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教父这部电影
教父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情结构精妙,人物语言精炼,是可以回味无穷的经典。年少时观看,看到是马龙白兰度的帅气有型。多年后回顾才懂得英雄末路的悲哀,电影记述了教父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
Ⅱ 教父的影片评价
总体评价
《教父》以沉郁冷静的风格讲述了一段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黑帮史诗。它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之一,被誉为男人的圣经。这部电影不但在评论、艺术和票房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它还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典范,是一部众口称赞的经典电影,它在权威电影网站上的好评率高达百分之百(时光网评) 。美国权威电影组织美国电影学院将其评为“美国最伟大的黑帮经典电影”(新浪网评) 。
《教父》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虽然影片的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是导演科波拉却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展现了高超的专业技巧(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评) 。《教父》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美国电影史上的犯罪片开拓了宽广的前景。这部电影不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现领域,其思想意义和内涵也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并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合肥晚报》评) 。
《教父》对电影史、黑帮类型片、流行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它是很多导演心中的影史最佳电影,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等演员的出色演绎,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诗性,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杰作。《教父》作为黑帮题材的电影,不是虚无主义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这部电影有着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讨论善恶,也很少用主观镜头表现宗教的道德观,但就是在几个节点,集中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煎熬,举重若轻地表达了这一层内涵(《南方周末》评) 。
《教父》对宗教的讨论若隐若现,善恶的界限被优雅、温馨、仁慈、家庭所模糊。片中教父的形象颠覆了人们对黑帮大佬的传统认知,影片里的黑帮大佬不再一脸横肉飞扬跋扈,他可以温和仁慈,可以体面优雅。导演在电影里安排了大规模的刺杀场景,娴熟地运用交叉蒙太奇表现复仇情节。当马龙·白兰度以极其平和的口气说出他会提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时,黑社会的暴力行径被最大化地消解,并由此产生出巨大的美学张力(《南方周末》评) 。
叙事情节
《教父》在叙事上很圆熟,婚礼半小时的伏线密集,对庞大的人物关系网、情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影片开头埋下的几处伏笔,在后来的剧情中全有呼应,而且令人感到新颖的是这几处呼应并不决定情节走向,而是草灰伏线式连接。比如殡仪馆老板第二次出现,是在教父长子桑尼被枪杀后,教父拜托他来为爱子整理遗容。蛋糕店老板的女婿恩佐第二次出现是在教父被枪击后,在医院里和迈克尔假扮保镖护卫教父。这几处情节,都没有决定剧情的走向,而是连接了前后剧情,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融为紧密的整体;而且这种呼应是古典叙事中常见的“受恩-回报”式呼应,叙事节奏绵劲,对人物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种渲染(《南方周末》评) 。
场景镜头
《教父》有多处极其经典的镜头运用,比如开场老教父背对镜头,听着殡仪馆老板讲话,光线很暗,等耳语过后,突然正打,然后慢慢拉开镜头,呈现全屋的场景,将教父威严的一面烘托得非常成功。影片结尾处,景深镜头的运用也堪称经典,凯站在近景,远远看着迈克尔接受手下表示臣服的吻手礼,之后门缓缓关上,象征意味十足。影片的打光是极为革命性的,在之前几乎没有人敢尝试如此暗的光线,殡仪馆一段,是这种黑白对比光最为强烈的一幕,教父从黑影中走出来,五官轮廓分明,阴影的处理非常考究,出色地烘托了这一桥段的悲伤情绪。
《教父》的布景非常地道,作为一部时代剧,这部电影充斥着线条流畅、凹凸有致的豪华轿车以及战后流行的各式帽子。科波拉和摄影师戈顿·威利斯一起,用彩色摄影实现了某些有意思的效果。影片刚开始的部分,有一种褐中带红的色泽,稍稍过曝,感觉就像是一份1946年的报纸增刊。
演员表演
作为名传史册的经典黑帮电影,《教父》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将人带入了惊心动魄的时代,领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故事,当然还有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杜瓦尔等演员的伟大表演,尤其是马龙·白兰度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新旧两代“教父”,早已是电影史上经典角色。《教父》使得马龙·白兰度再度辉煌,也使得阿尔·帕西诺自此登上绚烂的影坛,他们共同演绎了新旧教父之间的角色传承,虽然直接面对的戏份并不多,但在医院中简单的一句对白、一个亲吻、一个微笑,已经不动声色地预示了终将到来的改朝换代(时光网评) 。
《教父》为什么好?它究竟经典在哪里?
首先我被这部电影吸引,应该是被那种酷酷的黑帮家族吸引吧,而自己没经历过,应该说都没见过,所以对这种不能体会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然后就喜欢了,就像很多人喜欢看一些关于赌博,枪战,或者非常甜蜜的电影一样吧。而且这部电影关于意大利黑帮演绎的非常好,应该说是很正宗吧(据说电影里面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人物原型),所以就让人更喜欢了。
这三部曲的重点人物是迈克,算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吧,他继承了老教父这一代,又带领家族强大,再不断的将自己的家族洗白。(我觉得呀,为什么好多人说值得男人看,因为无论是迈克还是里面的其他男人,都为现代男性的个人品行以及出事过程中的行为手段提供了学习和思考价值。)迈克从不愿意踏入家族生意到成为教父,再到带领家族洗白,都演绎的有血有肉,比如他对家族的担当,他的处事风格,他的智慧,等等,如果你越来越觉得电影里的一个人物好看,那么肯定觉得这个电影好看呀。
Ⅳ 《教父》这部电影怎么样
不错!
故事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手党家族首领,“教父”唐·维托·科莱昂有三个儿子。其中小儿子迈克尔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 “教父”同时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他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却因此激发了黑帮矛盾。在危急时刻迈克尔出手摆平此事,击毙敌首。然而想在西西里过平静隐居生活的他还是没有逃过被追杀的命运,爱妻成为黑帮争斗的牺牲品。1951年迈克重回纽约,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当仇敌尽数剪除,妹妹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尔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进了疯人院。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唐·科莱昂。
Ⅳ 你认为《教父》好在哪里
《教父》自1972年至今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这样的一部史诗巨作,对电影史的意义根本无需赘述,即使影片的时间长达三个小时,故事结构庞大,人物关系纷乱复杂,很多人都愿意翻来覆去的看它,并把它奉为经典。库布里克说:看到第十遍,我才相信教父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那么,《教父》一片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它如此的迷人?仿佛拥有着强大的魔力,不仅被誉为是“男人的圣经”,甚至成为了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化符号。我希望可以从我个人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大家一起再共同的欣赏这部旷世之作,同时想说明一点,在这里,我们只对电影本身进行阐述,并不考虑原著的文本。电影的本质上是讲故事的艺术,在有限的时间里,生动饱满的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部电影里,看见了别人的一生,也仿佛过完了自己的一生。《教父》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发生在一个完全封闭隔绝的空间里,这里的世界完全抛弃了我们原有的世界观,我们是处在一个《教父》的世界立场,去反观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所以,我们难以去用自己原有的善恶观去评价这里面黑手党的对错,我们在这里,反而是站在黑手党的角度,并且会用黑手党的内部的视角去评价善恶与对错。在这个完全封闭的世界里,道德的原则紧紧靠拢着老教父的为人处世,我们的评判标准,是家族式的,我们的正义和戒律,是黑手党内部的底线与守则。
唯一的恶人是叛徒。永远不要和家族对着干。好在,如果说这个黑道的世界也有一股清流,那便是老教父所遵守的公平和正直,这也就是整部电影矛盾的源头。其他的家族与柯里昂家族之间底线的斗争,也贯穿了老教父一贯的为人传统,只插手博彩行业而绝不贩毒,后面波澜壮阔的故事,都因此而起。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我相信美国,寥寥几个字,但画面却是全黑,而后第一个特写给了这位爱女心切的殡仪馆老板。美国梦,中产阶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脆弱暴露无遗,暗点了老教父也是从西西里来到美国白手起家,同时,昭示了未来柯里昂家族将要面临的困局。开场的平静肃穆,奠定了整体冗长朴实的基调,从他的这段痛苦的独白,慢慢后退,给了老教父一个模糊的背影。缓慢的长镜头拉远,老板悲痛绝望的神情与黑色的背景幕布十分相称,接着镜头一摇,转向了马龙,白兰度,真正的大人物出现了,他才是镜头的主角,权利的中心,他潜藏于黑暗里慢慢清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缓的节奏保持了张力,体现了他的权威,虽然压抑,但却不会给人压力,透露了一个成功的上位者的威严和谦和。不怒自威,傲气内敛,可又让人不敢逾越,掌握着如此大的权利和财富的教父,手里却安静的抚摸着一只小猫,胸前的玫瑰娇艳欲滴,可见其内心也有着深深的孤寂。有趣的是,这只小猫原本没有戏份,是白兰度临时从片场捡来的,居然成了电影的神来一笔。
Ⅵ 《教父》值不值得欣赏呢
《教父》(The Godfather)作为传世经典,可能是影史上被解读得最多的一部电影,有关的逸闻趣事、拍摄花絮多的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专著,下面就挑选出一些围绕着影片,你可能还不知道的故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是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传统的大制片厂面临着电视、独立制片的挑战,日子并不好过。派拉蒙公司在七十年代初也面临着同样困境,他们急需拍出一些像样的电影来扭转颓势。早在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动笔创作小说《教父》之初,公司副总裁彼得·巴特(Peter Bart)就已经用8万美金购买了小说的电影改编权,虽然当时它只是一份20页的大纲。小说出版后连续67周位列畅销书排行榜的惊人成绩让派拉蒙有了底气,决定开拍《教父》。鉴于之前好莱坞反映黑手党的电影都是些小成本之作,票房也很惨淡,公司抠抠索索只肯掏出200万美元的预算,一方面他们寄希望于这部电影可以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会让公司雪上加霜,所以当务之急是选择一位合适的导演。
在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担纲导演之前,片方至少与两位导演接洽过,一位是大导演赛尔乔·莱昂内(Sergio Leone),当时对黑帮题材不感兴趣的莱昂内回绝了派拉蒙的邀请,后来他很后悔;另一位是彼得·博格丹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代表作《最后一场电影》、《纸月亮》),但他显然对执导华纳兄弟的喜剧片《爱的大追踪》(What's Up, Doc? 1972)更感兴趣。
Ⅶ 《教父》好在哪里为什么说是男人必看的影片
《教父》好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男主角:马龙白兰度,第4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其次是导演好编剧好,其实最好的还是剧情。说是男人必看的影片的主要原因是故事的教育意义大于娱乐意义。
首先说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这个人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是却是意大利移民,所以说才能拍出《教父》中如此浓厚的西西里风格。也正因为他,才能将意大利风俗和美国黑手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教父》这部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当你年轻的时候看,也许并不感觉什么,甚至都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当你历经千帆,经历了很多难忘的心酸,回过头来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Ⅷ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教父》好看好在哪里
我觉着是因为经典,被奉为“男人的圣经”绝对和时代紧密相关,就像两代教父的不同风格。古典叙事结构和用光超棒,大男人的品质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玛莲娜的身材令普通男人们神往、失魂。可是在电影技法越来越丰富的现代,《教父》并不那么好欣赏吧。
马白兰度的风格没有人再可以呈现,他的形象虽然是电影的一部分,但那是在表演的领域,是一种表演艺术。历史在前进,我们必须向前看,尊重经典和里程碑,千万不能理解成奉为神。神是没有灵气的东西,只会让人越来越死板和落后。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下。
Ⅸ 如何看待《教父》这部作品
我最爱的电影是《教父》。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同许多男人达成共识。马龙的表演实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时代,我深深着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说话方式,却并不成功。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认真的听众,那个口齿不清的教父,却没人敢忽略他说出的每一个字。他总是面无表情,背后却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种优雅的狂暴、平静的残忍、化妆的邪恶,如同毒蛇与猛虎的混合体。他轻蔑地说,“让我开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这是男人的威权;他温和地说:“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这是男人的价值。而事实不是这样的。那个真实的教父,生活中的马龙·白兰度,是个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则是一窝混蛋。
当然,他们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应该被宽恕的混蛋。
白兰度家族中,女人个个红杏出墙,男人个个酗酒成性,且盛产自杀者。小马龙的童年在阴郁中度过,父亲很少回家,母亲终日喝得酩酊大醉,与一个又一个男人发生关系。小马龙生活中惟一的温暖来自一个友善的同性恋教士。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双性恋者,因为同性恋行为被军校开除。
为逃避这一切,他来到纽约,跻身百老汇,阴郁生活赐予他的狂暴气质令他成功出演《欲望号街车》,名声鹊起。“仿佛一觉醒来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这种名气,感觉自己是个骗子,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为了帮助他战胜焦虑,医生甚至为他宣读希特勒的讲演词。
上世纪50年代初,马龙步入影坛,开始辉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奥斯卡提名,两次奥斯卡奖。与此同时,他不停地结婚离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阴郁的子女。他的妻子总在争吵,他的情妇总在自杀,他的子女则陷入无尽的麻烦。 马龙的大儿子克里斯蒂安·白兰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与父亲的情妇吉尔上床(吉尔后来在汽车上自杀)。切娜是白兰度的小女儿。这个太阳般美丽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关爱,就到毒品中寻求慰藉。1990年5月16日,马龙生活中最大的悲剧发生了:儿子克里斯蒂安杀死了女儿切娜的男友戴格。当警察赶到时,戴格已经死了,颧颊处射进一颗子弹。切娜坐在沙发上,手里握着一个打火机,面前摆着一杯酸奶。人们至今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据白兰度家的人讲,是一场殴斗;据辩护律师讲,是一场意外;据切娜讲,“是我父亲安排了一切。”后来,切娜自杀。马龙没有参加女儿的葬礼。
记者问马龙是否感到应为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承担责任,他说:“当一只海鸥从2000人头上飞过,谁知道它掉下的羽毛会落在哪里?” 然而,马龙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过当成轻浮的羽毛?他仿佛中了诅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说过的台词:“你一直是孤单的,你无法逃脱寂寞的感觉,直到你死去。”——隐然就是他一生写照。
我曾经想过,这个双性恋男人到底爱过谁?也许,只是他那个没出息的杀人犯儿子。我永难忘记《教父》中的情节:儿子桑尼被乱枪打死。他对殡仪馆的化妆师说:“你看,他们是这样对待我儿子的。”昏暗的灯光打在他额头上,脸的下半部隐没在阴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伤的皱纹——我的心抽紧了,紧得发痛。我也有个可爱的儿子。我能够感受一个父亲遭遇这最大的不幸时,那种汹涌的痛苦与复仇的狂怒。现实中,为了给儿子克里斯蒂安脱罪,马龙耗尽家财,穷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狱十年。受此打击,马龙暴饮暴食,体重惊人,昔日的“性感野兽”变成一头肥猪。如果想要呕吐,你大可以去看马龙在大烂片《人魔岛》中的扮相,脸上涂的粉厚过日本艺妓,如同一吨涂脂抹粉的肥肉。
后来,他终于死了。听到这消息时,我愣怔了一会儿。在记忆中,马龙早就死了,永远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问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园里颓然倒下。丧钟鸣响,经典诞生。32年后,他死了第二次。这次,他是彻底地死掉了。马龙的身后,遗留下一长串数字:1个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经典的影片——《欲望号街车》、《现代启示录》、《巴黎最后的探戈》、《码头风云》、《教父》;6个自杀的情妇;17个律师;大约25个不幸的子女;1100万英镑的巨额债务。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纠正一下你的说法。尽管你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为,你的扮演角色教导无数男孩成长为男人。仅为这一个理由,我将永远尊敬你。
Ⅹ 电影《教父》都说是一部十分不错的电影,这部剧好在哪里
《教父》自1972年至今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这样的一部史诗巨作,对电影史的意义根本无需赘述,即使影片的时间长达三个小时,故事结构庞大,人物关系纷乱复杂,很多人都愿意翻来覆去的看它,并把它奉为经典。
库布里克说:看到第十遍,我才相信教父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那么,《教父》一片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它如此的迷人?仿佛拥有着强大的魔力,不仅被誉为是“男人的圣经”,甚至成为了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化符号。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两个场面不停的切换,一边纯洁的婴儿受洗,一边开展着血腥的杀戮。婴儿的啼哭与枪声砰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奇的刺杀,一举消灭五大家族的首脑,却又有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守护与杀戮,圣洁与罪恶,在同一时间,不停的交织着。神父问:“麦克,你相信神造世界吗?”“你相信耶稣是唯一的神子吗?”“你相信圣灵和教会吗?”麦克::“我相信”回答始终如一,此时,麦克完成了双重的身份转变,成为真正意义的教父,也正式的,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你注定的,要接受自己的命运,接受这场轮回,麦克。
神圣的光辉里,鲜血纷飞。任何一个背叛家族的人,都要受到惩罚。麦克果断的处决了自己姐姐的丈夫,做错了事,就要为家族偿命。你的孩子既然已经有了教父,那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最后,麦克的姐姐过来找他,疯狂的质问为何杀死自己的丈夫,麦克冷峻的,命令人把她带走,并且找医生过来。他已经是新一代的教父了。他不想让妻子知道他的做的事情,但是,他已经无法回头了。电影的尾声,妻子默默的注视着麦克,接受着元老们的祝福。柯里昂阁下!
书房门被助手慢慢的关闭,只留下了妻子复杂的眼神。门关了,画面全黑,没有退路,再也回不到过去,一切都断绝,只有前方黑暗的巅峰。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第二代教父,麦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