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喜马拉雅这部电影的演员是那个国家的
演员全是当地藏民哦
本片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监制的以描述自然景象的《天、地、人三部曲》之一,制作班底是《点虫虫》的原班人马,但耗资更为庞大,由几个国家的优秀人员组成摄制组,深入到海拔极高的喜马拉雅山,忍受高达65度的日夜温差,并历经无数艰难困苦拍摄而成,所有演员都是当地藏族居民。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另外满意望采纳哦
㈡ 喜马拉雅王子的影片文化
所谓传奇,字面理解传世神奇!之所以传世,概源于这传奇的主人公常常和我们这些凡尘之人有同样的凡体或俗念,多少各异罢了,基于此人们才有了将之传于现世或者传承后世的热情和动机。而其之神奇,却时刻提醒我们这些冥冥众生,世上有着甚多旷世奇闻,或惊或险、或爱或恨、或恩或仇、或感动天地或泣涕鬼神,其中别样滋味远非我等所能体会。电影《喜马拉雅王子》无疑正是这样一部传世巨作。导演把世人皆知的戏剧经典,放在喜马拉雅演绎,可谓是用心良苦。 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宗教、民族、风俗和人情,雪域高原的一切都象喜马拉雅山一样让人琢磨不透,却又时时散发无尽的魅力,吸引你情不自禁地想要去走近她,了解她。影片中的拉摩洛丹王子在自己的神秘身世面前,迷茫、困顿、忧郁、彷徨,观众意欲探究他生世秘密的迫切程度丝毫不亚于对他所处神秘高原的好奇。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影片伊始,观众在惊叹目光所及的雪域美景时,就不自觉地被带入到寻求王子神秘生世之路了。
西藏之神秘,一方面是由于地域特点所形成的天堑阻隔,使在雪域生活的藏民和平原的人们长期联络稀疏,没有机会交流相处,从而形成了彼此间的陌生感,甚至是敬畏感和距离感。
胡雪桦导演的《喜马拉雅王子》虽没有明确的介绍藏文化主旨,却也在拨去藏域神秘面纱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另一方面,由于藏土之地,全民信奉宗教,而藏传佛教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也使藏域更多了些与他地不同的异域风俗。 关于藏传佛教是如何传入西藏的,历史上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大约在公元5世纪,一天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聂赞在雍布拉康屋顶上休息,忽然天上掉下来几件佛教宝物,国王不懂它们的用途,只听见空中有声音说,在你五代以后将有一个懂得这些东西的赞普(吐蕃王朝的国王)出现。
当然天上掉宝物只是神话。藏文史籍说,这些东西是印度人带来的,当时西藏人不知其涵义,印度人只好将它们藏起来,自己回印度了。不过,佛教确实是在7世纪吐蕃王朝著名国王松赞乾布时开始传入西藏的。为了加强藏族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松赞乾布积极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
松赞乾布去世后,西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才又大力发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赞向唐朝请婚,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后,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迁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随行僧人管理寺庙,主持宗教活动。金城公主还成功地劝说王室接纳从西域逃出的僧人,为他们修建了7座寺庙。这些措施促进了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引起本教大臣的不满。他们极力压制佛教,直到赤德祖赞的儿子赤松德赞掌权后,佛教发展趋势才得到改善。
影片《喜马拉雅王子》的历史定位在唐朝之前,显然此时的雪域高原还没有能一统藏域的宗教和信仰。所以尽管在片中我们看到了狼婆、祭祀、鬼面具人等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出场,也是导演为了强化影片的特色而刻意安排。在宗教角度上并没有严格的参照意义。 《喜玛拉雅王子》中一些生活细节的设计也尽可能的和藏民习俗有所契合。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比如在饮食和饮酒方面,藏民族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酒宴场面,无论是座次排位还是饮宴礼节,无处不体现主客仪礼、老幼尊卑等,既和睦融融又王臣有序。
事实上,藏民族的风俗远比影片表现的更加复杂和丰富。比如饮茶。主人待客以香茶,客人一般要饮三碗。只喝一碗是不够吉利的,藏谚道:“一碗成仇!”同时喝茶时不能发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饮酒的习惯就更加讲究些。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当主人将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
饮酒是藏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环,既有饮食享乐,更有礼仪尊卑之礼。电影后部分,拉摩洛丹与雷桑尔角斗一场戏。尽管两人复仇之心难以释怀,却也要坚持在决斗后共饮美酒,真不失雪域英雄的铮铮气概。 在现实的藏域,丧葬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为主。普通人多采用天葬。死者的尸体在经过僧人念经超度后,被天葬师将其躯体肢解并一一喂食为野生鹫鹰。鹫食尸骨越乾净,表明逝者生前没有罪孽,灵魂可以升入天界。天,在藏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用幻想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摆脱现实的烦恼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影片选择了更适于银幕表现的水葬作为为美丽恋人的送别仪式,兼顾了西藏民族民俗,也较能为普通观众的视觉习惯所接受。《喜玛拉雅王子》对藏民俗表现的另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就是王子恋人奥萨鲁央的葬礼。在静谧而迷幻的仙女湖上,奥萨鲁央的圣洁躯体随波缓流,回归自然。这在藏族的丧葬风俗中称为:水葬。 再来说说影片中的舞蹈。藏民族是个多才多艺的民族。人们常说:能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唱歌。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舞蹈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舞韵、优美的唱腔、古朴的服饰、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剧情,使得藏舞成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特色艺术。藏舞的类别也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色古香,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影片《喜马拉雅王子》编舞是有着芭蕾公主之称的中央芭蕾舞团的首席独舞演员侯宏澜。她曾获卢森堡第四届国际芭蕾舞大赛女子金奖,主演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海盗》,并在《天鹅湖》、《堂·吉诃德》、《睡美人》、《舞姬》、《吉赛尔》、《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在进行过十多年专业芭蕾舞训练后,舞蹈已经融入侯宏澜的血液和生活,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电影制作中担当编舞,对于侯宏澜而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她看来,编舞是影视剧舞蹈创作的最关键者。她的创作要最直接体现导演和编剧的意图,透过舞者的灵动跳跃,舞蹈要突出影片的灵魂,直抒影片情愫。 首饰的概念在汉文化中一般是作为人体和服装的“点缀”,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四字更为贴切。各类首饰与其挂件遍布全身。
头上佩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及各类耳环等;胸前戴的项琏、珠饰、托架(远古金属圣物)、嘎乌等各类护身饰件;腰上系的图纹腰带、金属腰带、悬挂的火镰、腰包、奶勾、藏刀、海贝、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件;手上戴的各类戒指手镯;背后披挂的氆氇五彩饰带,以及各类金银珠宝。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
㈢ 一个电影 看过的告诉我名字
影片的名字是《喜马拉雅》
导演:
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简介:
出生于1941年7月13日,於1957年从影,之后成为欧洲著名的男演员。1966年,他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员。1968年制片著名的《Z》,此片在 1969年荣获OSCAR最佳外语片奖。1975年,他制作的《SECTION SPECIALE》(《特殊地带》)荣获法国影院大奖,同年他出品了《LA VICTOIRE EN CHANTANT》(《胜利欢歌》)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从1988年开始,他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并出品了《LE PEUPLE SINGE》(《猴族》)。1990年,JACQUES PERRIN出品了《HORSLA VIE》(《生活之外》)这是一部根据一位记者人质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作品,他以此获得了1991年戛纳评委奖。
在1994年到1995年间,他开始了《微观世界》的制作,1998年9月,他开始了《喜玛拉雅》的制作,此片在1999年12月份出品,获得两项恺撒奖和众多的国际奖项,并在 2000年获奥斯卡提名。从1998 年7月到2001年9月,JACQUES PERRIN开始导演和制作《迁徙的鸟》,该片公映后获得巨大成功。
天地人三部曲(雅克贝汉作品)
『天·地·人』三部曲——《点虫虫》、《喜玛拉雅》和《迁徙的鸟》由纵横欧洲影坛数十年的法国著名实力派电影人雅克·贝汉监制出品,他本人还兼任《迁徙的鸟》的导演。
作品以诗意的镜头,出神入化的电影技艺和美妙乐韵,提炼出生物与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瑰丽美感,洋溢着浓郁的自然主义气息和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可谓人类的心灵净化剂,堪称不朽的自然史诗巨作,超凡入圣。三部曲饱含励志温情的正面意识,体现了欧洲和法兰西民族的深厚文化底韵,亦不失法国人天生的浪漫情怀和高雅气质,制作上更尽显出法国人对于艺术的完美追求和无以复加的精益求精。
另外,『天·地·人』三部曲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影片独特的主题和优美壮丽的画面、出神入化的摄影之外,音乐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法国著名的年轻音乐人布鲁诺·古莱(Bruno Coulais)全程主理和创作了『天·地·人』三部曲的音乐,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微观世界》/《点虫虫》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1996)
通过视角的转换,本片给你展示了另一个世界。如果你知道一个美女的脸被扩大很多倍就会成为崎岖的山岭。
如果你知道一只蚂蚁的腿被放大很多倍就会成为擎天的立柱!难道你不想惊叹这种神奇吗?如果你还不知道,难道你不想知道吗?到一个未知“星球"的一次探险旅行。田野、池塘里的昆虫、微生物不再平凡微小的不足挂齿,精妙的自然奇观让人瞠目结舌。浓密壮观的丛林不过是一束草叶,小小露珠现在比篮球还要大。在一个普通牧场度过的一天变得如此惊心动魄,在这里,轻柔的毛毛细雨象暴雨台风,嫩草叶也变得巨大无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您将为您所看到的惊叹不已。
本片耗资巨大,历时4年,完成了无数令人无法想象的拍摄,在业界绝无仅有!
1996年获戛纳专题片大奖,法国上映期间,1600万人为一饱眼福而走进电影院,使该纪录片创下票房奇迹。
所获奖项:
1996年第四十九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高等技术委员会大奖。
1996年度法国音乐奖(VICTOIRE DE LA MUSIQUE)最佳电影音乐奖。
1996年比利时佛兰德斯国际电影节Georges Delerue奖(最佳音乐奖)。
1997 年第二十二届法国电影“恺撒奖"的5个项奖:最佳摄影(Thierry Machado、Hugues Ryffel及本片的两位导演兼摄影师克劳德·努利德山和玛丽亚·贝兰奴)、最佳音响、最佳剪接、最佳电影配乐(布鲁诺·古莱 Bruno Coulais)和最佳制片人(雅克·贝汉 Jacques Perrin)。
★《喜马拉雅》Himalaya, l\"enfance d\"un chef(1999)
这是一个气荡回肠的传奇。
在新老领袖的交替中,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展现生命,价值和精神。喜马拉雅的西北部有一个海拔五千多米的小山村。村里的老首领丹雷(TINLE)的儿子刚刚在和KARMA去取盐路上因事故而死,丹雷认为是卡玛(KARMA)想夺头领之位而有意让儿子死的。卡玛是位年轻的头人,他不顾及传统,提前于老人们占卜的日子领着年轻人上路了。丹雷招回了在寺院的二儿子诺尔布(NORBOU),带领孙子和其他老随从按占卜的日子上路,经过千辛万苦,赶上了卡玛的队伍,又经过烧盐占卜,预测到了风暴,领着队伍上了路,他死在了路上,临死前把领袖的位置让给了卡玛。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影片,丹雷是一个老牛仔,一个坚强的斗士;卡玛是个反传统的新型领袖;诺尔布是个喇嘛,一个画家,虔诚于宗教,醉心于艺术。他们就生活在世界的屋脊,最与世隔绝的地方,喜马拉雅最深处。性格的差异,老人的神秘死亡,人类极限的考验,影片用真实自然的笔触,把一个神秘遥远的世界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感动,感动这自然的凄美,感动这人格的伟大,感动这灵魂的震颤……
在本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有淳朴的山民扮演,JACQUES PERRIN化腐朽为神奇,把普通的山民造就成具有绝佳演技的演员,或者说他们不是在演戏,他们就是在用生命和身心在真实地生活!
所获奖项:
1999年比利时佛兰德斯国际电影节:金靴刺大奖(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公众奖(获奖者为本片配乐师布鲁诺·古莱)、特别关注奖(布鲁诺·古莱因本片优秀卓越的电影音乐而获颁此奖)。
2000年第二十五届法国电影“恺撒奖"的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配乐奖2项奖。
2000年堪培拉国际电影节大奖 - 观众奖。
2000年西班牙Huelva拉丁美洲电影节的Vision Europa奖
★《迁徙的鸟》Le Peuple Migrateur(《鸟与梦飞行》,2001)
《迁徙的鸟》是一部表现自然的电影。在95分钟的时长里,影片描写了各种候鸟为了生存而艰难迁徙的历程.从寒冷的南极到炎热的沙漠,从深邃的低谷到万米的高空,本片详实地记录了各种鸟儿在为梦想的天堂而迁徙的过程中,面对各种艰难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情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神奇的世界——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来自自然的感觉。它美仑美奂的画面、细腻生动的音乐和错落有致的声效,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灵震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想象。本片集中体现了世界顶级纪录片“获取真实"的水准——该片共有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这部电影甫一出世,短短三个星期就有250多万法国人走进影院,随后在欧洲、美国和日本风靡一时。
所获奖项:
2002年第二十七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剪接奖。
2003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摄影奖。
2003年美国电影音响剪辑师协会金磁带奖 – 最佳外国影片音响剪辑。
2003年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纪录片长片类)提名。
㈣ 电影 《喜马拉雅》 拍摄地点
剧组曾在尼泊尔驻扎将近一个月取景拍摄。陌生的环境和高山反应让演员和工作人员们都吃了不少苦,好在并没有出现大型事故安全回国。之后在江原道横城继续拍摄,但因为去年冬天气温反常,江原道几乎没怎么下雪,拍出来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也可以用CG出力,但还是希望能有更真实的画面。导演和制片方也说服了CJ投资方面,最终得以前往法国勃朗峰取景,虽然超出了预算,但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希望打造成韩国登山题材影片的新里程碑。勃朗峰海拔超过4000米,剧组们有了之前在尼泊尔的经验,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顺利完成了拍摄。
《喜马拉雅》改编自2005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为寻找遇难队友朴武宅(郑宇 饰)遗体,登山家严弘吉(黄政民 饰)组织远征队再度攀登珠穆朗玛,并在白雪之巅为遇难队友举行葬礼的感人故事。郑有美饰演朴武宅的妻子崔秀英,柳善饰演严弘吉的妻子崔善浩。赵成夏饰演远征队长,罗美兰饰演登山队中唯一的女队员赵明爱,金仁权饰演朴武宅的大学同学也是好朋友朴正福。金元海饰演朴武宅的前辈金武荣。严弘吉远征队时期的元老队员张哲九和全培秀则分别由李海英和全培秀饰演。《海贼》导演李石勋执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