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空战类电影是怎么拍摄的,是用真的战斗机在空中拍的吗
这主要取决于所拍摄电影中战斗机飞行的难度如何。
例如,派拉蒙公司1986年拍摄的《TopGun》通过流畅的飞行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头大部分的空战镜头都是在真实的情况下拍摄的,为此美国海军专门调来一艘航空母舰及其舰上的舰载机联队协助拍摄,据报道当时每天用于战斗机飞行拍摄的燃油每天就要花费掉7000美元,在拍摄阿汤哥的座驾因为喷射气流发生失速尾旋时还专门清来了舰上的特级飞行员,但不幸的是这名特级飞行员在协助拍摄将战斗机从失速尾旋中改平时没有成功而为此殒命,最后拍摄剧组不得不放弃拍摄真实场景而是采用画面处理的方式完成了这一镜头,因此你在观看时如果够细心的话你会发现阿汤哥的战斗机失速尾旋时的镜头比较少,重复的成分比较多。另外电影一开始的驱逐米格战机离开后,阿汤哥为了帮助队友降落而违抗命令再次从甲板上复飞的镜头也是拼凑的,因为那个动作难度相当大并且危险不小,因为正常着舰时着舰钩是放下的,而镜头是收起的,但是在复飞起来那一瞬间你会发现它的着舰钩竟然竟然是放下的。毕竟太过危险的动作在可以通过画面处理的情况下何必用真实的去承担风险呢?
但是不得不承认,美国海军凭借着此片迎来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历史上最高的入伍率,大批美国青年在《壮志凌云》的感召下加入了美国海军的行列。
⑵ 战争片是怎么拍出来的比如‘二战’诺曼底登陆,拯救大兵瑞恩等等
根据官方解密文件和老兵的回忆
⑶ 三大战役电影拍的好真实啊,怎么拍的
《大决战》系列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
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参拍群众达15万余人次。解放军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共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累计达330余万人次。(也就是说那些都是活生生的军人在跑龙套还原当时的情境)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
为什么说这么真实,鄙人认为:
拍摄的时间距离当年也没过去多少年,很多老兵那时候也都活着,亲身经历过!
军人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满身泥土的军装能反映打仗的艰辛!不像现在的演员,随便涂抹点颜色就以为蒙混过关,只有脸上涂抹点血一样的东西,然而衣着却是干净整洁的一塌糊涂,让人作呕!
拍摄场景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因为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那么现代化,很多农村依然贫困,很多场地都没有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所以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出这部系列电影的真实!就像现在很多民国以前的电影电视剧,场景搭建的太豪华了,看的都有些反胃口!
演员的表演很到位!他们是演员,不是明星,没有刻意去表现自己,而是在表演一位历史人物,演技很到位!(现在的抗战片我觉得看着让人呕吐,当然这是题外话)
⑷ 电影中的打仗场景是怎么拍的
炮火都是事先埋好的爆点 爆炸的时候你人不在爆点上就基本没有危险 枪一般都是真枪 只不过子弹是空包弹 没有弹头的 发射的时候只有火光 没有杀伤力
⑸ 在纪录片里面,太平洋战争,日美双方航母交战的视频是怎么拍下来的
太平洋战场上,双方都有战地记者,用相机和摄影机都记录了很多的战争画面,相比较而言,美军的记者更多一些。同时在美军里,很多人也是有照相机的,战后也有很多私人照片被披露出来。在一些重大行动里,美军是有飞行员负责拍摄战斗场面的,如击沉大和号的画面,就是美军的飞行员拍摄的。
⑹ 电影里打架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慢动作还是没打到
这很简单,如果是以前80年代拍摄的话他们为了显示力量就在身上撒一些POWER粉来达到力量效果,以前也看到一打就喷粉,现在不是用慢镜头,他们拍摄时采用升格拍摄,而放映出来是用的普通速度放的,如果镜头放慢,就会显示出很大的力量,通常一分钟的普通速度是36格,如果降格拍摄用普通速度放,出来的效果就会比一般速度快,如果升格的话就会慢一点,当然,在打斗是往往是半真半假,需要给特写时就会真打然后升格放映来达到真实感的目的,如果不用特写就会利用镜头切换,错位打,或假打等等,如果你想更专业的了解动作电影的拍摄过程,向你推荐一本书《功夫片的秘密》里面讲的非常详细
⑺ 战争时期的纪录片是怎样拍出来的难道打仗的时候还有人扛着摄像机吗
记者嘛,还有一些是军事观察员
⑻ 武打电影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靠技术搞出来的,找杂技演员或者找真正的武术人员,再靠些道具,结合一下人力物力财力,武打片就出来了!
⑼ 电影里,比如说《复仇者联盟》,那些打斗场面是怎么拍摄的
绿幕技术拍的,就是演员在绿色布景前完成各种动作,摄像机拍下来后经过软件处理在绿幕上上色添加背景,再合成就行了。
⑽ 彩色的二战战争记录片怎么拍下来的
和黑白的纪录片拍摄方法一致,取决于拍摄者距离战场有多近。相关纪录片可见2001年的《战地摄影师》(War Photographer)。下为详述:
先说彩色胶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称通过某种有关银板照相法的技术(即Hillotype)获得了彩色成像(注1,见图)。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运用,所以如今我们认可的与摄影摄像有直接关系的,是美国Agfa-Ansco公司发明的 Colorol技术,这是一种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术,不再像以往那样繁琐复杂。直到1935年以后,由于曼内斯和戈多夫斯基对自己作品色调(短片《海军》)的严重不满,柯达才得以大力发展并完善这一技术(注2)。
也即是说,在Colorol技术出现之后,如曼内斯和戈多夫斯基这样拍摄短片的发烧友就已经确实存在了,而这个时间,是1928年。
再说战地纪录片的拍摄:
在彩色成像技术出现之前(即1830年),人们意识到影视带来的冲击与既往各种视觉表达并不相同,继而产生了战地摄影(War photography)这一全新的拍摄领域,期间较为出名的媒体是伦敦新闻画报,通过将照片还原成木刻雕版后在印刷出来,他们甚至首次拍摄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场景。但由于达盖尔银版法的局限,人们只能拍摄静态而非是动态,直到1874年,法国人发明了电影摄影机为止。
不过随着战地摄影行业的发展,各国都有意识的开始控制这一行业对外宣传上的影响力,所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随军记者出现之前,各国部队中的通讯兵更多的在担负基础的图文报道。而在随军记者出现之后,他们所做的还包括了对战地摄影摄像的拍摄和后期影像资料的甄选和宣传上。在中国,负责这方面纪录的是中国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现为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
此类记者的代表,无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罗伯特·卡帕,在对他的描述中,是用‘开辟’这种词语,因为在战地记者被国际认可如红十字会般受到保护之前,他们总是要一手抓镜头,一手抓枪杆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就说明你(距离战场)还不够近。”
至于早期硕大无比的电影摄影机,只会让这些战地记者、摄影师们出现很高的死亡率(注3)。
题外话
在早期的一些战报或侦查视频中,有一些用军用或私人飞机拍摄的视频,当然也有侦查气球和其他如军用鸟类等各州手段。其中飞机和气球是可能拍摄彩色胶片的,而一些单帧的照片会处于某些目的被独立提取出来通过染色制作成彩色胶片并被冲洗成照片使用。目前这种方法仍然被采用,因为人们发现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复也成为了如今早期彩色战地纪录片的一大重要来源。
注1:这应该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张图片,常被用于灵异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