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怎么评价电影1942里蒋介石

怎么评价电影1942里蒋介石

发布时间:2022-05-26 23:28:49

Ⅰ 《一九四二》值得我们深思吗

电影开头,在蒋介石的抗日讲话声音中,主创人员的字幕出现;电影结尾,又专门用字幕交代了蒋介石一九四九年退居台湾。这从一个侧面分析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就是失了民心。这与官方的答案没有区别,实际上也是最好的答案。但是对《一九四二》来说,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人性,政治,战争,还是历史?或许所有的东西都有,或许什么都没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为我们苦难的民族立了一座碑,碑的模样暂且不提,但碑文是精准的。电影实际上铺展了四条线索:灾民的逃荒经历是展现“是什么”,国民政府的应对是展现“为什么”,记者白修德是“问题的发现者”,传教士是“问题的追问者”。前两者是主线,后两者是辅线。如果再加上日本兵对灾民的态度,那便是五条线索,五个立场。电影对国民党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给了蒋介石一个让人敬又让人怜的形象。

如何评价电影《1942》

1942这部电影的编剧,真能编,应该获胡编大奖!为什么呢?因为他竟然打着还原历史真实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识的观众不难看出这些情节太不真实:

从开头的干旱的画面上看,这一年都没下过雨了,但镜头转向库房,少东家在库房想以粮换嫖,为了突出东家的为富不仁,这库房里堆满粮食,新鲜打下来玉米棒子一串串挂着...... 大家没看错,就是当年新打的玉米棒子,还很饱满,这说明,这是个丰收年。

接着,来强盗了,东家找栓柱去官府报信,这栓柱回来向东家说来兵了,害得东家几乎被土匪打死。本以为这栓柱和东家有仇,故意这么说的,后来才发现栓柱和东家没仇,估计是前些年赵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编剧受影响了.....在电影的后半段,这栓柱在日本军营,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说栓柱是对自己亲生孩子玩的风车有感情的话还有点真实性,但为了别人孩子的一个小玩具,连粮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惊讶了,如果当真这么讲情义,就会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会卖老婆啊,,当初这么讲情义,怎么偷那好心的洋记者的驴吃呢?所以这个不符合逻辑的角色无法再编,只能去死了。

镜头转向逃荒群众,在路上,灾民队伍和国军的队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飞机发现中国军人占多数,就开始投弹。随着炸弹在人群中爆炸,到处血肉横飞,这时候的人,正常情况不是被吓得全身瘫软就是被惹怒反击,可剧中却是当兵的在此时抢钱抢女人。俗话说温饱思淫欲,这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环境,谁还有那心思啊,人虽然仍存在野兽的本能,但野兽也不会在生死关头还有心思配种吧?这编剧把中国人描写得比野兽还变态!

还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宁愿逃荒挨饿,就是不肯参军打仗,相互之间斗得倒蛮起劲,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给自己粮食的东家没了车还幸灾乐祸,觉得特痛快.....反观日本人,显得那么智慧,凭借充足的后勤供应,给出一些粮食给河南人,河南人就跟着日寇干,结果日寇就顺利取得6万对国军30万的胜利。河南人吃了老蒋的备用军粮不卖力,日本人给吃的就从了,难道这日本人比中共还伟大?而剧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国记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为一身的圣人。我最搞不懂的,是编剧的心态,或许正是因为他黑暗丑陋的内心,才把中国人看得那么丑恶、劣等,而洋人,都是那么高大上。如果真如编剧所想,那么影片中国民政府做足面子欢迎美国人应该不过分。难怪据称这电影在国外受到一致称赞......

Ⅲ 电影1942观后感1000~2000字急急急

如果说李安以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关于人类的心灵史;电影《2012》以3D版的包装将人们带到一个末日。那么,冯小刚类似纪实手法的《一九四二》将观众们带回过去,带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灵性的电影

从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并无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就如同冯小刚在开篇赘述的一样,也许存在世人记忆深处的,有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却独独不记得在那一年严冬的河南,饿殍遍野,有300万人饿死。如今的人们,似乎很难因为饥寒交迫而因此与电影产生共鸣。在零点的午夜场,大家吹着空调吃着汉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赏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惨经历,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买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发生的旱灾,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三百多万人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导致的?大自然的无情?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灾民们的愚昧?还是其他什么?
我们看到在影片中,蒋介石为了集中人财物力抗日而放弃援助重灾之下的河南;大当家为了自保,宁愿看着村民挨饿也不开仓放粮救济乡亲;河南省长亲往重庆为民请命,但面对公务缠身的蒋介石时,确不忍再为领导添堵;大当家女儿难忍饥饿,最终主动求父亲把自己卖到妓院……故事情节演绎得是如此的真实,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的行为仿佛都能被作为观众的我们所理解。换位思考一下,若是我们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选择放弃万贯家财开仓济民吗?我们会选择顶住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放弃跟日军会战,用大量军粮救民于水火吗?我们会冒着失去丢官去爵的风险冒死进谏吗?我们会宁可饿死也要守住贞节吗?当今的国人,乃至全人类,试问有多少人又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我想一定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吧。这代表了什么?悲剧还会再次上演!这个悲剧甚至是全人类范围内的悲剧!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再次感谢刘震云和冯小刚能够为中国电影业创作出如此深刻、充满灵性的电影,这代表了一种高度,特别在2012这个特别的年份里。但愿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觉醒,走上灵性升进、创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写于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计都会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对比,两部电影都是讲灾难,两部电影都是悲剧,而两部电影却有着不同的观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彻头彻尾的情感大戏,赚足了观众的眼 泪,电影煽情意味特别浓厚,这是一部讲述“有情”的电影。而《一九四二》则是将悲剧升华到一种让人崩溃、麻木的彻头彻尾的惨剧,电影更多的是给观众展示了 在那个年代穷苦人民的无奈、无助,从饱含希望到彻底绝望的一个残忍的过程,人们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后失去了生命,这是一 部讲述“无情”的电影。

电影从头到位都在挑战着广电审核的底线,讲述了一个民族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状态,政府漠视灾情、外省拒收灾民、 日本人轰炸灾民、国民军抢杀灾民、灾民抢杀灾民,这种状态让人感到寒冷,感到绝望,人性的阴暗被暴露无余,电影在后期,日本人放粮想要收买灾民来对抗国民 政府,虽然河南省委主席说没有人反抗,属于造谣,但我们都懂的,迫于电影审核,无法表达,那个时候的人们,眼里只有生与死、饱与饿,哪有什么对与错、敌与 国。

黑色幽默为冯小刚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导演仍然没有忘记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儿被人买走,给买主洗脚时,说自己撑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买大送俩小的,你合算了”等。 这些台词广义上来看让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剧中,言语的背后,又无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会饿死300万人? 是政府官场由来已久的积习,所以放任了灾情的加剧?还是同日本交战为国民政府增加了难度?还是因为军队高层谎报人头,超需军粮,谋私立 造成的?

自己改改,复制了很多,自己加了些

Ⅳ 看完《一九四二》觉得怎么样

剧中蒋介石维持着大国元首的仪态风度到送走白修德。美国记者前脚刚走,他闭着的门里便传来杯子撞地猛烈的碎裂声。陈布雷推门而入,只一个负手的背影。最高统治者的另一个不大好听的替代词便是独裁者,当然更不好听的词便是他自己口中说出的“如果这些照片流传出去,我这个委员长,就是独/夫/民/贼”,他宁愿影响对美邦交也要停刊整顿未经允许便捅了这么大篓子的《大公报》。他首先想到全力去维护的还是自己在国民和世界眼中的形象。这里,观众在惋惜,虽然委员长首先是人,但他这个人,首先还是委员长。
天意从来高难测。送走美国外交使团,河南战区对日作战也已过了一个坎,这时委员长之所想,竟是文胆陈布雷都跟不上趟的?——赈济灾民终于可以摆到案头最重要的位置。看他一溜说出那么多部署,不但不禁《时代周刊》,还要翻印,省部级高官人手一份,发动实业界捐款捐粮共纾国难……便可知赈灾一事早就一直牵萦在他心头。民心啊,民心,得天下靠民心,守天下更要靠民心。感慨及此,一直保持着平稳清晰语调的委员长,在最亲近的侍从面前,一下子低软了声音,带着似乎是疲倦,又似乎更多是烈士暮年追忆当年的呢喃,道出“有时候,我特别怀念北伐的时候,那时候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也许,这一刻疲惫的无掩饰的追忆,更让他自己也让我们,真切的感到,好好的对民众好,再跟他们站在一起,是何等的紧迫和重要。西出潼关寻故人。实业家张钫出身黑白两道,自然枭雄气质。委员长早年也混迹过十里洋场,此次会面,跟这位“老学长”更多平野之交。他隐藏了万千心事,仍是不要让外界从他高天云淡的脸上读出一丝一毫。问候老伯母的爽朗的笑,在另一屋谈“正事”时拄杖沉默不语让侍从把“化缘”的来意讲出给这“富可敌省”的“老学长”,听到他肯定的答复后手杖一点,于是乎事情算是谈成了。不用张钫说,他其实也担心,这赈灾粮,最后有几成能到灾民之口?他拄杖撩帘掷地有声八个字,“关一批、杀一批。”——这一段,他倒给我些许黑道大哥的感觉。

Ⅳ 《一九四二》从这部电影中你看到了什么,人性还是态度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从剧作的角度来说,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这不论在戏剧,还是电影中都是大忌,何况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这对影片的戏剧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风险性极高。事实也确实如此,多线叙事必然会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让习惯于追随几个人物命运的观众无所适从,而且从成片来看,张涵予和蒂姆·罗宾斯饰演的两个神父的线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我想,冯小刚在最初的故事设计中应该有更多的想法,但碍于整体结构,无奈剪掉了很多的戏份。

Ⅵ 如何评价一九四二导演想表达什么

虽然网上很多人批判这部电影,但是本人是很喜欢这一部电影的。整部电影从演员的配置以及场景的布置导演都是很用心的,都是花了大功夫的。陈道明、李雪健、范伟,徐帆等等都是很强大的阵容。甚至包括电影的画面场景和部分戏份的场景爆破都力求逼真,范伟饰演的老马第一战区第九巡回法庭庭长在灾民逃荒的时候坐着手推小火车这样的微妙情节都展现出来。我看不到任何的敷衍。这是要给冯小刚点赞的。

讲真的,我在观看这一部电影的时候非常的震撼,不是来自于视觉上的震撼,而是来自于心灵上的震撼。我在这里只是单纯的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值得一看的。

Ⅶ 看了《1942》,你有什么感想

01

上周看了一部让我眼泪流干的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千万老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惨剧。

故事的主角是地主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

看到宝宝又把饭仍在地上,我捡起来放到她碗里,对她说:“宝宝你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人宁可用一条命去换一碗饭……”

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不够幸福,那就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写火热的人生,讲震撼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奇奇漫悦读(ID:qiqimanyue)

Ⅷ 电影1942讲的是什么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8)怎么评价电影1942里蒋介石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范殿元

演员 张国立

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个地主,家境殷实、儿女双全。因为灾民“吃大户”,他的万贯家财付之一炬,儿子也被杀。从此他带着老婆、女儿、儿媳妇以及长工栓柱离乡背井。一开始他以为只是短暂的躲灾,路上还不忘救济其他人。但随着逃荒日久,妻死子离的现实让他万念俱灰,最终他孤身一人逆着逃荒人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2、蒋介石

演员 陈道明

抗战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 、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带领政府、军队和整个中国在灾难深重的1942年艰难前行。对外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对内,他一方面评估豫北会战,不断调整策略,另一方面号召富商给河南大饥荒的灾民捐款。

3、李培基

演员 李雪健

1942年1月,他临危受命成为中华民国河南省政府,面对受灾的河南人,他痛心疾首,面对官场的各种弊端,他深感无力,甚至只能屈从于潜规则。

4、安西满

演员 张涵予

他是一名传教牧师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觉得时机到了,他希望能像当年的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那样帮助着灾民逃离苦难。他每天就骑着自行车游走在乡间,苦口婆心的为灾民灌输宗教信仰,牺牲甚为珍贵的粮食只为了能给死去的灾民做超度。

Ⅸ 看完电影<1942>有何感想 400字左右的观后感. 急!!!!!!!!!!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Ⅹ 《一九四二》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我有过两次在电影院发火的经历。

一次是看《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看《一九四二》。

《唐山》里,石板压住两个孩子的为难,数十万人的生死,徐帆却只用二十年后轻松的一跪就了结了所有前尘往事。我眼前历历的却是2008年5月,九寨沟的羌族小伙哽咽着给我打电话: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尸体…太惨了…太惨了…我真的受不了,我只能用衣服盖住头,一路拼命的跑…我不敢看…奶奶不肯跟着我们走,她死也要死在家里…你说怎么办…怎么办…

然后看《一九四二》。首映的周末,售票处乌泱乌泱都是人。我们站在门口数着进场的小孩,15:10场,一共6名孩子走进了万柳嘉禾的《一九四二》放映厅,年纪从3岁到10岁不等。

电影开始了,没用太长的时间,荧幕上就开始了杀戮。灾民抢粮,血浆漫红了院子。如果这个尚在可忍受范围内,在随之而来逃荒大迁徙中,日本炸弹下的血肉横飞;孩子尸体被拦腰撕裂,肠子拖了一地;野狗争抢尸体的内脏,而导演还安排了个洋人记者用相机不断的拉近、定格、摆拍;照片辗转到了蒋介石手中,镜头仍在不断的拉近、定格、摆拍;最后一场血顺着明晃晃的刀尖,从张默的后脑喷薄开来,终结在范伟的唇齿之间。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令父母们认定了这是一部可以带着家小阖家观赏的电影?是什么力量促使冯小刚把一部主流院线片拍成了Cult片?

这个导演,在散乱的故事线里,他用张国立徐帆去咯吱老百姓的痛感神经;用陈道明李雪健去拨弄所谓高知分子的政治神经;刻意放大上帝与传教士的宗教意义,全不搭界的塞进两个好莱坞大牌演员,讨好所谓的国外电影节评委与片商。每个镜头、每秒剧情,充斥了算计与心机。

他明明做着与民间马戏团班主如出一辙的把戏,用福尔马林浸泡着蛇、猫和畸形婴儿的尸体,走街串巷,招徕老百姓猎奇的目光,却偏偏还要摆出一副艺术家的姿态要世人膜拜。

居然也还真的有人膜拜。

这大约也是在中国这样神奇的国度才能发生的文化奇景:在1个人过马路不守交规被撞死也能被解读出100种政治阴谋的国度,再血腥的屠杀只要套上高帽就能冒充春秋大义;只要是敌国造成的杀孽、是敌党放任的血腥、是历史中早已过去的残酷,只要无损当朝之清明,再不堪的画面也能光明正大的亮相。

只见利益,不见悲悯。

于是,我坐在电影院的黑影里,嘴里像吞了一坨屎一样的恶心。

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会有多少水军或者自以为是的观众继续撑起这部电影的口碑。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多少未满18岁的孩子会被迫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一遍又一遍的看着自己同龄人被拦腰撕裂。

如果真如导演所说,要给历史留存一点良心记忆,如果真的有良心,那么,能不能把你的镜头抬高一寸?

就像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个用衣服包着自己头,一边哭着一边在遍布尸体的路上奔跑的羌族青年,无能为力,只能闭上眼睛。这是唯一能留给自己的慈悲。

那个拍《甲方乙方》的冯小刚走远了,我很怀念他。

阅读全文

与怎么评价电影1942里蒋介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澳洲的电影怎么分级 浏览:481
像美国派类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94
听不见的人看什么电影 浏览:266
跳街舞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06
和范冰冰演电影的老头叫什么 浏览:686
唐人街探案3免费完整电影 浏览:893
女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看电影 浏览:427
像蓝风筝好看电影 浏览:951
关于李治亚的好看电影 浏览:853
2018好看的英国电影 浏览:264
盈信广场今天电影院有什么电影 浏览:459
电影院专用爆米花机多少钱一台 浏览:135
电影中语言元素应如何运用 浏览:627
怎么下载电影放到快手上 浏览:294
科普电影有哪些适合3年级小学生 浏览:295
男生怎么化妆成女生的电影 浏览:524
外壳电影完整免费观看 浏览:434
有那些美国电影好看 浏览:865
苹果的照片电影怎么做 浏览:174
催婚电影有哪些 浏览: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