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诺兰新片信条过审,导演是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信条》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悚片,是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根据自己的原创剧本进行拍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此次将采用IMAX和70mm胶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拍摄 。该片以“时间逆转”为引,聚焦国际间谍活动的世界,是一部悬疑动作大片,讲述了整个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特工利用“时间逆转”,努力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主角遇上一桩超越时间的间谍任务,“时间流反向,而我们现在在这里,是否意味着此事从未发生?”这是诺兰打造过的规模最大的电影,制作成本超2.2亿美元。
B. 《信条》: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艺术性:★★★☆
娱乐 性:★★★☆
综合评价:★★★☆
如果说有哪部电影最适合在2020年上映,那一定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信条》,因为2020年有太多需要逆转的重大事件,如果真的能逆转时间,想必所有人都期望像这部电影里一样,回到原初去尝试改变那些事件……
不过当万众期待的《信条》在中国公映之后,几乎所有看完电影的观众都在抱怨看一遍基本不可能看懂,其实诺兰对这种情况也早有预见,甚至还在电影里用了一句台词表明他的态度: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感受它。”
继诺兰在《盗梦空间》中用并发式叙事完成对多重梦境的构建后,《信条》则以时间逆流的方式展现了事件的结果是如何在原因之前发生的,但这个时间的逆流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简单的倒带,是严格遵循“熵减定律”的,也就是结果发生在原因之前,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解释就是:
一切已经发生的,将一定会发生,并且一定发生了(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其实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但引入时空逆转的概念之后,细节上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了,而这些巨量的细节则多到150分钟都没办法讲清楚,以致于会误导大部分观众,诺兰甚至为了缩短片长彻底砍掉了逆转过程中的时间线,直接切换逆转前后的剧情,他想让观众根据人物动作的正逆状态推断是否已经经过逆转,但这种做法反而让观众更加糊涂,就像电影开场歌剧院的戏份一样被催眠在电影院的座椅上了。
为了解释清楚剧情,很多人往往喜欢从时间线上进行详尽的分析,但是由于线索过多,很难把电影解释清楚,其实换个角度,从电影里的角色进行逐个分析可能会更容易理顺剧情。
整部电影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了男主角的名字,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无名氏,但现实中他可不是无名氏,是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的大儿子约翰•大卫•华盛顿,曾经是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的他在2012年因跟腱撕裂和UFL倒闭告别了橄榄球运动,后来成为了诺兰第十一部电影《信条》的男主角,也是诺兰电影中的第一个黑人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曾在职业橄榄球对效力的经验对他的动作戏助益匪浅,片中几乎所有的动作戏都是他自己亲力亲为,完全不需要替身。
男主角在电影里没有名字的原因是他其实不是一个个体,他代表着一个庞大的信条组织,而在此时,他在信条组织中到底是什么身份和角色仍未确定,甚至他的年龄都像是一个谜,他蓄着的大胡子让他和男配角尼尔拉开了年龄差距,但却又让人无法判断他的真实年纪,至于为什么选用黑人演员作为男主角,想必是导演不想让观众误以为尼尔就是男主角未来的孩子。
电影中唯一透露的男主角的信息就是他属于一个叫“信条”的组织,电影中的“信条/Tenet” 这个词源于庞贝古城发现的神秘拉丁回文密符石板“Sator Square/萨托幻方”。
就像这张图所表示,Sator Square是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这5个单词,组成一个5×5正方形,构成巧妙的回文系统。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或者从相反的方向,都可以读出这5个单词。而且,所有这些单词,都是源自八个拉丁字母:五个辅音字母+三个元音字母。“信条/Tenet”,就在这个正方形的中心,连接上下左右的单词,就像一个十字架。
虽然诺兰没有在电影里直接展示过这块石板,石板的喻意却穿插了整部电影。第一行的SATOR 倒过来拼写就是最后一行的ROTAS,第二行的AREPO 倒过来拼写就是倒数第二行的OPERA,在正中间的TENET 本身就是一个回文单词。
Sator是电影里反派的名字,在拉丁语里意为“耕种者”、“创造者”“神”,与电影情节中Sator在收集核原料、打造传送门以及想把世界毁灭相对应。
Arepo电影里是伪造戈雅画作的画家,而且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在碑文上,Arepo同样也是最神秘的一个单词,因为它从未在拉丁语记载中出现过。
而opera就是指电影一开始的乌克兰歌剧院。
最后一个单词rotas在电影里是反派Sator在港口的公司la rotas的名字,同时也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传送门的地方,跟单词的原文释义“循环”非常契合。
石板上的这个sator是整句碑文的主语,同时也是电影的关键角色,他创立了rotas、引爆了opera、通过arepo的画认识了主角。所有的事件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单词组合在一起,组合成了电影的名字:《TENET》, 搞笑 一点的说法是主角没名字是因为石板上的词都被用掉了,没法安排了,只剩下一个信条,只能让他代表信条组织了,所以男主角才没有名字。
TENET用拉丁语解释是“持有、掌握”的意思,而且这个单词正反拼写都是英文“ten”也就是“10”,男主角的第一个任务和最后一个任务都是10分钟完成。
男主角在了解了自己将来的命运后,在未来会进入信条组织,以逆转时间的方式对抗逆转时间获得逆转时间武器“算法”的萨特,而所有行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回到过去,把自己招募进信条组织。
整部电影就像回文石板那样互为因果,互为循环,因果相生,直到尼尔对男主角说出那句令人泪目的“你的未来,就是我的过去”,两人的宿命在这一刻形成了闭环。
在2008年的电影《暮光之城:暮色》中,罗伯特•帕丁森饰演了吸血鬼爱德华•卡伦,成为炙手可热的偶像明星,而近两年他有意接拍了很多文艺气息极浓的电影如《灯塔》,一改偶像明星的风格,向实力派演员转进,他最近刚刚开始拍摄新版《蝙蝠侠》,还对媒体表示: 蝙蝠侠不是超级英雄,他只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这倒有点让人好奇他打算怎样演绎新版蝙蝠侠。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同,我反而觉得饰演男配角尼尔的罗伯特•帕丁森是整部电影的主角。
从影片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知道,尼尔是男主角从未来招募进信条组织,然后派来协助他完成各项任务,尼尔不但曾经六次拯救男主角,而且串起了电影里所有的剧情,这六次拯救男主角分别如下:
1、男主角在歌剧院被乌克兰军人用枪指着头,尼尔用逆子弹击毙乌克兰军人。
2、男主在塔林被俘,尼尔救出他和凯特。
3、男主角追车时翻车起火后又被冻住,尼尔把他从车里救了出来。
4、男主角在爆炸点打不开铁门的锁,任务即将失败,尼尔“复活“”爬起来替男主挡了一枪并打开了铁门。
5、男主角在矿井中被埋且将爆炸,尼尔开着车用绳子把他拽了出来。
6、男主角在机场边的仓库和自己搏斗,在开枪杀死另一个自己前被尼尔阻止。
罗伯特•帕丁森虽然是配角,但是起到的作用不亚于男主角,而且个人表现也超过约翰•大卫•华盛顿,相比约翰•大卫•华盛顿表演上的不成熟,罗伯特•帕丁森这次表现亮眼,特别是最后与男主角道别的那一刻,令不少观众泪目,相信不少观众在这部电影之后,会更期待罗伯特•帕丁森出演好《新蝙蝠侠》。
另外,尼尔这个角色非常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有2个影片中并没有明确表示的可能性:
1、尼尔可能是女主凯特和反派萨托的儿子Max(麦克斯)
2、尼尔可能是怀孕女科学家的儿子
对第一种说法的解释有点复杂:
Max的完整写法是Maximilien,把maximilien的名字拆开可以分成max、imi、lien三部分,Max就是女主的儿子,倒过来的最后四个字母就是尼尔的名字Neil,lien的意思是扣押权,留置权,电影里凯特为了儿子被留置在萨特身边,而萨特拥有妻子和儿子的扣押权,而imi与tenet的回文体结构一样,由im和mi组成,也就是两个i am的缩写,不管正反读都是“我是”的意思,契合了电影逆转的概念,另外,尼尔的头发颜色跟Max一样,都是金发。而在整部电影里,儿子马克斯从未和父亲萨特在一起有过交流,而整部电影里,另一个和萨特没有直接交流的,就是尼尔....
尼尔是女主角凯特的儿子这个说法也有人质疑,因为尼尔在电影后期身上背的包上挂了一个红绳栓的铜钱,但Max并没有这个饰物。不过电影中有个重要的场景是在越南,但电影从没有表现跟越南有关的任何场景和道具,而麦克斯曾经在越南的时候下游艇上岸游玩,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红绳和铜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饰物是很常见的,不妨假定麦克斯在越南上岸的时候很有可能买了这个红绳拴的铜钱,所以很期待《信条》的加长版蓝光出来后能对越南的场景有更多的展示,很有可能发现尼尔有关的蛛丝马迹。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尼尔是电影开头部分展示逆武器的女科学家的儿子,因为当时女科学家似乎怀有身孕,而且头发也是金色的,但是女科学家是左撇子,尼尔除了头发颜色和肤色没有其他地方和女科学家有关联,所以这个说法并没有第一个靠谱。
这位反派萨托的饰演者肯尼•布拉纳是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演员兼导演兼制片人兼编剧兼配音,他在英国的戏剧界早已成名,还曾执导过漫威的《雷神》,诺兰的上一部电影《敦刻尔克》中他饰演了一名英国军官,他最近的作品是自编自导自演,明星云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反派萨托在他的家乡史托斯克12市挖掘核原料的时候挖到了时间胶囊,其实就是未来的萨托发给自己的,他靠着时间胶囊中未来的他放在里面的金条和关于未来的提示成了巨富,而且他获得了女科学家临自杀前送到世界各地的逆转时间武器“算法”的9个零件中的八个,只缺最后一个钚241,其实这9个零件,对应着9个拥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暗示这些国家有摧毁世界的能力,而反派萨托因为多次在时间逆转门中进出和接触“算法”中的核原料患上了癌症。
逆转门的设定是红色出入口代表正时间,蓝色出入口代表逆时间,同样执行最后史托斯克12大战的两队人马也分别用手表上的红蓝色进行了区分,红色是正时间执行任务的队伍,蓝色是逆时间执行任务的队伍,两队人马同时从时间的开始和结尾执行任务,这样可以确保任务毫无差错的完成,这也就是电影中有座建筑物被炸2遍的原因,红蓝队执行到这个时间点的时候同时去炸这座建筑物,因为它对两队人马都有威胁。在电影开场时出现的华纳logo是红色,诺兰自己的Syn公司标识则是蓝色,这也是导演在暗示电影中的红蓝梗。
电影中越南游艇上的场景和乌克兰歌剧院爆炸,还有史托斯克12市大战正好是同一天,影片中虽然没有具体表述是哪一天,但是还是有个日期,也就是14号,而尼尔的死亡时间和萨特的死亡时间都在这同一天,他们经历的人生时间轨迹也相同,但他们父子俩恰恰是相反的两种做法,反派萨托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的想法是用“算法”武器毁灭世界,尼尔却想方设法从未来逆转回来,协助信条组织逐步瓦解萨托毁灭世界的行动,拯救了世界,萨托死于自己的自私,而尼尔却死得非常伟大。
可以说,尼尔一次次拯救了男主,只为了让男主拯救世界,套用一句俗套的话就是: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1990年出生的伊丽莎白•德比茨基身高1米90,不过她的身高在电影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用大长腿从 汽车 后座开启了驾驶座的门,另外她在电影中的衣着颜色还是经过的设计的,在逆时间里,她的衣服是红色的,而在正时间里,她的衣服就换成绿色了。
在越南游艇那段情节中,她戴着儿子麦克斯上游艇的时候,看到一个女人从游艇上跳下海,她以为这是她丈夫萨托的情人,这时她还感慨游艇上的女人有离开的自由,其实这个女人就是逆时间的她自己,逆时间的她刚刚杀了逆时间的萨托,赶在正时间的凯特回来前,跳入海里带着萨托的尸体一同离开。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很多观众心目中的“诺神”,甚至还有人声称研究诺兰的电影是一门“诺学”,这部诺兰的电影《信条》是诺兰的第十一部电影,巧合的是,11这个数字不管前后顺逆、上下颠倒都能看成11,但恰恰是这部电影,有可能成为诺兰作品的分水岭,诺兰所有的作品,将以《信条》为中心,成为一个圆点和轴心,形成过去和未来的完美交互,这也成为诺兰对自己创作理念的终极倒放和正反打,在这部电影之后,也一定有大批影迷不再把诺兰奉为神,而另一部分影迷则会更加疯狂的追捧诺兰。
据说这次《信条》的拍摄成本高达1.25亿美元,仅低于他拍摄的《蝙蝠侠:黑暗崛起》的2.5亿美元,是他拍摄成本第二高的电影,因为疫情的影响和宣发费用的增加,实际上《信条》的成本达到了2.2亿美元,如果要回本的话,票房起码要到5亿美元,但从中国的票房情况来看,首周票房只有2.1亿人民币,而美国影院的复功率只有60%,到目前为止,除中国之外的票房收入仅有5千万美元,恐怕这次《信条》真的有可能难以回本。
你保护电影,我们保护你……
C. 《信条》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是讲述什么故事的
电影信条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执导,电影根本设定则是:时间逆转。
之后主角接近俄罗斯军火商夫人并得知两夫妻感情不和,同时夫人告之她与丈夫最后一次快乐时光发生在越南度假时,后来丈夫则用一张假图和儿子抚养权对她进行威胁,之后主角与她约定,自己帮她解决问题,而她则帮忙引荐其老公。
之后主角与尼尔以及帮手一起用飞机炸毁了自由港仓库,并趁乱潜入内部毁掉假画,并在仓库中发现时光逆转传送门。而在传送门内发现了一个逆向人和一个正向人,主角则看到了正向人的长相。之后接近成功接近俄罗斯军火商并去希腊旅游。期间又发生种种剧情让主角了解到自己另一重身份则是从未来而来的人,并再次招募了自己,而自己才是此番行动的策划人。
D. 《信条》为何被说是诺兰最让人看不懂的一部影片
《信条》为何被说是诺兰最让人看不懂的一部影片?因为两位主演都说难懂。随着全球影院的全部复工,诺兰的新片《信条》计划是7月17日准时上映。同时这部片子被粉丝们寄予厚望。信条是一部谍战大片,诺兰曾经表示:“信条这部片的角度是间谍片,拍摄会去很多不同的地方,也会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拍摄电影,总的来说这次《信条》的拍摄去了7个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毫无疑问,诺兰认为这部电影是最棒的一部,这7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印度,爱沙尼亚,丹麦,挪威,英国和美国。但是让人意外的是,这部剧确实很难让人看懂,就算是两位主演在拍摄过程中也不知道在演什么,最主要的还是这部剧里面用了逆向拍摄这个技术。最后对于这个话题,朋友们有什么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评论!
E. 电影信条是哪个上市公司投资的
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信条》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齐、迈克尔·凯恩、肯尼思·布拉纳联袂主演。该片于2020年9月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名身手了得的特工,在经过组织的严密训练之后,被派去执行一项任务,在搭档尼尔的帮助下,最终顺利拯救了世界。
F. 信条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信条》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和主演是
1、《信条》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齐、亚伦·泰勒-约翰逊、肯尼思·布拉纳联袂主演。
2、该片于2020年9月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3、该片讲述了整个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特工利用“时间逆转”,努力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G. 电影《信条》如何深度解析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诺兰在《信条》中讲的就是非常滥俗的改变时空→回到过去→影响未来→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宝拿出月光宝盒或者复联超英们回到过去是一样的。
但诺兰并不是简单地“我们来拍一个时间穿越”,而是仔仔细细为穿越这件事设计了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深度逻辑,第一次给了回到过去这件事一个“解释”。
影片中实现“穿越”的关键道具正是旋转闸门,根据片中的解释,这种黑科技是未来人教给反派的,通过这个装置,可以将人或者物体“逆向化”。
首先,在普通人的正常世界中,时间线是从“现在”指向“未来”,人也是从“现在”指向“未来”。经过旋转闸门,人变成从“现在”指向“过去”,在时间流中变成逆流而上的动作(所以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倒放)。
逆流而上回到“上游”(过去)之后,再次经过闸门的逆向化,人回到指向未来的状态,完成整个“穿越”的动作。
在诺兰的设计中,“回到过去”这个概念被拆解成了三个具体的动作:转向,逆时间前进,再次转向。
而整部影片在最后高潮戏之前的大部分剧情,都是基于这三个步骤在进行展示和说明。
花絮
影片开拍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在脑海里用20年的时间思考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为电影的细节和剧本也筹划了大约6年。
《信条》中视觉特效镜头有280个。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来说,这个数字最低。《黑暗骑士》有650个视觉特效镜头,《黑暗骑士崛起》有450个,《盗梦空间》大约有500个,《敦刻尔克》有429个 。
该片剧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随影片飞往全球多国拍摄,在每个国家都有大场面戏份 。
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飞机横穿一栋大楼,最终炸毁。那场戏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实拍的。原本导演打算用缩微模型加布景,辅以视觉特效来拍摄,不过剧组在美国加州勘景时,发现了一大批波音旧飞机,导演和工作人员在一番权衡之下决定用真飞机实拍。
H. 《信条》开头部分的歌剧院剧情实际发生在主线之前还是之后
是主角最后的时刻,理由:
1剧院时候见过组件,但之后却不认识组件
2那句诗用作暗语,但剧院之后却不知道表示第一次听说
3给他拔牙的俄罗斯人是最后在地道拼组件的人但是那时候却不认识组件也只认为男主是个普通特工
4银色药丸出现两次,坏人组都明确知道是用来自杀的而非男主用来做测试的
主角的这部分组件就是故意让坏人组拿到然后死掉,然后形成一个时间闭环,即坏人组拿到被男主抢去,男主再放到能让坏人拿到的过去让坏人组拿到,之后过去男主会再次抢到无限循环。
(8)电影信条在哪里拍摄扩展阅读:
《信条》是哪个国家的:在拍摄时,诺兰及其制作团队去到了三大洲七个不同国家进行取景,从美国到英国、从东欧爱沙尼亚到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从印度到北欧丹麦和挪威
《信条》的剧情是如何的:电影里,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条”是惟一的线索与武器,主人公穿梭于全球各地,力求解开“信条”之谜,利用时空逆转拯救世界
《信条》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信条》是一部动作惊悚片。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齐、迈克尔·凯恩、肯尼思·布拉纳联袂主演。
I. 诺兰新片信条过审,将于什么时候上映他的海报你看懂了吗
世界著名电影公司华纳宣布诺兰新片《信条》在中国内地过审确定上映。诺兰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导演之一,而该片则是诺兰大导演打造过的规模最大的电影,制作成本超过2.2亿美元。
总之,诺兰大导演的作品从来不会令人失望。在在国内影院刚刚开始营业开放的这个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到诺兰大导演的巨制,可以说得上是幸运吧。我们就耐心等待,期待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