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科幻电影失重怎么拍的

科幻电影失重怎么拍的

发布时间:2022-06-13 22:10:43

㈠ 在地球上制作出来的电影中的失重场景是如何被拍摄拍摄出来的

失重效果:以被动实现自由

如何表现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题材电影最重要的,也是难点。一般电影人有两种常规方法来实现。一种是真的失重环境下拍摄——显然,这个很难实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剧情片进入太空拍摄;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转瞬即逝,短到根本无法支持演员完成一个失重表演。不过,如果有专门设计的飞机,能以向上隆起的抛物线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飞行,理论上是可以在抛物线顶端前后形成一段时间的完全失重状态,作为太空无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拟。事实上,影片《阿波罗13号》中的失重场景就是如此拍摄的:剧组及演员乘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运输机在高空以抛物线轨迹飞行,每次大概能经历约23秒的失重状态,足够摄影机捕捉演员的某些动作。

可是,这种拍摄方式无法适用于《地心引力》,单是导演卡隆要求的动辄几分钟的长镜头失重效果,就是这种飞行方法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何况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总时长更是借用飞机拍摄无法承担的。

另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拟动作。在地球常规重力条件下实现这种“看起来像”的失重效果,最廉价的方式是水下拍摄,水的阻力效应使动作变得迟缓,可以实现太空中的悬浮与类似飞行的移动动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摄,主要用于太空舱内的部分演员滑行镜头的特效参考,但其他绝大部分失重场景,都不是用这种方式拍摄的。首先,水下拍摄无法真实表现演员的表情——憋气与努力睁眼的神情显然和太空环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样;其次,水下复杂的光影反射折射效应,也让穿宇航服水下模拟太空作业变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终实现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娱乐手艺与最先进的电脑技术的结合:剧组找来舞台剧版《战马》的幕后高手,以大型牵线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员的肢体来模拟失重状态下的动作。这套装置有12根线连到演员身上四个系点,线的另一端则或者由三位专业木偶师操纵,或者由电脑程序控制的机械系统控制,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访中提到影片中最难拍摄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舱、脱去宇航服像婴儿一样蜷曲着飘在空中的长镜头段落。实际拍摄时,布洛克坐在一个很小的自行车底座上支撑身体,一条腿则绑在装置上帮助固定,而缓慢的四肢移动以及整个身体的翻腾漂浮动作就是由木偶师与程控线缆装置协助完成的。这过程中,还得用电脑特效做出虚拟肢体来替代演员被绑住的腿,并做出与线控的身体其他部分匹配的动作。

这种线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来拍摄太空舱内场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场景,演员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体动作了——因为包括整个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电脑生成画面:演员只负责提供脸部表情,其余的肢体动作,绝大部分由电脑动画师完成。

无论是线控还是电脑生成动作,都是本片在处理失重效果的一个理念突破:既然无法以“原生”的途径实现太空漂浮,那就以“绝对控制”外表表现形式的方式来体现无重力动作。

这种完全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技术实现手段,也贯穿《地心引力》的制作过程。

㈡ 电影《地心引力》里,宇航员的失重效果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电影特效里不是有个叫微亚的么?就是用钢丝掉起来。然后摄像机各种转着拍。然后再用电脑后期制作。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㈢ 电影中的失重场景是如何拍摄的

‍‍

《泰坦尼克号》的拍摄:在影片拍摄中,最具挑战的便是重现沉船的场景。卡梅隆本着一个宗旨,那就是这些场景要如同时光倒流一样,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卡梅隆指导了一系列视觉预览研究,主创人员制作了轮船的研究模型,并用摄影机围绕取景,从而获知了泰坦尼克号的结构布局和最美妙、最壮观的取景角度。随着研究的进展,建造布景也成为当务之急。在严格的工程技术和安全措施的保障下,影片大部分在室内和室外的水槽中拍摄完成。其中一等舱餐厅和三层大楼梯都按实物尺寸建造,并搭建在2号摄影棚30英尺深的室内水槽的液压平台上,这个液压平台可以改变角度,剧组从几码远的海边引入500万加仑海水,经过过滤的海水将逐渐淹没液压平台上的景观。剧组在墨西哥城、纽约和洛杉矶制作布景和各种家具、饰品,按照真实数量复制了甲板椅、桌灯、瓷器、皮箱、救生衣和航海零件等等,总计有数千件。就这么把精心制作的这些房子烧掉了。为了拍摄圣盔谷的近景,工作人员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建造一座1:4的模型。电影中导演为了找合适演员煞费苦心很正常,但是在魔戒这部电影里,连打酱油的路人演员们找起来都找到心塞啊~ 导演Peter Jackson,编剧Fran Walsh 和Philippa Boyens以下简称PJ,F和PH PH: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埃尔隆德王派他的儿子帮助阿拉贡,我们不会拍这一幕,因为这代表我们要介绍两个新角色,所以这(就是他们篡改的让小哈带领精灵军队前来支援这一段)就代表了埃尔隆德王派他的儿子帮助阿拉贡那一幕。

‍‍

㈣ 科幻片里的失重场景一般怎么模拟出来的

电影特技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旨在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觉盛宴,给观众们真切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好莱坞大片大量运用了电影后期制作技术,尤其是数字特效,在创造影视艺术中的现实世界时,又在创造异乎寻常的"梦幻世界"及"超人"故事。


人们对电脑的使用,使得电影特效制作的速度以及质量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其实当我们将电影里的原图和实际拍摄时的图片进行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眼里的特效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而且看到原图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搞笑。失重也是用特效制作出来的。

㈤ 电影《地心引力》里的失重效果是怎么拍出来的

1 光盒 :为演员提供真实背景光盒看起来就是个空心的箱子,高6米左右,宽3米左右。内壁由196个LED面板组成,每块面板大小为0.6×0.6米,每个面板上共设有4096个LED灯。有点像是正方体的万花筒。光盒的LED灯的明暗与颜色由电脑控制,它的功能是协助摄影机打光。当然面板能显示出诸如太空、宇宙飞船内舱等画面,演员在光盒里表演时无需面对绿幕想象画面,更有身临其境感。


㈥ 电影《阿凡达》开头时的失重场景是怎么拍摄的

基本上是在绿幕前面吊威亚(钢丝),然后采用多个角度的摄像机进行拍摄。


?

那是因为在空中时,观众为了看清楚这个魔术的奥秘,过分注意他的身体,想看看有没有威亚,但科波菲尔身后的背景很多时候是暗色的,不反光或者不严重反光,另外就是背景绝对不是平滑的,让人的视觉(人眼能够接受的流畅画面帧数为每秒24帧以上)无论在电视帧数感应上,还是现场观看上,都因为要构建立体感的因素陷于停滞,因此很难发现道具的存在。

㈦ 电影《地心引力》中大量的失重效果都是怎么拍摄的

电影中的失重是通过抠蓝技术来拍摄的,抠蓝技术是拍摄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的场景,或者是背景纯粹的CG虚构的都需要通过后期抠像来将人物提取出来然后后期与之前拍摄或者建出的场景相合成,一般用在影视等相关专业行业。常见的有失重现象拍色,虚拟演播室技术,去掉主持人背后的蓝绿色背景,加上其他的背景墙,动态背景等。婚庆常用的艺术婚纱,电子相册,也会用到这样的技术,使我们不可能或没条件去的地方成为我们需要的背景。影视行业,常见的专题片,课程片,教学片为了演示的丰富,都会采用这样的技术。作为特效的一个常见技术,现在大部分的电影为了节约成本,易经很少采用外景的拍摄了,不夸张的说,一步电影可以在室内完成所有的工作,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抠像技术。哈利波特,据说完全在室内拍摄完成。国内,一般采用纯蓝色的背景,国外一般使用纯绿色(外国人的眼睛是蓝色的)现在一般用的制图软件都能抠,可能就是效果不一样。

㈧ 电影阿波罗13拍摄失重环境时是如何拍摄的

1995年是阿波罗13号发射25周年纪念。它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灾难,几乎导致三名宇航员命丧太空。但同时它又是一次奇迹,三名太空人终于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与不懈的斗争在地面人员的帮助下成功了返回了地球,活了下来,创造了航天史上“虽败犹荣”的光辉时刻。

影片《阿波罗13》就是以这一次空难为题材拍摄的记实性巨型影片。

该片可以说是一部惊险片,自始至终,观众时刻关注着远离地球二十五万英里的三名太空英雄的命运。悬念层出不穷,飞船上的事故一个接一个出现,而人们却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当地面指挥站中的电脑屏幕上那些闪烁的光点和变化的数据告诉人们阿波罗13号处于危机时,观众的心情立刻被紧紧抓住了。没有枪战,没有谋杀,牺牲发生在不可测验的太空,人们只能看着而无能为力。惊险性来自于对命运的抗争,只有所有人都努力,才能脱离危险,打败死神。影片重现了1970年的壮举,高度赞扬了宇航员们勇于挑战厄运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非常实在的教育意义。

** 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摄制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摄实景,并且将一部波音707改装成航空飞船,用于演员们饰演宇航员时体验失重状态。拍摄时是采用了零度重力的状态,演员们在阿罗波13号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来回体验失重与正常的情况,呕吐是必不可少的。

但影片的真实性却得到了客观实现。主角吉姆·弗洛尔由两届影帝汤姆汉可斯扮演,他进行了长期的阅读与实验准备工作。正如他愿,他的演出让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尔也大为赞赏。汉克斯又再次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㈨ 《地心引力》中的失重状态是怎么拍的

《地心引力》拍摄的两大武器:一个大型的由一颗颗LED灯所组成的光盒 (Light Box),另外就是动态摄影器材Bot&Dolly的IRIS系统。而曾经为话剧《战马》进行木偶遥控的人员,也帮助影片实现零重力拍摄。
1 光盒 为演员提供真实背景
光盒看起来就是个空心的箱子,高6米左右,宽3米左右。内壁由196个LED面板组成,每块面板大小为0.6×0.6米,每个面板上共设有4096个LED灯。有点像是正方体的万花筒。
光盒的LED灯的明暗与颜色由电脑控制,它的功能是协助摄影机打光。当然面板能显示出诸如太空、宇宙飞船内舱等画面,演员在光盒里表演时无需面对绿幕想象画面,更有身临其境感。
比如拍摄桑德拉·布洛克下降到太空站时,她在光盒内能看到太空站离她越来越近,导演可能会叫她看着某一个屏幕上的东西或者叫她伸手去抓一个门把,尽管拍摄现场没有这个门把,但起码演员能看到它的样子。
当然光盒内壁显示出来的画面还是比较粗糙,导演能在监视器上看到演员和太空背景的融合,电影进行后期制作时,所有背景都会通过后期CG渲染,观众看起来会更真实,更像是在太空或者太空舱内。
2 IRIS系统 造成太空翻滚假象
除了光盒外,由Bot&Dolly公司提供的动态摄影器材IRIS系统,拥有七轴自由轴向,可追踪拍摄长达10.8米,每秒移动速度4米,以及静止距离可到0.08毫米精准。演员被固定在某个架子上,IRIS控制摄影机的运动,造成演员在太空翻滚的假象。
准确地说,《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掉向”或“砸向”镜头的效果,演员基本上是不动的,其实只有摄影机在动。值得注意的是,摄影机和打光设备是在同时运动,不然演员脸部的光线会出现问题。
拍摄时演员并不需要穿好整套宇航服,大概穿上演出服,只有脸部表情比较真实,包括透明头盔、宇航服、手臂,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都是CG特效做出来的。
木偶装置 实现零重力效果
在过去很多太空电影中,包括1995年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波罗13号》是运用“呕吐彗星”(Vomit Comet)方式让飞机在高空中进行多次抛物线的飞行,每次飞行可制造出25到30秒的零重力状态。摄制组利用这段时间,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
事实上《地心引力》最开始计划用这种方式,给有轻度“恐飞症”的桑德拉·布洛克不少困扰。后来为了拍摄更具控制性,拍摄更多长镜头,采取了光盒和IRIS控制系统的结合。
除了这两大武器外,还有一种技术来制作零重力的效果。在某些镜头里面,桑德拉·布洛克会被吊在一个装置上,然后像木偶一样被操纵,以此来制作出零重力的效果。操作这些装置的人员曾在《战马》(话剧)里工作过。

具体视频看http://fz.ifeng.com/ent/sdp/detail_2013_10/30/1392510_1.shtml

㈩ 电影《阿波罗十三号》中的零重力效果是怎样拍摄出来的

摄制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摄实景,并且将一部波音707改装成航空飞机, 用于演员们饰演宇航员时体验失重状态。拍摄时是采用了零度重力的状态,演员们在阿罗波13号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来回体验失重与正常的情况,呕吐是必不可少的,但影片的真实性却得到了客观实现。

http://ke..com/view/480737.htm?fromenter=%B0%A2%B2%A8%C2%DE%CA%AE%C8%FD%BA%C5&fr=ala0_1_1#6

阅读全文

与科幻电影失重怎么拍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复仇者联盟1有哪些英雄 浏览:746
3月份上映的漫威电影有哪些 浏览:501
漫威的电影怎么不可以投屏 浏览:666
你好李焕英电影评分到底多少 浏览:781
免费看日韩的电影app 浏览:474
港片喜剧电影有哪些 浏览:307
苹果5怎么拷电影 浏览:814
人变金子是什么电影 浏览:8
有人打十三妹什么电影 浏览:787
电影上映前多久路演 浏览:161
什么中国魔幻电影好看吗 浏览:857
有什么未删减版的电影好看 浏览:795
龙猫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浏览:469
成龙和刘德华合作电影有哪些电影 浏览:696
小伙张航是什么电影 浏览:500
精灵马与公主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811
有什么外国烧脑电影好看 浏览:978
他想看恐怖电影英语怎么说 浏览:157
电影院的坐位怎么数的 浏览:165
有一点色又好看的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