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源 > 电影三峡好人好在哪里

电影三峡好人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12-26 22:36:52

❶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 主要表达什么

开诚布公的说,这部电影的超现实因素是我不喜欢的。但是排除这点不喜欢的东西,整部电影所带给我的震撼力还是很强烈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上,人们都为金钱、娱乐所沉醉,抬眼看到的就是成功人物的形象、闭眼去享受物质的生活。有谁还在意我们身边那些平常、细微、略显悲凉的人呢?好在贾樟柯来了,在“黄金”的掩映下,带来了中国平凡人的生活。他将这个正快速行进中的国家与这个国家中处于底层的人,纳入自己的镜头中,然后自然的展示给我们这些能在电影院中消费的人群,给你强烈的精神震撼。
男主角韩三明来了,他可以说代表了相当多的一部分在农村的中国人,但是这批人,却是我们离我们最近却最陌生、每天看见却总是被忽视的人群。他们的生活真如蝼蚁一般,但是他们的精神呢?我感觉自己象是一个瞎子、聋子、哑巴。最后韩三明带着一群农民工回家乡挖黑煤了,走的时候却不能带给观众一丝希望的感觉,而充满在荧屏上的只有悲凉的气氛、感伤的心情。女主角赵涛来了,她与斌斌应该说是代表了相当多的城市中的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但是他们却深深的陷入了这社会欲望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当面对欲望的诱惑时,谁也不会去珍惜过去,所以两个人在江边平淡的分手成了必然的结果。多少年后,当人们在物欲中能够幡然省悟的时候,是不是会痛悔自己当年所犯的错误、所忽视的感情呢?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也许只有时间才可以告诉我们。
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平白对话。贾樟柯用两个人,描述了中国两类现实中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无奈、他们的伤心。。。。。。就这么自然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不知道贾樟柯以后会拍摄什么类型电影,会不会也像张艺谋那样来个“成功转型”呢?这不得而知。但是至少现在,他带给了我们震撼,知道还有人去关心中国的人文,这个国家还没有堕落到唯娱乐独尊的荒唐境界。在这里,我希望:贾樟柯,一路走好!

❷ 三峡好人影评

这部电影被称为三峡好人,这显然是象征我们每个人的象征。主角韩三明可以是你,是我,是另一张脸,整个故事可以在城市,农村,也可以在三峡。我们都是基层,生活在一起,所以导演命名我们是三峡的好人。故事从一开始提到的长镜头开始,镜头的结尾是煤矿工人韩三明。

影片从两个山西外来人的角度观察库区淹没前的风景、城市和人民……煤矿工人韩三明来到奉节寻找16年前的前妻。他花了3000元买了这个被绑架的女人,和她生了一个女儿,但在公安干预后,这个女人选择离开他;护士沈红来到奉节寻找两年未见的丈夫。她的丈夫在三峡手党,有了新的情人。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

韩三明是一个不太健谈、诚实的人。为了找到他的妻子,他毫不犹豫地来到四川寻找他的妹妹。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忠于自己感情的人。与离婚率如此之高的世界相比,韩三明的毅力尤为珍贵。电影的另一位主角沈红是一位与韩三明互换角色寻找外出打工的苦女。

❸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 “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会少很多。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

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捏着火炭,一言不发。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像尹瑞娟、崔明亮这些最普通不过的,甚至称得上失败的年轻人的爱恨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

不仅于此,贾樟柯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状态。这种诗意并非不真实的方式,而是指他发现了底层的、边缘的人们那种被遗漏的打动人的细节。底层人物的生活被审美化了。在《三峡好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一群赤裸着上身的砸墙工人讨论着人民币上的景色,以最朴素的语言,述说着我们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钱的诗意化,或许只有在穷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里,钱不过是资本。再比如韩三明与他的前妻分吃一颗大白兔奶糖的镜头,贾樟柯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令那些对着大鱼大肉食之无味,闲着没事干就整天吵架闹离婚的所谓主流之人汗颜。贾樟柯镜头里的底层人、边缘人,再不是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呈现。他还原了他们本身的丰富性,狡黠、幽默、温情、暴戾、坚忍、怯弱……对这样的边缘人群,贾樟柯给予了诗意的关怀和尊重。

曾经有篇对贾樟柯的访谈叫“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指他绝然地让《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动向“大片霸权”示。这使我想到,我们之所以喜欢贾樟柯,或许更在于他的坚持让我们体验了另一种电影可能性。

优缺点评价:

(一):更从容的贾樟柯

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我们在贾樟柯电影中所看到的,几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也正是对基本生存感的强调,使得贾樟柯的地方书写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审美可能。这也正是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国际共鸣的原因。

这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在贾樟柯的电影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起来的,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时代的变迁。如何用影像来表达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体验,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角度?贾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我想从《站台》与《三峡好人》的对照中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站台》中,饱含着贾樟柯的个人体验,影片没有太多的情节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细节的堆积,一些状态,一些声响,一些视觉上的景观,是属于80年代的回忆。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感受的描述当然有其打动人的力量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节奏是混乱的,那些代表性极强的歌曲、声音、政治语言,以一种和画面极不相称的跳跃,通过极高的密度给人灌输“时代”的概念,但是这些素材除了制造特定氛围,没有更深的进入情节,我们并不能看到社会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联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时间的具体变迁。对于60、7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补充其中的线索。但对于那些没有类似经历的人,简单呈现的符号恰恰导致疏离感。或许因为贾樟柯对这十年(同样是他的成长岁月)有太多的感触,我们从《站台》看到了了一个经历了诸多沿途风景的人,他要诉说,有点急速,有点慌不择言。但说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静,才能打动别人。

而在《三峡好人》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平静的控制力。贾樟柯变得从容起来。比如在镜头运用上,他不再执着于长镜头,同样用了很多短切镜头。他的电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现实的元素。这部电影里同样有很多时代符号,但并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与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酒刚倘卖无》等等,是跟剧中人物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应的关系,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以《潮湿的心》略作分析,三峡彩虹桥边的舞池里,人们在《潮湿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峡的天气是潮湿的,沈红的心也是潮湿的,即将破裂的婚姻像潮湿又闷热的天气,让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总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擦汗,不断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从。而在《站台》中,各种各样的音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环境音在使用。

(二)更积极的主人公

为什么《三峡好人》比“故乡三部曲”,《世界》更打动我呢,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书写对象同样是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但前面的电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脱离了人类社会种种塑造性关系的茫然动物,他们永远处在被动,等待的状态,我们看不到他们更想要什么,更渴望什么。似乎他们没有这些。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主人公不再是无助无力无望的消极典型,两人面对生活的苦难或尴尬,皆坚强地选择了尊严。韩三明在故事的结尾决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挣3万块钱为16年前买来的妻子赎身,而赵涛扮演的沈红则在一支舞后告诉丈夫,自己有了别人。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谴责。内心或许难过,但外表显现的却是平静的决断。用贾樟柯自己的话来说,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动力的人,他们怀着希望之心,他们都要寻找他们的幸福。相对于那种“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的状态,这或许是更值得我们提倡的人生态度。

(三)一点或许是苛求的批评

贾樟柯的非比寻常,在于他对底层或边缘人物生存处境的细节把握之艺术敏锐外,不断迂回着一种宏大时代背景的舒缓呈现。它是难言的,却是有力的。我们看到在好莱坞大片中,在中国的大多电影中,时代背景往往被抽离,被虚化。它们不是为观照现实而拍的,它们只负责提供梦幻与麻醉。而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是时代的变迁形塑着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这种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进行时的,是我们已经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的。

但或许正是因为形塑关系表达的复杂性,在贾的作品中,我们并不能清晰地感觉到人性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的交锋和形塑关系。时代的变迁作为背景被很好地呈现出来了,但这还不够。我们不仅仅需要被煽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更需要感动之后的沉静与反思。在《三峡好人》中,对于时代尖锐的与人相冲突的地方,贾樟柯隐隐约约地提及了,但随即话锋一转。比如三峡移民,镜头很多次停留在他们身上,但并没有深入他们内心的尝试。就像一个法国影评人所说的: “《三峡好人》一直是以暧昧和模糊的手法,观察这个著名的迁徙……”

同样是“小人物大时代”的模式,相较之下,我更喜欢《霸王别姬》那样的表达,用个体遭遇来投影出时代,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而贾樟柯专注于表现时代影响在个体身上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在贾导以后的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主人公的命运是沉浮于时代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四)细节上的一些问题

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用了一些超现实的元素,写实的电影里引入一些超现实的镜头,有时候的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甜蜜的生活》最后出现的怪鱼,《毒太阳》里几次出现的火球,都为影片、为主题加了分数。而贾樟柯在此片中的运用,手法比较毛糙,略显做作。如在影片的66分钟处,赵涛晾完衣服出画之后,三峡移民纪念馆突然像火箭一般飞升而去,我认为此处可以处理地更好,演员出画后大楼突然飞升实在突兀,如果能处理成角色的幻觉就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了,跟人物及情节的联系就可以更紧密些了。再如在影片的82分钟处,镜头跟随韩三明的视线转到三个穿戏服打游戏的人身上,虽然也挺有意思,但我觉得表现的重心错了,如果镜头能再回到韩三明身上就好了。如果不回到韩三明身上,那么镜头应该在三个唱戏的人身上停留的时间再长一点,最好能发生点什么事,否则让观众觉得是为拍而拍,而不是叙事或情感上的需要。

此外,可能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的原因。影片的一些对白我认为存在一些瑕疵。如第90分钟,韩三明问麻幺妹孩子的下落,麻幺妹回答在“更南的南方。”这种文艺腔似乎不太符合一个农妇的身份。再如第46分钟沈红被一个路边的孩子拦下,孩子问:“姐姐,你们那需不需要保姆,我已经整16岁了。”沈红回答:“噢,才16岁啊。”转而岔开话题说“天阴了。”便离开了。这有点不符合对话的逻辑。那怕再增加一句“你还太小了。”也会自然得多。当然如果从沈红当时心乱如麻的状态考虑,这种心不在焉的回答也有可能。

人物及表演分析:

一个成功的导演在选择演员方面是有天分的,换言之,一部好电影离不开恰当的演员,就像李安选择了汤唯,成全了《色戒》。而贾樟柯选择了自己的表弟韩三明,也保证了《三峡好人》的真实质地。

韩三明常常是一言不发,矮小的他在废墟中缓缓走着,一副木讷,无辜的表情,这种真实感并不是表演出来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矿工,就是一个劳苦大众,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显得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股子执拗在里头。这也正是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

小马哥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一个街头小混混的形象,他沉浸在对周润发的敬仰和模仿中,他学《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用纸点烟,用《上海滩》的插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学周润发的话“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这是《三峡好人》中唯一带有喜剧性的人物,贾樟柯用他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在沉重的底色上增添了一丝幽默的颜色。

从《站台》开始,赵涛就成了贾樟柯电影的御用女主角。经过《站台》的尹瑞娟、《任逍遥》中的巧巧、《世界》中的赵小桃的历练,赵涛已经称得上非专业出身的专业演员了。在《三峡好人》中,赵涛的表演是到位的,那种痛苦之下的坚忍,被她阴郁但不失控的表情表现的恰到好处。但因为角色的限制,《三峡好人》中的赵涛也未能有爆发性的'展现空间,不像韩三明和小马哥那样出彩。

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分析

叙事结构上,《三峡好人》采用的是板块式结构,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类似。赵涛的故事插在韩三明的故事中间,两者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交集,但在主题上是共同的,他们都在“寻找”。一个寻找16年不见的妻子和女儿,在奉节旧城穿梭,一个寻找两年没回家关系日益冷淡的丈夫,在奉节新城行走,能够保留感情的是一个非法的婚姻,而那个开始于自由恋爱的婚姻反而什么也留不下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义。

叙事视点上,贾导选择了以两个外来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而不是从一个生长于此的人的视角展开,对他来说是个新的突破,两个外来人眼中的三峡库区,也是观众(他者)眼中三峡库区的景象,观众不再只是剧中人故事的观望者,而与剧中人一起成了中国变迁社会的观望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视听语言分析

镜头方面,《三峡好人》跟贾导以前的作品一样,用了很多的长镜头,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长镜头也运动起来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了,拿《站台》的开头与《三峡好人》的开头进行对照就能明显看出这种变化。《站台》的第一个镜头是站台一堵破墙下,一大群人站着,只能听见他们嘈杂的声音,看不清他们脸上的表情。而《三峡好人》开片,镜头缓缓移过一艘长江客轮上的乘客们,他们各异的表情、动作、声音,尽收观众眼底。三分钟后镜头才落到坐在船尾的主人公韩三明身上。

《三峡好人》中也有很多的远景,空镜头,应当是天气的缘故,一拍远景,便是灰蒙蒙的一片,看不真切。这朦胧的山水之间,给人苍茫的感觉。山苍苍,水茫茫,宏阔的背景又使得人物在画面上很渺小,往往置于边缘。而且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发出有限对无限的唏嘘吧。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 这同样也加深了观众的在场感。

在镜头的转接上,显得粗糙而生猛,没有什么设计,这使得《三峡好人》虽然讲述了故事,但故事性并不强,因为观众时刻会被打断,在没有过场的镜头间游离出来。这种突兀的剪接方法,是一贯的贾氏风格,或许就像贾樟柯自己所解释的:“因为现实里没有平滑的过场啊!”

对声音的重视也是贾导一贯的风格,《三峡好人》中声音的运用是很巧妙的,并不是同期录音,但影片中的环境音却很具体,很有表现力,录音师录制了大量的现实的声音,把音效采样回来以后,像作曲一样,重新编排,有5、6个段落都像是用音效来作曲,包括砸墙的声音、波浪的声音、风的声音、小孩的喊叫、很低沉的人的喘气声,像音乐一样组合了起来。

对流行音乐的运用已经在优缺点里分析过了,就不啰嗦了。

段落、场面和细节分析

之一:开片镜头分析:

《三峡好人》开片是一个长达3分多钟的长镜头,最开始只听到行船经过的浪声,而后船上面目模糊的人出现,镜头逐渐由虚转实,缓缓移过船上的乘客,打牌的,谈笑风生的,抽烟的,喝酒的……形形色色的面孔,生动而真实。以近景镜头描摹了几十个人之后,镜头才缓缓落到坐在船尾的韩三明身上,他手里搂着一个军绿色旅行包,面色凝重。但和别的乘客并无多大差别。随后他擦了擦脸上的汗,脱下了外套,转过头,目光移向前方,镜头里出现一座高架桥,横跨两岸崇山。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解读: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常用的手法,他们的故事常常从大街上的人群开始,镜头静默地注视着来往、喧闹的人流,描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分钟过后,镜头才缓缓地似乎是不经意地落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员,随时会淹没在人群里。这正是导演们想特别强调的,主人公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也可能在人群中的任何人身上降临。

之二:结尾段落分析:

三明和老鬼等工友一起吃菜喝酒。三明告诉工友他明天就要回去好好挣钱了,工友们举杯送行。老鬼问三明能不能帮忙找活路,三明说可以下黑煤窑,工友们听说一天可以挣200元,比起拆房子一天四五十元高多了,都愿意跟着三明走。三明说下煤窑很危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每年要死十几个人,早上下午不知道下午还上不上得来。”大家沉默了,默默的吸烟,吃菜、碰杯喝酒。次日清晨,三明和工友们带着行李出发了。韩三明转过头发现,一边是工人抡着大锤继续敲打着楼砖,一边是一个拿着平衡杆的人在两座废墟间的高空走钢丝。随即《林冲夜奔》的唱曲响起。三明和工友消失在镜头之外。剧终。

解读:

在中国所有导演中,用镜头表现平静下面的潜流暗涌,贾樟柯绝对称得上是最牛的一个。太多的压迫,太多的天灾人祸,太多的生存压力已使底层人民看似麻木了。贾樟柯的镜头,从来都是如此平静而安详。当小武被铐在大街上的电线柱上时,当彬彬拿着乙肝通知单面对从军梦破灭时,当《站台》中的三明面对煤窑的生死契约时,当《世界》中的三明来处理二姑娘的丧事时,当沈红决定与丈夫离婚时,当工友们听说下煤窑其实就是提着脑袋干活时,所有人毫不例外选择了平静和沉默。但隐忍的外表之下,内心的波澜壮阔或许一点也不逊于呼天抢地歇斯底里。正如过去的长江三峡,它的险峻之美就在于看起来风平浪静,江面下却是暗涌滔滔。贾樟柯镜头下人物平静的心湖下同样是波涛汹涌的,这需要我们用一颗悲悯之心去感同身受。正是这种克制这种反差造成了对我们心灵的冲击力,也造就了影片的感染力。

拆房的工人和回山西挖煤的三明,就像走钢丝的人一样,同样的前途未卜。人物的命运和不确定的未来都凝聚在那个场面中了。背景音乐是川剧《林冲夜奔》里的唱词:“望家乡山遥水遥/但则见白云飘渺/老萱堂恐丧了/哎呀呀劬劳/娇妻儿无依靠/哎呀呀悲嚎!/叹英雄/叹英雄气恨怎消?”天意从来高难问,转身回首已经没有了家乡。没有英雄的时代,英雄末路的时代,普通的人们,仍然在夜奔。谁知道他们会奔向哪里,前方有没有一个企盼。苍茫的歌声中,一股悲壮之情充溢其中。我们身处其中,我们百感交集。

之三:烟酒茶糖的细节分析。

“烟酒糖茶”分别作为字幕卡出现在银幕的右下方,是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标示情节段落的标志。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往往被忽略了。就像人民币背面的景色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反而常常忽视它们的存在。而在《三峡好人》中,镜头多次定格在这些东西上面,呈现出了深层次的启发含义。

“烟”,最先出现在影片中,是韩三明用来与麻幺妹家人套近乎的工具。在与小马哥交谈时,他掏出来的写着麻幺妹地址的纸,是一张芒果烟盒,他说,那是16年前的好烟。影片中重复出现的掏烟,点烟,吸烟的动作,也无不折射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个木纳沉默的山西男人,那吐出的变幻上升的烟圈正是他无声的语言。

“酒”,韩三明用来再次与麻幺妹家人套近乎。之后也是在喝酒中韩三明与小马哥结下了兄弟情谊,在喝酒中大伙做出无奈的抉择——以生命为赌注,与韩三明去山西挖煤。

烟和酒,似乎让人更亲近,也让人更添豪气更有勇气。而糖与茶的功能又与烟酒不同。

“糖”,是生活幸福感的象征,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更是如此。这个最让人想到幸福的东西,在影片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第一个与糖有关的情景是是三明去上工,遇上小马哥提着一袋大白兔奶糖,他一边递给三明一颗糖,一边告诉他“兄弟,我们今天去云阳摆平一个人,老板每个人给50块呐。”带着夸张的语气,仿佛50块是一笔巨款。然后他挨个给那些兄弟发糖。尔后,他们便嚼着糖去摆平人了。而正是这50块直接使得小马哥丧失了他的生命,糖在这起到了反衬的作用。第二个与糖有关的情景是韩三明与麻幺妹一颗糖两个人分着吃,而且是蹲着吃的,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让人心酸,也令人汗颜。一方面,这颗糖透露着麻幺妹对韩三明的依赖感和关爱,也包含了韩三明对麻幺妹的许诺和责任感。为了一家团圆,他决定回山西继续下黑煤矿以给她赎身。16年后,他们已不再年轻,也明了了生活的沉重,明白了自己当初的决定或许是错误的。于是选择重续16年前的那份孽缘。、这里头有一种穷人的悲哀,但这同样有一股子底层人的韧性和智慧。虽然贫穷没有留给他们的生活多少选择的余地,但他们都在毅然地面对和承受。

“茶”是在沈红寻夫的段落里出现的,沈红在丈夫旧日物件里发现了一袋巫山云雾茶,包装新亮如初。而后,在船上,当沈红喝尽了瓶中最后一滴水,想起了郭斌,想起了那飘渺如云雾的茶,如同虚幻的爱情一样。她将茶叶倒入了杯中,最后却没有冲水去喝。两年了,茶可能已经变质,而人不也一样么?在这里,茶和前三者的作用又是不一样的,它是感情的象征物。而且它更多的是针对中产阶级而言的,像郭斌、沈红这样有固定收入的人。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可能并没有品茶的需求,一杯白开水便已足够。对于麻幺妹来说,生活只留给了她活下去的空间,而对沈红来说,生活留给她的选择空间大的多,她的渴求也多得多,爱情不在了, 她可以选择结束婚姻。麻幺妹没能获得这种权利,她被买来卖去。但我们并不能说沈红的痛苦要比麻幺妹少,会比她幸福。贾樟柯曾说:“我觉得,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最大的变化已经结束,剩下的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做一个决定。”每个人面对的现实不一样,每个人要做的决定也不一样,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并不能给以度量。但一样的是我们都同样需要面对的勇气与决心,在劫难逃。

;

❹ 三峡好人 影评



我不知道那些997的台湾打工者有着怎样的家庭,每年短暂的探亲时光会怎样度过。
据说这些年,那家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很多人离开了那里。
希望他们现在不那么辛苦,可以多陪陪家人。祝他们幸福。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转载请联系作者:混沌指纹。

❺ 影评:《三峡好人》.含蓄的文化,沉重的生活

秦牧在《艺海拾贝》中提到过:“电影之所以能感人是因为呗感动的人与电影的某种思想引起了共鸣。”三峡工程是中国几代领导人的理想,也是多少群众的期望。

刚开始转变的中国,斑驳断墙,库区的移民,三峡的升涨水位线,打工的农民音乐与古董的消逝,新的未来即将到来。

贾樟柯导演把这一幕幕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即保持了贾樟柯导演一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体现出新中国刚起步的艰辛与苦难,反映了中国人民努力的奋斗的上进心。

绿水青山,残桓断柱,镜头下现实生活显冷暖情。

『一』“轻舟”还在万重山间

空镜头的挪移,把镜头对准了万里青山。缓缓走动的河流以及和面对迁拆的残留物。从船只原本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到被“障碍物”打搅到这原本宁静的一切。

此时将面的残船是昨晚一种“符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道具。它们既是当时环境的最初模样,同时也是告诉观众当时的人们所生存的一个社会环境和背景。

同时也是透露出影片即将要发展的区域,为观众的心里埋下情感的基础。

『二』满目苍夷的房,是农民工赖以生存的“家”

特写镜头吧摄影机推到破旧的轮子,被遗弃的钢铁,倒下的柱子以及地上的锈水与泥土混合物。把中景镜头转到一群赤身“红背,衣裳破旧,手上沾满老茧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身上,人与物象湖融为一体,一副“原生态”图景迎入观众的眼帘。

这是一个个镜头的刻画,一方面是那群外出工作者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示出当时生活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是对一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一种人文关注,也是当时中国在修三峡工程的一种记时记录。

更多的是导演想通过这层层画面引起人们对环境对自然的一种关注。也表现出导演契合着时代的脉搏,对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从他多部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对润湿群体的关注以及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给观众留下来无限思考的空间。

音乐、唐诗、古董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

『一』 西北的民间小调与现代歌曲相结合是情感的寄托。

一年的出场就随着画外音,以民曲为线索反映了当时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以及现代歌曲的《老鼠爱大米》《我和你缠缠绵绵飞》《谁会记得谁》为感情做基调。

现代音乐与古典歌谣的相结合,是完美的诠释了祝扔那些的变化以及受到环境的改变。即是他们内心平静的 表现,也是导演向观众含蓄的表现出中国由旧到新文化的转变。

『二』 唐诗与古董是中号文化的宝藏。

影片饮用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早发白帝城》为孤游者指导,介绍三峡景色同时为观影者介绍,三峡的历史背景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蔓延。

是中华文明的,影片中因汉古董的挖出,人们的细心呵护,是人吗怼中华文物保护的体现也是向观影者表达出对文化文物的珍惜以及要把这一文化创出下去,不能遗失。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63届威尼斯金狮奖的得奖片,影片一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影片即能很好反应润是群体的生活情况,也是新中国立场的一个见证。

❻ 《三峡好人》影评 专业点的哈

“一个两千多年的县城,两年多就拆了,怎么能没问题?有问题也得慢慢解决!”《三峡好人》里,一个拆迁所的工作人员用没好气的语调回应来拆迁所吵闹的小市民。吵闹声在电影里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我心中满怀亲切的感动。——我是四川人。我知道在那拆迁中的小县城这样的争吵必然时时刻刻发生。但导演把它抽离了出来,赋予了一种极为现实的荒诞感觉。

这一期的《读书》上有关于《三峡好人》的座谈,其中有人就这么说:中国的现实因为其极为封闭而具有了一种巨大的荒诞性。为一部新电影专门开一个座谈并费十多页的篇幅刊登,我觉得这应该是《读书》的第一次。

作为一个在电视台工作了半年的“情感类节目编导”,我时时刻刻都在躬奉这样的荒诞时世,因此对我们身边现实的荒诞有着入骨入髓的体会。因此电影里赵涛和韩三明都抬头看见夔门上空一个形似UFO的物体在光天化日下飞过,或者王宏伟门口的那栋孩童玩耍的气势恢弘的古石楼突然像火箭一样腾空而去了,或者韩三明离开三峡前看见一个人在两栋危楼间的电线上走钢丝,这些都不算荒诞:不比两千多年的县城用两年拆掉荒诞,也不比某个大腹便便的男人手一挥,长江两岸于是亮起璀璨灯火更荒诞。

身处这样的时世而不产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一大怪事。

《三峡好人》的碟出了好久了,但我一直等着电影上映那天。——既然这一年里因为种种因素我进影院看了《夜宴》和《黄金甲》,没有理由不去看《三峡好人》。因为这是一部真正的中国电影。

它让人看到的是真正的中国……不是子虚乌有的古代,胡乱捏造的情爱,竹林、菊花、乱伦、杀戮和爆乳。它讲述的是中国,那8亿没人理会却倔强活着的人们的故事。它不是猎奇、俯视、然后讲一堆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意图告诉你哲学思考是多么的玄乎。它的目光是平视的,镜头扫过那些船工、拆迁工,那些光着上身喝着劣酒抽着劣质烟的人们,满怀亲切而温柔的哀伤。——他们是我们中间的,我们也是他们中间的。中国是他们的中国,虽然你们都忘了。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们会用一种圆滑虚假的口吻和训练有素的感情念:“民工兄弟们啊,你们辛苦了!”然后让所有人都掩耳不迭。其实没有人记得他们。他们在无数个让人遗忘的角落像苔藓地衣一样倔强生长。

真正关注现实的中国电影你见过吗?不是玩另类玩畸恋意淫艺术,不是玩大片玩唯美其实内心苍白薄弱,也不是躲在安全的历史里故作忧国忧民,也不是搞些小贫嘴小闹剧还觉得自己好幽默,也不是制造一堆空洞泡沫把电影当印钞机?

我要说《三峡好人》在过去几年我看过的许许多多中国电影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理由,一句话已然足够:这位导演真正获得了我的尊重,这部影片真正获得了我的尊重。能全心地尊重一个人是幸福的。我渴望能尊重一个导演一部电影很久了,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

捧回金狮奖后,贾樟柯的名字一度出现在各大媒体的访谈名录上,还曾在某本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他靠着摄像机微微笑的照片,像个好脾气的男孩子,一点也不想故意唬人。作为一个对媒体失望的媒体人,我不曾去翻阅任何一篇访谈文章。因为我曾经见过他,在前年他来复旦的讲座上。他放映了他的短片《公共空间》。

那时我和我的一个写诗朋友两京一起去的,她看完了《公共空间》,就坚持要走,我问她为什么不留下听讲座。她说:这个片子拍得非常好,已经够好了,我不需要再听他说了。然后朝我笑了一下,就走了。

那天她回去写了一首诗,我记得第一句“火车像斑马……”,问她何指,她说:“我就觉得火车像斑马嘛。”那北方的开在寒冷路上的火车,冒着白气。一个男人裹着军大衣坐在候车室里,许多人背着编织袋冲进来,许多人又走了,一个女人来挨着他坐下,两个人静静地坐着。然后女人走了,男人继续坐在那儿,风吹得小站上白色的隔门忽开忽合,站台远方就是夜,哐当哐当的声音,响在无边的寒冷里。——这是《公共空间》的开头。

贾樟柯是一个诗意的人。那天,我还记得有人问他:在《任逍遥》里面有一幕,是赵涛举着遮雨的白油布在走,这个白油布,有什么寓意吗?贾樟柯给了一个意外的回答(那天的很多话我都忘了,唯独记得这一个,也许记忆也已有偏差了),他说:那是九月的时候,有一天,我去北影有点事,后来雨下得很大,我就站在那个柱子下躲雨,看见几个女孩子跑过来,每人都举着一块白色的布在头上遮雨,一会儿就跑远了,我觉得特别美,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把它要用到我的电影里面去。
他话音刚落,教室里竟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
我始终相信艺术的真谛是可以简简单单说出来的东西,我始终喜爱并且尊敬那些坚持用简简单单的语言谈论艺术的人们。
那天,听他反复地用“诗意”这个词,很有点意外。那时我眼中的诗意,尚还是一种避世的诗意,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杜鹃声里断斜阳,花为肌肤雪为魂。所以在《小武》、《站台》里突突的摩托车声,街上廉价的流行歌曲,男人懈怠慵懒的姿势里,我只看到那似乎从日常生活里直接搬进电影里的令人不快的脏乱和庸常。法国著名影评家为《小武》写的《爱与微笑的时节》,是篇极好的影评,我曾奇怪于他用这个如此美丽的名字来讲述小武的故事。

——是在很久以后经过无数次火车长途旅行后,我才学会欣赏生活粗礰表相下生命的隐忍、坚强与温暖所诉说的一种深远而踏实的浓重诗意。就如同电影里,一个孩子在船头直着嗓子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长江边的小县城里的忙碌嘈杂一如我们熟悉的家乡,但小城之上的崖上的红线写着“三期水位线”,令生活的常态抹上荒诞色泽;摩的司机指着水中央的一块土坡说:“这就是奉节县青石街5号”,韩三明呆了半天,才回问了一句:怎么都是水?就像在那个不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白衬衫英俊少年小马哥的尸首前,韩三明用三根香烟点上三炷香……

我要单独提出自己记忆最深的一幕来细讲:拆房工人的头问韩三明:你经过三峡,看到夔门没得?韩三明说没看到。工人遂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展平了说:你看,就是这个夔门。韩三明接过来,我们才发现那是一张10元的人民币,(我们多少人是第一次注意到10元人民币背面画的是夔门?)韩三明说:我的家乡也在钱上呢。掏出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说,你们看,这是黄河壶口瀑布。在昏黄的灯光下,几个工人凑过去细看,小声评论,工头说:“你的家乡还可以哦。”

那一刻,我突然鼻子一酸,我想这一幕场景,我会记得很久,很久。

也许以后每次看到50元人民币,就会想起在家乡,在这个淹没在水下的小县城,2006年有一个夜晚,亮着昏黄的灯光。

顺便说一下,观影那天,是《三峡好人》在新街口影城首映日,因为是周二周三半价日,售票处排起长长的队,我排了足足一刻钟,前面还有二十来个人头,电影快开始了,只得找个看上去面善的年轻人,插了队买好票进去。电影是在一个小厅放映,7点钟的黄金场,稀稀落落只坐了不到10个人。想起前两天非半价日我陪朋友看《博物馆奇妙夜》一个大厅都快坐满的盛况,我心里简直有点愤懑。

朋友说:How people can be blind like THIS?

我不知道,

你知道吗?

❼ 评析一下电影《三峡好人》

一个移长镜头扫过一片朴实的面孔和散发着原始气息的胴体,这个牛逼的长镜头足以让电影院里那白恍恍的馒头和金灿灿的鳞甲暗淡无光。最草根才是最生活,而导演贾樟柯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一种不应该被忽视的生活,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参与的生活。

电影叫做三峡好人,这显然是一个符号,它象征了我们每一个人。主角韩三明可以是你,是我,是另外一个面孔,整个故事可以在城市,可以在农村,也可以在三峡。我们都是草根,都在生活,所以导演命名我们作三峡好人。

故事是开始于开篇提到的那个长镜头,镜头的终点是煤矿工人韩三明,整船人有兴奋,有平静,有迷茫,最质朴的将心情写在了脸上,惟独主角韩三明是若有所思的表情,看不到波澜,看不到喜悦或者悲伤。

他来自于山西,来到三峡是为了寻找当年买来却又跑掉的媳妇麻幺妹。通过他的眼睛和骑摩托小伙的对白,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三峡工程的一斑。当他寻到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时,几句简单的台词和质朴的动作给了他老实淳厚的性格以真实的特写。他操着蹩脚的普通话说:我就是想看看孩子嘛。带着一点点的委屈,带着一点点的乞求。然后他拿出两瓶家乡的酒,定格在那里,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导演用他的性格夸张表现了这个社会中人们最原始的善良和老实。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是坚信人性本善的。

韩三明决定在三峡干活拆楼继续寻找。这时电影镜头移到了一个女人的近景。她是护士沈红,一个来三峡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的女人。她的寻找经历了已经破产的工厂,这里一个工伤中失去一条胳膊的工人与厂长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经历了拆迁指挥部的园子,这里有一个被砍伤的小伙计,他们的老大就是沈红的男人郭斌。显然拆迁遇到的麻烦需要一定特殊的手段来解决,而郭斌正是操纵手段的人。工伤工人的妹妹争执中提到了法律,而政府性质的拆迁工作却要依靠黑社会的手段。导演前后给出的对比对于所谓的上层建筑进行了讽刺,或许这也是一种警醒。

后来的沈红终于找到了繁忙的郭斌,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起舞,动作笨拙却感人,不加修饰的原始是最可以清晰表达导演思想的,这点贾大导演比如今某些票房冠军要清楚的多。沈红和郭斌顺利的分手,不需要争执,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清楚,导演的平民化手法再一次展现,自然而又真实。

然后故事又移回到了韩三明的身上,他救了那个在船上企图骗他钱下船又恐吓他的小马哥。小马哥嘲笑他好人一生平安的手机铃声,他不以为然。就算小马哥崇拜发哥的情节在现今看来多么的拙劣,可那种孩子般的天真却是那么的熟悉。儿时的我们都如此的天真,我们崇拜大明星,也向往黑社会里那种潇洒的作态。可现实给了我们当头棒喝,小马哥成了三峡工程的牺牲品,死在了坍塌的废石料堆里。这里提到了死亡,导演让他的“真实”一步步深入,由表及里的震撼我们早已麻木的心灵。

好人一生平安,韩三明也终于找到了阔别16载的麻幺妹,两人在长江边重逢,决定复婚。但是幺妹如今的男人拿出他与麻老大的债务作为理由不允许三明带走幺妹,于是三明决定回山西继续挖煤,因为高风险带来的高回报。虽然三明也无法预知自己是否可以带回3W来赎回自己的女人。

最后导演将影片的主题再次扩大展现给了我们,那些在三峡和三明一起干活的工人也决定一起和三明去山西“挣大钱”,贾导的镜头慢慢划过每一个人,喜悦却又有些担心的脸,凹凸分明光滑黝黑的皮肤,每一个都是上帝的杰作,每一个都扮演着自己舞台上的三峡好人。

Still Life,继续生存,我们的生活看似草根,但那是最伟大的,最宏伟的舞台剧。三峡工程的宏伟是又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层叠而起的,我们不能随意定论究竟谁更宏伟一筹,因为我们伟大的草根生命是三峡工程一样气势雄伟的工程。

❽ 《三峡好人》:生存与生活,命运从来不悲天悯人

韩三明从山西来到三峡,寻找十六年前他买走的妻子,想挽回一段不合法的婚姻;沈红从山西来到三峡,寻找与她结了婚两年的丈夫,想结束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同样的寻找,不一样的归宿,欺骗与隐瞒都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命运从来不悲天悯人,赔上命的生活也仅仅只是为了生存。

贾樟柯导演的魔力就在于他对生活的还原,《三峡好人》更像一部纪录片记录着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细腻的镜头,独特的视角,平静的注视着这一切。电影开头的长镜头结合虚焦镜头摄录了流民的真实生活,离开了家乡,不值钱的人命,就连生活的下个目标都不知道是什么,颠沛流离的活着。不管自怨自艾也好,自生自灭也罢都没有人在乎,也没有人关注。他们唱着当时最流行的音乐,学着周润发,跟着音乐跳着交际舞,在杂乱的环境中安然的打着麻将,也可以为了50元钱而卖命。拆迁过程中的三峡人民就是这样生活的。

三明不远千里来到奉节县,找着早已被水淹没了的青石巷5号,找着麻幺妹。住着一块二一天的房间,活成狗的样子。若为一执念不忘,哪怕等待都心甘情愿的等,更何况十六年都过去了也不在乎这短短的时间。三明一边在奉节县住下,一边寻找着麻幺妹的下落。

麻幺妹留下的住址写在当年最好的烟盒上,是一种珍视也是一种思念。烟对于男人而言是无法割舍的情,麻幺妹对于三明而言早已是治愈内心伤口的药引。三明给老房东一支烟,房东不会抽欣然拒绝,小马哥主动要了一支,学着周润发点着烟。人老了对生活的追求也只是活一天算一天,小马哥不一样,他年轻,除了生存他更追求生活。

三明和他干活的一帮朋友抽烟,热闹与寂寞,都只是在卖命的生活中分享着烟带来的甘与奢侈。烟不仅仅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向往,所以他们都决定跟着三明去挖200元一天的煤。

三明找到了麻幺妹的哥哥,送上了自己家乡带来的酒。麻幺妹的哥哥拒绝了。当年麻幺妹是三明花了3000元买的媳妇,最后还是被警察救了回来,在麻幺妹哥哥的眼里自然看不惯三明,所以他不要。拒绝的或许是两瓶酒,也或许是三明这个人。

三明最后找到麻幺妹,和她生活的船上的男人喝酒,他说他要带走麻幺妹,请他成全。男人说,三万块。三明握着酒杯,毅然决然的放在桌子上,说,一年,给我一年的时间。

酒是礼品,是心意,也是宽宏,是原谅,三明没有怪麻幺妹,从来没有。见面的第一次谈话也没有说过麻幺妹的一句不是,只是问她当初为什么要走,我对你那么好。麻幺妹说,年轻,不懂事。

沈红的丈夫留下的物品中就有一包茶。沈红来找郭斌,郭斌躲躲藏藏,见面也是那么敷衍。沈红是一个沉默的女护士,她守护着自己的心,自己的家庭。在她打开风扇吹风的那一刻,或许内心就已经有了决然。风吹得走潮热,吹不走烦心,或许失去才是一种斩断忧烦根源的好方法。

沈红说她喜欢上了别人,想和郭斌离婚,其实她到底有没有喜欢别人真的正如她自己说的一样,重要吗?如果郭斌真的还爱着她,为什么不继续追问,而是就此打住。沈红知道茶的苦,知道茶的清,或许郭斌从一开始就是不适合她的茶。

她从街上走过,两只蝴蝶的音乐是一种对比,她和他注定不能像两只蝴蝶一样缠缠绵绵一起飞。歌永远是歌,得不到的在歌里,失去的在歌里,向往追求着的也在歌里。

小马哥死亡之前给了他的哥们一人一颗大白兔。好好干,一人五十,晚上回来请你吃饭。这是最后的话,也是生活的无奈。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小马哥最后死了,被三明发现于乱砖之下。生活有多苦有多累?有时候总会为了一颗糖,让自己像走在钢丝绳上一样。

可值得高兴的是,三明和麻幺妹在一起了,麻幺妹给了三明一颗大白兔,三明推给了麻幺妹。糖是他们两个的真爱。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苏格拉底说过爱情就好像叫你去摘花园里最美的一朵花,你只能一直往前走,不能回头,最后你什么花都摘不到,因为你总觉得会遇到更好的花;而婚姻是叫你去砍森林里的树,同样的规矩,不能回头,砍一棵最大的树,一会儿你就砍了一根回来,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因为你怕错过。三明和麻幺妹是幸运的,错过了还能相遇,是兜兜转转的缘分和对生活的觉悟。

三明也像《老鼠爱大米》一样去爱着麻幺妹,无怨亦无悔。

电影结束,是对生存的无限追求,是对生活的努力向上。这世间的欺骗都总会有人愿意去上当受骗,不是傻,不是蠢,是为了更无压力的生活。生活永远无捷径,无论什么时候请踏实,请认真,像三明一样。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三峡好人好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9一月份好看的电影 浏览:905
快门眼镜怎么看上下模式电影 浏览:644
电影解说新手要注意哪些 浏览:449
高中能考北京电影院要多少分 浏览:88
你觉得最好看的电影推荐 浏览:780
失败的时候看什么电影 浏览:432
8什么的电影网站 浏览:421
电视如何看电脑的电影下载 浏览:267
电影黑夜传说天堂免费迅雷下载迅雷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191
叫什么尸的电影 浏览:395
新手在抖音发电影怎么容易被推荐 浏览:831
糯米订电影票一般多少钱 浏览:529
2015年的所有动作电影有哪些 浏览:307
阿丽塔在电影院放多少天 浏览:489
音速索尼克电影版什么时候 浏览:487
个人微电影如何盈利 浏览:760
往犯人脚上涂蜂蜜是什么电影 浏览:507
好看的甜日剧电影 浏览:688
电影我和我们读后感怎么 浏览:759
用手机怎么和另一个人看电影 浏览: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