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一电影厂的战争片是怎么拍的好真实
八一电影制片厂本身就是属于咱们国家的军队附属企业,其存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宣传及传承人民解放军历史为目标。那么既然要宣传和传承人民解放军历史,对于战争场面那自然也可以利用到部队资源来进行实战化拍摄,像当年的大决战系列电影就动用了人民解放军一个师的兵力和装备,那么不用特效的实际拍摄,自然会要比特效拍摄的效果更为真实也更有震撼力了。
2. 战斗片怎么拍摄的
战斗片
都是加了一些特效,有些是电脑特技 有些是利用现有的影象剪切编辑而成 还可以用全尺寸模型或等比例尺寸模型模拟 如果是黑白的话基本上确定是利用二战的资料剪切成的。
空战片的拍法无外乎两种,就算是普通观众都能一眼看出来是模型,不用说行家了,如果非常有兴趣, 代表:老版《金刚》里的战斗机都是模型 2、实拍 这是最真实的拍摄方式。爆炸,当然不是了,但是这样制作的空战片很难表现空战的激烈性,
近年来随着电脑合成技术的发展, 基本就是在岛内选址模拟拍摄。准确起爆。你可以找找更多的资料了解一下。
影像角度等等手法。一个是真机拍摄还有一个是特技制作。一般是预先埋设炸点,不过都是有防护的。当时战争的随军记者,是真实的打斗,不过对制片方来说并不算经济,很正常,视觉微处理,多采用模型和真机镜头结合的模式。还有一些场景是模型,于是在电影工业发达的今天导演可以在摄影棚搭设全尺寸战斗机模型。哈哈, 早期由于电影特技落后拍摄空战片,还有受国际保护的美国记者。
模型 这种制作方式比较陈旧了,拍摄战争片有专门的烟火师或小组负责烟火效果。把亮度调暗就是了。 人体中枪效果。制做费用还是蛮高的。到时候打开。是现在拍的,化妆,当然也有做的比较优秀的。有的还会用到摇晃镜头。后期加入特效,拍摄时,大量爆炸效果也可后期制做出来。
3. 老电影是怎么拍的难道那些外国人还会来当临时演员,战时
新中国50,60年代拍的电影中的“外国人”,有的是请在华外国人,比如《白求恩大夫》中的“白求恩”,《停战谈判》中的美国顾问,是一位叫谭宁邦的外国人。其他的则是中国演员化妆的。其中有些是有混血,比如邱岳峰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有请新疆人演苏联人,如《熊迹》。
4. 战争片是怎样拍摄的
用那些烟雾啊制造战场那种硝烟弥漫的感觉咯,所以
战争片
不会拍烟雾的近景,因为太近会
穿帮
5. 战争片是怎么拍的那些坦克、飞机是真的在的吗
现在拍的战争大片里用的装备有一部分是实物,当然大部分是借助电脑来完成。最近一些年好莱坞的战争片都得到美国军方支持,所以出现的飞机,坦克都是真的,只不过不用实弹。像以前的《珍珠港》,用了美国海军珍珠港基地,一艘航母,一艘战列舰,15架真的二战时战斗机。《深入敌后》中,也动用了一艘航母,一架F/A-18战斗机,及3架AH-1直升机。最近的2部《变形金刚》更牛,得到美国军方全面支持,陆,海,空军全员参加,动用航母,F-16,,F-22,战斗机A-10,AC-130攻击机,B-1战略轰炸机,“捕食者”无人侦察机,E-3空中预警机,M1主战坦克等,可谓规模空前。总之,就是看好莱坞战争大片你都会看到真正的军用装备。
6. 那些二战战争画面是怎么拍下来的
有一个名词叫战地记者。
英文名字War correspondents
战地记者指在战争中报道新闻的记者。他们被打伤、绑架甚至被打死的事时有发生。 当战地记者被绑架时,绑架者一般会开出很高的价码,当这些要求无法被满足时,战地记者一般会被撕票。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这是一群与死神经常擦肩而过的人,也是一群与战争无关的局外人,他们冒险、冲动、热情,充满责任感,他们的工作就是力争在被不可预料的枪击、炸弹、导弹或地雷夺去生命之前,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将战争记录下来,向世界真实传递着战争的残酷。
在电影《萨尔瓦多》中,死在美军枪下的摄影记者约翰•卡萨迪就是一个典型的战地记者,他面对着游击队的枪口一边虚言应付,一边偷偷地按下快门;当美军的直升机开始向游击队和市民射击时,他从藏身之处兴奋地跳出疯狂拍摄,直至中弹倒地。《萨尔瓦多》凌厉的镜头组接和动荡的摄影风格,把战地记者这一危险职业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有了种荡气回肠的紧张和激动。
7. 战争片的战斗场面是如何拍摄的
一般都是提前埋好炸点,拍的时候准时爆炸,那种中枪的就是提前在身上绑好血浆袋。现在也有很多是做后期合成的。
8. 战争电影是怎么拍的
《黑鹰计划》无法在索马里实地拍摄,是在摩洛哥完成的,片中出现的所有“黑鹰”和“小鸟”直升机均属于美军第160特种行动飞行团,多数飞行员都曾参与此次武装行动,而且很多临时演员都是真正的突击队员。
9. 中国老电影是如何拍摄的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 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目前国内第一本引进讲解电影拍摄的图书为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师镜头:低成本拍大片的100个高级技巧》,第一次将电影拍摄技术介绍给非专业人群。内容涵盖拍摄打斗镜头、追逐镜头、恐怖镜头、出场与退场、车内场景、对话场景、争吵冲突场景、爱情激情场景等各种技巧。
10. 战争片效果是怎么拍出来的
拍摄时,是真实的打斗,爆炸,不过都是有防护的。后期加入特效,有的还会用到摇晃镜头。哈哈,千奇百怪的都有。还有一些场景是模型,这个问题挺复杂,如果非常有兴趣,你可以找找更多的资料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