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先锋派电影的艺术讨论
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欧美电影界,尤其是评论界有时也用“先锋派一词去形容具有独创性意图的影片或创作手法,自然它们已与上述电影创新运动无直接关系。
20年代末无声电影时期结束之前,好莱坞电影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叙事规范,制片厂制度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也初步形成。此时,欧洲的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出现了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所谓先锋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创作流派,它包括了“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相互关联有相互区别的创作流派。
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以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学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先锋派电影的突出特点是反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戏剧式电影的表现形式、制作方法、艺术态度和美学方法论,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反形象再现和反情节叙事性。
这个主要由诗人、音乐家和画家构成的群体,创作是主要探求如何让电影的画面产生情绪的象征行的或者节奏感等效果。由于先锋派的理论和时间,电影的造型一是开始逐步为电影艺术所接受,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电影观念。
❷ 电影里程碑
关于电影发展中时代风貌和风格流派的介绍。
电影艺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过许多思潮、风格和流派,展示出世界电影发展的某些特点特色。 了解它们,可以充分地把握电影这门艺术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进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艺术的感悟。
先锋派电影是伴随着19世纪末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应运而生的。 作为电影的一种流派和一种运动,先锋派电影开始于20世纪最初的年代,经历了十余年的过程,到20年代中期达到了全面发展的鼎盛阶段。 它最早盛行于法国,后来影响到德国,之后又波及到欧洲和前苏联。 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创作流派,它包括了 “ 纯电影 ”、 “ 达达主义电影 ” 、 “ 超现实主义电影 ” 、 “ 表现主义电影 ” 等相互关联有相互区别的创作流派。
先锋派电影的重要特点首先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其次是形式方面的追求。 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先锋派电影主张绝对的自由想象,极端的纯粹情绪,排斥任何真实和理性含义,所以有人认为他们是 “ 三无主义 ” , 即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性格。 他们反对电影叙事,主张 “ 非情节化 ” 、 “ 非戏剧化 ” 的 “ 纯电影 ” 。
先锋派电影在电影美学史上和电影艺术理论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潜能,尤其是电影的审美形式感的实验和探索,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思维并丰富了电影的银幕造型语言。
诗电影,电影创作中引进了对抒情诗本质特性理解,是一种以否定情节、探索隐喻和抒情功能为主旨的电影创作主张。
诗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法国。 早期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一些理论家和创作家就认为,电影应当像抒情诗那样达到 “ 联想的最大自由 ”, “ 电影最完善的体现 ,是电影诗 ” 。
诗电影通过运用声光色等造型、叙事结构、人物表演等艺术手段,使影片充满诗情、诗意、诗的节奏与韵律。
作为样式形态的诗电影,后来在各国的电影创作界都有较大的发展。
新现实主义电影诞生于意大利。 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兴起,到1951年以后逐渐衰落。 虽持续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
新现实主义主张把摄影机对准下层贫苦劳动人民,口号是 “ 把摄影机架到大街上 ”、 “ 还我普通人 ”,这就在影片制作的根本是冲破了传统模式,对电影艺术再现物质世界、显示空间现实的审美潜能作了新的重大挖掘。
新现实主义电影对于电影发展的突出意义: 一是凸显了电影的记录性。二是开创性地倡导了实景拍摄,这就使电影摆脱了长期形成的陈旧传统程序的束缚,也使电影在走向民众生活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和空间表现力,对于后来的电影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新浪潮电影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 20世纪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一大批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拍摄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影片,令人刮目相看,仿佛是一股浪潮一样,为法国电影和世界电影带来了新气象,被称为 “ 新浪潮 ” 。
新浪潮运动的流派,作家作品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
1 " 巴赞" (电影评论家)《电影手册》
新浪潮电影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包括离奇,幻想)(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
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 新浪潮 ” 是世界电影史上一次电影革新运动。 “ 新浪潮 ” 主张用艺术趣味代替商业趣味,是西方现代派艺术在电影领域的反映。 “ 新浪潮 ” 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中人的处境、心理、爱情和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是充满了浓郁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 新浪潮电影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在电影风格和电影表现内容、表现方法奠定了现代电影的基础,被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苏联电影的艺术成就在于,它能让人忘记冷战,忘记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极难得到理解与尊重,却依然运用高超的电影理念战胜了一切偏见。在冷战时期,苏联电影甚至获得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电影奖项,包括两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及多次提名,可以说是荣耀长存。 前苏联是世界电影强国之一。 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后来的有声电影 ,苏联电影都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有重要地位。
苏联电影故事性强,艺术内涵丰富,题材多样化,多次获得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奖项。
十月革命后,苏联电影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 年代以后,苏联电影开始在作品中探讨普通人的命运, “ 非英雄化 ”、 “ 非清洁化 ” 、 “ 生活流 ” 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多有反映。 以前在作品中回避的人性问题得以突破。
“ 好莱坞 ” 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美国的电影工业,甚至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电影在美国是一种工业化商业,是娱乐的手段,电影的艺术价值往往依附于商业价值。 “ 好莱坞 ” 电影就是典型的代表。
好莱坞大片所制造的一个又一个美国神话,往往也称为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的一种重要输出方式。
20世纪初,好莱坞只是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小村庄,由景色宜人的拍摄外景地逐渐发展为众多电影公司聚集的庞大的电影城,3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
好莱坞开创并制作了大量类型电影,如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歌舞片等。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一直为人们勾勒着—电影,这个神话般的、理想的、具有真实表象的幻觉世界。
电影制作在好莱坞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流水线。
以娱乐性、商业性为标志的好莱坞电影每年保持着高产出率、高上座率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大导演、大明星层出不穷,大片出口、票房稳定,是世界电影业占据重要位置。
❸ 什么事先锋派电影
所谓先锋派电影运动是在现代派这个总的文艺思潮影响下,从1925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即由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的这个时期出现的一种影片拍摄思路,其中心在法国和德国。
史学家们认定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大的革新运动。
先锋派的理论主张是:①反对叙事,把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等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的图像、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影片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追求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③描写梦幻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上,而对物的表现——万物有灵论——则应当是排斥含义,排斥逻辑的。其代表作有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的《休息节日》。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男子在节日作通宵夜游以后在昏睡中所做的一个梦,前半部分是舞蹈表现,后来因主要的舞蹈演员被打死而转接出一个送殡场面。影片进行了一系列的造型、节奏和蒙太奇试验,并极力追求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比如芭蕾舞演员已在翩翩起舞,裙子一开一合,动作优美,可她猛一转脸,却成了一个戴眼镜、长胡子的绅士,表现出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
❹ 欧洲先锋派电影的影响
影响遍及整个欧洲。
时间自1917年至1928年,大约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由于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各种现代艺术思潮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加之一位艺术家可能同时接纳多种思潮的影响,所以先锋派电影流派纷呈,成员交错,主要包括: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另外还有纯电影、街道电影、室内电影等电影主张和实践。
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
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
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派系:
1、德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其中也包括对年轻的电影艺术的认识。
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他们看到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
因此,有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如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1)、《节奏23》(1923)和《节奏25》(1925);
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在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与《横线》。
这些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与故事情节,都是以线条规律性变化、转换的视觉形像为内容的。
1925年起,德国先锋派电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响的W鲁特曼将实录的镜头与抽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纪录电影。
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在于,第一阶段强调电影的“纯”运动感,第二阶段则更多地强调剪辑的作用。
2、法系:
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要求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
❺ 如何定义「先锋派电影」
“先锋”说白了,就是早于人先。电影上来说,就是在某种类型片流行的时候,因社会、历史或者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电影从业者对文化、艺术和电影产生了新的认识,而这些认知影响到他们的电影作品,就产生了一批不同于时代流行的那类片子。是一批新的电影风格也好,一批新的讲述故事的手法也好,都是一种对电影艺术反应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
❻ 先锋派的意义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先锋派,先锋派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先锋派”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和动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国,它的比喻性意义要大于它的实际意义。先锋派在广泛的意义上指那些文学艺术的前卫,为文学共同体的难解题活动充当前卫的实验者。 抽象表现主义
眼镜蛇(Cobra)
建构主义 立体主义
达达主义
道格玛95
表现主义
未来主义
Fluxus
印象主义
Incoherents
Lettrisme
Mail art
现代主义
Neoism
No Wave
原始主义
Free Jazz
普普艺术
Situationist
社会现实主义
Spart
超现实主义 The Residents(美国音乐家和制片家)
Stan Brakhage(美国制片家)
Arksun(英国作曲家和电子音乐制作人)
Pavel Filonov(俄国艺术家)
Wassily Kandinsky(俄国艺术家)
Arcturus(乐团)(挪威金属乐团)
Ved Buens Ende(挪威金属乐团)
Buckethead(美国音乐家)
John Cage(美国作曲家)
William Carlos Williams(美国诗人)
El Lissitzky(俄国艺术家)
Kazimir Malevich(俄国艺术家)
Marcel Duchamp(法国艺术家)
Edgard Varèse(法国作曲家,后成为美国公民)
Iannis Xenakis(希腊作曲家和建筑师)
Charles Ives(美国作曲家)
Henry Cow(英国乐团)
Andy Warhol(美国艺术家)
Del the Funkee Homosapien(美国填词家)
SreU+010D.ko Kosovel(斯洛文尼亚诗人)
Marc Chagall(俄国艺术家)
Alexander Rodchenko(俄国艺术家)
Olga Rozanova(俄国艺术家)
David Lynch(美国导演)
Jean-Luc Godard(法国 导演)
Roger Avary(美国导演)
Kayo Dot(美国先锋派乐团)
maudlin of the Well(美国先锋派金属乐团)
Mike Patton(美国音乐家)
Vladimir Tatlin(俄国艺术家)
Sergei Tretyakov(俄国艺术家)
Frank Zappa(美国作曲家)和他的好友Captain Beefheart
Nicolás Rosselló(智利艺术家)
John Zorn(美国音乐家和作曲家)
Daniel Libeskind(美国建筑师)
法兰克·盖瑞(加拿大建筑师)
Plural Dolt(美国乐团)
Xihilisk(英国艺术家)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reative Guitar和String Music(先锋派艺术和music collective)
Man Ray(美国/法国摄影师和制片家)
小野洋子(日本音乐家)
Karlheinz Stockhausen(德国电子音乐家)
Terry Riley(美国简约音乐家)
Autechre(英国智慧舞曲制作人)
Mouse on Mars(德国智慧舞曲制作人)
Mille Plateaux(德国先锋派音乐厂牌)
Pink Floyd(英国乐团)
The Beatles(英国乐团)
The Velvet Underground(美国乐团)
Einstürzende Neubauten(德国工业乐团)
Architecture in Helsinki(澳大利亚乐团)
Laurie Anderson(美国作曲家)
Antonin Artaud(法国剧作家)
Les Claypool(金属乐团Primus创始会员)
Pier Paolo Pasolini(意大利导演)
Sonic Youth(美国摇滚乐团)
草间弥生(日本画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
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群体,改变了很多人固定的观念。但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这批作家中的大部分没有再拿出有分量的新作,许多人甚至彻底放弃了写作。
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先锋派戏剧(vanguard theatre),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在戏剧艺术领域,20世纪初年以来很多戏剧团体和流派,在形成和流行的时候均被称为先锋派,如以J.科克托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戏剧、An.阿尔托的残酷戏剧、S.贝克特等人的荒诞派戏剧等等。
先锋派戏剧特指20世纪20年代法国以贝梯、杜林、日瓦特和彼艾夫等为代表的戏剧运动。他们组成的四方同盟在当时巴黎戏剧界占主导地位。他们有各自的剧团,但都决心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剧坛的状况。
他们反对19世纪末A.安托万的以自然主义为特征的戏剧传统,又不苟同曾风靡一时的野兽派、立体派、神秘派、未来派、辐射派、达达派等消极悲观的戏剧流派。他们强调发挥剧作家和导演的想象力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他们非常重视演员的台词功夫,而对形体的要求超过以往任何戏剧团体。同时,他们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新型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与剧院血肉相连的观众。在电影艺术开始向戏剧争夺观众的时期,先锋派戏剧给戏剧艺术以新的活力。
1936年,他们一起加入了法兰西喜剧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止了他们多数人的演剧生涯,然而先锋派戏剧的许多艺术主张对战后 J.-L.巴罗和维拉等人特别强调导表演作用的戏剧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
先锋戏剧是关涉形式探索和艺术精神的,一种小众的艺术,而这些与所谓的商业利润无关。在中国从《恋爱的犀牛》开始,先锋戏剧开始广为人知,广为人看。很多年轻人把走进小剧场看先锋戏当作一种时尚,话剧演出消费开始列入工薪族的开支。由此戏剧演出开始改变了以前北京人艺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在传统“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之外寻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表演样式。主要作品有《绝对信号》、《狗儿爷涅盘》、《三姊妹·等待戈多》、《哈姆雷特》、《鸟人》、《故事新编》、《理查三世》等。 先锋派音乐(Avantgarde music )是指采用极端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手法、目的和技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尽管R.瓦格纳和C.德彪西在他们的同时代人眼中就是“先锋派”,但这个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用来特指施托克豪森、布莱兹等人的音乐,因为只是这时才形成了所谓的“先锋派技巧”,包括整体序列、电子、偶然音乐等等。
布莱兹在一些著作中明确地陈述了先锋派的美学观念,认为先锋派必须“忘掉过去的一切而锤炼毫无先例可援的知觉力,抛弃过去留给人们的遗产去发现尚未有人梦见过的新天地。”也有人在先锋派内部又划分为已获公开承认的和更具实验性而尚未获得承认的两类。总的看来这个词更像一个口号而不是一个定义。?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德国先锋派电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其中也包括对年轻的电影艺术的认识。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他们看到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因此,有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如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1年)、《节奏23》(1923年)和《节奏25》(1925年);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在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与《横线》。
这些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与故事情节,都是以线条规律性变化、转换的视觉形像为内容的。1925年起,德国先锋派电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响的W.鲁特曼将实录的镜头与抽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纪录电影。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在于,第一阶段强调电影的“纯”运动感,第二阶段则更多地强调剪辑的作用。
先锋派电影主要体现在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种风格当中。达达主义电影又称之为“纯电影”或者“抽象电影”,重视画面的纯艺术形式而轻视内容和主题,例如《回到理性》(1923)的照片抽象化,《机器舞蹈》(1924)沉浸在齿轮运动当中,芭蕾舞演出过程中插映的《幕间节目》(1924)等等,都很难看出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感情的正常律动。1925年开始取代达达主义的超现实电影,注重潜意识 的表现,试图从梦幻世界中寻找诗意的归宿。第一部超现实电影是《贝壳与僧侣》(1927),以心理分析为特点;《一条安达鲁狗》(1928)处处充满着象征,“手术台象征着床,缝纫机象征着女人,而雨伞则象征着男人”,在技术的炫耀中充满着暗示与象征的欲望。尽管如此,超现实主义还是全力关切着人本身。如果说达达主义是人类世界的物化的话,那么超现实主义则代表着物质世界的人本化。晚期超现实主义电影向着纪录片的转型,更表明了这种人本化努力的回归真实。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要求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影象结合起来表现。如莱谢尔于1924年拍摄的短片《机械舞蹈》和克莱尔的《幕间节目》(1924年)等,这些影片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这些影片又称作“达达主义电影”、“抽象电影”或“纯电影”。
第二阶段是以年轻的女电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尔、舞台剧编剧和青年诗人A.阿尔托等人的实验性影片为代表。
他们的影片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觉等。G.杜拉克于1928年拍摄的短片《贝壳与僧侣》(编剧A.阿尔托)主要是分析一个僧侣混乱的心理活动。借助一系列并无内在联系的镜头的组接进行一种精神分析;L.布努艾尔于1928年摄制的《一条安达鲁狗》也是以类似方法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或者是对一种荒诞不经的新比喻的追求。这种电影又被称作超现实主义电影。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转入纪录电影。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年)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生活丑态;另一种则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义倾向的纪录片,如J.伊文思当时就是在W.鲁特曼和法国“先锋派”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拍摄《桥》(1928年)和《雨》(1929年)的。 概述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
概念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的诗歌和赵振开(北岛)的小说《波动》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以北岛、舒婷为代表朦胧诗,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和以宗璞、刘索拉为代表的荒诞小说,以及以高行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等。 实验电影
实验音乐
实验剧场
时代精神
Molecular gastronomy Demoscene 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欧美电影界,尤其是评论界有时也用“先锋派”一词去形容具有独创性意图的影片或创作手法,自然它们已与上述电影创新运动无直接关系。
❼ 先锋派电影的介绍
先锋派电影(英语:Avant-garde movies)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都为短片。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1先锋派电影以法国和德国为策源地 。影响遍及整个欧洲,时间自1917年至1928年,大约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由于他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各种现代艺术思潮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加之一位艺术家可能同时接纳多种思潮的影响,所以先锋派电影流派纷呈,成员交错,主要包括: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另外还有纯电影、街道电影、室内电影等电影主张和实践。1先锋派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像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但是“先锋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因此也未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❽ 如何评价20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先锋派:第一,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主要代表,其从1917年到1929年贯穿了整个先锋派运动的始终,因为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最早体现出了先锋主义的创作意图,所以被称之为“第一先锋派”;第二,分别是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为代表的、有着超现实倾向的各种电影流派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称之为“第二先锋派”;第三,是阿贝尔托·卡瓦尔康蒂在法国创立的一个纪录电影流派,他于1926年制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几小时》标志着这个流派的正式诞生[1],后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之为“第三先锋派”。虽然三个先锋派产生的影片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作为组成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一部分,有一个明显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些影片本身不是以商业盈利和影片讲述故事为目的,并且由于当时有声电影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因而主要集中在对无声影片纯视觉表现力和美学特征的探索方面。
❾ 如何看待先锋派电影
如何看待先锋派电影呢?特别好看,人们都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