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 美国电影《毕业生》1967年
简介:
美国电影《毕业生》1967年:《毕业生》根据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达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罗夫特等主演。该片于1967年12月2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通过描写大学毕业生本恩的爱情经历,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以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1968年该片获得了第25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第40届奥斯卡奖。
鉴赏:
《毕业生》就是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它具有新好莱坞的许多特点。
首先,《毕业生》的男主角本杰明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他的身高才1.63米,而且与当时好莱坞中的众多俊男相比,只能说是相貌平平了。其次,这部影片是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在这部电影中,世界不再是一片歌舞升平。它反映出了美国60年代刚走上社会青年人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助。片中的主角班杰明是一个毕业生,根本就没有工作。毕业后很迷茫,整天无所事事。
片中有好多场景令人记忆特别深刻。其中一段场景是潜水,很滑稽。笑过之后,却又觉得这个场景别有深意。在班杰明的生日宴会上,身穿潜水服的班从屋里缓慢的走出,很慢,一步一步的在走。他走的很沉重,很压抑,而外界却只有亲朋好友的喧哗声。令人费解,生日怎么会穿成这样?哗众取宠吗?影片在这里用了一个长镜头,并把视角转换到班杰明的眼中,让人觉得是自己在那套厚重的潜水服中。透过厚厚的潜水服,所有的喧嚣都是空洞的,班戚戚然地沉在水底,只能听见他自己的呼吸声,还有那咕噜咕噜的一串串泡泡。迷茫麻木的内心使得所有人的脸都是扭曲的,静止的。这里导演运用第一人称视角让人体会到了班的彷徨无助与逆来顺受。
还有一段场景是结尾,在他们大闹婚礼疯狂逃跑的过程中,阻止人们追出来的,居然是那圣洁的象征——十字架,让人觉得很怪异。班杰明和伊莲最后一起跑上了公车,坐在最后一排,但他们俩中间却隔着一大段距离,并没有很亲密,都默默的看着前方,互不说话,甚至连对方也不瞧一眼,让人怀疑,他们真的相爱?他现实是逃避不了的,始终都要面对的,班杰明对未来的迷茫仍将继续。
㈡ 电影《毕业生》经典在哪里
经典在毕业之后的迷惘
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映了美国那一代人的心里状态。
最后两个人逃婚,逃上公交后,由激动转向平息,你可以看到他们脸上表情的变化,内心的空洞和恐慌,他们不知道公车会开到哪里,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还有贾斯汀霍夫曼。。。挺好的演员
㈢ 美国喜剧电影《毕业生》,是爱情与青春的翻滚还是盲目
美国喜剧电影《毕业生》,是爱情与青春的翻滚还是盲目的征服欲?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青春物语。当他“少年维特式”地烦恼未来时,成人世界的情欲轻易就把他俘获。他努力想逃脱“又一个这种人”的窠臼,爱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当舍弃他的小红车,抢到了新娘,经历了人生罕有的刺激与浪漫,但喜悦迅速消散,只剩失落与尴尬。他知道某种循环已经开始了。世影史:影片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它以一鸣惊人的姿势出现,成为“新好莱坞电影”里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本片的基调是喜剧的,但是主题却是沉重且严肃的,正是在这种“严肃的搞笑”下,影片体现了一种辛辣的讽刺感,让这种讽刺力度得到了增加。讲述毕业生的迷茫、困惑、忧虑与叛逆,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迈克·尼克尔斯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构图摄影剪辑精致而绝美,经典镜头一箩筐,几处转场和大跨度推拉极具戏剧性,对景深的运用更是教科书级别。达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锋芒。画龙点睛的结尾引人深思。两首主题歌宛如天籁。《毕业生》是一部推出于1967年的美国电影,获得第4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美国电影协会曾在1998年时评选百年百大最佳美国电影,其中《毕业生》排名第七名。2007年时,美国电影协会对上述名单进行修订,《毕业生》虽然从前十名中掉出去,但仍高居第十七名,可见这部电影在美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毕业生》的导演迈克-尼克尔斯是从舞台剧起家,他的获奖历史里头囊括了奥斯卡奖、艾美奖、东尼奖和格莱美奖。除了《毕业生》外,迈克-尼克尔斯还执导过《灵欲春宵》、《上班女郎》、《偷心》等较为出名的电影作品,总体风格比较偏向商业电影,但在通俗流行之中,又偏好较为辛辣讽刺的议题和手法。《毕业生》是著名美国男演员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之作。从类型上来说,这是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若纯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毕业生》不论是在议题上还是手法上,都稍显有点陈旧过时。然而,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在经过四十多年之后,还能成为美国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作品,必然有它出众引人的地方,它必然捕捉到某种时代的脉动,记录下某个群体的岁月记忆。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恩(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对前途十分茫然,偏偏在这时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安妮班克罗夫特 Anne Bancroft 饰 )。虽然不再年轻,但鲁滨逊太太却一再勾引本恩,二人发生了关系。他们在约会过程中,本恩遇上了太太的女儿伊莱恩(凯瑟琳罗斯Katharine Ross 饰 ),被她的纯真青春深深吸引。本恩吐露了爱意,与伊莱恩开始了正常的恋爱关系,却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剧烈反对。母亲的震怒使伊莱恩觉察到了一些内情。伊莱恩非常伤心,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本恩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澜。
㈣ 电影《毕业生》的详细简介
本片的音乐很有时代特色,在渲染气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本片配乐由戴夫·格鲁辛(Dave Grusin)与保罗·西蒙 (Paul Simon)合作编写,前者负责音乐部份,后者则负责片中多首插曲,包括脍炙人口的“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orough Fair”、“Mrs. Robinson”等,当年都是令人朗朗上口的畅销曲。格鲁辛是著名爵士乐钢琴手,但配乐风格颇为多样化,本片偏向清新的民谣风,颇能反映入世未深的大学生心境。西蒙则是著名民谣二重唱“Simon And Garfunkel”的作曲主将,历年参与电影配乐的作品只有5部,《成名之路》(Almost Famous)是最新作品。
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剧情介绍
本的父母忙着筹备庆祝他毕业的家庭晚会,但本却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来客中
《毕业生》剧照(20张)的鲁宾逊太太对这个小伙子很感兴趣,不断挑逗本,但被拒绝。可是日子如此无聊,不久后他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幽会,同时他也爱上了她的女儿伊莱恩。鲁宾逊太太知道真相后坚决反对,因为本和伊莱恩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并想尽办法拆散两人的交往。本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并坦承了自己的堕落,只是没说出那个夫人的名字。伊莱恩原谅了他,但鲁宾逊太太的震怒使伊莱恩猜到了一切。她伤心地决定与别人结婚。本得知这一消息,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他要尽最后力量挽回爱人的心……声
㈤ 《毕业生》这部电影几个经典镜头分析
《毕业生》影片分析 一、故事与主题 故事简介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恩对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里的一次派对上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虽然鲁滨逊太太不再年轻但她却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内心慌乱摇摆不定最终二人在一家酒店里发生了关系。没过多久鲁滨逊太太的女儿伊莱恩从伯克利回来鲁滨逊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与伊莱恩约会见面。鲁滨逊太太却一再让本恩保证不会和自己的女儿约会。但本恩迫于父母的压力还是来到鲁滨逊太太家里邀请伊莱恩。本恩被她的纯真青春深深吸引并向她吐露了爱意。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莱恩出去吃饭的时候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反对和威胁。最终伊莱恩知道了内情。伊莱恩非常伤心回到伯克利。几番波折后伊莱恩迫于父母的压力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本恩知道后奋不顾身地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澜夺回自己的爱人。 故事主题表意上是通过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本恩在这个人生过渡期的一段成长经历来表现本恩这个青年人在成长时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对情欲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深层上是充分展现了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就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叛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与焦灼、对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认同以及这种挣扎的盲目与徒劳。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值传统家庭、道德准则、价值观处于分裂、崩溃、调整的动荡时期。将美国当时时代的新变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体验融为一体投射到影片中来。 同时影片主要以成长和叛逆为叙事母题大胆体现了对性禁忌和传统道德观的突破。 从《毕业生》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敢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形象。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与紊乱是正常的即使一开始选择错误走错了道路只要我们拿出勇气足够坚定的坚持自己内心正确的想法及时改正也为时不晚。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二、结构与段落 总的说来《毕业生》这部影片是单线型结构。主要围绕本恩这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男孩展开进行叙事的。本恩作为影片的中心人物按照他的生活时间为叙述脉络、影片的时间延伸顺序展现了本恩从毕业回家以后的种种事情。 但从影片故事结构又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是本恩与鲁滨逊太太的情感纠葛。第二部分则是本恩与伊莱恩之间的爱情故事。 总体说来这部剧依然属于“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剧作结构。在剧作安排上并没有十分新颖和出彩的地方。但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还是值得借鉴的。 三、场面与场景 本片的场景多在室内。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主要在宾馆、本恩家、以及鲁滨逊太太家。以内景为主辅之以外景。 本恩的房间以白色调为主体现了主人公受父母传统教育深刻影响的影响为人较为严谨、腼腆、乖乖孩的形象。而鲁滨逊太太的家显得灯光较暗没有明亮的光源体现了鲁滨逊太太成熟具有挑逗的性感形象。而且也为他们俩发展暧昧关系提供了环境。而宾馆的狭小、昏暗则体现了他们俩之间暧昧的、禁忌的关系。而在表现本恩和伊莱恩的发展时导演多用外景和明亮的背景体现了2个青年人阳光、活力。也体现了他们两之间爱情的美好相比本恩与鲁滨逊太太的关系来说显得光明和正常符合道德准则。本片的场景为该片的叙事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也体现了各个人物的性格。做的恰到好处有渲染和铺垫的效果。
四、人物的出场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以一个长镜头交待给观众一个满脸茫然的主人公本大学毕业坐飞机回洛杉矶在机舱里他一脸的迷茫神态回到家里仍萎靡不振在社交场合面对众人的溢美之辞更感到虚妄于是逃回卧室。这便是本毕业后走向生活时的失落心态。 而另一个主演鲁滨逊太太的出场从本恩逃离派对躲在自己房间开始。在本恩眼神迷茫的看着自己房间里的鱼缸时鲁滨逊太太突然破门而入不请自来而且神情泰然自若一切显得自然悠闲并主动与本恩交谈连坐姿都颇具几分挑逗。为观众理解鲁滨逊太太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后来他们俩之间发生关系做铺垫。 伊莱恩的出场则充分展现了她的端庄典雅和青春、纯洁。伊莱恩在本恩到她家姐她出去约会时由父亲带到本恩面前。一副腼腆、纯真、美好的模样衣着得体秀发飘飘与鲁滨逊太太成熟性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来本恩发现伊莱恩的美好爱上伊莱恩做了铺垫。 五、剪辑与节奏 该片剪辑流畅节奏跌宕起伏有起有落。其中展现本恩受到鲁滨逊太太的诱惑热欲难耐而又极端苦闷时候的那段剪辑手法颇受好评是本片的亮点。那段采用现代的幻觉、想想、错觉和现实的交错以及及时空跳接的手段极其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欲望、悔恨、茫然等错综复杂的心理。从而揭示出一个初入世事的纯洁青年矛盾惶悚的内心世界为后来她的自救行为埋下伏笔。各种景别的合理变换、特写的切入以及运动镜头的表现、还有空镜头的切入造成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效果体现了主人公内心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欲望涌动的心理。 本片节奏总的来说是不紧不慢的。但是在某些重点情节时影片节奏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着。比如本恩去寻找伊莱恩结婚的地点阻止她结婚时那段不断加紧的节奏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技术方面这部电影的剪辑手法在当时颇为前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现本杰明与罗宾森太太偷情生活的这一段。场景在家中、游泳池和旅馆三个空间中转换将他 的不同行为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比如本杰明原本在水中他向气垫上一扑紧接着镜头就剪辑成他扑到了罗宾森太太身上。这样的剪辑非常的自然流畅表现出本 杰明沉湎于“水”与“性”的世界中为我们展现出他空虚的精神世界。 六、特殊气氛的营造 本恩第一次和鲁滨逊太太到宾馆开房。两人在宾馆房间里本恩十分焦虑不安紧张而鲁滨逊太太十分镇定十分坦然两人完全不同的心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导演运用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场景的布置、现场灯光的明暗变化来体现。 本恩被迫在游泳池里潜水那段。 七、细节的处理 细节伊莱恩的婚礼已经宣告成功本恩依然冲下台阶用教堂里的十字架做武器挡开婚礼上的人们。人们害怕亵渎这一神圣的器物而不敢靠近。最后他用十字架把参加婚礼的人锁在了教堂并和伊莱恩一起逃跑。 这个场面是对那个麻木的成人所统治的社会里已经形成的传统法律、道德、宗教观念的正面挑战。 细节画面胯下借位拍本恩 八、光影和造型 宾馆里灯光的亮暗交错。 胯下借位的造型前景是罗宾森太太穿着丝袜的大腿后景是目不转睛盯着她的本杰明很显然这预示着本杰明要陷入她的情色陷阱了。镜头造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暧昧和挑逗。这个镜头也成为了电影的海报.
㈥ 请介绍一下美国电影《毕业生》的内容
影片简介:
年轻的本恩刚从大学毕业,虽然他的父母正忙着筹备一场热闹的家庭晚会来为他庆祝,但本恩自己却对未来生活感到十分茫然。
在他的毕业晚会上,来客中的鲁宾逊太太对这个小伙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让本恩开车送她回家。在这位风流夫人的不断挑逗下,加上日子过得越来越无聊,本恩不久后便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的约会,也因此邂逅了太太的漂亮女儿伊莱恩。伊莱恩的纯洁善良使本恩怦然心动并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虽然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自己从前的荒唐行为也得到了伊莱恩的原谅。但两人的感情很快遭到鲁宾逊太太极力反对,而伊莱恩最终也猜到了自己母亲与本恩的特殊关系。
伤心之余她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孩仓促结婚。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他的努力,能否阻止这场没有幸福的婚礼?而他们能否突破世俗的重重阻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呢?
㈦ 电影《毕业生》的详细简介
作为一部上映于1967年的爱情电影,在今天还能打动第一次看到它的观众,《毕业生》的确有它的过人之处。也许在中国,人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它的电影配乐,简单说就是那首实在太出名的《斯卡布罗集市》,甚至前几年还有人在网络上写出歌词的“诗经体”。其实虽然西蒙&加芬克的配乐的确为本片增色不少,但我第一次看时,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动听的音乐,而是扑面而来的逆反之风。
“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校园里待了十几年,一朝赢得解放、卷铺盖走人,到底是迅速在社会上尽得风流还是深陷泥潭,往往取决于他们所做的一两件关键事。在这种人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毕业生的奇怪心态也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不扯远,单说爱情,刚毕业的学生仔自然而然要面对一堆声色犬马的诱惑,以及再也无所顾忌的轻松心态,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性上,像本·布拉多克这样的“愣头青”自然会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那些学生时代拴住男人脐下三寸的所谓伦理、道德,因为再无规矩和舆论的束缚而显得形同虚设。罗宾逊夫人的性感躯体其实只是诱因,根本的动力还在于刚从男孩自己的一颗祸心。可是电影毕竟是电影,本偷情的结果与现实中的大多数样本比起来实属倒霉透顶,偏偏就偷到了自己喜欢女生的妈妈身上,以至于被“老女人”算计而鸡飞蛋打、身败名裂,唉,男人啊,一旦解开裤带,等着他们的永远都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不过《毕业生》毕竟还是一部好莱坞喜剧,尼科尔斯也没有兴趣严肃地讨论乱伦+婚外情这种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在影片的尾声看到了“超现实”也是必然的一幕,执着的本终于打动了深爱的女孩艾琳,从婚礼上把她硬生生撬走,留下的是一群被锁在教堂的亲朋好友,带走的则是一个在公路上狂奔的落跑新娘。
尽管结局显得有些矫饰的成分,但仍然不能影响本片在几十年后仍为人津津乐道。相比之下,自然影片的前半部分更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罗宾逊夫人用美腿丝袜诱惑小本同学的那一幕,更是成为了影史经典。再加上西蒙&加芬克绝对高附加值的配乐,本片在家庭娱乐市场上一直潜力巨大、广受追捧的节目。
然而在DVD时代,本片迈向电影收藏者碟架的路却一点都不顺当。先前本人已经撰文介绍过此片DVD的发行状况,总的来说,就是二区强于一区,不仅是因为一区的正片视频长期一直不可变,也因为二区(法国Studio Canal公司)提供了有质量的花絮内容。不过这一切在本周成为了历史,福克斯接过米高梅公司片库的代理权之后,在一区发行了本片的四十周年纪念版DVD,与Studio Canal合作修复的画面焕然一新(Studio Canal早先在法国发行了此片的HD DVD),首次成为可变宽银幕,音轨上除了添加一条DTS以外,还有两条评论音轨可供选择。此外花絮方面也多有补充,最终让本片在DVD时代终于有了一个免洗的终极版本。
一区新版的正片画面修复得很棒,与一区老版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不仅修复了一区不可变老版画面色彩的失真和串色,还有效消除了胶片划痕和灰尘。而与PAL制的二区相比较,则在色调上更暗,特别是黑暗场景下,二区的偏红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