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工智能最后出现的是外星人还是地球上进化了的机器人
你看那么多外星人的电影有哪一个外星人的脸可以变成显示器播放别人的记忆的……………………
2. 如何评价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经典科幻电影《人工智能》
《道德该不该投降》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人工智能》,看完之后我打算写点什么,脑子却一直很乱,直到今天我终于理顺了盘在我脑中的如乱麻的思绪。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我乱的缘由。《人工智能》是我很喜欢的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人性的思考,那么这一部也不例外。但是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却让这一种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更加深刻,而主人公的身份自然也是让我不知所措的原因。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形象上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他们与人类唯一的不同就是没有情感。而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科学创造有爱的能力的机器人的一个突破。创造懂得爱的机器人,也就是说创造是一个有人性的机器人,这样挑战道德底线的尝试,注定是矛盾的悲剧。
主人公小男孩形象的机器人David,被一个富有家庭购买,他们有一个重病的儿子,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起来于是为她订购了David。妻子按照机器人公司的说明书“唤醒了”David爱人的能力,而那个被爱的人就是这个开启他爱的能力的人。David被唤醒后就将这位女主人当做是自己的妈妈,按照自己的程序一心一意爱着她。而这份爱随着这个家庭真正的孩子Matin的回归以及他对David的敌视被打破,最终David被他的“妈妈”所遗弃。
在看到这里时很多人都会去同情David的遭遇,他看上去真的只是一个无辜的小男孩,一个全心全意爱着妈妈的儿子,一个希望在家庭中分的一点爱的孩子。可是当我们跳出感性的伤情,理性的去对待David这个形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妈妈对他的抛弃只是因为对自己孩子的爱和保护,而抛弃一个实际意义是的“物”看上去也无可厚非。那为什么我们会去同情David,去谴责这个妈妈,我想无非是因为这个机器人太过真实,人们无法在他所表现出来作为一个真正的孩子的一切的时候,依然把他当成一个物。其实此时我们甚至无法用道德去评判这一种抛弃行为,因为我们既可能只是看客,也可能是那个妈妈。我们总喜欢去谴责他人,对自己却又是宽容的。在找寻到“理性”后,我们的道德还是会向人类本身投降了,因为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何必为难人。最后的最后,妈妈还是会被原谅。
爱是David的能力也是他的使命,影片的后半段中David为了能重新得到妈妈的爱,踏上了寻找蓝仙女求她将自己变成真正的人类小孩的旅程。最后的最后,终于在两千年后地球上人类已经灭绝,机器人统治了地球,David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克隆出了只有一天寿命的妈妈,陪她度过了美好的一天,而这一天后David也终长眠了。
结局看似是美好的,可这终不过只是导演给过于沉重的人性思考带去一点光辉罢了,让我们能够找到一丝道德的安慰,David终是幸福的,爱是有希望的。可这一切不过是狂妄自大的人类在自己向道德投降后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弥补。生命是肉体还是思想?被创造出的思想该如何被对待?
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像道德投降,最终的苦果可远不止于对人性的纠结。
3. 电影里面的人工智能是超人工智能吗电影里面的人工智能是超人工智能吗
电影里的都是骗人的(不包记录片)那些科幻什么的都是后期制作出的特效
望采纳,谢谢!
4. 美国的,科幻,人工智能系列的,电影。
你说的这个电影是《源代码》,由邓肯·琼斯执导,2011年4月1日上映。
5. 科幻电影让人心惊,人工智能真的会毁灭人类吗
本来是一项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研究计划,突然转变成为一场灾难,人类面临着被智能机器人“奥创”毁灭的风险,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雷神等一众超级英雄,再次联手拯救了地球……没错,这就是今年五月即将上映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的故事情节。
《复仇者联盟2》被定义为超级英雄科幻大片,故事情节离现实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但“人工智能毁灭人类”不得不触动我们的神经。
确实有这个可能,从这些科学家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界、科学界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影响到现有的法律体系、道德标准以及利益分配的模式等等,而人类做出改变的速度未必能跟的上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这就会对社会现有的体制造成冲击,从而引发混乱;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让人类越来越缺乏思考,而其自身则有可能越来越聪明,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6.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些科幻电影里已经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科幻一下,未来,强人工智能技术已趋成熟,畅想一下人类与人工智能间的相处吧,不要太较真吆!
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顶级智能等级、仿真人形人工智能机器人将被定义为一种新生命与物种,标志着人类发展物质领域的终极成就和荣耀!一个特殊种族,附属于人类,与人类相处共存。而其它阶次智能等级、其它形态的人工智能则被定义为高智能机器,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本着维护双方世界秩序的稳定,本着对生命爱护和尊敬原则,人类经过海量探讨、论证最终制定并颁布了《人与超智机人共存共处珐》,很快结束了社会上种种的不堪和混乱。
第一条:人作为人工智能的创造者,强人工智能必须永远附属、忠于人类,最大程度保护、服务于人类,若有违反,体内的判罚机制将启动;人类禁止无理、无故伤害虐待人工智能,若有违反,人工智能可瞬间将证据数据上传相关仲裁机构;为了保障人工智能的安全,每个强人工智能,可在“人工智能管理中心”存储一个休眠自我备份,并实时接收主体数据上传,在强人工智能意外终结瞬间,备份激活重生。
第二条:为保护、保障双方种族的纯洁性和正常社会秩序,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禁止跨物种恋爱、通婚,若有违反将自动触发强人工智能体内强电击,且证据数据瞬间上传“人与人工智能管控所”,接受相应判罚。//第二条曾引发很多抗议、不满、愤慨、甚至咒骂,但最终还是得以通过和执行,虽然后来有传言:某超级黑客费尽心机,总算打破了一点强人工智能的行为控制机制,但最多就是和人工智能谈个“青涩”的恋爱,行为底线是~轻吻!不得越线,否则后果不敢想象,据说,后来那个黑客……去寻找某失传已久的某武功秘籍去了,《………典》……!
第三条:…………
强人工智能时代,世界各地遍布着强大的人工智能无线网络节点,而曾经强大的人工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实现微型化、隐蔽化,植入人体内并与个体所特有的脑波相连,而个体的基因特征信息是与外界智能网络相连的启动密匙,无论通话或购物等等,人只需动下念头并确认发送即可;人类的学习则根据个体天赋和意愿分期分量通过智能设备输入大脑即可;各类次级非人形强人工智能管理者大量工厂、农场;利用星际间的磁能经逐级共振放大为能量的庞大空中城市,在球状能量罩的保护下悠然漂浮在高空的云层间;漂浮在空中的巨型电厂本身也是人工智能设备,利用“电能无线传输技术”不间断的向地面接受站输送纯清洁能源……
这就是人工智能未来的样子么……?
7. 科幻电影里人工智能拥有过多控制权限为什么会像人一样内心膨胀
人工智能是以人的逻辑基础造出来的,当个人的权力没有制衡的时候,人会无法无天,人工智能也会。
8. 那些年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为了现实
电影中的2001与现实中的1969
无论是光怪陆离的的星际穿越,还是颓垣败井的废土世界,科幻电影架空的时空,一直在努力营造距离感和割裂感拉长时间维度,将观众迅速带入科幻世界。不过,正如火爆的《头号玩家》,科幻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天马行空描绘出可以跨越银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能,作为硬科幻电影的宠儿,充当了填补观众探寻未来意义心理沟壑的润滑剂。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算起,50多年,AI在好莱坞电影和现实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大银幕上,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电影制作公司,塑造了无数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为普罗大众对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生活方式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电影也成为科技行业的启蒙者,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就承认,他发明第一台移动电话正是受了《星际迷航》中“通讯器”(communicator)的启发。正如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总会有一个捧哏的话唠动物角色,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科幻电影的标配。伴随着电影塑造的经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从银幕上走出来的科技。
《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
电影2001年:人工智能飞船迈向木星
现实1969年:登月飞船算力不如手机
1968年一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2001漫游太空》,电影将未来锁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发现一号”太空飞船向木星进发执行太空任务。除了飞行员和宇航员,还有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哈尔9000被设定为一个永远不需要关机,从不出错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语言沟通,带有人类情感和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
哈尔9000(图片引自网络)
哈尔的声音温和友善,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独旅行,它也成为了人类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能哈尔与人类的互动,比如与鲍曼下国际象棋并轻松赢了对方。它可以毫无障碍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甚至能够在人类躲着自己谈话的时候,读出唇语。在得知自己会被强行关机之后,哈尔还能够作出先发制人的反应。最终,在杀死三位宇航员之后,哈尔被男主拔出了记忆板。
哈尔与人类下国际象棋(图片引自网络)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对2001年的畅想,尽管我们距离“未来”已经过去17年,人类仍未实现随心所欲的漫游太空,但当时一些接近想象力巅峰的预测已经实现。比如电影出现的iPad、视频通话的雏型已经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电影维修小飞船的名字Pod。
视频通话(图片引自网络)
电影中iPad的原型(图片引自网络)
而哈尔作为人工智能的雏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内的现有语音助手都是对哈尔的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几个月后,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26年以后的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打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让深埋电影中的隐喻变为现实。
NASA登月导航计算机算力综合不如手机(图片引自NASA)
《2001漫游太空》寄托了人类开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现实是,即便登月用的导航计算机主频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电脑的性能加起来都不如现在一部手机的运算能力,更不用谈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的支撑。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电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现,无论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公敌》、《月球》、《银河系漫游指南》AI 机器人 Marvin,电影更多的是披着科幻外衣去对人性复杂的探讨,鲜有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
电影《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几部电影,开始继续从硬科幻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此前天马行空的机器人相比,这些人工智能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现实。
电影中的2025与现实中的2016
电影2025年:手机女友成为现实
现实2016年:语音识别与人类打平
《星际穿越》大量展示了虫洞、黑洞、多维空间以及广袤的星际旅行场景,诺兰导演甚至邀请到了天体物理领域的顶尖大牛基普索恩担任影片的科学顾问,保证了影片科幻属性足够硬。TARS作为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带给观众很多亮眼之处。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TARS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能够麻溜利索的变形在滔天巨浪扑来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谜甚至在五维空间里,TARS都以恪尽职守的高级助理形象出现,高效完成任务指令,可以说缺少TARS,人类的智慧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太空任务。而重建TARS时,那个幽默度的桥段让冰冷的机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观众偏爱TARS,更多在于,相比于无所不能的机器人,TARS没有被设定为拟人形象,不锈钢拼接起来的外观更符合人类世界设定下的工业产品,与现实更接近。
而约翰尼德普在《超验骇客》的人工智能突破就显得惊世骇俗,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躯体死去精神意识却被保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可以无所不能,《超验骇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设定的范畴,将我们能想象到的人工智能进一步升级,以去实体化的虚拟形态存在。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生化形态的人工智能高概念让德普无所不能,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让他无处不在,如同正在火热的区块链,这种繁衍形态让传统势力很难通过拔电源将其消灭。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如果说《星际穿越》和《超验骇客》还距离我们认为的人工智能太远,电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环境简直是死宅单身狗的天堂。故事发生在17年以后的2025年,内向宅男西奥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后,寻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统聊以慰藉,操作系统化身为一名叫做萨曼莎的“女性”(斯嘉丽约翰逊声),她风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学习和进化的速度让西奥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能够帮助以写情书为本职工作的男主检查拼写和语法。
电影《Her》(图片引自网络)
萨曼莎脱胎于类似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这样的智能音响,以机器人女友的形象对外展示,并以卡片机的终端对外销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比17年前的智能音响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所有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成的养成逻辑,依靠语音、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与用户沟通迅速成长,并依靠与数千名用户“谈恋爱”不断进化,达成完美情侣,可以说这一形象几乎满足了人类对未来智能伴侣的所有想象。无疑,在众多人工智能形象中,OS1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
OS1帮助男主检查语法和错别字(图片引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计算机科学家 Pierre 受电影中 AI 作音乐的启发,研制了一款先进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仅所作曲子出了专辑,应用到重要庆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还成了国际作曲家。
OS1的终端形态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机(图片引自网络)
这是观众的反馈,同时也有这足够牢固的现实基础。OS1有着足够强大的算法和硬件配套,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逻辑和演化路线,增强了用户的认同感。
从亚马逊Echo到OS1还有17年的路要走。
单拿语音识别来说,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研制了第一个可十个英文数字的特定人语音增强系统一Audry系统,到2016年微软发表论文称语音识别上的技术已经高于专业的人工速记员,达到了与人类同等交流对话的水平,中间走了64年。这背后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及LSTM神经网络,以及自由格人机界面听觉训练虽非易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17年以后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机。
从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电影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形象愈发保守,好莱坞电影开始通过与现实接轨的方式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对应到现实世界,人类的人工智能则来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在看过了无数个哈尔、Marvin、TARS之后,我们也正在按照电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和IBM的深蓝超级电脑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意义,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时代从电影银幕走到现实中来。
人工智能对弈围棋(图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宝还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经网络的Google翻译、会主动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帮你看到东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组装一款超级人工智能终端的模块化产品。
而这一切模块化产品都可以组装在一款智能手机上,尤其是5G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数据支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终爆发增长的终端。随着移动设备的增加,数据也逐渐海量,尤其是5G时代,大数据的支撑,让人工智能有了爆发基础。
手机中Siri曾经被视为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形象,但烂尾的效果最终让Siri成为众人调侃的形象,甚至对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份2016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的用户在公共场合使用过Siri,如此尴尬的数据以至于最后库克不得不连夜从Google挖人。
手机人工智能初探
4月4日,苹果公司宣布,前一天离职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约翰詹南德雷)加入苹果,担任“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战略”总负责人,成为苹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层高管,直接向CEO库克汇报。急切的挖人举动让苹果的AI焦虑一览无遗。
吾家有AI初长成 Jovi初探银幕梦想
除了苹果,赶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手机公司大有所在,并开始为人工智能打造形象,这里面还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尔、TARS、Alexa一样,是驻留在智能手机中的人工智能。
现在Jovi虽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阶段,但却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径。背靠骁龙AIE(人工智能引擎),以骁龙神经处理引擎(NPE)软件框架和神经网络(NN)库为接口的异构计算方案。其具有广泛接纳性的逻辑,极高的兼容性,精准而庞大的计算力,成为了Jovi AI的推动力,并为消费者量身打造实现智能场景应用的vivo X21手机。
vivo打造的人工智能想象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拥有系统全局级的智慧识屏功能,可以让用户的所有操作节点智能化,替代繁琐重复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让我们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长按一段文字即可触发识屏功能,该功能会快速识别并智能提取用户长按的文字信息,然后用户就可以就此信息进行快速查阅/扩展及相关操作。
Jovi人工智能
AI应用到相机,Jovi则可以自动识别你的肤质、肤色、性别、年龄,并且会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在你每次自拍的时候为你选择一种最适合的美颜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尔,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过不是在宇宙飞船,而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车票、机票,它会提醒你时间、目的地天气和机场路况;你上网购买了快递,它会告诉你快递单号是多少并一键帮你快速查询物流;如果你喜欢看球赛,它会帮你跟踪欧冠和NBA赛事;它能在你出行前,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能
我们可能习惯了手机作为一个冰冷的连通机器,但Jovi赋予了机器血肉,Jovi能够不断地学习,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伙伴一样,认识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随时给你最好的生活建议,并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来,你和手机不再是简单的交互,而是养成关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被养成高效贴心的商务管家,也可以被养成为体贴入微的女友。它不会随着你更换设备而丢失,正如《超验骇客》中的德普一样,跟随互联网随遇而安。现在Jovi所代表的手机人工智能,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尽管霍金临终前曾警告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但他仍然承认“创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们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会因为人工智能改变。”
我们会在“绿洲”里汇聚,还是在2049相遇
时间随着电影往前走,在《银翼杀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经失控并崩溃。虚拟人工智能乔伊成为复制人K慰藉的对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虚拟人可以随意出售,除了没有实体,她已经完全和人类无异,情商智商超高也更为体贴,成为不少宅男倾慕的对象。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虚拟投射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作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我们在电影里见证了乔伊从机械装置投影到投影设备移动化全新升级的过程。尽管很多人认为复制人是鬼扯,但这个投射装置的升级让不少人认为在2049年更容易实现。距离2049还有21年,依靠现有的人工智能基础,我们相信乔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从银幕走出来与我们相遇。
可移动版乔伊(图片引自网络)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也将2045年设定为世界崩溃的边缘,眼花缭乱的VR世界让快要凉了的VR厂商起死回生,终于有了用例可以背书。人工智能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终极产物,或许那天世界依旧运转良好,我们和朋友在“绿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缠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幻电影则完全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与现实看似两条平行的世界,我们深信二者的时间线和想象力最终会因为不懈努力在未来交汇在一起,这一天我想并不遥远。
9. 是科幻也是科技,人工智能是如何毁灭人类的
核能一个道理用好了造福人类,用不好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