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电影《南征北战》当年的老演员现在怎么样了
老版电影《南征北战》是195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一经放映,立刻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高营长冯喆、张军长项堃等人的精湛表演,受到人们的好评和赞誉。老版电影《南征北战》也成为我国经典电影之一。
老版电影《南征北战》的主要演员现在生活的怎样了呢?
冯喆
高营长的扮演者冯喆,1920年生,1946年加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建国初期,冯喆到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后又调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过《羊城暗哨》《铁道游击队》《桃花扇》等数十部影片。冯喆戏路宽广,能饰演古今各种不同的角色。冯喆曾被评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之一。上世纪那个动荡的年代,冯喆不幸去世,享年49岁。
陈戈
师长的扮演者陈戈,1916年生,1940年来到延安,组建了青年剧院,并任演出部主任。曾演出《塞上风云》《雷雨》《上海屋桅下》等剧目,受到根据地广大军民的好评,甚至得到周恩来等领导的赞誉。建国后,陈戈先后在北京电影局、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单位任编剧、导演、艺术指导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陈戈曾先后在《抓壮丁》《停战以后》《党的女儿》等多部片中担任重要角色。1981年,陈戈离世,享年65岁。
仲星火
战士的扮演者仲星火,1924年生,解放战争时期,仲星火加入到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49年,文工团进驻上海并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了其电影生涯。先后在《巴山夜雨》《李双双》《今天我休息》等数十部片中担任重要角色。仲星火曾获得过“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金鸡奖”男女配角集体奖。2014年,仲星火逝世,享年91岁。
项堃
敌张军长的扮演者项堃,1915年生,1940年在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解放后,曾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职。先后在《烈火中永生》《海囚》《佩剑将军》等数十部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项堃常扮演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特务头子,他的表演能揭示人物的本质,入木三分,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赞赏。项堃曾获得过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2009年,项堃病逝,享年94岁。
张瑞芳
女游击队长的扮演者张瑞芳,1918年生,抗战时期,曾在中华剧社任演员。1946年加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后又分别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演员剧团任职,先后拍摄过《李双双》《母亲》《大河奔流》等数十部片,并担任主要角色。张瑞芳曾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华语电影终生成就奖”等。
2012年,张瑞芳在上海病逝,享年94岁。
作者:“小方说 历史 ”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 历史 ”
云绯 历史 号:故纸堆间
⑵ 抓壮丁的介绍
《抓壮丁》是由吴雪、丁洪、陈戈、戴碧湘等人集体创作的反映民国时期四川华蓥山地区抢抓壮丁参军的故事。原是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1938年创作演出的幕表戏,1943年吴雪等人在延安对原作进行改写,曾在青年艺术剧院演出近百场,后改编成电影。抓壮丁还有另一种意思是战争时期强征兵役的一种通俗说法,这种行为不仅仅在以前的中国有,在国外也很常见,尤其是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
⑶ 王保长是谁历史原型是
“天下第一保”,是邛崃市水口镇金山村(解放前称“彭家营”)当年的保长彭天禄。
为了查清这一史实,水口镇政府、金山村村委会会同邛崃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进行了多方核实,印证了《王保长》中“王麻子”的故事原型———“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崃。
在邛崃市市委、政协联合编著的《邛崃文史资料》一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民国32年(1943年),彭家营分管八保的保长彭天禄因与烟民种分烟(按种植面积与种植户各得一半)和收烟泥金(税)以及贩卖鸦片生意发了财。在一次成都开会中,国民党彭焕章师长动员彭天禄捐款购买飞机抗日,彭天禄在宴会中即兴表态,把贩卖鸦片所赚的价值20万大洋全部捐给国民党购买飞机……蒋介石获悉后,即授予彭天禄为“天下第一保”,并送予金匾题词为“天下第一保”。彭天禄在邛崃设宴三天庆贺这一殊荣。
彭中良称,父亲彭天禄生于1915年,当时是彭家营山区的大地主,家有良田上千亩,家中光碾磨就有10多座。父亲还经营烟草、米庄等生意,并召集上百人组织了地方武装。1941年,父亲调动自己的地方武装,配合邛崃县时任县长任和平成立保安队前往彭家营山区去剿匪取得胜利,任县长大喜,于是封彭天禄为彭家营分管8保的保长 。
彭中良回忆,父亲被授予为“天下第一保”,并赐予金匾一块。“当时,这块上书‘天下第一保’的金匾就悬挂在我家大门上!”彭中良说,但1951年父亲死后,这块金匾连同家中的另外10多块木匾,被拉到水口乡一并烧掉
⑷ 1986年,《上甘岭》在贵州热映,一老汉问:这电影里怎么没有我
1986年的一天,贵州省务川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风靡全国的《上甘岭》正在热映。《上甘岭》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在上甘岭,与美军浴血奋战的真实事件,诞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村里的乡亲们观看电影时,看到志愿军杀敌的场面,忍不住齐声叫好,看到志愿军牺牲后,又在严寒中集体落泪。
电影落幕时,乡亲们久久不愿离去,无不为志愿军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落泪不止。在人群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老汉显得十分显眼,他的眼睛里饱含泪水,忍不住长吁短叹,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 真实的上甘岭战役比电影里演的还惨烈,可是,电影里怎么没有我呢? ”
老汉此话一出,顿时迎来一片惊呼声,其中一位和老汉相熟的村民用说笑的语气说道:“我说邹老头,你是不是糊涂了,这里面可都是志愿军的英雄,你怎么可能出现在电影里?”
老汉没有过多辩解,而是小声嘀咕了一句:“ 想当初,我还参加过电影的拍摄呢 。”说完便拄着拐杖离开了。
1993年,老汉在平静中离开了人世,老汉的三个儿女在处理完丧事后,按惯例收拾父亲的遗物。他们来到父亲平日住的一间屋子,发现角落里放着一只布满灰尘的皮箱。这个皮箱他们小时候见过,父亲一直把它当宝贝,从不让别人触碰。如今父亲不在了,儿女们才有机会一睹皮箱的真容。
很快,这只皮箱被打开,里面存放的东西却让儿女们惊得说不出话来。 只见里面放着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枚枚军功章和一张张奖状,其中更是有一枚二等功臣勋章和一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的“冷枪英雄”奖状!
老汉的大儿子忍不住泣不成声,喃喃地说道:“ 我只知道咱爸枪打得好,哪里知道他竟是一位志愿军功臣! ”
很快,老汉是志愿军功臣的消息传扬开来,各级机关负责人纷纷前来追悼,村里的乡亲们才知道,这位七年前宣称自己应该出现在《上甘岭》电影中的老人,竟然真的有着一段传奇过往。
时间一转眼来到2021年,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在全国热播,在恢弘的战争场景中,一位名叫邹习祥的志愿军战士逐渐被人们所熟知。邹习祥被这样介绍道: 他在上甘岭战役中,曾用206发子弹毙敌203人,精准度比“狙神”张桃芳还高。美军高级将领无奈地表示,他们的飞机大炮齐上阵,但拿邹习祥没有一点办法。
邹习祥,正是1993年去世的那位老人的名字,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他去世28年后终于被缓缓揭开......
邹习祥能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成长经历。1922年,邹习祥出生于贵州遵义务川县的一户仡佬族百姓人家。仡佬族生活于大山之中,靠山吃山,孕育出这个民族吃苦耐劳、粗犷剽悍的优良品质。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阻击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 天赋异禀、后天勤学苦练、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 。幸运的是,邹习祥这三点都具备。
由于土地贫瘠,仡佬族的族人多以打猎为生,邹习祥的祖辈都是玩枪高手,因此邹习祥自带狙击手的基因。与此同时,邹习祥和“狙神”张桃芳一样,都是天生的远视眼。
7岁那年,邹习祥就端起火药枪,跟随父亲进山狩猎。他无数次看着父亲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将猎物猎杀在地。耳濡目染间,他早已将这些动作铭记于心。
邹习祥的成长速度极快,他从打固定目标学起,然后开始找野兔、野鸡练手,到20岁成年时,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邹习祥的视线中,哪怕只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都能敏锐判断出活物的具体位置,然后进入伏击地点,一枪毙命。万事俱备,邹习祥等待的,就是上阵杀敌的机会了。
1949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败退西南,到处抓壮丁,邹习祥不幸被抓,参加了国民党的队伍。不过很快,解放军就解放了贵州,邹习祥所在的部队起义投诚。得知解放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后,邹习祥毅然告别了家人,成为解放军17军51师的一名战士。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鉴于朝鲜的严峻形势,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作出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首批6个军共25万人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前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取得了辉煌战果。
为了扩大战果,1951年3月,中央军委调遣15军入朝。15军军长秦基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在朝鲜战场打一场大胜仗。从3月24日起,15军将士依次入朝,随即参加第五次战役。而此时的邹习祥,正是 15军45师135团1营1连机枪排 的一名战士。
不同于前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打得十分艰苦,在三八线附近与“联合国军”反复拉锯。15军赶到涟川一带时,随即与美军王牌第三师和土耳其旅展开了遭遇战。
战斗刚刚打响,美军就展开了疯狂的进攻。面对这一不利形势,邹习祥主动请缨,带着一支小分队穿插到敌人背后,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放倒了大片敌人。此战过后,邹习祥荣立三等功,并被提拔为机枪排排长。
真正让邹习祥大放光彩的,是1952年10月爆发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美军的“伤心岭”,却是邹习祥的英雄之地。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开展拉锯,而拉锯的主要地点正是五圣山。五圣山作为志愿军的防御核心区域,一旦失守,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会长驱直入,畅通无阻。因此,彭德怀司令员命令秦基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五圣山。
自1952年4月起,邹习祥和135团的战友们进入五圣山南侧的上甘岭,与美军最前沿的碉堡对垒相向。为了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志愿军开展“冷枪运动”,将狙击手分散作战,在移动中歼灭敌人。
正是在“冷枪运动”中,邹习祥立下大功。
由于美军所处的阵地地形稍高,再加上有巨大的武器装备优势,美军显得十分嚣张。他们毫不避讳地走出营地,在外面唱歌跳舞,逗留嬉戏,甚至朝着志愿军的方向撒尿,出言不逊。
邹习祥从瞭望孔看到这一景象,顿时恨得牙痒痒,发誓要给美军一个教训。第二天,邹习祥观察到一个撑着拐杖的美军军官来到阵地前沿,对着志愿军阵地指手画脚。邹习祥心想,对方一定是个大官,于是从战壕中探出头来,精确瞄准, 随着一声枪响,美军军官应声倒地,一命呜呼,美军阵地乱作一团。
消息传来,志愿军守卫的北山高地一片欢呼,团领导兴奋地找到邹习祥,鼓励他说:“ 打得好,就这么打下去! ”邹习祥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用冷枪杀敌的决心。
在此后半年时间里,志愿军用冷枪的方式毙敌3558人,其中,邹习祥更是用206发子弹,击杀203名敌人,击杀率高得出奇。 为了追杀这个“狙击兵中的神话”,美军甚至出动了数架飞机,集结整个炮兵阵地的火力,集中攻击他一个人。但邹习祥依托坑道,几次在炮火中脱险。
与此同时,邹习祥也在战役中负伤,他的耳朵被打下来一块,左臂被美军刺刀刺杀,腹部、腿部到处都是被烧伤、爆破的痕迹。但邹习祥重伤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在阵地上。
战役结束后,邹习祥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和冷枪英雄荣誉称号,威名响彻全军。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派专人登上上甘岭,对邹习祥和他所在的部队进行采访报道,拍摄纪录片,其中部分影像资料被收入《上甘岭》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54年,邹习祥跟随15军回国。两年后,在大裁军的浪潮中,邹习祥主动提出退伍还乡。部队首长不忍心看这位志愿军功臣受苦,想要把他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邹习祥婉言拒绝了首长的好意,说道:“ 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我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了,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相比于大城市,村里的乡亲们更需要我。 ”
邹习祥言出必行,回乡前,他特意去了一趟东北,将东北的优良稻种带回了务川县。从1956年开始,他不断培育和努力推广,让村民们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生态生活。
英雄的晚年是沉默的,他将在上甘岭奋战的经历深埋心底,从不向外人提起,那些代表着他荣誉的军功章和奖状,都被他放在一个皮箱里,连家人都不让随意触碰。直到1986年,村里组织大家看《上甘岭》,邹习祥那段记忆被唤起,才道出了心中的疑问:“电影里怎么没有我?”不过并没有引起乡亲们的注意。
1993年3月,71岁的邹习祥与世长辞,直到去世都没有公布自己志愿军功臣的身份。如果不是儿女们收拾遗物,恐怕老人的这段传奇经历就此淹没在 历史 长河中。乡亲们得知内情后也感叹不已:“ 原来我们身边隐居着一位大英雄,他怎么一直都不介绍呢?藏得太深了! ”
邹习祥的儿子也感慨道:“父亲从未和我们提起他参军的经历,有时候突然说一句‘打枪?我打得很准哟’,没想到竟然说的是真的。”
如今,邹习祥的名字已被广为人知,这样一位革命先烈,他会永远存在于共和国的功劳簿上,世代传颂。至于他为何不愿透露身份,或许,他从未把功绩放在心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中华大地繁花盛开,英雄洒下的热血才不会白流。
⑸ 王保长的来历
6旬老人:“王保长”的原型是我爹电视剧《王保长》中,“天下第一保”“王麻子”让人啼笑皆非。近日,有读者打进本报热线,称历史上确有个“天下第一保”,但他不是“王麻子”,而是邛崃市水口镇金山村(解放前称“彭家营”)当年的保长彭天禄。打来电话的不是别人,是彭天禄68岁的儿子彭中良,他肯定地说:“我父亲才是‘天下第一保’1彭保长PK王保长,谁才是“天下第一保”?近日,水口镇政府、金山村村委会会同 邛崃市有关部门组成调查小组,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和对数位老年人进行了走访,印证了“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崃市水口镇。儿子讲述家中曾挂“天下第一保”金匾据彭中良称,父亲彭天禄生于1915年,当时是彭家营山区的大地主,家有良田上千亩,家中光碾磨就有10多座。父亲还经营烟草、米庄等生意,并召集上百人组织了地方武装。1941年,父亲调动自己的地方武装,配合邛崃县时任县长任和平成立保安队前往彭家营山区去剿匪取得胜利,任县长大喜,于是封彭天禄为彭家营分管8保的保长。彭中良回忆,父亲被授予为“天下第一保”,并赐予金匾一块。“当时,这块上书‘天下第一保’的金匾就悬挂在我家大门上1彭中良说,但1951年父亲死后,这块金匾连同家中的另外10多块木匾,被拉到水口乡一并烧掉。史料查证彭天禄设宴3天庆贺殊荣为了查清这一史实,水口镇政府、金山村村委会会同邛崃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进行了多方核实,印证了《王保长》中“王麻子”的故事原型———“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崃。在邛崃市市委、政协联合编著的《邛崃文史资料》一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民国32年(1943年),彭家营分管八保的保长彭天禄因与烟民种分烟(按种植面积与种植户各得一半)和收烟泥金(税)以及贩卖鸦片生意发了财。在一次成都开会中,国民党彭焕章师长动员彭天禄捐款购买飞机抗日,彭天禄在宴会中即兴表态,把贩卖鸦片所赚的价值20万大洋全部捐给国民党购买飞机……蒋介石获悉后,即授予彭天禄为“天下第一保”,并送予金匾题词为“天下第一保”。彭天禄在邛崃设宴三天庆贺这一殊荣……昨日下午,记者在水口镇金山村找到了两位当年熟识彭天禄的老人:89岁的汤金章和80岁的王连刚。两位老人清晰地记得彭天禄被封为“天下第一保”前前后后的故事。王连刚老人告诉记者:“我小时候也看见过那块金匾,就挂在彭天禄住的房子的门上方。”
⑹ 达吉和她的父亲的拍摄背景
原峨眉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朱丹南回忆《达吉和她的父亲》:峨影厂拍摄的第二部电影是《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的同名小说发表于《新观察》杂志,在全国有影响,是一篇好小说,因此省委很重视。峨影有一个导演叫张波,很想抓这个剧。我刚从国外回来,《嘉陵江边》还没有完,这边就在议论怎么改编《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是很好的,但是我怕峨影厂的导演和摄影师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担心弄砸了。不是好导演,好摄影师,再好的故事也拍不好。那时候彩色片很少,剧本经过文化部审查通过了以后,才能决定你是否能用彩色片。这个故事不拍彩色片很不够味,因此我的目标是拍彩色片。但峨影厂的创作理念、艺术力量跟不上。因此我就想到了与长影厂合作。那时候《五朵金花》已经出来了,1958年拍摄,1959年放映,已经打响。我的目标是不低于《五朵金花》,省委非常同意我这个意见。1960年开第三次文代会,我去参加。长影厂的领导我很熟悉,我和他们厂长亚麻一说,他很同意。我点名要的导演叫王家乙,他是我解放区时候的老战友。他们厂长说可以,王家乙也同意了。我和四川艺术院的院长刘莲池说好,他出演员。我们俩在会议期间休息时坐飞机回到成都,向省委汇报交涉的经过。没有想到,王家乙当着省委书记就提出来,要我当导演可以,我有个条件,让朱丹南演马赫,让刘莲池演任秉清,我才干。省委书记说,你这一招厉害,一个是厂长,一个是院长,把两个头头都拉去,我们这两个单位怎么办?省委同意了。王家乙事后说,他这一计是一条绳拴三个蚂蚱,飞不了你,也逃不了他。
拍完这部电影以后,我也写了一首诗:
为在银幕映凉山,诗人急忙著新篇。
请个名家当导演,三个蚂蚱一绳拴。
这部电影拍出来以后,正好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电影创作会议。在这之前全国文艺座谈会也是在新侨饭店开的,这两个会议接上了。我从长影带着样片参加会议,并送到文化部审查。开始文化部一审查就通过了。通过以后,拿到会议上来放映。这一放映,引起议论纷纷。那时候主要是两派,一派是“电影派”,一派是“小说派”。因为从小说到电影的修改比较大。小说是“争女儿”,马赫一听说有人来找达吉,从腿上拔出刀子来,“哪一个要认走达吉,我就和他拼!” 我给高缨说,这个情节要改,现在讲民族团结,要让。任秉清的身份也要提高一点,他是个老石匠,支援凉山建设,就是土工程师;马赫让他当社长,已经是共产党员了,都是共产党员。小说派以李希凡为首,他是权威,红学专家,调到中宣部任文艺处处长,又任人民日报社文艺版的主编。他在文艺报发表的文章题目是《是提高还是拔高?》,认为电影的改动是拔高了人物形象,当时好像赵丹也是倾向小说派。我们感觉到压力很大,就提议把小说和影片都送给周总理,周总理原定的要对两个会议讲话,看周总理的意见怎么样。这部影片是作为七一献礼片准备在7月1号放映的,当时还没有公开放映。周总理看了以后,于6月20几号讲话,才解放了我们。他首先说,小说电影他都看了,他认为小说比较粗犷一些,电影就细致得多了。但是电影也有缺点,感情上还没有放开,受着限制。导演和演员都有限制(这是因为那时候经常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人情味)。他说,有些地方好像是要想哭,但是哭不出来,因为导演把人限制住了。这个缺点确实存在。周总理对电影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他的讲话很有说服力。出版社曾经把对《达吉和她的父亲》的评论出版了厚厚一本集子。当时争论是很大的,集子里的观点也是一派说小说好,一派说电影好。周总理不是一棍子打,而是说小说和电影各有各的长处。
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和电影创作会议开完以后,大约6月29日或30日,周总理请了部分著名演员和电影厂厂长,有20多人到他家做客,吃饭和座谈。周总理在西花厅门口迎接,同来宾们一一握手,夏衍作介绍。轮到我时,夏衍介绍说,这是朱丹南。周总理说,我认识,他就是马赫老爹。夏衍又介绍说,他还是峨影厂的厂长。周总理说,好哇,我们就是需要领导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吃饭时,周总理举着酒杯到我们这一桌,专门给我敬酒,并说,希望再在银幕上看见你。我回答说,再拍三五部不成问题。遗憾的是,由于文革,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建厂的时候,文化部把西南云贵川3个厂划给八一厂,在艺术上由他们辅导,也调了一些人来,如摄影师、车间主任,选址也是他们帮助选的。华北几个省划给北影厂,东北的几个省划给长影厂,华东几个省划给上海的两个厂。因此第一部影片我们是请八一厂的导演给我们导演的,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导演。《嘉陵江边》是在八一厂完成的,《达吉和她的父亲》中凉山的镜头只有几个空镜头,邛海、凉山的外景大部分都是在东北拍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公社驻地尼古拉达顿,拍摄地是吉林省的四道沟;达吉采花,山上已经没有花了,都是塑料花。更大一部分是在摄影棚里拍的,比如我扮演的马赫救小达吉,当时下着雪,雪都是塑料雪,都是假山树林。电影不弄虚作假成本就太高了。
《嘉陵江边》是八一厂帮助拍摄的,《达吉和她的父亲》是长影厂帮助拍摄的,我们也配备了全班人马,王家乙作导演,张波、张其作副导演。这边的建设老是上不去,因为省委抓锦江大礼堂和锦江宾馆的建设,又扩建飞机场,我们就挂不上号,材料也很欠缺。厂里的职工提出,我们要单独拍一部片子。开始选的工业题材的剧本《十二个老矿工》;农村题材选了四川文学上发表的小说《东山女炮排》,但感觉条件还是不行。最后选来选去,我说《嘉陵江边》可以算是工业题材,《达吉和她父亲》也可以算是农村题材,是不是可以搞个戏曲片,因为我当过川剧院院长,一想就想到川剧。我当川剧院院长的时候,拍过一个川剧集锦,包括《秋江》、《五台会兄》、《评雪辨踪》,还可以,但是没有拍过整本戏。最后选到《鸳鸯谱》,这是个喜剧,演员现成,拍摄技术上要求不高,黑白片。那时候摄影棚还没有建成,有个大食堂,就把大食堂当作摄影棚;录音车间也没有,就半夜录音,因为半夜没有杂音噪音;洗印也是临时找间房子洗印,没有空调,从肉联厂拉冰来洗印片子,最后还是拍成了,名字改成《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用的成都市川剧院的原班人马,效果也不错,送审结果也很好,发行到港澳、东南亚华人比较多的地方。
这部片子还没有拍完的时候,我带着厂里的要求到文化部去请任务,这已经是1962年。省人艺演出《抓壮丁》,效果很好,我们准备用原班人马拍《抓壮丁》。到了电影局,那时候电影局的局长是陈荒煤,他说,老朱阿,你野心勃勃,很可惜,国务院已经确定峨影厂下马,各省厂都要下马。而且这个题材八一厂已经定摄了。你说你们人艺演得好,八一厂定的是延安的原班人马,把你们的“潘驼背”也叫去了,吴雪演李老栓,陈戈演王保长,你斗不斗得过他们?结果完成了《鸳鸯谱》就下马了。
⑺ 经典四川方言电视剧有哪些
1、《抓壮丁》
1963年上映的这部《抓壮丁》是四川本土拍摄的本土电视剧,主要描写在解放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到四川农村去抢抓壮丁服役,在农村掀起的一波波社会丑陋现象。
此片于2006年首播,由四川本土演员王曾郅、媛凤等主演,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四川方言生活情景喜剧片。还记得我们四川的一句歇后语我就是在这部剧中知道的:“瀬切包吃豇豆——悬吊吊的”。十几年过去了,小编依然能够清晰的记起部分情节及剧中人名,比如:风车车、干豇豆那些什么的。
⑻ 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拍摄了哪些电影
一、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投资800万联合香港打造的功夫励志电影《截拳道》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核,近期将全球上映,敬请期待!
二、天星开创国内影视艺术院校独资拍片之先河
天天有实践 月月有演出 年年拍电影
以下影片均由我校自编、自导并独立投资拍摄,各专业在校学生倾情出演(篇幅有限,仅列部分)。影片音像光碟现已全国发行,各大音像商店有售,同时在各大“视频网站”上均可付费收看(各电影片段在我院网站的“天星电影”视频栏目上也均可免费收看)。
与众不同的实力保障
学院拥有全套进口的数字化“摄、录、编、剪”影视前后期制作设备和精良的影视创作团队,确保每年至少2-4部优秀影视作品飧慰观众。永不停息的拍摄新片是我院给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执着创举… …
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校独立投资拍摄电视、电影、话剧(部分)
1.电视栏目《每周一招》
2.武术教学片《李小龙截拳道功夫搏击教学片》
1998年与泸州江阳电视台合作推出武术教学片《每周一招》,并在泸州电视台连续滚动播出两年。
1998年陈天星校长斥资与泸州江阳电视台合作拍摄了《李小龙截拳道功夫搏击教学片》,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追捧。该片由陈天星先生自编、自导、自演,且全校师生均倾力出演。
编剧:陈天星 导演:陈天星、东升 主演:陈天星 摄影:温海(泸州电视台)
《每周一招》及《李小龙功夫搏击系列片》播出后,当即震惊整个西南武术界,不仅传播和发扬光大了中国的传统武术,还为泸州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提升了泸州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
3.电影《二郎镇分盐》
2000年,陈天星先生斥资拍摄了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片《二郎镇分盐》,由泸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曾荣获全国“群英”奖的赖铁军老师(已故)和陈天星校长联合执导,全校师生倾情出演,在泸州电视台播出并全国发行后,社会反响良好,为提升泸州及川南地区的艺术形象做出了贡献。
4.大型四幕方言话剧《抓壮丁》
2001年,陈天星校长,亲自指导排演大型四幕方言话剧《抓壮丁》,由99级影视表演中专班学生和部分教师倾力出演。多次应邀在泸州江阳艺术宫和泸州四县三区巡回演出,社会反响空前良好。
5.电影《功夫骄子》
2001年,成功独资拍摄了抗日战争题材影片《功夫骄子》。
制片人: 陈天星 导 演:王新民(代表作品《燕子李三》、《侠客行》、《连城诀》)动作指导:陈天星 主 演:陈天星、含笑、范艳、朱丹及全校师生倾力出演。
该片已成功完成海内外版权的发行工作,其中国内VCD、DVD版权由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权买断并已全国出版发行。这让泸州人的影视作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做出了尝试,同时引进外部艺术资源,让泸州本土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该片全部在泸州境内拍摄完成,不仅向全国宣传了泸州的人文地理,美化了泸州的风土人情,艺术化了泸州的秀丽山河,还颂扬了泸州人民的爱国气节。
《功夫骄子》的成功拍摄、发行,开创了国内影视艺术学校独资拍片之先河。
6. 电影《英雄无界》2002年,成功独资拍摄完成了电视电影故事片
制片人: 陈天星 导 演:陈咏歌(香港)(代表作《狮王争霸》、《水浒传》等)动作导演:陈天星 编剧:陈春雷(我校表演系教师,北京电影学院编导方向研究生)。
主演:陈天星、曹修峰、潘耀武、范艳及全校师生倾力出演。
该片已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全权买断,并于2004年6月5日首播,2005年2月19日重播。
该片同《功夫骄子》一样,全部在泸州拍摄完成,在香港完成后期制作,成功进入央视电影频道,这不仅再次开创了影视艺术学校独资拍摄电影之先河,同时还开创了泸州人的影视作品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先河。
《英雄无界》的播出,不仅提高了泸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四川在全国的知名度,让全国人民更了解泸州,关注泸州,支持泸州,让泸州人更热爱泸州,还为泸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著名导演谢晋的封山作品《江湖祭》选景泸州拍摄;著名导演郭宝昌(代表作《大宅门》)作品23集电视连续剧《酒巷深深》选景泸州拍摄;著名导演舒崇福(代表作《突出重围》、《国家公诉》)作品《红色记忆》22集,投资2600万元)选景泸州拍摄。
7.《恐惧深寒》2004年底,成功独资自编、自导、自演、自拍摄了校园青春偶像惊悚片。
制片人:陈天星 导 演:陈天星 摄 影:陈天星
编 剧:陈春雷 全部由我校师生担纲主演
该片已由北京天星兄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红蚂蚁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向海内外发行。
8. 《明星背后》2005年,我校2005年第二部自编、自导、自演青春动作悬念片。
制片人:陈天星 导 演:陈天星 摄 影:陈天星
编 剧:陈春雷 全校师生担纲演出
9.电影《李小龙外传》,2006年国内近千家媒体竞相报道的动作电影。
制片人:陈天星 导 演:陈天星 执行导演:乔和平()
摄 影:陈天星 编 剧:陈春雷 全校师生担纲演出
10.电影《惊悚情人节》,2006年青春恐怖暴力片
制片人:陈天星 导 演:陈天星 摄 影:陈天星
编 剧:陈春雷 全校师生担纲演出
10. 电影《追星家庭》,2007年4月曾轰动国内外媒体的追星警世电影。
制片人:陈天星 导 演:陈天星 摄 影:陈天星
编 剧:陈春雷 全校师生担纲演出
11.电影《陈真新传》,2008年再推全新“暴力美学”电影。
制片人:陈天星 导 演:陈天星 摄 影:刘殿军
编 剧:陈春雷 全校师生担纲演出
12. 电影《截拳道》2008年,斥资800万全球院线功夫励志电影。
制片人:陈天星 监制:陈会毅(香港) 总导演:陈会毅(香港)
导演:周振荣(香港)、陈天星 摄 影:关志勤(香港) 编 剧:陈春雷
动作导演:韩春(香港) 制片主任:高伟强(香港) 副导演:陈春雷、卢丹
领衔主演:陈天星 刘梓妍 梁小龙(香港) 午 马(香港) 林 威(香港)
全校师生担纲演出
电影《截拳道》的拍摄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吉林电视台、新浪网、千龙网等国内外众多媒体连续追踪报道。现正在香港、北京后期制作中。
13.电影《枪声》2009年,新媒体电影
制片人:陈天星 监制:陈春雷
导演:朱林森 摄 影:刘殿军 编 剧:初旭
动作导演:韩春(香港) 制片主任:高伟强(香港) 副导演:陈春雷、卢丹
领衔主演:陈天星 刘梓妍 梁小龙(香港) 午 马(香港) 林 威(香港)
全校师生担纲演出
13.新片《截拳道Ⅱ武道》、《双截棍》、《偶像先锋》,2009年筹拍电影新作!
⑼ 跪求 抓壮丁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抓壮丁》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抓壮丁》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方言喜剧片,由陈戈、沈剡执导,吴雪、陈戈、尹文媛主演,于1963年12月上映。
该片根据1944年由吴雪(执笔)、丁洪、陈戈、戴碧湘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国民党反动派与王保长等人联合抓壮丁,最后农民们揭杆造反,打倒了坏蛋们的故事。
⑽ 求一部老电影的名字!
1949年(10部)
1桥
2回到自己队伍来
3光芒万丈
4中华儿女
5白衣战士
6无形的战线
7表
8二百五小传
9乌鸦与麻雀
10三毛流浪记
1950年( 27部)
1赵一曼
2光荣人家
3卫国保家
4红旗歌
5钢铁战士
6刘胡兰
7高歌猛进
8辽远的乡村
9内蒙古人民的胜利
10白毛女
11人民的战士
12保卫胜利果实
13在前进的道路上
14吕梁英雄 *
15鬼神不灵
16民主青年进行曲
17女儿亲事
18和平保卫战
19农家乐
20大地重光
21人民的巨掌
22武训传
23太平春
24思想问题
25我这一辈子
26腐蚀
27生命交响曲
1951年(17部)
1鬼话
2新儿女英雄传
3陕北牧歌
4走向新中国
5女司机
6胜利重逢
7团结起来到明天
8上饶集中营
9海上风暴
10翠岗红旗
11两家人
12我们夫妇之间
13姐姐妹妹站起来
14红楼二尤
15关连长
16彩风双飞
17有一家人家
1952年(8部)
1葡萄熟了的时候
2六号门
3一贯害人道
4龙须沟
5南征北战
6方珍珠
7美国之窗
十八页
8劳动之花
1953年(8部)
1丰收
2草原上的人们 东影
导演: 徐韬
乌日娜 恩和森 树 海 叶贺 广布道尔基
3结婚
4智取华山
5金银滩
6为孩子们祝福
7纺花曲
8太阳照亮红石沟
1954年(15部)
1英雄司机
2春风吹到诺敏河
3沙家店粮站
4土地
5无穷的潜力
6一件提案
7鸡毛信
8斩断魔爪
9三年
10伟大的起点
11淮上人家
12渡江侦察记
13山间铃响马帮来
14一场风波
15不能走那条路
1955年( 16 部)
1祖国的花朵
2猛河的黎明
3神秘的旅伴
4夏天的故事
5平原游击队
6罗小林的决心
7董存瑞
8怒海轻骑
9哈森与米加拉
10天罗地网
11水乡的春天
12青春的园地
13湖上的斗争
14闽江橘子红
15南岛风云
16宋景诗
1956年( 28 部)
1虎穴追踪
2扑不灭的火焰
3新局长到来之前
4马兰花开
5哥哥和妹妹
6马
7妈妈让我出嫁
8皮包
9不拘小节的人
10如此多情
11上甘岭
12国庆十点钟
13祝福
14为了和平
15春天来了
16小白旗的风波
17秋翁遇仙记
18谁是凶手
19母亲
20落水记
21小伙伴
22李时珍
23两个小足球队(员)
24铁道游击队
25家
26沙漠里的战斗
27这决不是小事情
28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7年( 33部)
1暴风雨中的雄鹰
2寂静的山林
3未完成的喜剧
4牧人之子
5母女教师
6芦笙恋歌
7边寨烽火
8寻爱记
9地下尖兵
10复试
11青春的脚步
12羊城暗哨
13洞箫横吹 海燕
14球场风波
15牧童从军
16海魂
17椰林曲
18情深谊长
19女蓝五号
20雾海夜航
21幸福
22阿福寻宝记
23凤凰之歌
24护士日记
25乘风破浪
26不夜城 江南
27战斗里成长
28水
29柳堡的故事
30五更寒
31激战前夜
32穿山巨龙
33大木匠
1958年(85部)
1花好月圆
2民兵的儿子
3红孩子
4水库上的歌声
5党的女儿
6徐秋影案件
7悬崖
8古刹钟声
9她爱上了故乡
10工地青年
11女社长
12黎明的河边
13东风
14心连心
15患难之交
16三年早知道
17并肩前进
18画中人
19列兵邓志高
20服务员
21新的一课
22帅旗飘飘
23春水长流
24伤疤的故事
25快马加鞭
26天下无难事
27红领巾的故事
28春雷
29宝山之歌
30风筝
31上海姑娘
32生活的浪花
33探亲记
34山里的人
35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36一天一夜
37柳湖新颂
38平凡的事业
39夜走骆驼铃
40红色的种子
41深山里的菊花
42小康人家
十四页
43巨浪
44战斗的山村
45翠谷钟声
46聪明的人
47谁是被抛弃的人
48第三次实验
49钢人铁马
50油船火焰
51典型报告
52长青树
53兰兰和冬冬
54三毛学生意
55铁窗烈火
56大跃进中小主人
57前方来信
58布谷鸟又叫了
59千女闹海
60林 冲
61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62 20天革个命
63英雄赶派克
64重要的一课
65两个巡逻兵
66苗家儿女
67长虹号起义
68鲁班的传说
69三八河边
70爱厂如家
71三个战友
72黑山狙击战
73长空比翼
74英雄虎胆
75渡江探险
76一日千里
77破除迷信
78永不消逝的电波
79返老还童
80金铃传
81海阔天空
82狼牙山五壮士
83县委书记
84阳关大道
85社会主义第一列车
1959年(61部)
1船厂追踪
2钢铁飞车
3康庄大道
4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
5锡城的故事
6笑逐颜开
7试 航
8冰上姐妹
9五朵金花
10风从东方来
11草原晨曲
12朝 霞
13黄河飞渡
14云雾山中
15青云曲
16海上神鹰
17金玉姬
18换了人间
19战火中的青春
20流水欢歌
21前 哨
22林家铺子
23无名岛
24矿灯
25飞越天险
26风暴
27青春之歌
28水上春秋
29粮食
30绿州凯歌
31好孩子
32黄浦江的故事
33聂耳
34今天我休息
35万紫千红总是春 *
36向海洋
37乔老爷上轿
38林则徐
39老兵新传
40钢铁世家
41春满人间
42沙漠追匪记
43地下少先队
44香飘万里
45地下航线
46不老松
47回民之队
48江山多娇
49海鹰
50万水千山
51烈火真金
52英雄岛
53赤峰号
54友谊
55战上海
56渔岛之子
57雪海银山
58天山歌声
59敢想敢做的人
60你追我赶
61两个营业员
1960年(47 部)
1鸿雁
2太阳刚刚出山
3昆仑铁骑
4再生记
5铁道卫士
6烽火列车
7神秧手
8羌笛颂
9我们是一代人
1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
11五彩路
12以革命的名义
13春暖花开
14耕耘播雨
15红旗谱
16革命家庭
17六十年代第一春
18闯 关
19激 流
20马兰花
21摩雅傣
22她们的心愿
23风流人物数今朝
24向阳花开
25十二次列车
26三八线上
27林海雪原
28红鹰展翅
29勐垅沙
30奇 袭
31英雄诗篇
32新队员
33慧眼丹心
34碧空银花
35永恒的友谊
36抗旱曲
37草原风暴
38两代人
39嘉陵江边
40亲 人
41父子俩
42革命风暴战胜龙卷风
43他们在战斗
44绣江山
45刘三姐
46十级浪
47 底下航线
1961年(20 部)
1马戏团的新节目
2万 椿
3冬 梅
4暑假的礼物
5洪湖赤卫队
6暴风骤雨
7北大荒人
8 51号兵站
9枯木逢春
10春催桃李
11红色娘子军
12英雄小八路
13突破乌江
14碧空雄师
15巴山红浪
16延安游击队
17达吉和他的父亲
18远方星火
19风雪大别山
20鸡毛飞上天
1962年(22部)
1七天七夜
2甲午风云
3炉火正红
4花儿朵朵
5昆仑山上一棵草
6停战以后
7阿娜尔罕
8锦上添花
9李双双
10魔术师的奇遇
11女理发师
12燎 原
13大李小李和老李
14东进序曲
15哥俩好
16槐树庄
17地雷战
18鄂尔多斯风暴
19碧海丹心
20英雄坦克手
21南海潮
22生命的火花
1963年(28 部)
1冰山上的来客
2自有后来人
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4满意不满意
5两家人
6冰雪金达莱
7汾水长流
8红河激浪
9早春二月
10小兵张嘎
11兄妹探宝
12飞刀华
13如此爹娘
14北国江南
15红 日
16水手长的故事
17金沙江畔
18宝葫芦的秘密
19蚕花姑娘
20球迷
21野火春风斗古城
22农奴
23抓壮丁
24怒潮
25夺印
26跟踪追击
27桃花扇
28七十二家房客
1964年(24部)
1独立大队
2兵临城下
3英雄儿女
4南海的早晨
5女跳水队员
6小 铃 铛
7青年鲁班
8小二黑结婚
9千万不能忘记
10草原雄鹰
11青山恋
12阿诗玛
13丰收之后
14白求恩大夫
15家庭问题
16霓虹灯下的哨兵
17李善子
18血 碑
19岸边激浪
20带兵的人
21雷 锋
22分水岭
23逆风千里
1965年(21部)
1山村会计
2浪涛滚滚
3三进山城
4小足球队
5景颇姑娘
6黄沙绿浪
7特快列车
8这是我应该做的
9青松岭
10年青的一代
11路考
12柜台
13烈火中永生
14舞台姐妹
15山村姐妹
16打击侵略者
17红色背蒌
18苦菜花
19龙马精神
20秘密图纸
21地道战
22天山的红花
1966年中国拍摄的电影
1雁红岭下 ( 长影 导演 常甄华 主演 赵文瑜 张园 史健 )
2红色邮路
3女飞行员
4红石钟声
5他们在成长
6大浪淘沙
7战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