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绍一部你看过的心理健康的电影,并谈一谈该电影给了你哪些启示
在我看的电影中,董存瑞这部电影让我很受感动。董存瑞为了赢得解放。不顾自己的生命,舍身炸碉堡。让我们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Ⅱ 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五百字左右
其实故事中的那位医生也有着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或许是张昕的这个个案,触及到了他记忆的深处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现着上学时一个女孩儿的影子。但他却始终相信这是幻觉,并且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灵也出了问题,他竟然在办公室采取为自己进行电击的方式来抵制这种所谓的“幻觉”,被同事发现后,他仍然不愿说出事情的真-相。后来,在同事的鼓励下他改变了原来不愿与人交往的生活习惯,并和张昕确立了恋爱关系,生活接近了平静。然而,在一次他与同事小聚时,冒然闯进来的一对老夫妇对他的过激举动打破了这场平静,也激
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记忆。他变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绝面对自己的内心,拒绝敞开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后站在当年那个女孩跳-楼自杀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说出了积压在自己内心的秘密,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真正的面对了自己的内心。
故事至此,已经接近了尾声。想必您会产生疑问,心理医生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其实心理医生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有着生活的苦恼。我接下来的说法,或许会得到大多数心理学工作者的赞同,其实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负性情绪,过多的负性情绪积聚到一起便会形成负性的心理暗示,在这种负性暗示的影响下再加之一些生活问题,自然就像是一颗定时*一样,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我的老师在第一堂课时对我们说“他很佩服我们的勇气,敢于向这种高危险的工作所迈进。”这一点在我经历了志愿工作后深有体会。我想这也是心理咨询督导这个职业所由来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过央视12套的《心理访谈》节目,我对片头中的一句话颇为认同“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故事中那位医生认为自己是心理医生,自己出了心理问题会招来别人的笑话,所以宁愿默默承受,也不愿意向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领导所倾诉,不愿敞开心扉。最后险些让自己葬身在高楼之上。
我不想凭借着这小小的一篇文章来纠正人们对于心理学的错误认知。只希望大家能够理解那些患有“心灵感冒”的人们,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有勇气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自考生和志愿者也想对广大心理学工作者说上一句:你们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我们都是同样的人类,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烦恼。面对烦恼,敞开自己的心扉吧!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心里达人”。
Ⅲ 怎样从心理学角度写影评
这个问题太广泛,没有给出片子不好进行针对的分析。
但是在写影评时其实很少会用到心理学的知识,如果说常用的就应该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了。比如一些物体,色彩暗示什么的。其中还应该重视声画结合的方面。你可一去看他的资料。与电影有关的东西。在国外很多电影的影评都与他的精神分析有关。国内偏少。再者就是我们普遍分析的人物性格,无言,行为举止之类。可以从心理学的某个性格方面来分析。但是影评的主导切记抓好。如果跑了,就没意思了。
从心理角度分析是很难把握的一个方面,要好好考虑,多多注意。一个一个部分都考虑周全。
小小自己的想法,勉强看把。
Ⅳ 跪求一篇心理学电影赏析论文 1500字左右 要从心理学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给你灵感!
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那种惊人的娇宠,父亲为了孩子上贵族学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难,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性命。这种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平民尤其是农民家庭结构的典型代表。
孕育这种人格结构的亲子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生在极端的贫穷和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穷人(父亲)在这种社会中并没有起码的为人尊严,遭受到歧视和白眼;
第二,以父亲为代表的整个家族把一个“救星”的形象投射给孩子,期望着通过孩子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成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获得失落的尊严(面子);
第三,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亲以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俭用,提供给孩子(往往是男孩子)优越的条件——读书,而孩子的整个人格通过读书学习和父母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贪玩”不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是整个家族系统自我的崩溃。父(母)亲会在此时突然从奴隶一般辛苦劳动供养太子读书的人,变成一个完全忽略儿童爱玩天性的暴君,开始殴打(虐待)孩子,之后又出现自我的崩溃、哭泣、自责。
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开始真正进入家庭的系统自我中,他会开始刻苦地带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学习,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期待着学习能够带给整个家族(学校、村镇)荣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结构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会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他的情绪和欲望也是和父母紧密联系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关系性的。在《长江七号》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教育可以总结为两条核心指令:千万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读书学习是一切的核心。其实这第二点也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学习好了,别人才会看得起咱们。”而这两点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们”和“别人”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对这种“我们-别人”关系的需求不过是要求“我们”和“别人”能够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时候,则是期望着“别人”能够无条件地欣赏、崇拜、羡慕“我们”,乃至在“我们”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杂着几丝嫉妒。这后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后,是自体-客体系统的施虐-受虐关系的循环和逆转。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何以中国人会形成这么一个群聚性的关系性心理结构,恰如一位来访者所言,“我就像长在我妈身上的一个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应该反问:“何以美国白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和欲望系统的心理结构?”美国白人的这种“个体性自我”的心理结构是最近200年来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产的精神产品。
“个体性自我”的产生是和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物质丰富、社会大生产保持同步的。而“关系性自我”这种精神产品就特别适应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这就像高保真音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都市,而对于饥荒的非洲来说,手摇发电的矿石收音机是最适合的,因为贫穷他们没有电更买不起电池。在一个人口众多、国家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社会,“自我”必须是关系性的,才能提供一个社群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农民子弟们如果不紧紧地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乡亲们紧紧联系,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必然要度过穷困潦倒、孤独悲惨的后半生。
Ⅳ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写电影观后感
可以很发散的,选某些人物分析,或者选某几个理论作依据。一般要分析的都是心理经典电影,比如心灵捕手,可以网络下相关的影评,借鉴他们的思路
Ⅵ 推荐一部有关心理的电影,并说说理由
霍建华主演的《真相禁区》,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可以看一下,悬疑犯罪类型的
Ⅶ 我们老师要求写一片心理方面的电影观后感求各位帮帮忙!最好事600字的
《美丽心灵》观后感
我看了一部名为《美丽心灵》的电影。本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拉塞尔•克劳)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珍妮弗•康纳利)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 终于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我觉得这部影片当中得大书特书赞颂的是伟大人物背后的默默支持的女人。纳什的妻子艾莉西娅的故事比电影中更感人,是她以钢铁坚强意志,以自己做程序员的微薄薪水,长期耐心拯救同时得了精神分裂的丈夫与儿子,那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终于使俩人回复正常的轨道上来。纳什在诺贝尔获奖发言对妻子的致谢,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体会到一份人间至宝贵的亲情与爱意。
电影《美丽心灵》主旨是反映这位教授传奇的人生、对数学执着的追求与热爱以及妻子在丈夫身后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拥有着人才济济、学术自由、高度创新的科研环境。
这部电影,我觉得很感动,被这位毅力坚强的教授所折服,这不仅反映了一位教授的美丽心灵,更是奋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的缩影。
愿这种精神长存与学术科技界,愿我们都以他为榜样学习。
美丽的心灵,不仅仅是心灵的美。
Ⅷ 有关心理的电影推荐
盘点有关心理学的电影推荐
1.《飞跃疯人院》影片中主人公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但是精神病医院也远不是避难所,虽然男主的到来改变了精神病院死气沉沉的状态,但他也因此成为护士们的眼中钉。医院仅仅有条的作息表就像是稳固的秩序,而自由和秩序博弈时利益就站在两边,而权力掌握了所有资源,自由只是空空如也。影片无疑在暗示秩序和自由,挑战者、和麻木的大众。或许在看完这部影片很久,他带给你的力量也是绵绵不息。
2.《超脱》这是一部并不应该推荐的豆瓣高分电影。电影以男主角亨利在学校的生活为点,展现了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人生。生命是生命本身的馈赠,唯有爱可以超脱。但是电影取名《超脱》,但内容并不让人觉得轻松自在、如获新生,反而在感到那一丝温暖的同时,感受到更沉重的压力。人与人所经历的不同,所看到的不同,所以所感受到的也不同。作为个体,我们都渺小如尘埃。而如何对生活、对悲伤、对苦难、对孤独进行超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功课。
3.《彗星来的那一夜》这是一部低沉本的科幻烧脑片。讲述了六个人在聚会时互通平行世界的故事。平行世界本就带着科幻、悬疑的色彩,再加上影片中对人性黑暗面的剖析,让人在烧脑之余还忍不住感慨,人性比平时世界复杂多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让人迷惑剧情的走向。
4.《消失的爱人》影片讲述了一对恩爱的夫妻,突然有一天妻子消失了,种种线索表明,是丈夫杀害了妻子。当丈夫被推到风口浪尖时才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妻子精心设计的骗局。这是一部烧脑片,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他将人性和婚姻的黑暗面拿出来剖析。女主说的相互折磨、相互控制、这就是婚姻吗?或许婚姻本就是一袭华美的袍,美丽华丽是面子,而千疮百孔是里子。
5.《黑天鹅》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随着演出的临近,这种状态越来越严重,她甚至区分不开这是幻觉还是现实。女主无疑是个完美主义,或者说很多艺术工作者都是完美主义,正因为心思细腻又追求完美,所以才容易陷入极端情绪,终其一生,女主都为了追求她完美的芭蕾舞工作。每个人心里都有黑暗,邪恶,压力,恐惧,欲望,利己,自私,妒忌,占有欲;但也有善良、温暖、温柔、纯洁、快乐、幸福。这大概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黑天鹅和白天鹅吧。
"一个没有性魅力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6.《死亡实验》影片以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根据马里奥·乔丹努的小说《黑盒子》改编。向世人展示了人们在权力分配下的行为举动,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参与者心理上发生的与原人格迥异的超预设变化甚至扭曲,环境、人员、权力等,一切皆人为预设,参与者都清楚实验的模拟性,然而,实验的模拟还是朝着与现实几乎一致的轨迹发展,以强凌弱。永远不要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总是经不住考验。
"没有谁比谁更卑劣,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你永远也无法预估,你会成为谁
Ⅸ 电影的心理学角度赏析,什么电影都行,要求3000字左右。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给你灵感!
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那种惊人的娇宠,父亲为了孩子上贵族学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难,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性命。这种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平民尤其是农民家庭结构的典型代表。
孕育这种人格结构的亲子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生在极端的贫穷和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穷人(父亲)在这种社会中并没有起码的为人尊严,遭受到歧视和白眼;
第二,以父亲为代表的整个家族把一个“救星”的形象投射给孩子,期望着通过孩子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成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获得失落的尊严(面子);
第三,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亲以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俭用,提供给孩子(往往是男孩子)优越的条件——读书,而孩子的整个人格通过读书学习和父母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贪玩”不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是整个家族系统自我的崩溃。父(母)亲会在此时突然从奴隶一般辛苦劳动供养太子读书的人,变成一个完全忽略儿童爱玩天性的暴君,开始殴打(虐待)孩子,之后又出现自我的崩溃、哭泣、自责。
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开始真正进入家庭的系统自我中,他会开始刻苦地带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学习,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期待着学习能够带给整个家族(学校、村镇)荣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结构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会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他的情绪和欲望也是和父母紧密联系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关系性的。在《长江七号》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教育可以总结为两条核心指令:千万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读书学习是一切的核心。其实这第二点也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学习好了,别人才会看得起咱们。”而这两点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们”和“别人”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对这种“我们-别人”关系的需求不过是要求“我们”和“别人”能够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时候,则是期望着“别人”能够无条件地欣赏、崇拜、羡慕“我们”,乃至在“我们”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杂着几丝嫉妒。这后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后,是自体-客体系统的施虐-受虐关系的循环和逆转。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何以中国人会形成这么一个群聚性的关系性心理结构,恰如一位来访者所言,“我就像长在我妈身上的一个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应该反问:“何以美国白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和欲望系统的心理结构?”美国白人的这种“个体性自我”的心理结构是最近200年来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产的精神产品。
“个体性自我”的产生是和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物质丰富、社会大生产保持同步的。而“关系性自我”这种精神产品就特别适应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这就像高保真音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都市,而对于饥荒的非洲来说,手摇发电的矿石收音机是最适合的,因为贫穷他们没有电更买不起电池。在一个人口众多、国家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社会,“自我”必须是关系性的,才能提供一个社群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农民子弟们如果不紧紧地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乡亲们紧紧联系,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必然要度过穷困潦倒、孤独悲惨的后半生。
谢谢 请采纳
Ⅹ 推荐几步心理学电影!
心理学电影描述人格分裂的较多,当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斯蒂夫 金的作品《闪灵》,由杰克 尼科尔森主演。描述一个作家戴着妻子和儿子到一家大旅店里去当冬天的看守人。也就是说在整个冬天一个浩大的旅店里就他们三个人,而且大雪将道路堵塞。作家最终崩溃,举斧向妻子和儿子头上砍去……还有一部叫《神秘窗》是Johnny Depp主演的。描述一个作家在写一部关于丈夫谋杀妻子的作品的过程将妻子按照书里的情景杀害的故事。
当然希区柯克的电影不得不提,《精神病患者》,就是典型的心理片。我个人觉得《迷魂记》,《后窗》都算吧。
《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应该算是比较出名的。说到心理探案类的话《人骨拼图》也算一个。
有一部新片叫stay《生死停留》,由伊万 麦克格雷格和纳奥米 沃兹主演。故事描述一个艺术系的大学生想在一个周六的晚上自杀,一位心理医生和他曾经自杀过的女朋友希望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其实这个电影还有悬疑的色彩。
如果要观看一部与梦有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电影,应该会首选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医生》,其中,梦的解析是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影片中经常提及这样一句话:“让我来给你解梦,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谁了。”
还有
《心灵捕手》,
《双雄》,
《美丽心灵》,
《雨人》,
《蝴蝶效应》,
《搏击会》
http://mxyyj17184.bokee.com/viewdiary.13059038.html
http://lilinbyjd.blogchina.com/4331798.html
http://www.hnxlw.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589
值得一看的“心理学电影”列表
在google上输入“心理电影”四个关键字只需0.12秒就可以得到3200项结果,然而稍加浏览便不难发现,其实大都与心理学毫不相干,剩下的就是经典而老掉牙的《爱德华大夫》、《沉默的羔羊》、《本能》之流。难道就这么几部A片(AMERICAN MOVIE)么?到底何为心理电影呢?我们总要为所讨论的对象正名定分一下吧!如果是指与心理有关的电影,那么按照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这个原则,毋庸置疑,每部电影都是。
且抛弃这个模棱两可的词吧,用“心理学电影”何如?
顾名思义,心理学电影必须与心理学这门学科有关,而非一种朴素的、感性的文艺心理的揣摩。照此说来,这类电影大致有两种形式:其一,导演的目的在于展现某种心理学原理或者典型心理障碍,例如《爱德华大夫》、《沉默的羔羊》、《本能》、《雨人》、《美丽心灵》。其二,也许导演并无意涉足心理学,但影片本质上谈的就是心理学问题,是心理学某个领域或理论的重要依托——我们都记得课上老师曾提到的著名电影吧?本来抽象、遥远的问题顿时栩栩如生而如同亲历了。当然,这一种也相对比较微妙,推荐两部新片《大象》(美国中学生校园枪杀事件,在众媒体凭主观臆想纷纷炒作马加爵事件的时候,人们尤其应该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片子)、《海滩》(一个心理实验,还能说什么呢?)。总之,功利一点地说,前者是应用自心理学,后者则是对心理学有用。
值得一提的是,形式是次要的。个人以为,《飞越疯人院》倒不是心理学电影,因为它无论从目的到内容上都与心理学擦肩而过,所探讨的问题主要是自由和体制,只不过借了精神病院的场地一用罢了。
心理学显然不是能打开所有大门的万能钥匙,甚至都不能单独打开一扇门,充其量只是钥匙圈。所以,我们很少能找到一部专为心理学而拍的电影,除非——除非我们中的一个将来去拍电影,或者写一本像斯金纳《沃尔登二世》那样的好书。
(以下电影列表依时间降序排列,主要参照三个指标:心理学看点,艺术性以及观赏性。简介与详细评述以后将陆续推出。另外,我没看过的电影暂不评分。)
-----------------------------------------------------------------------
大象elephant (2003)
心理学看点:当众媒体凭主观臆想纷纷炒作马加爵事件的时候,人们尤其应该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
艺术性:*****
观赏性:***
详细评论:http://www.heart-bay.com/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3&ID=430
I.D./ IDENTITY/身份(2003)
心理学看点:DID(Dissociate Identity disorder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
艺术性:***
观赏性:****
La pianiste/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Piano Player /Die Klavierspielerin (Austria)(2001)
2001戛纳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及评委会三项大奖
同名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获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心理学看点:千载难逢的一部狠片,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
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2001)
2002奥斯卡获奖片
心理学看点:偏执型精分
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实验(2001)
提名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
心理学看点: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社会成人版
艺术性:****
观赏性:***
The Beach/海滩 (2000)
2000柏林电影节提名
心理学看点:个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艺术性:****
观赏性:***
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圣女贞德(1999)
法国凯撒奖八项提名
心理学看点:贞德是精分?/人的信仰何来?
艺术性:****
观赏性:****
The game/心理游戏(1997)
心理学看点:他学着父亲的样子跳下了楼。而这正是康拉德设计这一游戏的最精彩情节,他就是要哥哥以亲身经历来治愈心理创伤,将情感从死去的父亲身上转移到面前所有的亲朋好友身上。
Basic Instinc/本能(1992)
心理学看点:弗洛伊德性与暴力的本能
艺术性:***
观赏性:****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1991)
1992奥斯卡获奖片
心理学看点:变态心理学
艺术性:****
观赏性:*****
rain man/雨人(1988)
1989奥斯卡获奖片
心理学看点: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自闭症的典型症状
0观赏性:*****
Blue Velvet /蓝丝绒(1986)
1987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心理学看点:展现了各种性心理扭曲的场景
Spellbound/爱德华大夫(1945)
1946奥斯卡提名
心理学看点:失忆症
艺术性:***
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