘德华、张学友等主演,于1990年12月15日在香港上映。
1991年,影片在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奖项,张国荣凭借《阿飞正传》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选出“100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电影”,《阿飞正传》名列第三位。2008年,《阿飞正传》在韩国重新上映。
『贰』 上帝最想看电影的一年,1994年全世界到底产出了多少好片
1994年,一个魔性的年份。
中国电影史上至关重要的两部电影,均有葛大爷:
1993年的《霸王别姬》,1994年的《活着》。
而1994年,星爷很忙。
连续4,5年,星爷一直占着香港电影票房排行前十的几把交椅。
90,91,94年各三部,93年两部,而92年更是前五部都是周星驰作品。
还是王晶市场嗅觉高,93年在自己的《超级学校霸王》中,也不忘拉来周星驰“客串”。
只是,94年的星爷,除了《国产凌凌漆》,《九品芝麻官》外,还费劲心血拍出的《大话西游》,却惨败。
当时,很多等着看周星驰神话破灭的人,也免不了拿这事来做文章。
只是,没想到过了几年,在大陆,《大话西游》一下子火了。
一下子,后现代解构主义等解读,统统被灌注到了这部电影上面。
周星驰,更近一层地成为了文化品牌。
《大话西游》和周星驰划上了等号。
如雷贯耳的《肖申克的救赎》。
《黄飞鸿》
但水准已经和李连杰版相差甚远。
其实,李连杰的《黄飞鸿》,我一直认为是悲剧。
故事虽然虚构,但徐克设计了时代变迁及外来文化的冲突的大格局。
在这个格局下,人物在时代的变迁中,适应和融入的过程却是痛苦的。
这一点,在《男儿当自强》中达到了极致。
尽管《黄飞鸿》已不复昨日,但徐克却拿出了另外一部经典:《梁祝》。
前后两段悲喜分明的故事,加上黄沾精彩绝伦的配乐。
这个烂大街的故事,徐克拍的让人看得高兴,又哭的纸巾四处飞。
如今,包括我在内,已有很多人将这版《梁祝》看做是最好的一版。
1994年的王晶,依然是个电影商人。
他的电影计算得很精准,但巅峰期的王晶,即使是通过抄,计算等做出来的电影,仍然好看。
不然,《赌神2》怎么会登顶当年的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
而王家卫票房成绩就没那么亮眼了。
《东邪西毒》和《重庆森林》则排到香港票房排行榜的34名和41名。
但,从此,影史上多了一部像公路片的武侠电影《东邪西毒》。
而这是一部金庸冠名了原著作者的电影。
除此之外,本片和金庸基本没有太大关系。
倒是《重庆森林》,使得重庆大厦这栋里面龙蛇混杂的建筑,成为影迷们到香港朝圣的地标之一。
同时,情感丰富的毛巾,会过期的凤梨罐头,这些东西,都成了后来一些文艺青年的文艺必需品。
后来的王晶依旧王晶,后来王家卫依旧王家卫。
王晶还在《精装难兄难弟》中,对王家卫喊话:
即使所有人都不懂你,我懂,我喜欢你的作品。
所以,王晶继续跟大家说:“没有王晶这类人拍的片子,怎么能衬托出王家卫?”
成龙大哥,当年则是打出了《醉拳II》。
票房排第二。
片尾,卢惠光被大哥逼惨了,于是出现了那段经典腿战。
1994年,台湾的李安,完成了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
36岁才开张的他,当年刚开张四年。
等到《卧虎藏龙》的到来,他还需要再六年。
1994年,北京的姜文,拍出了自己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至今,本片成为大陆青春片的殿堂级作品。
当年的姜文,31岁,夏雨18岁。
如今的夏雨,老过当年的姜文。
那一年,发哥39岁,星爷32岁,刘德华33岁,成龙40岁,李连杰31岁。
每个人都能跟观众说:还能演很久,能一直演到6,7十岁呢。
那一年,新一代的谢霆锋,吴彦祖,陈冠希们都还没出来。
如今,刘德华,成龙,曾志伟们已努力培养了好多年新人。
因为,接班人太少。
而如今的谢霆锋,吴彦祖们,也已经超过或接近他们当年的年龄了。
那一年,唱片业还没有没落。
没有红的任贤齐,遇到《心太软》还有三年。
陈可辛还没拍出《甜蜜蜜》。
杜琪峰还没拍出《枪火》。
刘伟强还没拍出《古惑仔》。
香港电影看起来也不需要《无间道》来救市。
冯小刚也还没有用《甲方乙方》拉开贺岁档的帷幕。
距离张艺谋用《英雄》划出中国大片时代也还有将近10年时间。
陈凯歌的《无极》还要等11年。
但,突然间,一个属于包括香港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时代,说过去,就过去了。
『叁』 为什么1994年能够出现那么多优质的影片
因为1994年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为迅速的时候,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对于文化的支持的力度加大,所以才呈现出影片行业欣欣向荣的场景。
但是不管怎么说,1994年的那些神作为我们现今的精神的充盈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可以说那个年代那些导演拍摄的美好的作品,让我们现今仍然是历历在目,我很推荐大家去看这些神作。
『肆』 为什么1994年电影这么繁荣
其实整个90年代其实都是强片如林,从90年代初期的《与狼共舞》《沉默的羔羊》《末路狂花》《落水狗》到《本能》《闻香识女人》,再到《不可饶恕》《土拨鼠之日》《完美的世界》等等,都是能青史留名的好电影。不过,红花还靠绿叶扶,94年因为“强强碰撞”而变得精彩纷呈,在这一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入围名单中,包括《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这样一些在以后会留名青史的影片而显的格外令人瞩目。其实,如果说现在的电影靠视觉奇观吸引眼球的比较多的话。当年还是更侧重讲故事的手艺。你说的这些电影在对电影的艺术层面的拓展与创新方面说实话贡献并不是很大,主要还是因为讲述了一个非常棒的故事。尤其是《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这两部电影主要还是因为励志而为广大影迷所喜爱。在知名度方面确实要高过其他电影一筹。其实94年的好莱坞,还有像《低俗小说》《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变相怪杰》等等优秀的艺术片和商业片。其中《低俗小说》在戛纳击败了张艺谋的《活着》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在内的众多优秀艺术电影而获奖无疑更具有历史意义。一是好莱坞电影在终于也扬眉吐气了一回,二是独立电影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大量独立电影人开始崛起并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为我们奉献了无数经典的独立电影。我觉得这才是94年对影迷贡献最大之处。
一家之言,楼主姑且听之笑之,因本人是昆汀铁粉,偏颇之处还请谅解。
『伍』 为什么1994年出现那么多好电影
原来我也这么认为,后来发现是自己电影看的太少了
『陆』 为什么1994年出现那么多好电影
当然我过去也有类似的感觉。
但从统计学角度来说,这个感觉得不到数据的佐证。
有几个问题:
所谓的经典电影,以什么为标准呢?豆瓣评分?时光评分?IMDB评分?烂番茄评分?Metacritic媒体综评?还是你或我的内心榜单?每一种评分和榜单,都只代表一群人的看法。例如我觉得Leon就是部非常腻歪的速朽之作。
还是榜单的问题,你拿豆瓣榜单做例子,它和时光、IMDB有共同的问题,就是“评分和排序算法”。时间越近的电影,加权越明显。换言之,榜单是受时间和算法影响的。
重点来了。为啥感觉1994年“经典电影”特别多呢?以前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对几代美国电影观众发放问卷,主题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是什么时候?”结果发现,每代人都觉得自己年轻时看电影的那个年代是黄金年代。中国70年代末改革开放,80年代末短暂地闭关锁国,90年代开始录像机、VCD、DVD、网络陆续普及,普通人开始大量接触到电影,其中又以出生在80年代的青少年为主力群体,一开始看的恰恰是90年代初的电影。感受一下,是不是觉得最经典的日本漫画差不多也都爆发在90年代中期?
最后,以IMDB Top 250的榜单为例。入围的1994年电影为5部,1995年电影为7部,1984年电影为4部,1985年电影为3部,1997年电影为4部,1998年电影为6部。你感觉出什么了没有?第一,没有本质区别,1994年的5部说不上是爆发;第二,果然IMDB的主要用户都是80年代出生的,越接近2000年,入围Top 250的越多。
『柒』 为什么说1994年是电影奇迹之年该年都出现了哪些电影
有人说这次疫情让全球电影行业至少倒退了20年,回到20多年前,就不得不提到那个被称作电影史上神话的1994年。1994年,凭什么成为电影史上的神话?
1994年,恰逢电影诞生的第99个年头,各路经典佳片如井喷式爆发,纵览豆瓣电影top250榜单,评分最高的五部电影,有三部都诞生于1994年。top1是《肖申克的救赎》,top3是《阿甘正传》,top4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但凡能从嘴里说出这几个名字的,一开口就是老电影人了。但在IMD250佳片榜首稳坐多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却在隔年的第67届奥斯卡上颗粒无收。
1994年,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年,没有哪一年,有如此多的经典值得我们铭记,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怀念那个闪闪发光的年代。
『捌』 1994年为什么是世界电影史巅峰
那年电影特别多。听说的。。
『玖』 为什么1994年出了好多经典电影
当然我过去也有类似的感觉。
但从统计学角度来说,这个感觉得不到数据的佐证。
有几个问题:
所谓的经典电影,以什么为标准呢?豆瓣评分?时光评分?IMDB评分?烂番茄评分?Metacritic媒体综评?还是你或我的内心榜单?每一种评分和榜单,都只代表一群人的看法。例如我觉得Leon就是部非常腻歪的速朽之作。
还是榜单的问题,你拿豆瓣榜单做例子,它和时光、IMDB有共同的问题,就是“评分和排序算法”。时间越近的电影,加权越明显。换言之,榜单是受时间和算法影响的。
重点来了。为啥感觉1994年“经典电影”特别多呢?以前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对几代美国电影观众发放问卷,主题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是什么时候?”结果发现,每代人都觉得自己年轻时看电影的那个年代是黄金年代。中国70年代末改革开放,80年代末短暂地闭关锁国,90年代开始录像机、VCD、DVD、网络陆续普及,普通人开始大量接触到电影,其中又以出生在80年代的青少年为主力群体,一开始看的恰恰是90年代初的电影。感受一下,是不是觉得最经典的日本漫画差不多也都爆发在90年代中期?
最后,以IMDB Top 250的榜单为例。入围的1994年电影为5部,1995年电影为7部,1984年电影为4部,1985年电影为3部,1997年电影为4部,1998年电影为6部。你感觉出什么了没有?第一,没有本质区别,1994年的5部说不上是爆发;第二,果然IMDB的主要用户都是80年代出生的,越接近2000年,入围Top 250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