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60年代人们怎么看电影

60年代人们怎么看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29 05:29:29

A.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

可参考这篇文章

20世纪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荣 -- 钱乃荣
谈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文章见得很多,但是人们似乎忽略了50年代的海派文化。本文试图回顾和追述50年代上海海派文化的真实面貌,探讨海派文化在50年代的繁荣及其后来急剧衰落的原因。
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于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奋发之气,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在成熟中继续获得发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点是:散播面广,民间的参与度高,文化气息浓厚,群众热情高涨,中外元素渗透,雅俗共享同乐,表现了海派都市文化浓郁的上海和江南地方特色,与其他地区的乡土文化、京派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它是40年代上海文化的惯性延续,又是新生活时代精神的硕果,表现了富有活力、多样化争艳、市民化低圌价参与的显著风格。

具有近50年传统的上海电影文化在解放之初的上海,延续其欣欣向荣的势态。40年代布满上海街区的影戏院依然开放,又在劳动人民集中居住区域开设了新的电影院或电影放映场点,一些工人文化宫中也安排电影放映专场,电影的票价长期维持三角一张,这使电影的放映从解放前主要对象为白领等上层人士的娱乐迅速转变成完全市民性的娱乐活动。50年代观看电影的盛况在许多上海平民记忆中是十分有回味的。当时一般晚上都有两场“夜场电影”,工作之余,观众踊跃。各家电影院门口都成为市民人头攒动、黄牛活跃之地,甚至群众连夜排队购票,先睹为荣,看不到头轮放映的抢买第二轮影院较便宜的票的情形,屡见不鲜。上海电影制片厂内明星群集,有白杨、王圌丹凤、赵丹、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刘琼、石挥、韩非、顾而已等,导演桑弧、谢晋、郑圌君圌里等,都正值壮年,在生活安宁、地位提高的环境下,努力拍戏,演技臻于成熟。上海电影制片厂还一度分为“天马”、“海燕”、“江南”三个制片厂。当时,摄片仍多,题材丰富,如《乌鸦与麻雀》、《我这一辈子》、《为孩子们祝福》、《鸡毛信》、《渡江侦察记》、《山间铃响马帮来》、《金银滩》、《母亲》、《幸福》、《女篮5号》、《护士日记》、《海魂》、《家》、《祝福》、《李时珍》、《林则徐》、《不夜城》、《雾海夜航记》、《为了和平》、《铁窗烈火》、《罗汉钱》、《天仙配》、《追鱼》、《三毛学生意》等,均为上海生产的优秀电影。《铁道游击队》的《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女篮五号》中的《让青春闪光》,《护士日记》中的《小燕子》等以及当时重新播放的“五四以来优秀电影的插曲《天涯歌女》、《夜半歌声》,都成为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九九艳阳天》在1957年在上海被群众评为受群众欢迎的歌曲第一,公布时改为《社会主义好》第一,该歌第二。1957年举办过“亚洲电影周”,印度电影《流浪者》、《两亩地》成为热片,插曲《拉兹之歌》流行街头。大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名片,也成为群众购票的热点,墨西哥电影《生的权利》等也引起轰动。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中掀起搜罗明星像片和剧照、电影说明书的狂热。1957年《上影画报》创刊,使读者更多地接触到演员形象和影片剧照,对新电影老演员有更多的沟通。中小学还组织一角钱一张票的星期天儿童场电影专场。上海人,从少年到老年,观看影片各取所需,都成为其主要的娱乐活动。
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产生、汇聚和迅速成熟起来的沪剧、越剧、评弹、浦东说书、沪书、上海说唱、滑稽剧、方言话剧、锡剧、甬剧、淮剧、扬剧等江南江北10多种戏剧曲艺,一起形成了繁荣的海派文艺。50年代戏剧、曲艺的民间化,达到登峰造极。解放初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戚雅仙的《婚姻曲》,沪剧《罗汉钱》、《大雷雨》等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几乎人人都会哼上两句。戏剧、滑稽剧剧目和演出盛况不亚于40年代后期。书场遍布,评弹演出在城区的书场、郊镇的茶馆听众济济。从50年代初期一本很小的沪剧唱词选中可看到这一年的沪剧演出盛况:当时有艺华沪剧团的《刘巧儿》,努力沪剧团的《田菊圌花》、《姑娘的爱》、《翠岗红旗》,勤艺和艺华沪剧团分别演出的《小女婿》,上海沪剧团的《罗汉钱》,勤艺沪剧团的《红花绿叶》、《山野春晓》,爱华沪剧团的《母亲女人》、《幸福年》、《葡萄与嫁妆》,艺华沪剧团的《珍珠泪》,长江沪剧团的《沙漠情歌》、《活人塘》、《李二嫂》、《赵小兰》、《纺棉花》,建新少壮沪剧团的《恨海》,丁是娥蔡志芳唱的《小二黑结婚》,顾月珍唱的《纯洁的爱情》、《红香姑娘》,小筱月珍、王雅琴、丁是娥唱的《白毛女》,一下子涌现那么多的现代戏,各显神通。此外,还有旧戏王雅琴王盘声唱的《冲喜》,王雅琴小筱月珍的《寒梅吐艳》,邵滨孙石筱英、陈松麟筱爱琴唱的《啼笑因缘》,勤艺沪剧团的《方珍珠》,上海沪剧团的《大雷雨》,艺华沪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沪剧创新活力依然旺圌盛。一些解放前著名的文艺创作家迅速转行参加剧本音乐创作,因此50年代上海戏曲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创作剧本。如曾创作流行“时代曲”的许如辉投入了沪剧、越剧等戏剧的音乐设计,有《罗汉钱》、《为奴圌隶的母亲》、《少奶奶的扇子》、《妓女泪》、《陈化成》等;鸳蝴派文学家平襟亚等创作《十五贯》、《杜十娘》、《王魁负桂英》等长篇弹词,还写过不少优美的弹词开篇成为名篇;著名文学家苏青在尹桂芳所在的芳华越剧团担任编剧编写了《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与黛玉》、《李娃传》等越剧剧目。原在衡山路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聚集了黎锦光、严华等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名手精英,编辑了大量一流的戏曲、歌曲唱片,一元一张的“中国唱片”购圌买处成为各处新建的“新华书店”最热柜台,总是拥挤着试听和购圌买的人群。戏曲和歌曲唱片的大量发行和电唱机的出现,使原来只好在名贵的“留声机”里放唱的戏曲唱片很快在工厂播音室和民间家庭传播普及。无线电和唱片的影响,有力推动了民间的戏曲学唱运动。1956年在刚填没的棚户区臭水河“肇家浜”的一长条填土上,几乎天天有民间小剧组在群众围观中演戏,热闹非凡。不少青年也是追星族,剧场里各派粉丝追捧名角。爱好者学唱各派演员名唱腔唱得惟妙惟肖,他们就是如今公园里老年戏曲自唱活动的基本成员。一些名演员的最成熟唱腔都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几年奠定。1959年上演的沪剧《雷雨》汇集群星,唱腔各显春秋,成为沪剧里中外名著改编戏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戏,也是各种戏剧改编曹禹《雷雨》最成功的一部。民间戏剧兴趣影响深远,直到中小学生,如1956年在市中心的向明中学大礼堂国庆联欢中,有高年级学生借来戏装演出的《梁祝十八相送》、滑稽剧《开无线电》。王安忆在她的长篇小说《富萍》中记述到在十分贫民化的地区街道组织晚上戏剧演出,此时争抢坐位的拥挤盛况,真比小菜场排队抢买黄鱼还要热烈。沪剧、评弹等的演唱活动还经常配合形势宣传在街头民间进行。
那时,上海私营书局密布、新华书店发轫初建,出版了大量的新书,读书气氛浓郁;遍及全市的“新华书亭”设立,对新文化的普及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如注音扫盲读本,大量的小人书连环画的涌现,苏联少年生活学习故事,各种童话故事,带来了新上海的蓬勃朝气。上海旧书店、旧书摊,旧报刊杂志,依然活跃,在国营的大型上海旧书店里,在深巷中民间开设的大量的旧书滩上,淘书之乐融融,像老城隍庙的旧书摊铺到1958年后还存在。它们对青少年人生及其海派意识的养成发生了极大的感染和影响。
50年代的新创歌曲,朴素无华而充满朝气,如:《歌唱二郎山》、《远航归来》、《勘察队员之歌》、《敖包相会》、《九九艳阳天》、《草原之夜》等等。开国歌曲,如:王莘词曲的《歌唱祖国》,郭圌沫圌若词、马思聪曲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袁水拍词、瞿希贤曲的《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招司词、瞿希贤曲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马可词曲的《我们工人有力量》等,雄壮豪迈、大气从容。加上苏联歌曲,少数民圌族歌舞曲,传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催人振奋。在公园,在学校工厂,常常听到手风琴伴奏下的合唱声。西洋音乐、歌剧水准也都有提高,如1958年诞生的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融合了优美的越剧曲调创作的、中西合璧的顶级名曲。各地民歌、广东音乐、新奏乐曲如京调、紫竹调、花好月圆、少数民圌族舞曲等,汇成大流,在上海纷纷制成“中国唱片”,传播到全国各地。
50年代,集体舞盛行。这显然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从小学生起,大家围成一个圆圈表演和跳舞,这些简单舞曲曲调轻松,活泼易学,如《集体秧歌舞》(简谱32 35 667 6)、《狂欢舞》(16 3, 24 3)、《蒙古舞》(55 55 3 5,5i 65 5 3)(66i 65 66i 6 5)、《匈牙利三人舞》(6 7 1 6 3 21 7 3)、《匈牙利集体舞》(311 11 43 2)《朋友舞》(5i ii 76 5,52 22 321)等,加上种种集体游戏活动,成为当年群众性文娱活动的主要形式,培养起一种人人参与的集体意识,陶冶了开放和活泼的性格。节日里有的学校大操场上,男女同学圈起两个大圆圈跳着5 i i,3 5 5的《青年圆舞》(王克伟编舞、陈天戈作曲);1959年国庆十周圌年夜,在人民广场上有大型的集体舞狂欢,广播里播送着新创作的《祖国之春》(曾加庆作曲)和《友谊圆舞曲》。
50年代是一个崇尚班组集体友爱的年代。集体游艺,在工厂,在里弄,在公园蓬勃开展。比如在公园,每晨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曲”播出,许多群众以个人形式参与的早操活动自动展开,傍晚是少先队喇叭声响彻夜空,晚上是工会等组织的集体游戏活动,如“叫号”游戏,“传绢头”活动等等,形式内容多样,个个情绪昂扬。又加上新婚姻法颁布的巨大作用,青年人的个性获得一定的解放,上进心和友爱心增强。更令人神往的事,像夏天晚上争圈地盘在草地上观看露天电影放映的盛况,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狂欢的节日。
50年代,旧社会留下的私营溜冰场、落弹房、舞场、乒乓室依然存在,只是清除了黑社会势力,使这些场所变得安全清洁,票价便宜,使有兴趣者继续得到用武之地。穿着“小脚裤管花衬衫”或衣装头饰上标出新奇的“小阿飞”和玩技“懂经”、魅力独特的“老克拉”,依然十分活跃其中。
各区的“工人文化宫”开张,成为工人业余活动的最好归宿。其中的棋牌室,游艺室,活动室、图书室,都吸引了众多的中青年工人在文化上的参与,熏陶他们成为工厂中群众文化带头的活跃分子。每年一度举行的灯谜比赛(其中也有上海话谜面或谜底的灯谜)、书法、春联、都市摄影作品、漫画作品比赛等,造就了一批爱好业余生活的骨干。1958年上海工人文化宫、上海青年宫和上海文化出版社还办过《游艺》杂志,推动市里群众性的多种花样的游艺活动的开展。除此以外,各区的区级图书馆也是中学生假日最好的去处,还有街道办的图书馆,有些重要文章都可以就近读到。
50年代,地区居委会组织的社区活动相当活跃,尤其是节日前后,里弄张灯结彩,各种彩纸灯笼迎风飘舞,各街道的挂彩也有竞争性。街道地区和居委会组织群众举行节日联欢文娱活动,有的盛况空前。如组织海派文艺的自唱自娱,请剧团来演戏。笔者儿时就挤在人堆中引颈观看过地区业余才子的变戏法、杂技表演和自排自演的多场沪剧《碧落黄圌泉》等演出,还有在一段国庆致词中将十几名地区活跃人士的人名嵌入其中,有奖猜名,至今印象深刻。五一、十一节日原来都有区游圌行,群众早早拿了椅子在弄堂口等候看游圌行。游圌行队伍十分活跃,各家公营私营的厂家纷纷展示自己单位的风貌,如仪仗队的暗地交劲争雄,还有秧歌、腰鼓、舞狮、踩高跷等民俗色彩的加入。
海派文化还有两个大本营,一个是“大世界”,一个是“新、老城隍庙”。那儿是两个民间神往的文化娱乐天地。50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娱乐享受是多层次的全民行为,尚保留着40年代的底气。游乐分档次,各得其所,南京西路是最富阶层的购物吃喝、文化娱乐天地,南京东路层次稍低,一般市民可去“大世界”玩,票价便宜,贫民可去城隍庙游玩,不收门票。大世界一张低圌价的入场券可以观看各种舞台的戏曲和民间杂艺,城隍庙商场可以看活狲出把戏,珍奇的动物,买各种文化娱乐玩具,直到1958年以后城隍庙楼上还陈列“十八层地狱”、“黑、白无常鬼”整条阴界,还有算命测字摊,九曲桥畔那些旧书小店和旧书摊上,还能掏到各种踏遍铁鞋无觅处的书籍。不同兴趣和层次的群众娱乐,诸如养八哥、斗蟋蟀、玩小虫、种花养鱼,都可找到有权威性的购圌买处、自己去玩的场所和朋友。
公众娱乐的发达,与市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有关。在马路上走,常常会听到洋房里传出的钢琴声、小提琴声;到弄堂走走,晚上或假日会听到有的人家里聚集着同好票友拉京胡唱京戏,也有的人学越剧、沪剧名演员的腔调可以真假难辨。民间的自娱,内容也很广泛。市民的爱好多样化,如有各类收藏的专家布于市区各处。有的喜欢打猎,家里便收藏着名牌的猎圌枪,还经常出入中央商场、旧货商店等尚存的销圌售处。有的喜欢听听唱片,办家庭派对舞场,淮海路陕西路口还能买到外国唱片,或淘旧货。还有的人喜欢骑马,当时也能找到马场去“过念头”。
……

B. 现在的电影技术这么发达,六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怎么

我说一下农村六七十年代看电影的场景吧,当时,演的是露天电影,就是在农村的打谷场上或学校操切上竖两木头杆子,挂上影幕,大喇叭,有的图省劲,把影幕直接挂在两棵距离相当的大树上。
当时,农村看露天电影真是一种精神享受,那时候每个公社有放映队,轮流到各村放映,到时候村上大喇叭会提前通知,夜幕刚刚将临,全村男女老少出巢,有拿登子和椅子的,前面人有的找块石头座下,幕前幕后都有人,最热闹是孩子们,他们在幕前幕后跑来跑去,好不开心。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露天电影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C. 六十年代有哪些值得看的老电影

说起六十年代的电影,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港台的动作片,像是《龙门客栈》(1967,胡金铨)、《独臂刀》(1967,张彻)、《英雄本色》(1967,龙刚)等,但其实六十年代的大陆影坛也是百花齐放的年代,今天就给大家列举几部优秀的60年代的大陆电影吧。

《冰山上的来客》

谢心水导演的《冰山上的来客》17年反特片的集大成之作,于63年上映。讲述的是女特务古里巴儿(谷毓英饰)假扮解放军哨所战士阿米尔(阿木都力力提饰)的青梅竹马古兰丹姆刺探军情,一步步破坏我军边疆防线,最后被我军识破,不仅揭穿了她的特务身份,阿米尔终于和真古兰丹姆(阿依夏木饰)再次重逢,在胜利的也帮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团聚。片中用两人熟知的歌曲来揭发女特务的假身份也是用的十分巧妙,而片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成了传唱至今是经典。

60年代的中国,是电影蓬勃发展的时代,故事片,文艺片,反特片,动作片,武侠片等等异彩纷呈,其中也不乏精品,对老电影感兴趣的观众不妨亲自去探索一番。

D. 60后娱乐方式

生于70年代人的观点

1、生于60年代外加热血青年

整个上世纪80年代,好像就是个读书比吃饭还重要的年代,好歹“饥渴”了那么多年,自然个个如海绵吸水。60年代出生的那拨人,算是赶上了好时代,整个知识大爆炸,“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好传统被重新恢复。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比喻考大学,便是那时传下来的“恐怖传说”。

那时候也没啥物质消费,书价也便宜。现在一本书能卖个几万册已值得弹冠相庆,若搁在那时,只能算是“另类小众读物”。于是,人人都不遗余力地把自己造就成文艺青年、哲学青年、摇滚青年,外加热血青年。不要说是大学生,即便是高中文化程度,哪个家里没有一套“拿来丛书”或是若干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西方文学经典,“五角丛书”更是居家必备。那个才叫最具影响力的时尚运动。

60年代出生的人读那么多书,虽然未见得样样精,却真正称得上“淹通书史”。讲起这个流派,那个作家,简直如数家珍,仿似自家亲眷。所以和这拨人聊天最有趣,随便把犄角旮旯里读到的野史什么的演绎成一惊一乍的段子,最是下饭。

当然硕果犹存,到现在还保持“愤青”本色的60年代生人者已不多了。如今,他们绝大多数是中流砥柱,虽然大把赚着钞票,却还保留着些许心底的理想主义。当他们在面试诸多70年代生,或者80年代生的小孩时,若偶尔遇见一个口若悬河大谈诗歌、艺术、哲学的应征者时,尽管此人百无一用,却也不舍得将他拒之门外。关起门来,在公司里和自己搭档一下做做小友也是好的。

但也有个把继续成为“老文青”,誓将自己的青春期一直保持到更年期。仿似外界汹涌澎湃的物质生活与自己绝缘,新鲜事物统统看不惯。他们若是用电脑、PDA把自己武装起来,那几乎可堪“母猪上树”。

2、生于70年代7分力气10分结果

7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则脚踏实地得多。尽管允许自己内心仍有理想主义的一片天地,却始终敌不过物质时代的诱惑。青春期时,眼见身边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沛,实在不甘寂寞做灯下的书蠹。虽然个把人还梦想拥有一位“精神导师”,却难敌“财富人生”来得实惠。再加上职业生涯伊始时,正赶上股票疯长、IT新贵纷纷出炉,一转眼穷小子变富翁的神话一直对他们有影响。于是,勤耕细作者有之,空手套白狼者有之,总而言之,坚决要把自己变成有产者,哪怕只是很虚幻地过一种有产有闲者的生活也好。

上世纪90年代是他们的青年时期,一切都开始越来越市场化,知识不再爆炸,反倒速食的信息开始大爆炸。有用没用成了他们判断的基本标准,决不把时间浪费在“形而上”上。即便是写作,也追求“出名要趁早”,以话题搏出位。他们与社会的相处,越来越有技巧性,他们比自己的前辈更懂得公关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只是靠自身的实力。他们追求花7分力,取得10分的结果。

当然,他们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坐在家中世界潮流皆掌握,仿似站在世界中心。国际大公司的纷至沓来,也把他们培养成中国有史以来最具实力的职业经理人。然而伴随着财富的到来,他们也坚决地成为了西式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上咖啡馆、玩DV、健身……他们是上海时尚最主流的倡导者。他们成了最会玩的一群人,尽管玩得并无创意,却依样画瓢,有模有样。

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黑格尔是谁没关系,不知道路易·威登是什么才算得上大大的错误。

3、我们生于70年代:露天电影的回忆

仅仅隔了几年,80年代和70年代却有那么大的差别。就像对于梁朝伟,在我们眼里他是《花样年华》里条纹西装和忧郁眼神,而在70年代的哥哥那里,他却是韦小宝式的顽皮搞笑和无厘头。

60年代生人沉迷于文学,80年代新新人类在影视和网络中泡大,而70年代生人,是他们开动了中国人对流行文化的触角。也许只有在卡拉OK的时候,70年代们和60年代们的差距才真正拉开了---因为他们哼不出样板戏中的任何一句。但是不要紧,2002年的罗大佑演唱会,生于70年代的哥哥乘飞机去听,门票多贵也在所不惜,他说,演唱会上的观众大半和他年龄相仿,几乎每一首歌他们都可以跟着唱下来,每一句歌词他们都铭记在心底。还有齐秦,还有崔健……“我们生于70年代”!哥哥很自豪地这样说。他们可以不要有线电视,可以不要宽带网络,但他们不能没有音乐,老歌、老电影、老动画片,他们都乐于重新翻出来回味。露天电影对于他们就像是“欢乐总动员”,观看露天电影时的沸腾气息,70年代生人们记忆犹新,那份喜悦和迫切的心情,是70年代生人最早的对于大众娱乐的记忆。哥哥说他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大西洋底来的人》---这也许可以算做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科幻片了吧,哥哥说,当年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当然没有一个人能用这种泳姿游出20米。\
PS: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E. 适合60年代的人的电影

《小凤仙》、《庐山恋》都是那个时代的电影,不过要看人了、,很多五六十年代的人都喜欢不同类型的电影,名著电影应该很好接受,像《基督山伯爵》、《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三个火枪手》都已拍过电影了。

F. 60年代的中国人看过007系列电影吗

60-7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啊,中国的许多文化都被封杀了,更不要提007电影了,虽然007电影火爆,但中国当时确实没有这个条件

采纳哦

G. 60后的人和70后的人都爱看什么电影注意(男人)

我爸妈也是60后,他们喜欢的电影有《冰山上的来客》,《少林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乌鸦与麻雀》南斯拉夫的《桥》,还有一些国内比较经典的抗战剧《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等。还有《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沙家浜》、《海港》 。电视剧有《姿三四郎》《霍元甲》《上海滩》《加里森敢死队》《年轮》《血疑》《万水千山总是情》《京华烟云》很多的!
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有自己的浪漫方式,我们理解不了,也复制他们那种浪漫。他们那代人有的与时俱进,几十岁了还能和年轻人聊天,代沟问题基本不存在。有的人精神就活在那个年代,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落伍的人,他们基本不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
他们喜欢年轻人务实,有自己的追求,不喜欢现在20岁左右比较漂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我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希望这些可以帮到你!我觉得接近一个人和一个人成为朋友只要和他以诚相待就可以了!要用心和他沟通
跟他们了文革时期的事情他们应该会滔滔不绝的,因为那时候他们正年轻,跟他们聊他们吃苦也可以。

H. 六十年代的人们爱看什么电视或电影

《亮剑》这类的军旅题材剧
《金婚》这类的家庭情感剧
还有有关七八十年代的电视剧

I. 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方面状况

下面就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
衣着: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饮食: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
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
文化生活;
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等。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
就业:
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在国营单位工作,铁饭碗端一辈子。人们工作压力小,但是在大锅饭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问题。主席时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劲和热情还是高涨的。
社会保障:
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个时代福利水平虽然较低,但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免费的医疗,看病三联单报销。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资。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后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学学费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长时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比较便宜。县乡级卫生院建立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紧张,农民比较穷困,农民养老依旧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家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电器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走入百姓家。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灯普及,每个公社都通上了电话、每个村都有广播站大喇叭。但是边远山区还难以通电。
人际关系:
文革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真诚关系,人们彼此互助,人们很淳朴。但是那个时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人们的舆论会让你无地自容,组织上也会严厉批判的。组织像家长,无处不在。你困难组织真管你。你不听话时,组织会揍你的。
文革发生后,起先人整人,人们之间的关系起了变化了,后来,人们都防着别人,怕被人打小报告。七十年代之后,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那么热和了。

J. 以前人们是怎样看电影的急急急~~

大都在露天影院

室内电影院只有少数大城市才有

阅读全文

与60年代人们怎么看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免费的动漫电影软件 浏览:830
志强叶思琪什么电影 浏览:254
美国好看的恐龙电影大全 浏览:810
13岁看什么电影院 浏览:271
何勇为什么打司徒浩南叫什么电影 浏览:168
怎么隔着手机一起看电影 浏览:422
三个字带画的电影名字有哪些 浏览:538
哪些催泪的恋爱动漫电影 浏览:563
伏虎武松bd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796
如何为微电影加字幕 浏览:706
怎么用视频搜索电影吗 浏览:754
电影里老鼠偷了一个坏的鹅蛋叫什么用 浏览:9
电影花葬结局是什么 浏览:544
国外超级好看的电影 浏览:258
如何对电影进行赏析 浏览:335
20190好看的电影 浏览:710
有多少人没看去电影院 浏览:787
支付宝医护人员免费看电影在哪 浏览:13
影视快搜有好看的电影 浏览:22
好看的恐怖惊辣电影 浏览: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