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电影里的国语配音为什么和字幕里的字都不一样
因为粤语和国语在表达相同意思的时候用的字数不一致,把粤语翻译成国语,为了对上口型,一般都会对台词进行稍微修改,但是大致意思都一样,比如粤语讲(你不要害怕),把这句话翻译成国语,为了对上口型可以翻译成:别担心,别害怕,没有吓到你吧,别大惊小怪的,等等!
Ⅱ 为什么一些香港电影的字幕与普通话版演员声音不同
肯定会有不同了,港片基本都说粤语,字幕自然也就是粤语字幕。粤语字幕不能按字面直接翻译成国语,那样意思上是不对等的,比如粤语好彩,国语的话就是幸好、好运之类的。国语配音的时候会通过理解粤语表达的意思来配成中文,所以字幕和国语配音就会有差,不能完全对上。
Ⅲ 香港电影为什么现在配音那么烂
TVB早期国语配音是台湾配的,90年代后才逐渐大陆配的,之所以有口头禅是配音者为了更方便大陆人看,这和迎合大陆没有关系。看欧美电影的国语配音不是一样吗?使观看者更加方便而已。你认为以前的TVB配音好估计是老剧经典的心理原因吧。你说“tvb之所以没像香港电影一样完全衰落很重要原因在于配音还没怎么变”这是错的,在当今大背景下香港电影的没落和中国大陆电影的崛起及世界电影百花齐放的形式是分不开的,再加上演员都老了,青黄不接,年轻能干的少,难当大任,老一辈要么息影要么北上,综合来就造成当今香港电影衰落的局面。我也很喜欢香港电影。
Ⅳ 为什么tvb的国语配音听起来那么奇怪
可能是因为早期的tvb配音团队都是台湾人吧,比如早期的香港电影、tvb电视剧,台湾配音的口音会相对重一些,尤其电影,配音会夸张一点来凸显角色。后来内地的配音演员加入,为了配合角色说话的语气会有一些语言上的处理,其实不少配音演员是北方人,比如tvb的金牌配音杜燕歌就是北京人,为了配音他们必须改掉自己原本的口音。tvb的配音大多鼻音比较重,而港式粤语懒音又特别重,和普通话的发音不太一样,配音演员为了贴合才会故意这样的,那些配音员平时说话不会这样的。
Ⅳ 为什么在现在香港或内地的粤语配音会觉得很别扭
为什么现在香港或者内地的粤语配音感觉很别扭?
1.因为香港非常重视语言承载的价值观,与其说是祖字,不如说是失去祖田。你让他们改普通话,跟让北方人改姓差不多,很勉强。香港被殖民了150年。汉语和英语是官方语言。结果如何?还是说粤语。2.任何人都愿意向强势文化学习,因为人类有追求进步的基本欲望。长期以来,广东人认为外省都是比较落后的地方,而港澳的华侨大多说粤语,所以广东人自然不愿意学习落后地方的语言。这里有一种地方优越感和地方自满。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以粤语为荣、不失祖辈遗言的广东人,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勉强”,反而热情高涨。香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甚至大部分香港人的名字都是一半英文一半中文。他们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自豪。成龙不叫成龙,刘德华不叫刘德华。但是,香港人的英语口音很重。所谓的港式英语,经常被西方人诟病。说话时总是夹两个“Jesica,给我一张纸,我要记个笔记”之类的英文单词,常常让大陆人觉得不舒服,以为是故意装的。其实他们被殖民了150年,这个习惯应该可以理解。3.很多老广认为粤语是地道的汉语,而普通话是胡华,不够地道。其实这个理由很牵强,有点自欺欺人,但是很多老广都深信不疑。按照这个逻辑,老广应该拒绝写简体中文,因为只有繁体才是正宗的汉字。港澳台和海外华人都写繁体字,老广不写繁体字。相反,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话,比如“李是我女朋友”(这是我女朋友)。让中央到处贴标语宣传“用规范汉字,做文明人”。很多粤语的字都伴随着口头字和口语系统。事实上,普通话、江浙方言、闽南语甚至日语、韩语都保留着不亚于粤语的古汉语元素,但说粤语是汉语的根,未免牵强。说粤语还是普通话,哪个更纯正,就像双胞胎之间争论谁的物种不纯,但还是骂自己。4.粤语有很多独特的俚语表达,歇后语,甚至成语,都是普通话表达不出来的。很多人普通话说得不流利,或者觉得自己普通话不够好,不想出丑。其实据我观察,大部分老广的普通话都挺好的,说话特别好听,比其他方言区的人好多了,说话时温柔有礼,甚至比普通话区的人印象更深刻,流利度和语速都达标。相声里被丑化过的粤语普通话,已经很少听到了。在广州普通话说不好的基本都是没文化或者生活封闭的人。
Ⅵ 现在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差,为什么
1985-1996年。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票房冠军成绩上涨到5700万元,达到了阶段历史的顶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电影在台湾、新马泰等海外华人社会同样获得认同。同样,出色的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源。使得香港电影更加繁荣,但为什么从97年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没落,鲜有优秀的电影出现呢。
内因:1.邵氏对香港电影业的垄断,提及香港电影,必定跳不过邵氏。当时的邵氏电影可以说是独大,有演员有片场有影院,全产业联动。而且当时的演员全靠工资生活,任你的电影再火也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这些大量减少了电影拍摄的投入,所以纵然电影票房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回本压力。但这也让邵氏并没有继续加大电影的投资,尽管香港电影那时一片繁荣,但是成本的限制却让其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邵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贡献,但是以其体量,是否做的足够多呢?
2.资金问题:粗制滥造的电影导致资金回本困难,无法尽快投入新电影的拍摄。本土经济不景气,外商开始撤资寻找新的市场。当时的年代,虽然大陆已经定下对西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贸易,法律上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时候,被英国统治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就成为大陆同西方及台湾的经贸中转地。但是随着大陆开发政策的逐渐实行和落实,香港的经济也收到冲击。3.演职人员:提起香港电影的衰落,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演员好导演青黄不急,但为什么我放在后边说,因为这其中有这因果关系,正是因为香港市场受到冲击,周润发,成龙等投身好莱坞,但当时的香港环境却没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来。
香港电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国外电影业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21亿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军只有4500万。从97年开始,香港的海外市场败退,本土市场也受到挤压。而在国外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却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军仍然在三四千万左右徘徊。2.观众喜好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美国大片的冲击,观众开始追求更高制作,更新颖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仍是那几样,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创新。3.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97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电影的发展,韩国,美国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而原先投资香港电影的台湾金主也开始撤资,香港电影的市场和资金供应都受到影响。
这些原因也形成了恶性循环,让香港电影的崛起变得更难,也很难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再涌现出往日的经典电影了
Ⅶ 为什么香港电影有点国语配音好有点配得很烂
是片子本身的原因。后期配音的事情。具体我也不清楚。一般配音烂的都是小制作。声音没有层次。
Ⅷ 粤语电影现在的配音为什么那么奇怪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 就是当时的翻译都是特色的港普 现在估计是换人了 换套路了 老配音演员都退休了
Ⅸ 个人认为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还有一点挺重要,就是配音不行,听不出任何过去的港味,你觉得呢
对于很早看香港电影的人,对里面配音更为熟悉,认为这是港片的味道,现在香港电影配音不是原有那些人,当然没落的主要原因也是后继无人,总是古天乐,张家辉,林家栋等明星支撑。
Ⅹ 为什么很多港台电影电视剧字幕配音不匹配
粤语版和国语版的字幕是一样的,但是国语配音演员会把一些比较有香港语言特色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怕不懂粤语的观众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