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恐怖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创始人又是谁
简单扯扯美国恐怖片的历史发展
恐怖片作为一个类型出现在美国电影中是30年代,当时美国的片场系统已然确立,使得Universal等公司能在Dracula与Frankenstein大获成功后迅速流水线产出一大批恐怖电影。视听风格上这类影片偏gothic,实际上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因为纳粹上台导致不少欧洲(尤其德国)导演,摄影师涌入美国,其中对这个类型影响最大的当属导演Paul Leni,Edgar G. Ulmer,摄影师/导演Karl Freund,演员Conrad Veidt,虽然其中一些实际上活跃在20年代,但其影响是显见的)。另一恐怖来源自然是“人物”--(往往)面目狰狞的monster。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美国方面有名的则有导演Tod Browning,James Whale, 演员Lon Chaney,Bela Lugosi,Boris Karloff等。
Universal40年代仍在大量产出恐怖片,但已非31-36年的黄金时代可比(Universal在36年因为举债投资拍摄未能如期还款,最终导致片场易手,新东家对于恐怖片的兴趣不那么大,加之观众的热情也已衰减,此类型的衰退势所必然)。
40年代最好的恐怖片由RKO的Val Lewton B Unit打造(执导影片的则是Jacques Tourneur等人),这系列的影片强调气氛的营造与优美的摄影,从视听语言上说,我以为是最好的美国恐怖片。
二战以后片场体系很快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观众的流失。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开始风行(当然,以前的恐怖片也都是B级制作,但片场制下制作毕竟有一定的质量底线)。50-60年代在冷战/核战阴影下诞生了大量廉价的scifi-horror,充斥银幕的是各种畸形或者外星的monster。与此同时,恐怖片的种类也趋多元化;而随着海斯法案的取缔,恐怖片在性与暴力的尺度上迅速放开,青少年渐成恐怖片的主要消费者。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恐怖片片场是英国的Hammer与美国的AIP(由Roger Cormen掌舵)。
新好莱坞时期Exorcist与Rosemary's Baby的大获成功使得恐怖片重新开始有了A级制作,且不乏优秀作品,不过B级仍是主流。70年代的恐怖片更为多元,但其中最重要的亚类型可能是70年代末开始崛起并风靡了近十年的slasher。这类影片以青少年为主人公(很明显地面向青少年市场),强调凶杀的惨烈多样与特效的真实,并大量运动凶手视点的主观镜头(显然受意大利giallo的影响)。同一时期,zombie片也开始流行,虽然不像slasher那样流行,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90年代以后的美国恐怖片继续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分化更严重,并出现大量comedy,parody,同时日本恐怖片(J-Horror)的崛起(及其所联带的韩国,泰国等地的恐怖片)也使得美国人开始观注东亚恐怖片。不过以青少年为主的美国观众仍然更乐衷于感官刺激。他们把三池崇史的某些影片也归为恐怖片似乎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视听语言上似乎无甚大的进展,不过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恐怖片可以更cheap地制作,更大规模的主观镜头恐怖片也开始出现。
2. 恐怖片鼻祖是哪部影片
恐怖电影的历史与电影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历史上的第一部恐怖电影是由乔治·梅里耶于1890年代晚期所拍摄的怪物默片,他所拍摄的恐怖电影,是一个充满恶魔,巫术,女巫,捣蛋鬼,疯狂博士的世界。 [7]在1900年代初期,德国拍摄出大量表现主义的恐怖电影。由斯特拉·瑞耶导演的《布拉格的大学生》(1913),该片被视为精神分裂症恐怖电影的典范。 [8]斯特拉·瑞耶参与了最早的重要恐怖影片《泥人》(1914)及《泥人出世记》(1917)的导演工作,并在其中扮演一个由魔法赋予其生命力的雕像的角色。德国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来自于罗伯特·威恩导演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描述一个邪恶的催眠师的故事。在德国表现主义的电影中,最为知名与不朽的杰作,是由弗雷德里希·威廉·茂瑙所拍摄的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吸血鬼》(1922),该作改编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后来所有的吸血鬼形象,都以它为原型。德国导演保罗·莱尼拍摄的《腊像馆》(1924),描述一个腊像具有生命,并且成为杀人凶手的故事。保罗·莱尼拍摄完这部电影后,远赴好莱坞发展,并推出了两部电影《录像带谋杀案》(1927)及《嘻笑的人》(1928)。这时好莱坞正开始其恐怖电影热潮。ps:资料来自wikipedia
3. 请问恐怖电影的鼻祖是哪部不要鬼魂那些
恐怖片的起源可以上溯到1910年第一部只有16分钟的恐惧片《弗兰肯施坦》的问世,此时的德国表现主义的影片风格极大的影响着全世界,默片的无声和黑白的画面正好为恐怖氛围的塑造起了很好的铺垫,再加上表现主义特有的对于人物形象的夸张和变形,使那时候在德国诞生了一批优秀的里程碑性质的恐怖片,象《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表现人物双重性格《布拉格大学生》(1913年)、描写中世纪犹太传说中泥人变活的《泥人哥连》(1914年)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描写古老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传说的《诺斯费拉图》,而该吸血鬼的形象和著名的弗兰肯施坦设计的科学怪人成为了历史上最经典的恐怖片角色,分别都被重拍过几十次,其中尤以近年来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导演的《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尼尔·乔丹(《哭泣游戏》)的《造访吸血鬼》和有莎士比亚专业户美誉的肯尼斯·布拉纳的《弗兰肯施坦》最为闻名和为国内观众熟悉,它们以其精致的画面和有创意的改编赢得了观众的口碑,看来自斯坦利·库布里克让人瞠目结舌的《闪灵》之后,玩一把恐怖片也是大导演们一生追求的梦想。
4. 恐怖片恐怖的因素有几点
心理探秘:解读日本恐怖片吸引人的五大要素
梦工厂的新作《午夜凶铃2》日前在北美刮起一阵恐怖旋风。有《午夜凶铃1》和《咒怨》的成绩在前,好莱坞翻拍日本恐怖片正如火如荼,《蔷花与红莲》、《鬼来电》等日本恐怖片的美国版已在运筹之中,并很可能在亚洲掀起一个小回潮。
日本恐怖片的另类风格和东方色彩,以及依赖故事和角色来制造心理恐怖的方式,大大有别于好莱坞依靠特效和血腥的手法。为使影片更日本化,美国版《午夜凶铃2》请来原版
的日本导演中田秀夫,全面贯彻日本恐怖片的五要素:
一、具有双重性的女性主角。日本恐怖片中的主角多为女孩,她们既美丽又恐怖。在表现出骇人的残忍和邪恶的同时,也有令人同情和惋惜的一面。无论是贞子、花子或是恶灵,她们身上邪恶而恐怖的力量都源自人性深处的黑暗,源自心灵的不安宁与强烈的孤独感。影片在恐怖的外表下呈现的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这种双重性因素正是日本恐怖片的关键元素之一。《午夜凶铃2》中的莎玛拉就秉承了贞子的特质。
二、虚无缥缈的恐怖意象。日本恐怖片深得东方神秘主义的传统,恐怖不是来源于视觉刺激,而是来源于想像。《午夜凶铃》系列、《鬼娃娃花子》等日本恐怖片中鬼怪的形象都是不确定的缥缈幻影,这种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处理手法让观众的期待心理愈加浓厚,恐怖感水涨船高。这体现了东方文化长于写意的一面,有浓郁的东方玄学色彩。
三、寓动于静的内敛气质。日本文化有内敛气质,寓动于静是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性。日本版的《午夜凶铃》中没有好莱坞恐怖片中常见的血腥和暴力,黑白灰的基本色调、缓慢的节奏、平淡的对白,用日本文化中独有的沉稳与冷静来叙事,却步步为营地迎来让人屏住呼吸的至惊至恐。它用一种相对原始的电影语言,突出表现了对意境的营造、悬念的铺垫,用影片节奏、光线、化妆和配乐来给观众营造一种从内至外的恐怖。
四、源于日常生活的恐怖元素。日本恐怖片的道具都是日常用品,常常出现录像带、电话、头发、镜子、影子、水、废弃的建筑以及莫名其妙现身的东西。真正的恐怖不是恶形恶状的鬼,而是一束冰冷的目光、一丝邪恶的微笑和某些你欲知未知的、带禁忌性质的隐秘。中田秀夫此次在《午夜凶铃2》中,仍旧反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突发的电话声和没关的水龙头。
五、末日意识的时空观。日本恐怖片中常有的主题是人类如何在封闭的空间中招惹鬼灵。撞鬼的空间往往幽闭如同荒岛,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明显是对岛国的暗喻。由于日本时常受水害的侵扰,因此水被看作死亡的象征,“水”的意象也成为日本恐怖片中标志性的元素。另外,时间也一直给日本人带来恐惧,尤其是当时间被注入讯息,变成历史之后。这可以追溯至如樱花般短命的大正时期,大正天皇在位期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造成死伤无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醒目坐标,由此产生的末日意识成了近代日本的恐怖源头。此次《午夜凶铃2》为了拍出水的恐怖和末日感,就专门到一个荒岛取景。
5. 恐怖片的发展历程
恐怖片在世界各国盛行,内容多为神怪传说故事或以现实生活为依据。
30年代的恐怖片出现严肃主题和哲理思想,如美国影片《化身博士》和中国影片《夜半歌声》以及40年代期摄制的《十三号凶宅》等。
恐怖片发展的类型已经不是以特别恐怖的剧情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用直接的血浆和血腥来冲击观众的视线而达到畅快的杀戮和变态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恐怖的意味已经转移到惊悚片上去了。
事实上,让人觉得害怕和惊慌也并非是恐怖片的专利。在许多其他类型的电影中,也会有不少让人肾上腺速激增、呼吸变得急促的段落。有一篇影评在说到《钢琴课》剁手指的那个场景时,都用了“深深的忧伤和恐惧”这样的字眼。这大概都是因为“恐怖”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太过含混,似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能跟它牵扯上些瓜葛。究竟什么是恐怖?什么是它的核心意义,如果确实有的话?怎样才会引发人的恐惧呢?
不过好在和许多事情一样,我们虽然说不出恐怖片的定义,却总能一眼就看出那是不是一部恐怖片。为什么恐怖片不是一部悲情文艺片?因为恐怖片的情节主线总是包含着杀戮和生死搏斗。那么恐怖片又为什么不是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之类的东西呢?关键在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在所有孤胆英雄的故事中,人多势众,貌似强大的反面势力最后总是被不可思议地摧枯拉朽般一扫而光。英雄的智慧和力量实际上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即使是像《终结者》这样敌人看上去更厉害些的电影,还是给观众双方大约势均力敌的感觉,更何况影片大肆渲染的是正义方的威猛和强劲。只有在恐怖片里,主人公是处于虚弱、无力的绝对劣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部恐怖片的主人公是邪恶的、负面的,就算没有明确说明他(她)的正义,也总会有意无意表现他(她)优秀的、高尚的,或至少在一大帮变态中合乎常理的一面。所以理所当然对方就是邪恶、阴毒、变态的。因此,没有一种明确将冲突双方分为正邪两面的电影,会像恐怖片那样包含着“不可战胜的邪恶”这样的意念。(在灾难片中,肉体虽然会被消灭,但“人性的伟大”胜过自然。灾难对立面的最终指向不是寥寥几个主人公,而是全人类。)这也许就是阴郁、压抑和恐怖的来源。我们去看恐怖片绝不是为了看主人公最后是怎样逃出魔掌或反戈一击的,我们是想从一次次无助的死亡和主人公受尽折磨的绝望的逃脱过程中来体验大难临头的惊恐和不适。
人类为什么会喜欢痛苦呢?只是为了享受最终解脱的那一瞬间吗?绝非如此。在死到临头的恐惧之中,在理性的完全失控之中,必定蕴藏着无可挽回的诱惑;它如同情欲一样深嵌在本能里,不可理喻。也许从来就没有一部真正的恐怖片,不管死了多少人,最应当死的,或者说我们最希望死的主人公总归是逃脱了。恐怖就此被消解,大家松了一口气,都继续好好活着。
6. 西方恐怖电影发展史
粘贴别人的 希望对你有用~
世界恐怖片的创造者——爱迪生
《德拉库拉》的出现,带领了无数的恐怖片热潮。
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把后来成为恐怖片反复拍摄的题材的民间传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尽管以当时的电影手段,其恐怖效果十分有限,影片也只有一本的长度,但它无疑已被今天好莱坞的后来者们视为能够代表其“光荣历史”的经典,甚至被列入美国国会急切寻找和加以保护的10部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欧洲是电影的故乡,更是恐怖电影的发源地。在今天来看,早期一部重要的恐怖片是1916年由德国著名舞台剧演员保罗·韦格纳演出并协助导演的一部根据希伯来传奇中的人物改编的影片《无魂人》(原意为“一种有生命的人”)。是第一部有影响的恐怖片,而1919年德国乌发公司的《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引起了轰动,之后又有《吸血鬼》、《蜡像》等佳片相继问世,使恐怖片成为最早确立风格的片种之一。
1920年的德国的表现主义恐怖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虽然在当时毁誉参半,但却极大地激发起德国电影强调想象和恐惧的欲望。在其影响下,最著名的影片是茂瑙1922年的《诺斯费拉杜》,它同样改编自斯托克的小说《德拉库拉》。
正是在德国的影响下,美国的恐怖片真正兴起。默片时代最著名的美国恐怖片是1920年的《杰克医生和海德先生》和1925的《歌剧院里的幽灵》。
1931年,两部堪称恐怖片经典的影片首先映入了观众的眼帘:它们是勃郎宁的《德拉库拉》和詹姆斯·惠尔改编自玛丽·雪莱的小说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 随着这两部影片的成功,恐怖片开始在环球公司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其中较有名气的影片中包括《木乃伊》(1932),《隐身人》、《黑色老房子》、《畸形人》(1932)、《金钢》(1933)以及属于“科学怪人”系列的《弗兰肯斯坦的新娘》(1935)。1931年,出现了所谓恐怖片的经典作品:《吸血僵尸》、《科学怪人》、《鬼医》。1936年,卡孟隆.孟席斯拍摄的《未来世界》,描写一百年以后将在地球上发生的突变。与此同时,英国也拍摄了一个美国富豪把一座古堡连同他的鬼魂搬运到大洋彼岸的《鬼魂西行》(1936)。
40年代,虽然恐怖片开始作为低成本的B级片拍摄,这一类型中的许多影片仍然取得了引人嘱目的成就。环球公司开发出了和“吸血鬼”同样在夜间出没的“动物恐怖片”《狼人》(1941)。其中以《猫人》(1942)和《我与僵尸同行》(1943)尤为观众和影评人所称道。
50年代,随着核威胁和麦卡西主义散布的“共产主义渗透”阴影,恐怖片暂时脱离了早期的各种超自然的幽灵和神怪,而与科幻片结合起来以各种“核怪物”或外层空间的天外来客为核心形象,不断渲染和演义着所谓“东方威胁”的神话。前者中如日本的《哥兹拉》系列(1955),美国的《它们》(1953),《黑湖怪兽》(1956);后者则以《身体入侵者》(1954)为代表。与此同时,在英国则出现了充满暴力和性的彩色恐怖片。《弗兰肯斯坦的诅咒》(1957)、《德拉库拉的恐惧》(1958)等。
60年代,以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为开端,标志着恐怖片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它从以前的各种幽灵、鬼怪、疯狂的科学家和来自外星世界的异物转向了一种“写人的”恐怖片;同时期还有恐怖/ 灾难片《群鸟》。
1973年,威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为70和80年代的恐怖片树立起了一个样板。这部明显向传统的“魔怪”回归的恐怖片激发了一系列的妖术和魔怪电影,如《凶兆》系列(1976)、《魔女嘉丽》(1976)以及《驱魔人续集》等。法国掀起六、七十年代恐怖片大行其道现象的经典作品,应是《Les Yeux Sans Visage》(没有脸的眼睛),一九六○年(另有说一九五九年)导演是Georges Franju;《死后的爱情》(Buio Omega)等。
80年代以来,裹挟着当代电影日益浓厚的商业气息,恐怖片不断在好莱坞银幕上掀起阵阵热潮。首当其冲的是一贯被好莱坞电影视作“异类”的女性,大量以“女性威胁”为主题的恐怖片涌上银幕,其中如德.帕尔玛的《化装杀人》(1980)和保罗.施莱德尔根据1942年的版本重拍的《猫人》(1982)都把性与暴力联系在一起,进而把女性变成一种令人恐怖的社会形象。而接下来的恐怖片的“牺牲品”则是青少年甚至儿童,随着《万圣节》系列和《走失的儿童》等影片的上映,“问题少年”终于被塑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恐怖。穿插于其间的还有各种来自太空或疯狂科学家手中的“异物”。如克伦伯格的《苍蝇1、2》、斯科特的《异形》系列。而近年来,一方面是传统的恐怖形象“吸血鬼”和“科学怪人”的不断被重新搬上银幕,并多由著名的大导演执导。如科波拉的《吸血惊情四百年》(1992)、尼尔.乔丹的《夜访吸血鬼》(1994)、《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994)。他们纷纷以最忠实于原著相标榜,以现代电影的手段重新演义古老的恐怖故事,使人感到世界似乎只是经历又一轮新的轮回。
7. 恐怖片的形成
人怕什么 恐怖片就做成什么
人们内心怕的,恶心的,恐惧的,不敢面对的,都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