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电影淮海战役怎么样

电影淮海战役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10-06 16:11:09

如何评价八一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大决战》堪称史诗级电影作品。因为这是一部能让那些参加过战争、见惯了尸山血海的老兵们即便在自己的晚辈面前,也能一边看一边哭的像个孩子的电影。尽管战争早已远去,但是《大决战》这部电影往往只需要一个镜头,就能让这些老军人再次回到当年的战场。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姥爷也是一言不发。后来姥爷告诉我,辽沈战役攻打义县的时候,他最敬重的老首长——东野炮纵司令员朱瑞将军牺牲了,这是辽沈战役期间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而在电影当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②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评价如何

其实三大战役里,拍得最经典的就是淮海战役,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瑕疵,比如过于突出邓公在战役中的影响力减轻了粟裕的描写,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据当时的主创人员回忆,本来是想以尊重历史已粟裕大将为主线,但后来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的原因,拍了一部分无法进行下去了,只好以第二野战军和刘邓为主,主要突出邓公的影响。

但瑕不掩瑜,无论陈邓还是粟裕刘伯承元帅,他们都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历史不能埋没粟裕大将的卓越战略谋划和战役指挥才能。如果不是当初第三野战军对济南战役的胜利,也不会有后来淮海战役的构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粟裕大将卓越的战争艺术造诣。

电影对战争的宏达场景的描绘,对战士,对国共高级指挥员以至于领袖人物的刻画,简约不简单,恰到好处,精辟到位,没啰烂。战争进程也是真实还原,此后的战争电影,再无超越的了。豆瓣评分7.4,不中肯,缺乏客观性。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上,至少9分,再无比他高的了。

③ 如何评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的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历史的衡量标准也不一样,或许导演高希希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选角上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原型,不能说是百分百还原,但也绝对是瑕不掩瑜。

无论是外形气质还是脾气性格都耐人寻味。例如,唐国强、于和伟、刘劲松和刘涛都是非常生动的角色,他们很好地诠释了历史上的关键人物。


他们的加持无疑是《大决战》质量的保证,光是一张张恢复了近60%完成度的海报就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

随着剧情的不断更新,就目前的人气而言,刘劲松饰演的蒋介石和于和伟饰演的林彪的人气不断飙升。虽然他们都是士兵,但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阴险狡猾,一个充满正能量。

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们仍然像泰山一样稳定,将军的风格诠释得淋漓尽致。

还把历史名场面‘重庆谈判’完美地呈现出来,也充满了整部戏的质感,虽然只是一部文戏,但两人之间的谈话并不逊色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

④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从张灵甫的整编74师覆灭之后到淮海战役之前,这一阶段华野在中原战场有两股劲敌,一是邱清泉兵团,二是胡琏兵团,注意这是两个没有番号的临时兵团,分别以整编第5师和整编第11师为基干加强配属部队组成,在一年多的中原逐鹿中,粟裕数次试图捕拿这两支部队予以歼灭,均未能成功。

然后是黄百韬兵败身亡,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放弃徐州南逃,就快逃出生天了又被命令来搭救12兵团,终被华野追上包围。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黄维和他的精锐部队只能在包围圈里眼巴巴地看着,直到华野援兵到达,围他个水泄不通。

如果是胡琏指挥这个绝杀兵团,要么临机变更路线,要么及早与李延年合兵一处,断不会轻易上套。最搞笑的是廖运周以打头突围的借口起义时,黄维司令官大加赞赏,吩咐第110师需要什么尽管开口,结果廖运周带走了兵团一半的重炮,黄维再组织突围时火力都不足了。

⑤ 《淮海战役》这部电影的战争背景

《淮海战役》这部电影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


⑥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大决战》系列电影,是我国在1991年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而拍摄的三部战争题材影片。因为这三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以这三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群众演员数量,在国产影片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特别是拍摄《淮海战役》影片中黄维军团行军画面的时候,更是直接调动了解放军战士参演。影片中的黄维兵团,实际上是由1万多名解放军战士来扮演的。歼灭黄维兵团一战,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场关键战役。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后,国民党军队的其他军团纷纷仓皇逃窜,大多在我军的运动包围中被歼灭。在黄维军团被全歼20天后,淮海战役正式结束。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彻底控制了长江以北的战局,为以后渡江战役打下了基础。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出场的时候非常的华丽,战败的时候也非常的狼狈。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战役中人数和装备都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击败,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⑦ 求大决战2淮海战役 的观后感

小时候,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去看那正邪的较量。一切似乎很简单,把坏人打倒就行了。但是,如今的我,却不再满足那正邪决战的瞬间。我要深究我们胜利的原因,我要看到我们成功光芒透进的那扇窗!

当我观看《大决战——淮海战役》这部片子的时候,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他们指挥着我们的部队,指挥着一场场战斗,他们是英雄,他们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与蒋介石的愚昧、固执相比,他们是聪慧的,谈笑间论英雄,他们虽没有高床暖枕,但他们有体贴军民的心,这是蒋介石他们所没有的。那么,蒋介石他们有什么呢?我想,他们有奸诈,有自私,有自负,有着一切解放军所没有的“优良”品质。他们有钱,但是,他们的将士自私自利;他们有先进的武器,可他们却将枪口对准老百姓!

淮海战役,老百姓用手推车为我们推来了胜利,这是我们的胜利,群众的胜利。可是,蒋介石他们,竟用飞机轰炸我们的无辜的老百姓。我们的士兵是自愿参加的,可他们的呢?他们的士兵是被抓来的。电影中的一个小片段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有一个士兵,本是邱清泉(蒋介石军)的士兵,后来投靠到我们的营下。这不正是我军胜利的体现吗?这正预示着蒋介石在这次战役中的又一次失败,更预示他们的全盘失利,他们将不再能与我们的军队抗衡。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⑧ 1948淮海战役的意义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 决定 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1948淮海战役的意义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淮海战役的意义

淮海战役的失利, 军事 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军覆没,其中还包括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队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歼的整编第74师、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新1军和新6军)从而也就失去了蒋介石赖以支持战争的中坚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军控制下,解放军已直逼长江,下一步攻击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地区——江浙沪地区。就全国战局而言,辽沈、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五大战略集团中,最强大的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和东北集团已不复存在,华北集团也危在旦夕,尚存的华中、西安两集团,在解放军不断打击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组建的京沪杭汤恩伯集团,实力很弱,这三个集团已构不成主力集团。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已是解放区,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区,国民党只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江南半壁,但随着精锐主力的丧失,也已缺乏足够的兵力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国民党 政治 上的危机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进一步加剧,派系间的权利争斗,趋于白热化。白崇禧利用国民党政权极为不利的形势,于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随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参议会的支持。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于1949年 元旦 发表新年文告,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然而此时,要和要战的主动权已不在国民党手中了。行政院院长孙科未经蒋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迁往广州,宣布迁政府于广州,并表示反对与中共谈判,号召继续与中共进行战争,企图在外国势力支持下,经营华南。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动,惶惑不安。各轮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只,以供国民党政府紧急征用。各级政府官员,争相逃往香港、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物也开始撤离南京迁往台湾。

在此之前,1945年 抗日战争 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淮海战役的失利,迫使国民政府加紧从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管。国民党中央党部仅剩十余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员逃离了南京。就连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也忙于撤退人员及家属。李宗仁回忆到:徐蚌会战已近尾声时,中共全盘胜利已成定局,京沪震动,人心惶惶,国内外许多民意机关,甚至统兵作战的高级将领,都认为前途无望。

四面楚歌的蒋介石,在这样局面下,只得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经过精心策划和部署,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将总统之职交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乡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后遥控指挥。

对于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统帅部在战后检讨中,不得不承认:国军遭受之失败,影响全局,最为重大,尤其是华东地区。由于国军在徐蚌决战中,主力兵团全部被歼,致使国军再无力与共军主力决战。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在给美国陆军部的 报告 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国民党的完全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认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崩溃了。桂系一时间倍感扬眉吐气,甚至想大干一场。

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背景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4]

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5]

战前态势

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 命令 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6]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7]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7]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8] ,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9]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淮海战役结果

伤亡统计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 汽车 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敌我损失比为4.06:1。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

其中华野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

战备损失

一场巨大的战役,除了指挥得当,三军用命,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后勤保障。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方面并没有现代化手段保障战役后勤,但把人力保障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说刘陈邓粟谭组成的总前委在战役组织指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担负主要后勤保障工作的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在组织后勤工作方面的成绩也不容抹杀。这里面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和华野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前委委员、豫皖苏 财经 办事处主任(后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瑞龙是后勤工作的主要指挥者。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21]

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鲁中南区,以第六分区的统计为例,该区共出动49万民工(常备民工17万,临时民工32万,许多临时勤务尚未计算在内)占其总人口300万的16%以上。按惯例,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即八个人中抽一个民工,除去老弱妇孺,几乎是动员了全部的青壮年男性,而此次动员的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而永城、夏邑、宿县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 口号 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很多关于淮海战役的文学影视作品都强调了人民战争和民工支前的极端重要性,包括电影《淮海战役》、《车轮滚滚》,小说《百合花》等。

战役检讨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的结果。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统帅部的决心一变再变,各兵团互不配合,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人心。对于这一战役,作战双方对胜败的原因都进行过总结。

国民党军方面,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认为此次战役,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斗。他总共列举了十三条失误,主要有:对进退大计,迟疑不决,结果临时应战,而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会战,以致形成兵力、态势上的劣势;顾虑长江与淮河防务,结果处处顾虑,处处薄弱,以致分散了兵力;战区间协同不良,兵力转用欠灵活,尤其是黄维兵团未能及早东进参战,失去战机;杜聿明放弃徐州,本属冒险,却不能发挥勇敢果断精神,以迅速的行动击破共军,以致陷全军于危殆;各部队长个人之间,平时精神上有隔阂,战时不能有效协同,以致虽有大军,也难发挥最大合力。

国民党统帅部战后检讨说:失败的主要原因,乃为战略错误,其次为战术缺乏改进,难以支持战略。其他如持续战斗力之保持,战斗力统合发挥及反情报等方面,均有重大错失。

共产党方面,1949年1月20日主将粟裕在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中央军委、毛主席、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团、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到会各同志机动灵活的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辛劳的英勇作战。

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概括说明决战胜利的原因:一是敌人错误判断,认为我们没有力量,不会集中兵力与他决战。二是在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主要以近战夜战,发挥我们的长处。三是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实际上成为五百万对八十万,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四是战役过程很艰苦,好比钝刀切脖颈,难以一下把敌人歼灭,是靠战士勇敢、献身精神和天才的创造力来完成战略战役上的正确决策。五是发挥了政治攻势的作用,在战役中敌军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在俘虏政策上,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敌人实行分化。在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⑨ 几部值得看的战争片

⑩ 电影淮海战役怎样呀

电影版《淮海战役》太让人失望。战役从提出、运筹到指挥,包括最终形成南线大决战而发出"齐辰电",也包括对整个战役走向情况的把控,都是粟裕将军通过一封封电报通过中央军委部署完成的,但在电影版《淮海战役》中,做为主角的粟裕将军就像个传令兵一样,忙的不亦乐乎。最不应该有的镜头是"洗冷水澡",作为个人习惯,怎么能放到生死悠关的铁血战场上?还按排刘陈两个司令员去请示汇报工作,这也太假的可笑了。

淮海战役,在宏观战略决策的大政方针上是由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导,在战役的主要方向、主要作战方向的前线具体决策上是粟裕指挥和由第三野战军实施。战役的一个配合方向,是第二野战军在第三野战军的协助下消灭了黄维兵团。

而电影《淮海战役》却主次颠倒,粟裕的决策和指挥只是被浮光掠影地、简略地表现,而作为不是主要方向的、战役次要的、配合的方向,却是成为了电影的主要部分。

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粟裕没有被公正地表现出来,电影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后来的 历史 结果来决定以前的 历史 状况,甚为荒唐,对 历史 极不负责任,误导了我们的后代的认知。《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拍得最令人诟病的。人民心中的形象没有在电影中得到表现。

重点不突出,关键场景缺失。如:没有主席亲自交代“我把指挥交给你”,以及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场景。

看了网友的评论,原本想去看电影(淮海战役),演的这么槽,又改变 历史 情节,决不看了。三大战役本是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军委亲自布暑,不实出毛主席,不突出主要战役指挥者,就失去意义了。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宏大、影响最深远的伟大战役,是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浓笔重彩。

可惜,电影《淮海战役》,硬是被不懂、不了解或曲解 历史 的编剧、导演搞成了“不知所云”,最高决策者 伟人被淡化,战役的真正军事指挥者 粟裕被边缘化,厚重的 历史 ,被他们搞的不伦不类。

尊重 历史 ,反映 历史 真相的影视作品,才有生命力,否则,在拼命“广而告之”,也只是昙花一现。

电影《淮海战役》,场面宏大,空前绝后,值得称赞。

说主题:要说九十年代拍摄的淮海战役怎么样?一句话:对粟裕有失公平,距离真实有差距。

毛主席有言: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定论。[赞][赞][赞]

所以,电影《淮海战役》最应该把粟裕大将的指挥艺术、战略眼光,要有更多的展示,而电影,却有遗憾欠缺,许多镜头都“喧宾夺主”了……。原因嘛,也许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吧?

电影《淮海战役》可以说演员演技可圈可点,场面宏伟,大致符合 历史 史实,但重点人物刻画主次不分,使学过 历史 和懂军史的人大跌眼镜。

听说电影淮海战役拍了两次,所公演的电影是由当时的 历史 局限所致,主次颠倒。现在可以将两次拍摄素材根据 历史 事实重新剪辑即可。

淮海战役这部电影没看过,本来想看看,看到网上的评论;已经倒了胃口,决定不看了。淮海战役本是刘、粟是主要指挥。这在毛主席、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就可以看出。 历史 就是 历史 ,来不得半点虚假。特别是 历史 体裁的影、视剧,更应该实事求是反应当时的 历史 真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中央严把 历史 影、视剧的关,杜绝改变 历史 真实性的 历史 影、视剧再次出现!

说心里话有点失望

看了许多评论 很欣慰,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阅读全文

与电影淮海战役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哪些比较黄的电影网站有哪些 浏览:586
国内拍狼题材电影有哪些 浏览:447
怎么复制多个电影名字 浏览:675
周星驰粤语版免费全部电影 浏览:443
中国最老的股票电影有哪些 浏览:832
什么电影看一下就变石头 浏览:564
多少天的国产电影里有狙 浏览:602
如何删掉电影中某部分视频 浏览:62
女儿国电影票要多少钱 浏览:459
16年上映的外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390
微信视频号怎么开电影直播 浏览:836
从邪恶中拯救我电影免费播放 浏览:704
在中国电影通购票后如何取票 浏览:419
如何将电脑电影导入平板电脑 浏览:6
好看的免费科技电影有哪些 浏览:323
三月新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62
上传电影的QQ群怎么赚钱 浏览:68
电影声音多少钱 浏览:750
好看的电影类似速度与激情 浏览:909
很经典的爱情电影有哪些 浏览: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