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长春电影制片厂
这个厂还有 电影也在拍
http://www.cyyy.com.cn/toc.htm(长影演艺网)
里面有详细的近6年拍摄的详情
下面复制的是2007年2月的
一、故事片
1、 〈爱在鄂尔多斯〉2月8日省审查通过
2、〈和虾米一起去看海〉后期制作
3、《赶鸭子》后期制作
4、《快乐俏天使》省审查通过
5、《武圣》后期制作
6、数字电影《妈妈再见我一面》后期制作
7、数字电影《别说你爱我》前期筹备
8、数字电影〈记录黎明〉(原名〈远方光影〉开机。
9、《一个城市和两女孩》后期制作
二、筹备故事片6部:
1、〈将军当兵〉
2、〈吻痕〉
3、《阳光与阴霾》
4、《一个人学校》
5、《黑喜儿》
6、《孟红伟》
三、筹备中电视电影1部:
1、〈地狱门
四、电视剧
1、35集《保密局的枪声》审查通过
2、23集《暗流》后期制作。
3、21集《瑞雪丰年》后期制作
4、20集《谁在说谎》拍摄中
5、20集〈说不完的张长李短〉后期制作
6、15集〈篱笆院的故事 〉后期制作
五、译制片2部
1、英国故事片《风暴突击者》电影局审查通过
2、美国故事片《人生遥控器》电影局审查通过
2007.2.28
知名的演员好像没有 你可以自己在网站上看看 有没有你熟悉的
我是没有看见熟悉的
哦 对了 那网站好像有的点进去有病毒 不过在首页没问题
❷ 中国最早的三大电影制片厂
1、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成立于1945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拍摄了《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
❸ 译制片的制作单位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成立于1955年,现名为“长春电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长影是我国译制片的诞生地,前身东北电影公司翻版组,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之后又诞生了上千部优秀译制电影和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
历年获奖作品如下:
《舞台生涯》(美国)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舞台生涯》(美国)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永恒的爱情》(巴基斯坦)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妈妈的生日》(日本)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神秘的黄玫瑰》(罗马尼亚)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金牌》 (菲律宾)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浪花之恋》(日本)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弗兰西丝》(美国)1985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由近十家电影厂改组成为一个联合企业性质的公司。后经过多次改制,组建成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好的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专业基地。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初创期的翻译片组,设在江西路福州路的汉弥尔登大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基本成员只有组长陈叙一和翻译陈涓、杨范;译制导演周彦、寇嘉弼;演员姚念贻、张同凝、陈松筠、邱岳峰以及录音师、放映员十余人。
当译制片这朵艺术奇葩正待艳丽怒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摧残了文艺的百花园,译制片这朵小花自然难以逃脱凋谢的厄运。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国影片成了“封资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侥幸的是上译人有赖于当时所谓“内参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从事着译制片的创作。《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第八个是铜像》等阿尔巴尼亚影片系列,被译制成了中文。《简爱》、《红菱艳》、《鸽子号》、《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鸳梦重温》、《罗马之战》、《音乐之声》、《警察局长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经典名片的对白,也悄悄地被演绎成中文。墨西哥的《叶塞尼亚》(1977年)、意大利的《佐罗》(童自荣配佐罗、假总督)、法国的《黑郁金香》(一开始译作黑马丁花,但因欧洲对郁金香有特定的历史原因,故译作黑郁金香。童自荣配兄弟俩)、法国的《虎口脱险》、美国的《爱德华大夫》等各国的优秀影片译成中文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
历年获奖作品如下: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国家利益》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胜利大逃亡》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黑郁金香》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优秀译制片奖
《谜中之谜》获198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靡菲斯特》获198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随心所欲》获1989-1990年优秀译制片奖
《追寻铁证》获1991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国际女郎》获1993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亡命天涯》获1994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真实的谎言》获第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5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失落的世界》获第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7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诺丁山》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9优秀译制片奖
《哈利·波特与密室》获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2年度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爱有天意》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3年度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翻译风波》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4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惊涛大冒险》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5-2006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功夫熊猫》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7-200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八一电影制片厂目前是我国唯一译制电影制作的事业单位。1954年,八一厂为配合部队作战、训练以及科研需要,开始译制以前苏联为主的军事教育片、纪录片和科研片,到目前共译制了140余部。
1969年,八一厂开始译制外国故事片,至九十年代初,译制了内部参考片《翠堤春晓》、《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大海战》、《巴顿将军》、《侠盗罗宾汉》、《阿福》、《莫斯科保卫战》、《敦煌》等30余部(以上部分影片未发行)。
1994年开始,是八一厂译制片的辉煌时期,共译制了40部外国故事片,译制质量逐步提高。影响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断箭》、《龙卷风》、《空中大灌篮》、《拯救大兵瑞恩》、《西点揭秘》、《U—571》、《珍珠港》、《指环王:护戒使者》、《指环王:双塔奇兵》、《指环王:王者无敌》、《公主日记》、《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烈火雄心》和《国家宝藏》、《星球大战前传:希斯的反击》、《国家宝藏》、《漫长的婚约》、《小战象》、《加勒比海盗1-4》、《误入歧途》、《光荣岁月》、《女王》、《舞女纯情》、《火线战将》、《黑客帝国2、3》、《纳尼亚传奇1-3》、《飞行者》等片。
八一厂译制片获奖的有:
《阿甘正传》1996年获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
《拯救大兵瑞恩》获1998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U—571》获2000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珍珠港》2002年获第八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同年获第二十二届“金鸡奖” 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这是中国译制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时获得两项国内大奖。
《烈火雄心》获十一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提名。 从1973年开始创作译制影片,成为中国译制片制作四大厂之一,曾译制了很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典影片,给中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南斯拉夫 1973年、《山村女教师》、《小火车站》越南 1973年、《玛丽娅》墨西哥、《沸腾的生活》罗马尼亚 1977年、《大象音乐会》苏联 1977年等片。
2012年成立北京电影译制厂 ,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片制作部门。 由于成立中影集团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名存实亡,因此中影集团在2003年在北洗厂成立了译制中心,2004年译制的《亚瑟王》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十一届)优秀译制片奖。
2011年随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洗印分公司译制中心也挂牌成立了。
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关系,中影译制中心近年来得到中影公司分配的大量外国大片的译制任务。
❹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做什么的
介绍的话去网络看一下吧
❺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历史沿革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大型综合性电影制片厂。是在1937年伪满时期日本“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基础上建立。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筹备实际上从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就开始了,中共党员刘建民、赵东黎秘密进入“满映”,组织进步职工开展护厂斗争,于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曾因长春国共内战迁至黑龙江省鹤岗市一段时间。首任厂长是袁牧之,当时的人员主要由延安、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和解放区其他一些电影工作者组成。
1946年内战一触即发,东北电影公司于5月23日迁往合江省兴山市(即黑龙江省鹤岗市)。在一所小学校里搭设“厂房”,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1946年10月1日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同时调出大批干部支援新厂建设,因此被形象地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1947年,厂长袁牧之提出“东影”的任务是“坚持制片生产,建立雏形,培养干部,组织发行,催促国外订货”。解放战争时期,东影摄制了17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使用胶片30万尺,有三名年轻的摄影师在战场上牺牲:张绍柯,牺牲时30岁;王静安,牺牲时27岁;杨荫萱,牺牲时24岁。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后,东影分批迁回长春 。
东影根据当时电影市场被美影片占据的状况,进行了各类片种的试制。从1947年到1949年,他们创下了中国人发电影事业的六个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和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到长春现址,摄制了《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白毛女》等影片。
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也就是这一年,影片《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董存瑞》出品发行。
它不仅是个电影生产地,而且是个电影人员的培训地。1960-1962年之间,这个厂还成立过电影学院,后来撤消。它下设总编室、导演室、拍摄室、美术室、音乐创作室、制片室、编刊室以及美工、照明、录 音、化装、服装、道具、剪辑、特技等车间,甚至还有自己的洗印厂和电影乐团。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数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 材的影片为长。作品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犷豪放 风格。近些年这个厂的不少作品有较重的商业化倾向,尽管这样,像《过年》这样的影片仍然为它赢得了荣誉。 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译制外国影片方面是有极大贡献的。至今人们仍然铭记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夏伯阳》和《瑞典女皇》这样的优秀影片,都是由它介绍给中国观众的。 从1947年5月---1949年7月,东影先后派出了32支摄影小分队深入到前线、工厂和农村,拍摄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编辑了十七集新闻记录片《民主东北》,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新闻记录片,它不仅生动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华北解放战争的面貌,而且真实记录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部分实况。影片成功向海外发行,于1950年获捷克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记录片名誉奖。
《民主东北》记录了大量的宝贵史料。优秀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莹和王静安为此牺牲了生命。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许多“第一”由长影创造。例如:
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影片生动揭露了蒋介石卖国内战和独裁的丑恶面目,歌颂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由陈波儿编导,1947年11月完成)。
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影片描写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内战,但在人民力量打击下,最终失败,好似鳖在瓮中一样。它的摄制完成,揭开了人民电影美术片的制作史页(由朱丹编剧,方明导演兼动画设计,1948年12月完成)。
新中国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影片对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细菌战、扑灭鼠疫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同时开创了科教电影创作的历史,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袁乃晨编导,1948年夏完成)。
新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影片生动表现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演员的表演自然朴素,表演艺术家陈强在片中饰演一位老农民,这是他初登银幕之作。后曾扮演《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以演反派而著称。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5月拍摄完成。影片第一次以工人为主角出现在银幕上,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导演王滨,1951年成功制导了影片《白毛女》。美术设计刘宇光,1946年毕业于“满影”电影专科学校,曾任长影第一任美术科长。相继在《党的女儿》、《上甘岭》、《火焰山》、《神秘的旅伴》、《大渡河》和电视剧《少帅春秋》等影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
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从此,东影开始大量译制苏联影片,为后来的译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影片由袁乃晨导演,他是中国翻译片的开拓者。1949年5月译制。 1997年,媒体出身的赵国光接任厂长,原吉林省体育彩票中心主任刘丽娟任主管经营副厂长。1998年,长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首先是开展土地置换,将长影老厂区21公顷土地以3亿元价格卖给长春国信集团。同时提出“一厂三区”的计划和“不拍赔钱片”的口号。随后,贷款3亿元加上自筹资金共6亿元,建设长影世纪城。此后,长影又分别成立了由副厂长韩志君和宋江波牵头的影视公司。并与吉林电视台合作成立了长影影视频道。
2000年改制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影集团”。
2005年初,长影以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精简人员。同时,大型旅游项目长影世纪城竣工并投入运营。同时, 长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一群爱好电影、志向相同的年轻人立志通过网络把长影精神传递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长影集团刘总曾这样评价:“长影世纪城现今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超出原来的预期。游人明显递增,收入和社会影响力也在明显提高。国家领导人去了也很多,看了之后评价也很高。前不久,曾荫权到长影世纪城,他说和香港迪士尼可以媲美了,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对我们是一个鼓励。”对于长影的未来,刘总信心百倍,“第一,希望把长影打造成为中国的电影产业集群;第二,打造一个亚洲比较有影响的,比较有特色的影视旅游胜地,成为一个世界的电影娱乐中心。”
2010年,中国电影走入又一个春天,长影的新一轮春潮也正袭来。
❻ 长春电影制片厂
①《平原游击队》
②《五朵金花》
③《刘三姐》
④《甲午风云》
⑤《冰山来的来客》
⑥《英雄儿女》
后面四个不是的
❼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的建制沿革和历任领导名单
1948年秋组建译制片机构翻版组组长:袁乃晨
1950年翻译片科科长:鲍月千
1952年10月翻译片人员划归制作处分别组成导演组、翻译组和演员组
1955年初译制片翻译组划归编辑处
1956年4月译制片导演由艺术副厂长领导翻译人员在翻译组、配音演员在剧团组长:白景晟
不久,建立译制片处处长:徐明
1957年译制片处处长:张健
1958年6月复称译制片组组长:张其昌
1961年12月译制片组合并到演员剧团组长:刘水航
1962年12月成立译制片室主任:刘迟
1966年4月缩编为译制组组长:林白
1973年8月划归科教片室组长:尹广文
1981年划归综合片室组长:徐雁
1985年3月成立译制片厂厂长:陈汝斌
1987年4月改称译制片分厂厂长:陈汝斌
1988年10月译制片分厂厂长:荣振东
1991年9月译制片分厂厂长:刘雪婷
1995年4月译制片分厂厂长:金毅
1998年10月译制片分厂厂长:杜慧军
1999年10月改为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至今经理:杜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