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甘岭电影简介,字数不要太多,一百字就好
电影《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影片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为熟悉生活,编导人员赴朝鲜前线与战士们一起亲身感受,半年时间中访问了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材料。电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⑵ 电影上甘岭简介 上甘岭剧情介绍和简介
1、《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
2、剧情简介:1952年秋,美军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主峰阵地五圣山。上甘岭战役爆发。八连连长张忠发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就在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我军伤亡惨重。敌人继续增兵,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暂时撤进坑道。第二天,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
3、张忠发命令连队配合其他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大股敌人。师指挥所要求张忠发拖住敌人,使后方争取时间调度兵力,补充弹药。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他们不仅要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还要为生存而斗争。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战士们相互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战斗。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他们顽强战斗了24天,让我军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备,最后一举歼灭了敌人。上甘岭战役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
⑶ 电影上甘岭战役是在哪里发生的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上映于北京 发达国家,或者美国。
电影《奇袭》播出时间为5月18日20:15,1960年上映。故事讲述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方连长,率领一支侦察队,根据掌握的敌人行动规律,尾随敌人前进,巧妙地通过敌人的地雷区,炸毁了康平桥,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配合大部队,将敌人一网打尽。
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通过我侦察战士与敌人围绕大桥进行的惊险斗争,反映了我侦察兵灵活机智、不怕牺牲、勇敢斗敌的英雄气魄。全片故事曲折,情节紧张,战争场面激烈真实,让观众能充分体验到当时环境的艰苦与斗争的艰难。
5月17日20:15,CCTV6播出了电影《上甘岭》,该片上映于1956年。故事讲述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
《上甘岭》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电影对战役进程、战斗故事进行了精心的剪辑和表现,将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真实地烘托出来。影片插曲《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CCTV6播出了电影《英雄儿女》,该片上映于1964年。故事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
官方资料显示,CCTV-6 电影是中国大陆综合性的电影专业频道,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直属机构“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制作、运营和播出,使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及标志,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以普通话广播为主。
公开资料介绍,《英雄儿女》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它描写了广大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国土上的流血奋斗,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劫后重逢来渲染气氛、结构故事,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
而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剧本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从接收阵地、最初进行防御战、直到转入坑道,在缺粮断水的情形下,开始了坚守上甘岭的任务。在坑道里,他们克服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二十四天,最终争取了时间,赢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上甘岭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形势,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门店重新坐下来,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⑸ 电影上甘岭战役了解一下
上甘岭剧情简介 :
抗美援朝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了。美军在板门店谈判期间,暗中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上甘岭,以此作为据点,进而夺取五圣山,一次增加谈判的筹码。
在上甘岭守卫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面对比我方多得多的敌军,解放军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顽强抵抗,以此拖延美军时间,粉碎敌人阴谋。连队在连长张忠发(高保成 饰)的带领下,与美军浴血奋战。虽然坑道里的环境恶劣,而且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危险,但是解放军硬是坚守了24天,为中朝联军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⑹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电影《上甘岭》是沙蒙,林杉制导的一部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是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而来,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影片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连长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拼死奋战,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挑选演员时,为了把张忠发的形象塑造的更加突出,沙蒙直接决定让高宝成来饰演。
影片中张忠发和战友们一起抓松鼠的一段,原本计划是抓鸟的,但是沙蒙觉得这个设计有点不对劲,战场上枪声一响,鸟就飞走了,该怎么抓呢。后来就决定了抓松鼠,这段设计对戏的节奏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表现出了志愿军战士们的乐观的革命精神,将人物的刻画体现的非常到位。
为了更好的拍摄这部电影,也为了能够更加真实的展现当时战场的激烈和残酷,剧组前往朝鲜上甘岭进行实地考察。
当大家到达五圣山上时,还是被当时情景震撼到了。虽然上甘岭已经没有了硝烟,但是山上都是光秃秃的,连一颗树木都见不到。山顶的石头都被炸翻起,岭上到处都是厚厚的子弹壳,炮弹皮。
剧组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为了再现当年的场景,最后决定在安东附近造出了一个“上甘岭”。为了体现战争的残酷,在拍摄时,非常注意场景的转换,比如坑道的石头块在炮火的轰击下变成了一堆碎石等等,非常注重细节。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当时的情节。
所以才有了最后的《上甘岭》,让观众更加的震撼,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志愿军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⑺ 电影上甘岭与伊春上甘岭区是同一个地方吗
电影里的上甘岭是朝鲜,而伊春的上甘岭是为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命名
⑻ 1986年,《上甘岭》在贵州热映,一老汉问:这电影里怎么没有我
1986年的一天,贵州省务川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风靡全国的《上甘岭》正在热映。《上甘岭》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在上甘岭,与美军浴血奋战的真实事件,诞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村里的乡亲们观看电影时,看到志愿军杀敌的场面,忍不住齐声叫好,看到志愿军牺牲后,又在严寒中集体落泪。
电影落幕时,乡亲们久久不愿离去,无不为志愿军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落泪不止。在人群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老汉显得十分显眼,他的眼睛里饱含泪水,忍不住长吁短叹,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 真实的上甘岭战役比电影里演的还惨烈,可是,电影里怎么没有我呢? ”
老汉此话一出,顿时迎来一片惊呼声,其中一位和老汉相熟的村民用说笑的语气说道:“我说邹老头,你是不是糊涂了,这里面可都是志愿军的英雄,你怎么可能出现在电影里?”
老汉没有过多辩解,而是小声嘀咕了一句:“ 想当初,我还参加过电影的拍摄呢 。”说完便拄着拐杖离开了。
1993年,老汉在平静中离开了人世,老汉的三个儿女在处理完丧事后,按惯例收拾父亲的遗物。他们来到父亲平日住的一间屋子,发现角落里放着一只布满灰尘的皮箱。这个皮箱他们小时候见过,父亲一直把它当宝贝,从不让别人触碰。如今父亲不在了,儿女们才有机会一睹皮箱的真容。
很快,这只皮箱被打开,里面存放的东西却让儿女们惊得说不出话来。 只见里面放着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枚枚军功章和一张张奖状,其中更是有一枚二等功臣勋章和一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的“冷枪英雄”奖状!
老汉的大儿子忍不住泣不成声,喃喃地说道:“ 我只知道咱爸枪打得好,哪里知道他竟是一位志愿军功臣! ”
很快,老汉是志愿军功臣的消息传扬开来,各级机关负责人纷纷前来追悼,村里的乡亲们才知道,这位七年前宣称自己应该出现在《上甘岭》电影中的老人,竟然真的有着一段传奇过往。
时间一转眼来到2021年,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在全国热播,在恢弘的战争场景中,一位名叫邹习祥的志愿军战士逐渐被人们所熟知。邹习祥被这样介绍道: 他在上甘岭战役中,曾用206发子弹毙敌203人,精准度比“狙神”张桃芳还高。美军高级将领无奈地表示,他们的飞机大炮齐上阵,但拿邹习祥没有一点办法。
邹习祥,正是1993年去世的那位老人的名字,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他去世28年后终于被缓缓揭开......
邹习祥能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成长经历。1922年,邹习祥出生于贵州遵义务川县的一户仡佬族百姓人家。仡佬族生活于大山之中,靠山吃山,孕育出这个民族吃苦耐劳、粗犷剽悍的优良品质。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阻击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 天赋异禀、后天勤学苦练、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 。幸运的是,邹习祥这三点都具备。
由于土地贫瘠,仡佬族的族人多以打猎为生,邹习祥的祖辈都是玩枪高手,因此邹习祥自带狙击手的基因。与此同时,邹习祥和“狙神”张桃芳一样,都是天生的远视眼。
7岁那年,邹习祥就端起火药枪,跟随父亲进山狩猎。他无数次看着父亲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将猎物猎杀在地。耳濡目染间,他早已将这些动作铭记于心。
邹习祥的成长速度极快,他从打固定目标学起,然后开始找野兔、野鸡练手,到20岁成年时,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邹习祥的视线中,哪怕只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都能敏锐判断出活物的具体位置,然后进入伏击地点,一枪毙命。万事俱备,邹习祥等待的,就是上阵杀敌的机会了。
1949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败退西南,到处抓壮丁,邹习祥不幸被抓,参加了国民党的队伍。不过很快,解放军就解放了贵州,邹习祥所在的部队起义投诚。得知解放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后,邹习祥毅然告别了家人,成为解放军17军51师的一名战士。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鉴于朝鲜的严峻形势,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作出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首批6个军共25万人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前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取得了辉煌战果。
为了扩大战果,1951年3月,中央军委调遣15军入朝。15军军长秦基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在朝鲜战场打一场大胜仗。从3月24日起,15军将士依次入朝,随即参加第五次战役。而此时的邹习祥,正是 15军45师135团1营1连机枪排 的一名战士。
不同于前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打得十分艰苦,在三八线附近与“联合国军”反复拉锯。15军赶到涟川一带时,随即与美军王牌第三师和土耳其旅展开了遭遇战。
战斗刚刚打响,美军就展开了疯狂的进攻。面对这一不利形势,邹习祥主动请缨,带着一支小分队穿插到敌人背后,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放倒了大片敌人。此战过后,邹习祥荣立三等功,并被提拔为机枪排排长。
真正让邹习祥大放光彩的,是1952年10月爆发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美军的“伤心岭”,却是邹习祥的英雄之地。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开展拉锯,而拉锯的主要地点正是五圣山。五圣山作为志愿军的防御核心区域,一旦失守,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会长驱直入,畅通无阻。因此,彭德怀司令员命令秦基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五圣山。
自1952年4月起,邹习祥和135团的战友们进入五圣山南侧的上甘岭,与美军最前沿的碉堡对垒相向。为了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志愿军开展“冷枪运动”,将狙击手分散作战,在移动中歼灭敌人。
正是在“冷枪运动”中,邹习祥立下大功。
由于美军所处的阵地地形稍高,再加上有巨大的武器装备优势,美军显得十分嚣张。他们毫不避讳地走出营地,在外面唱歌跳舞,逗留嬉戏,甚至朝着志愿军的方向撒尿,出言不逊。
邹习祥从瞭望孔看到这一景象,顿时恨得牙痒痒,发誓要给美军一个教训。第二天,邹习祥观察到一个撑着拐杖的美军军官来到阵地前沿,对着志愿军阵地指手画脚。邹习祥心想,对方一定是个大官,于是从战壕中探出头来,精确瞄准, 随着一声枪响,美军军官应声倒地,一命呜呼,美军阵地乱作一团。
消息传来,志愿军守卫的北山高地一片欢呼,团领导兴奋地找到邹习祥,鼓励他说:“ 打得好,就这么打下去! ”邹习祥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用冷枪杀敌的决心。
在此后半年时间里,志愿军用冷枪的方式毙敌3558人,其中,邹习祥更是用206发子弹,击杀203名敌人,击杀率高得出奇。 为了追杀这个“狙击兵中的神话”,美军甚至出动了数架飞机,集结整个炮兵阵地的火力,集中攻击他一个人。但邹习祥依托坑道,几次在炮火中脱险。
与此同时,邹习祥也在战役中负伤,他的耳朵被打下来一块,左臂被美军刺刀刺杀,腹部、腿部到处都是被烧伤、爆破的痕迹。但邹习祥重伤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在阵地上。
战役结束后,邹习祥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和冷枪英雄荣誉称号,威名响彻全军。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派专人登上上甘岭,对邹习祥和他所在的部队进行采访报道,拍摄纪录片,其中部分影像资料被收入《上甘岭》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54年,邹习祥跟随15军回国。两年后,在大裁军的浪潮中,邹习祥主动提出退伍还乡。部队首长不忍心看这位志愿军功臣受苦,想要把他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邹习祥婉言拒绝了首长的好意,说道:“ 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我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了,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相比于大城市,村里的乡亲们更需要我。 ”
邹习祥言出必行,回乡前,他特意去了一趟东北,将东北的优良稻种带回了务川县。从1956年开始,他不断培育和努力推广,让村民们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生态生活。
英雄的晚年是沉默的,他将在上甘岭奋战的经历深埋心底,从不向外人提起,那些代表着他荣誉的军功章和奖状,都被他放在一个皮箱里,连家人都不让随意触碰。直到1986年,村里组织大家看《上甘岭》,邹习祥那段记忆被唤起,才道出了心中的疑问:“电影里怎么没有我?”不过并没有引起乡亲们的注意。
1993年3月,71岁的邹习祥与世长辞,直到去世都没有公布自己志愿军功臣的身份。如果不是儿女们收拾遗物,恐怕老人的这段传奇经历就此淹没在 历史 长河中。乡亲们得知内情后也感叹不已:“ 原来我们身边隐居着一位大英雄,他怎么一直都不介绍呢?藏得太深了! ”
邹习祥的儿子也感慨道:“父亲从未和我们提起他参军的经历,有时候突然说一句‘打枪?我打得很准哟’,没想到竟然说的是真的。”
如今,邹习祥的名字已被广为人知,这样一位革命先烈,他会永远存在于共和国的功劳簿上,世代传颂。至于他为何不愿透露身份,或许,他从未把功绩放在心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中华大地繁花盛开,英雄洒下的热血才不会白流。
⑼ 电影上甘岭战役是在哪里发生的上甘岭战役,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的故事 地点当然在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