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看看有关孟良崮战役的电影,有谁知道哪里可以下载,谢谢大家了!!
电影选择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讲述了战争期间一名苏联狙击英雄瓦西里和一名德国狙击高手高宁少校之间的对峙决斗,并穿插描述了瓦西里和女战士塔尼娅、政治委员丹尼洛夫之间恋情纠葛。这部电影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场面制作、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可谓是二战电影的绝佳精品。
当我们这一代人出生时,二战已经离去快三十年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长期和平的时代。对我们来说,从小认识的战争,是和英雄的形象分不开的,是凯歌式的甜糖。不论从小时看过的诸如《南征北战》、《董存瑞》还是长大后看到的《孟良崮》、《挺进大别山》,都是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光辉形象,都是战斗中的欢歌笑语和轻而易举的胜利,看不出战争有多残酷,看不到英雄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眼里,战争是最有趣、最激动人心的游戏。
以前我也经常看到一些苏联拍的二战电影,例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等等,和中国的战争电影如出一辙,都是表现领袖的沉稳,战士的豪言壮语,最后是很轻松的胜利。极度美化的战争场景有时还令今天的年轻人后悔为什么不出生在那个英雄的年代!直到后来看过一些欧美表现战争的电影后,才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但《兵临城下》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战争和英雄的观念。
这是一部按西方人的眼光拍摄的社会主义国家战争电影。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敌视,西方导演对苏联战争期间的军民生活作了毫不客气的揭露,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英雄制造模式进行了嘲讽。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血腥和残酷,展现规模宏大的血腥战争场面。阴暗的天空下,伏尔加河岸边,浓浓的黑烟,河上漂浮的尸体,远处四处惊慌逃散的人群,天空中盘旋的德国轰炸机,苏联的运兵船,在惊恐中上岸直接冲上前线的年轻战士。这一切,将我们对战争的美好回忆一扫而光。
瓦西里来自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普通猎人家庭,长期狩猎生活练就一身好枪法。可随部队到达斯大林格勒后,却连一支枪也没有,赤手空拳上了战场。这些可怜的苏联士兵,年轻的脸宠上露出恐惧和悲伤,却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上战场当了德国兵的活靶子。瓦西里靠着机智和灵活在战场上活了下来,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中碰到了政治委员丹尼洛夫。在丹尼洛夫面前,他用一支捡来的枪连毙5敌,其中3名是德国军官,引起了丹尼洛夫的注意和赞赏。回来后,丹尼洛夫在新上司赫路晓夫面前推荐了瓦西里,并主张将瓦西里树为英雄典型,四处吹捧,以激励苏军的士气。这样,一个苏联英雄--神枪手瓦西里就诞生了!他狙击消灭德军士兵的数字直线上升,达到数百人。(其中很多是丹尼洛夫编的)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制造英雄模式!
瓦西里成为名人后,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压力,不得不整天面对生死的瞬间交替。可就在这时,德军为了压制苏军狙击手,派出了狙击学校校长---神枪手高宁少校,专门来斯大林格勒枪杀瓦西里!一场真正的对决开始了。苏联英雄的称号让瓦西里没有退路,他只有两种选择:胜利或死亡。
在一连串的较力中,瓦西里明显处于下风,英雄的称号让瓦西里无法施展和回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而在这时,他又碰到了漂亮的莫斯科大学女大学生---女战士塔妮亚,战争的血腥残酷让两颗年轻的心碰在一起。在极度恐惧的战场环境中,两人在宿营地睡眠的人群堆里偷偷拥吻做爱,用感情来缓解高度紧张的战争情绪。也许是这种感情,让瓦西里明白了生活的晗义,他不想再当英雄,不想再成为德军狙击手天天追杀的目标,他请求丹尼洛夫不要再宣传他,让他做一名普通的“战士”。至此为止,作为英雄的“瓦西里”已经死了,瓦西里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他以后和高宁少校间的决斗不再有政治意义,而只是西方骑士间的决斗。
看到此,身感同受,社会主义式的制造英雄模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英雄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人为的光环掩盖不住英雄内心的脆弱。
让.雅克.阿诺在这里抨击了苏联制造英雄的模式,揭露许多曾大肆宣传的英雄的真面目。但电影的目的并不如此。一个人为的英雄倒下了,可却让我感到了更多的英雄存在。瓦西里不是百战百胜的英雄,可他极其敏锐的反应力和预感力,极好的枪法和耐性,都证明了他是一个十分出色的狙击手。他的女友塔妮亚,一个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多次拒绝调到没有危险的苏军总部当翻译,而是坚决留在前线直接打击敌人,因为她对杀害她父母的德国法西斯充满仇恨,因为她的爱人瓦西里正在战场!政治委员丹尼洛夫,处心积虑想法激励苏军的士气,他用社会主义模式制造了英雄瓦西里,并时时维护瓦西里的安全。他也爱塔妮亚,多次保护塔妮亚,在塔妮亚受伤后,他以为塔妮亚已经死了,带着对法西斯的痛恨,决心为瓦西里和高宁的决斗划上句号,用自已做为靶子引高宁出来,壮烈战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丹尼洛夫是一名称职的政治委员和红军军官,他同样是一名苏联英雄。剧中的少年沙查,假装投降德军,多次在瓦西里和高宁少校之间穿插,为苏军提供情报,引诱高宁出来,为瓦西里消灭高宁创造条件,可最后却被高宁少校吊死。看到这里,我心里无比感动,沙查虽然没有象瓦西里那样被宣传歌颂,却是地地道道的苏联式“王二小”,是真正的苏联小英雄。
通过看《兵临城下》,使我重新认识了战争,更重新认识了英雄!也许西方导演在极力抨击苏式英雄的形象,可我们通过电影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无数英勇无畏的,真正的苏联英雄。瓦西里、塔妮亚、丹尼洛夫、沙查,每一个都代表了二战中浴血奋战的苏军军民的形象。就连看起来凶恶的苏军统帅赫路晓夫,他钢铁般的抗战意志和决心也令我肃然起敬!在德军的疯狂进攻面前,赫路晓夫说:我不要我的小伙子们被吓得屁滚尿流,我要他们鼓起勇气,一步也不后退!看到这里,和我们中国抗战时的将领相比,差距是多么大!日军进攻南京时,唐生智也是信誓旦旦,可一旦日军到了城下,一马当先向西逃跑!想想这就是原因,为什么一个民族强大一个民族衰弱的原因,那就是在生死面前作为民族精英们是如何选择的!
在《兵临城下》这部电影里,战争英雄的神话破灭了,可得到了更高水平的重生!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许多令人疑问的地方和不足。电影中渗透着西方导演攻击社会主义的许多意识。其中很多是真实的反映,如一些红军战士因为后退便被自已的督战队射杀。对白中攻击苏联肃反扩大化。我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贝利亚曾提出“红军战士不许后退”的格言被斯大林采用,确实有红军战士因为后退被枪毙的事例。但电影中确实有许多夸大之词,例如苏军士兵两人一支枪,赤手空拳上战场我就难以相信,要知道二战中苏军的火力是十分强的。
在狙击技术上,片中编排也有不当之处。瓦西里和高宁少校都是狙击高手,可片中最后结局高宁少校却是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自动现身让瓦西里射杀,这不是一个狙击高手所为,不合逻辑!!
电影并不一定就是史实的原样回顾,但通过电影可以再现历史的氛围,暇不掩瑜,《兵临城下》确是一部精品的二战片,值得一看!
Ⅱ 我父亲想看老电影(红日)
http://two.host520.com/ltxxlr.asp?ID=3912原 著:吴 强
编 剧:瞿白音
导 演:汤晓丹
主 演:张 伐 高 博 中叔皇
李 农 里 坡 杨在葆
Part1 http://www.megaupload.com/?d=37EU10HM
Part2 http://www.megaupload.com/?d=NM4QRIQ6
Part3 http://www.megaupload.com/?d=JL80VXNR
【影片简介】
《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1947年5月13日到16日三天的时间里,72万人在孟良崮决一死战。战胜的一方多年后树起了一座永久性纪念物,以铭记在战役中为了胜利不惜牺牲的人。战败的一方两年后败退台湾,之后建立军人祠,将战死的主将张灵甫敬为“烈士”第一人,以铭记杀身成仁的阵亡将士。
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却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
【战争背景】
时 间:1947年5月
地 点:山东战场
对 手:党国五大主力之首74师 vs 华东野战军
结 局:“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红日》的背景是六纵,司令王必成(江南王老虎),政委江渭清,副司令是赫赫有名的皮定均。
粟裕说,只有经过败仗考验的部队,才会成为真正的英雄部队。六纵就是这样的英雄部队。
在47年5月,毛泽东在陕北被胡宗南追得满山跑,林彪刚刚安定住松花江防线正在三下江南,华东被逼到山东腹地,刘邓要等到6月30日才开始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血战孟良崮在军史和军事史上的地位都是无以比拟的。 该战斗,六纵也是最出色的部队,终于报了“二战链水”惨败于74师的一箭之仇。
图:2003年7月,长影,崔永元和程前,
背景的院子就是正在被拆除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残垣断壁正好拍摄了轰炸后的场景。
《电影传奇红日之昔日燃烧的战场》:http://www.megaupload.com/?d=3LIPEIXR
【红日之红—曾经燃烧的战场】
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在战争结束10年后,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笔触写成宏篇巨著《红日》;以战争片闻名的大导演汤晓丹在饿肚子的1963年,拍成经典影片《红日》。
关于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成败却瞬间逆转;
关于一支王牌部队,74师拥有精良装备、倍数于我方的力量和传奇师长,却不可思议的溃败,更留下“张灵甫之死”的不解之谜;
关于一部经典影片的产生,编剧、导演、创作人员始终倍受煎熬;投资堪称天价,却饿晕了主要演员;
关于一部电影的命运,前后不过一年,赞誉和批判,翻云覆雨;它的主创人员们也经历了太多东西……《电影传奇》解密不为人知的历史传奇和电影故事
Ⅲ 怎样查找孟良崮战役的电影
红日
电影《红日》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之战”,这场闻名中外的惨烈战役对交战双方有着存亡绝续的意义。影片尽量客观地塑造了国共双方的各级将领达20多人,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人物众多,个个鲜活生动,是为经典。当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唱遍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片 名: 红日
主 演: 张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导 演: 汤晓丹 影片类型: 战争
地 区: 大陆 上映时间: 1963
语言说明: 国语
1946年冬,苏北连水城下,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讲述我军沈振新、丁元善部,顽强地抗击着气焰嚣张的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以后,为了配合整个战局需要,奉命主动北撤,广大官兵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再跟七十四师干”的杀敌决心,离开苏北根据地的故事。
······················
红日
故事片(黑白)。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1946年初冬,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发 动大规模进攻。人民解放军沈振新部 在苏北涟水城外,与蒋军“王牌”整 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 北撤山东。张灵甫气焰嚣张,与其他 师共二十万人,向山东临沂地区齐头 并进,盘踞济南的敌人也同时出动, 企图南、北夹击我军。我野战军司令 部决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 分迎战北面的敌人。于是展开了著名 的莱芜战役。沈振新军奉命拿下莱芜 城北的吐丝口镇,以截断敌人的退路 。而刘胜团被留下作为军的总预备队 ,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求战心切 ,情绪急躁。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 万敌人在我军的猛攻下,妄图向吐丝 口方向突围。沈振新当即命令刘胜率 部投入战斗。刘胜用一支突击力量越 过前沿,直插敌人的师部,获得全胜 。胜利鼓舞着全军,然而石东根却有 些忘乎所以,军长对他进行了严肃的 批评。蒋军以张灵甫为先锋,又向我 蒙阴、坦埠进攻,妄图聚歼我主力于 沂蒙山区。为了分散和牵制敌人,沈 振新部从沂蒙山西侧,插到敌后鲁南 一带。敌七十四师进攻坦埠失利,向 南溃退。沈振新部星夜飞兵抢占垛庄 ,切断敌人退路,将七十四师紧紧包 围在孟良崮山上。张灵甫想以声东击 西的诡计突出重围,但在我军凌厉的 攻势下,阴谋未能得逞。战斗中,团 长刘胜不幸牺牲。在攻占孟良崮顶峰 时,石东根连的战士搭了人梯攀上悬 崖绝壁,直捣张灵甫指挥部石洞。张 灵甫负隅顽抗,被我击毙。我各路大 军在孟良崮胜利会师。 编剧:瞿白音(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 改编) 导演: 汤晓丹 摄影: 马林发 美术: 葛师承 作曲: 吕其明、萧珩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张 伐 沈振新 杨在葆 石东根 里 坡 刘 胜 舒 适 张灵甫
Ⅳ 跪求[凤凰大视野20120521]巅峰对决——血战孟良崮(一)种子下载,跪谢
[凤凰大视野20120521]巅峰对决——血战孟良崮(一)种子下载地址:
Ⅳ 大决战怎么没有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在大决战之前,大决战在后。蒋介石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一个是陕北的延安,一个是山东。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山东,国民党中“王牌”中的王牌74师三万余人被陈粟部队全歼,74师师长张灵甫开枪自尽。大决战发生在一年后的事。
《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分为《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三部六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和《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分别于1991年上映,《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于1992年上映。
三部电影以宏伟逼真的气势再现了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伟大战役。
《大决战》三部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在电影、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电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
电影没有将众多历史伟人肖像化,而是把他们塑造的丰富立体,让观众看到了伟人真实生活的一面,全片涉及人物过百,动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更是不计其数,是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