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人说过,电影是一门“偷窥”的艺术这是谁说的啊完整是怎么理解
虽然不确切知道是哪位学者先行提出的,但我知道Laura Mulvey有为此发表一篇论文
这个论点是建构在佛洛伊德的窥体欲理论上(也就是所谓恋母情节与阉割焦虑的起始),认为说其实人(主要强调男人)从小开始都有种偷窥的癖好,而在成长的过程因为受过教育或环境的影响,可能将此欲望给压抑者,但电影的出现却给人们另一种管道能够满足这种欲望.
在看电影的时候,观众是从拍摄者的角度去看待整出剧的,观众能够知道剧中角色的一切,观众能知道剧中角色所不知道的事情,观众能看到剧中角色所不能看到的东西,就,而这几点恰恰与偷窥有著相似性(就好像剧中角色在观众面前无所遁形)
补充:恋母情结与阉割焦虑
佛洛伊德相信男人从小开始就爱恋著与自己最亲暱的母亲,讨厌被母亲爱著的父亲.而在偷窥到母亲洗澡时发现母亲和自己的身体构造有所不同,以为母亲原本也有著生殖器官,但却被父亲给阉割掉了,所以便对父亲产生又怕又恨的心态,深怕父亲某天也会阉割掉自己
② 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因为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巴赞怎么论述电影是一门艺术扩展阅读
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③ 如何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
电影究竟是艺术还是技术
本来在我的脑海里理所当然地就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但现在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观点。“电影本身不是艺术,但它可以成为艺术,就像文字不是文学但它可以组成文学。”
迷惑性很大的一句话。文字的确不是文学但文学作品是由文字组成的。那么是否电影也不是艺术但电影可以成为艺术呢?
这句话的类比其实偷换了概念。电影和文字在这里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只能这样说,“由摄像机记录下来的影像不是艺术,但这些影像可以组成艺术”。因为电影并非只是单纯的由摄像机纪录下来的影像。影像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人为的有目的的加工处理(包括剪辑,包括对画面声音的处理)才能成为电影。就像文字必须经过人为的有目的的组合才能成为文学作品一样。
推翻了这句话。我们单独来看电影本身。个人认为,电影本身绝对是一门艺术。而并非技术。我很奇怪“电影不是艺术而是技术”这种观点是怎么出现的。电影这门艺术确实需要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就像如果没有文字,那文学作品也是无从谈起的一样。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一部小说是文字而不是文学。其实说白了还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精神是需要依附于物质存在的,但不能说精神不是精神而是物质。不能因为精神看不见摸不着就否定精神的存在。技术的作用跟文字是一样的,提供基础元素,然后人再对这些基础元素进行人为的有目的的加工,才能成为我们称之为的艺术(或者文学)作品。说得再极端一点。文字不是艺术,但把文字人为的用奇怪的扭曲的手法表现出来成为一种叫做“书法作品”的东西时,它就是个艺术了。
好了关于电影是艺术还是技术这个问题至少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说服我自己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然后再看看那一场争论中的另一个焦点: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具有文学性,美术性,音乐性。
在那场争论中,焦点的焦点是电影究竟是否具有文学性。一方认为电影综合论是荒谬的,电影不具有文学性(美术性音乐性)。另一方则反对。
这3个性其实并不是绝对独立的。否定一个就等于否定所有,同样支持一个就等于支持所有。至少在我看来电影是具有文学性的。有人说那你倒是把“充满爱心的手”给我拍出来看看。电影具有文学性并不是说电影等于文学。就比如电影的台词如何设置,或者整个故事如何叙述,是顺叙是倒叙是插叙是随便乱叙~~~这些很明显都是属于文学范畴的问题。当然了运用到电影本身上面还要结合视觉听觉最后形成的效果来决定,不能完全抛弃画面声音纯粹地用文学创作的方法来进行实施。但绝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文学性。
再说一说绘画性。电影是个很特殊的东西,将一个三维的空间用二维德画面反映出来。于是有人说美术是个二维的东西,因此电影不具有美术性,不存在什么构图问题。
美术确实是一门平面的艺术,但是绘制出来的东西往往并不是二维。人像也好,景物也好,风景也好。这些其实都是三维的东西。绘图时光与影的运用都使得绘制的作品更有立体感。所以绘画和电影只是正好颠倒了一下。电影是将三维投射成为二维,而美术是用二维还原三维。其最终效果是一样的。所以电影当然存在美术性。当然需要对画面的构成进行研究。因为最终观众看到的是二维的画面。如何让三维的东西在投射成二维时更具有美感,我想这应该也是电影最基本的功课之一。就像塔科夫斯基电影画面的极端对称,包括画面的视觉焦点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都是绘图性范畴的问题。
至少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把我自己给说服了,电影具有文学性美术性音乐性,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电影是一门综合了文学性音乐性美术性还有其他更多性的独立的艺术。
④ 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因为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因此是一门综合艺术。
相关介绍:
电影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
(4)巴赞怎么论述电影是一门艺术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电影发明家们相继发明了能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诞生,就被企业家发展成为电影生意,被政治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成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成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电影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影
⑤ 巴赞的艺术评价
在一个电影俱乐部主持了一年工作之后,巴赞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怎样去做。1943年春,他写信告诉好友丹尼斯·布拉尼,他想把自己生活中的两大爱好——教学和电影结合起来。但是巴赞很清楚,必须找到把两者融为一体的方式,这使他最终走上了电影评论家的道路。不过,巴赞这样做不单纯是出于选择职业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对传播文化的全面考虑。他最早撰写的电影文章始见于1943年秋,这些被他称作“未成熟的”著述实际上为他日后的著作定下了基调。
在这些文章的最初几篇里,巴赞指出,自中世纪的神秘剧逐渐衰落和印刷术发明以来,在通俗艺术和视觉艺术中,电影的诞生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一些影片,如布莱松的《罪恶天使》、卡尔内的《夜间来客》和谷克多的《永桓的回归》,尽管受到纳粹的严格审查和管制,但是它们仍以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将电影推到了艺术的前列。巴赞说过,虽然时下流行的影片质量很低劣,但是人们不能仅仅以此为理由对电影作出这样的判断,即大量的仓促之作和劣质影片源源不断地通过放映机的片窗。其实,这从来都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结果之一,它与群众的盲目心理情绪相适应,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巴赞认为,要想创造一种真正的通俗艺术,必须将文化从少数精英的专制和垄断状态下解放出来。就电影面言,其途径就是在电影观众和电影创作者之间建立起反馈系统。电影评论家的工作宗旨不是创造观众(巴赞极为反感这种精英主义观念),而是确保优秀影片创造观众,同时观众又反过来要求创造更加丰富的影片。
巴赞继续说,由于电影观众的同质性极大地减弱了反馈过程,所以电影尤其需要专门的评论家。在戏剧中,有些观众喜欢光顾法兰西喜剧院,另一些则是木偶剧院的座上客。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音乐中,当然还有文学中。但是,就电影而言,在那些去看情感喜剧片的观众和去观看战争片的观众之间,并不存在着太大的区别。电影观众的同质姓,他们的通俗趣味和对明星的偶像崇拜,使他们甚至没有机会以口哨声或者掌声让人知道他们对影片的意见。他们只有全盘地“接受”电影的神秘炼丹术士们抛给他们的食粮。电影观众或满足或失望,但始终沉默不语,他们聚集在大街上等待着这样一个时刻的到来:他们懒得再次排队买票。巴赞运用了他的最辉煌和最常用的一个比喻,以对比戏剧观众和电影观众的相异之处:
“人们常常指责电影观众,说他们是个人主义的、随大溜的和被动的,与戏剧观众截然相反,因为戏剧观众是在演员的表演面前与之直接交流,他们为清澈晶莹、呈圆形射出、像波德莱尔的高雍诗句那样对称的舞台灯光所支配。而电影观众几乎仅仅看到由放映机片窗射出的、像流星或月光那样灵活的、非直接的和不易弯曲的光线,它带给观众的只是影子和转瞬即逝的幻象。”
巴赞在刚开始他的电影评论职业生涯时,就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致力于揭示电影手段的奥妙,并试图赋予观众以选择影片类型的能力。知识阶层对电影往住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认为电影的写实主义是粗浅的。巴赞却认为,正是因为电影的这种新的写实主义,观众才需要保护,电影才需要评论。作为电影评论家,若不懂得隐藏在这种写实主义背后的“手段”和伪装幻象的奥妙,这是令人惭愧的事情。巴赞试图继承罗杰·莱昂哈特的传统,建立一所“观众小学校”,希望观众能够意识到电影的照明、布景、蒙太奇、音乐、剧作、表演和场面调度。在巴赞看来,莱昂哈特做得还很不够。电影评论家不仅应当让观众意识到作为全部电影美学依据的电影技术手段,同时还应该重视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才产生了我们所认识的电影,而不是别的电影。
1944年,巴赞在准备论述第七艺术的非纯粹性。众所周知,默片时代的法国评论家(如德吕克、杜拉克、因斯和爱浦斯坦),曾经论及“纯电影”、“本质电影”或曰“交响乐式的电影”,而巴赞作为有声电影这种尚未完善的混合物的理论家,感到抽象地谈论电影为时尚早。诗歌之所以有自己独特的规则,音乐也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只不过是因为这些艺术形式在经历了若干世纪的发展演变之后,已相互有所区别,各自获得了独特的个性。电影的出现还不足一个世纪,电影美学还只不过是在借鉴其他艺术规则之后刚刚形成的不谐调的混合物,其最基本的形式,如情节剧、车站小说和歌舞杂耍场里的货色更是如此。巴赞认为,电影的真正原则与其说存在于美学方面,莫如说存在于下列诸方面:感知和叙事的心理学、情节剧和明星制的社会学,更存在于影片的资本投资和销售经济学方面。
1943年,巴赞意识到建立每周评论这一新型方式的重要性。与那些哗众取宠的影片评论不同,这种新型评论方式有助于分析影片的经验。巴赞对此充满自信,认为它能帮助电影从业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作品。巴赞也同样相信创办一种新型杂志的必要性,这种杂志完全发表关于电影的文章,持续不断、认真仔细地分析第七艺术。巴赞很快就成为这种新型的周报式的电影评论家,并于1951年创办了专门的杂志-《电影手册》。
巴赞最初发表文章时有一种急于求成的情绪。他曾经毫不犹豫地对丹尼斯·布托尼说:“我准备写一篇电影论文;写几本小册子,一本是关于电影史的,另一本是关于电影的技术技巧的,再有一本是关于电影美学的,还有一个书目概要。”1944年,巴赞高瞻远瞩地发现了一个新领域,这使他将所有竞争者甩在身后。他从不满足于发表一般见解和仅仅做一般的影片评论员,他决心成为—个全新型的、真正的电影评论家。
对巴赞来说,评论家的任务是异常明确的:从哲学、心理学等尽可能广泛的角度考察电影;从尽可能多的方面(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历史等)去理解电影;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评论家应拥有丰富而精确的语汇,并借以处理和转达精细的研究成果。早在1940年杜莎就注意到,巴赞在文章中使用的语汇有些不太自然,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寻找事物的哲理性,还常常为此感到自命不凡。然而,到了1944年,杜莎又很高兴地改变了原来对巴赞的评价。此时的巴赞已非常踏实地掌握了一套独持语汇,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风格,他确信这是一件异常有益的事情。他的表述已能驾御那些最复杂的哲学悖论和类比推理,他那具有直接隐喻风格的行文使他的表述熠熠生辉,同时又不露半点人为痕迹。
巴赞文体的这些长处,随着他对事物的哲学思考的深入,不断得到扎实的发展。这使他获得了以前从未感受过的对知识价值的深厚感情,并坚定了他成为一名学者的决心。这个时期他博览群书,几乎读遍了所有大思想家的著作,其中有三个人对他的研究课题和他的信仰的形成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三位思想家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前列的人物,是那些用思想的火花点燃了精神领域的斗争之火的人物:德日进,安德烈·马尔罗和让—保罗·萨特。
⑥ 如何理解电影是一门时空综合的艺术
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时空综合的艺术呢?
number 1 对于电影本生来说 它既可以是一部现成的流行小说 也可以是一场视觉盛宴 剧情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 好的电影剧情不仅能给观赏者带来愉悦还可以提高电影本身的价值 所以剧情变得尤为重要 而写剧情的人需要想象力 这也就是所谓的广义上的时空
number 2 对于观看者来说 观看一部电影 如果不将它与现实加以结合 或者 扩展自己的想象力 他是不可能把一部好作品看懂的 甚至不会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观看价值 比如看宫崎骏的电影 你需要挥洒想象力 回到最初的童真 如果你不能 这部电影对你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着就是所谓的时空综合 观看者对于这一点的把握尤为重要
⑦ 简述为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个人 并叙述具体功绩
1、埃米尔·雷诺
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1844年12月8日-1918年1月9日),19世纪的法国人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被誉为是“动画的鼻祖”。
他发明的光学影戏机奠定了动画的技术基础,是动画放映系统最早的雏形。1907年,他设计出三维效果的立体电影。1918年,雷诺在塞纳河畔伊夫里逝世。
2、路易斯·卢米埃尔
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出生于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制片人。
他为人类电影事业的进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和兄弟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摄影机,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开售票的第一场电影。
3、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
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生于1842年8月28日,1890年9月16日失踪,是一位法国发明家。
电影史学家将他视为真正的早期电影之父。他用单镜头摄影机在纸质胶片上拍摄了最早的运动影像。他是法国人,也在英国和美国工作。
(7)巴赞怎么论述电影是一门艺术扩展阅读
埃米尔·雷诺个人发明:1876年,雷诺决定为一个孩子制作一个光学玩具,在转盘活动影像镜(Phenakistiscope)和西洋镜(Zoetrope)的基础上,他设计了活动视镜,并于1877年12月21日申请了专利。该设计用12面镜子拼成圆鼓形,彩色的图片条装在其中。
当玩具旋转的时候,反射出每一幅图片,而不需要复杂的机械装置。图片条展现了清晰、明亮、不失真的动画效果,并且没有抖动。他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将活动视镜商业生产,在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引起轰动。
⑧ 简述电影艺术的特征
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将电影的诞生归于人类渴望通过影像获得永恒,并借此留住灵魂刹那间的光芒。就是说电影是要依赖科技的手段(摄影机、录音机)截取源于生活中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画面和声音,通过排列和组合(蒙太奇)产生新的信息给予观影人一种视听层面的情感暗示及经验判断,理性及逻辑疏导与接恰、从而产生一种美学意义的支持和享受。 电影既不是戏剧,也不是绘画,也不是文学,也不是音乐,它包含了这些艺术的共性,而同时又表现了它们全部的差异。它是直观的,运动的,逼真的。通过摄影机和录音机的记录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景、事、真实地再现出来,使观众消除了距离感,感觉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使人能获得现实中观察事物的实际感受。
⑨ 是谁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立场论述了电影是一门崭新的艺术
雨果•闵斯特堡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于1916年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是电影心理学的奠基之作,首次从电影心理学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