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能提供几部黄素影主演的影视片啊
三女休夫
主 演:潘长江 黄素影 耿一 谢栩 古丽扎尔
㈡ 马兰花开的电影简介
电影名:马兰花开
导 演:李恩杰
编 剧:林艺
主 演:秦怡高博浦克穆宏 黄非
作曲:雷振邦
上 映:1956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黑白
类 型:剧情片
制作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
㈢ 电影共和国的脊梁之求是魂观后感
《求是魂》观后感
昨日观看以竺可桢老校长为原型的母校原创话剧《求是魂》,十分感动,期间多次热泪夺眶而出,几乎是我自投身戏剧观摩与研究十数年来,从未有过的观剧体验。
这次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学大师为题材自主创作舞台剧,首期共有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邓稼先)、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爱在天际》(郭永怀)、浙江大学的《求是魂》(竺可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个人以为,在这五部剧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长的形象最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桢是校长,而且他长校是在浙江大学发展最为困难甚至是差点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长在民国时期是与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罗家伦等齐名的教育家,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西迁云南,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浙大西迁贵州,都为未来中国保存、培养了大批人才,据我所知,各校西迁过程中,只有竺校长的夫人和幼子由于缺医少药,客死他乡。可以这么说,论西迁期间做出的贡献,竺校长堪与其他校长比肩,而若论西迁期间付出的个人代价,竺校长是最大的。
三、竺校长是老一辈留学西方,学成归国(是旧中国而非新中国)的科学家,是现代中国其本学科的奠基人,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了一个科学家、教育家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他可以跟蒋介石说不,可以对“人定胜天”提质疑,也可以对“全球变暖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长继任者马寅初先生犯言直谏的性格不同,竺校长更为温婉,但尤为坚定。
之所以有难得的观剧感动,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几点对竺校长的一贯崇敬,二是家中几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学院教工,曾经参与西迁;夫人的祖父是1945级数学系校友,苏步青、钱宝琮先生高足,两位老人都曾经亲身感受过竺校长的风范,并时常向后人津津乐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学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现仍住求是村。对母校与老校长的感情绝不只限于我个人的主观体会。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师生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看得出,严谨的案头研究,巧妙的创作灵感和编、导、演、音、美等各艺术部门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结合严整、和谐,学术性、戏剧性、艺术性的交融极为自然。现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觉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学子的青春向几十年前学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还有几点在观剧过程中随手写下的印象:
1、竺校长在与马一浮先生对话中,自称“藕舫”恐怕不妥,旧时自称称名,称呼别人称字,似乎是个原则。
2、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满溢同学表演可圈可点,把这位国学大师至真可爱
的书生气表现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叹的是,当时校长对这位先生的尊重,而马先生可以随便就直言校长的话“错!”,今天这样的故事恐不多见。
3、剧中人张云峰(原型为浙大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其子张镜湖,系史地系1948届校友,现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有一句台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毕竟是引用孟子原文,还是准确些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迁期间教授们的研究成果时,《词学》的作者误为“孟承焘”,当为“夏承焘”。
5、最后一场竺校长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个胶垫,因为在没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数次出现这种情况。
《求是魂》是浙江大学创作的校园原创话剧。它反映了竺可桢秉持科学救国梦想,在美国留学期间转投气象专业,成为中国第一位气象学博士,学成之后毅然回国,开创中国气象事业、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开展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他临危受命,带领浙江大学辗转西迁,五易校址,始终倡导“求是”学风,培育大批杰出人才。耳顺之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奔波大江南北,万里躬行,创造了中国气象研究事业的辉煌。
中国科学院、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等部门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的杰出校友,青年科学家代表,来自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协所属各学会代表、新闻记者共800余人出席观看。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自2013年4月26日至5月5日,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分别演出以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竺可桢和李四光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话剧或音乐剧。演出主要面向大学师生、中学生和社会公众,通过科学家主题宣传,大力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充分展示共和国脊梁的崇高形象,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中来。
㈣ 电影《马兰花开》创作背景是什么
该片反映的是武穴普通无职党员讲党性、顾大局、勇作为的精神风貌;展现的是武穴抓党建、优服务、促发展的生动实践 。该片将同时聚焦无职党员和选调生两个群体,将他们的共同成长作为影片主题。
《马兰花开》的编剧陈楫春系武穴办事处宣传干部,在乡镇工作了30多年,天天和普通群众打交道。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为陈楫春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素材。陈楫春说,如今乡村在实施产业转型和升级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征地、拆迁等各种矛盾和困难。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哪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如何展现出来?“我创作这部电影,就是希望唤醒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让大家不要忘了自己当初的入党誓言。”陈楫春说。
㈤ 人民艺术家秦怡今天凌晨逝世,享年一百岁
1922年1月31日,秦怡出生于上海。
2022年5月9日,这个中国百年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这个“人民艺术家”和“最美奋斗者”,走完了整整一百年的光影人生路,于4时08分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一百岁。
她曾经,是《遥远的爱》里脱胎换骨的进步女性余珍;是《铁道游击队》里机智勇敢的芳林嫂;是《马兰花开》里性格坚毅的铲运机工人马兰,是《女篮5号》中饱受苦难却依旧乐观的林洁,也是《青春之歌》中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林红。
她曾经,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女娃娃,一个哥哥,八个姐妹,最艰难时候全靠她一人拍戏养活;她曾经,有过两段并不算成功的婚姻,一段在五年后终告离婚,一段在经历甜蜜也经历了背叛后又熬过了漫长的分居,最终留她独自照抚儿子。
她演过许许多多角色,在银幕上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女性形象。 但或许,她留给时代,留给中国电影,最刚毅、最勇敢、最美丽的形象,便是她自己。一辈子坎坷、磨难,也一辈子坚强、坚韧,从没有畏惧和软弱,从来都温柔又从容。
爱电影,拍电影
1922年,秦怡出生在上海浦东,一户封建家庭。所幸,在怡和洋行做账房先生的父亲,要比许多同学的爸爸开明,经常带小秦怡去看电影,“两毛钱就可以看一部新电影。如果是老片,只要五分。”那个时候,光影便在小女孩心中悄然埋下了种子,“电影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艺术,不仅用语言、眼神、表情,就连一个很小的动作,都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做了电影演员之后,就再也不想做别的了。”
能做上电影演员,按照秦怡的话说,要归功于她的“离家出走”。1938年,16岁的秦怡,在同学的建议下,离开上海,辗转香港来到湖北武汉,光荣加入抗日队伍。 “那时候年轻不懂事,不顾家里反对,可以说是不顾一切去到了前线。”于是,她当护士、抬担架,以一名少女的微薄之力,支援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又因为长得好看,秦怡很快被“革命前辈”发现、引导,同年便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参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话剧和电影作品。“我就这样走上了演艺道路。从不会演戏到渐渐开窍,我正是通过认真演戏以及拍电影,慢慢地学习当好职业演员的素质和修养,慢慢地体会做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
干一行,爱一行
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重庆的时候,一年六个话剧,演足280天,我都是主要角色。战地演护士,亭子间演嫂嫂,各色各样的。只要日本人不轰炸,就演。”她还甘愿为别人跑龙套,甚至后来秦怡写了一本名叫《跑龙套》的书,阐释心中的“龙套精神”。无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次表演。
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父亲走了,她便扛起了整个家,一部电影接着一部电影。1947年《无名氏》,1948年《遥远的爱》。1949年建国了,她成为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并主演了电影《失去的爱情》和《母亲》。1950年《农家乐》,1951年《两家春》。稍许休整,1956年秦怡又完成了《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两部大作;1957年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 体育 题材彩色故事片《女篮五号》;1958年与孙道临、宋德裕合作完成了《红色的种子》;1959年与谢芳等联合出演改编自杨沫同名长篇小说的电影《青春之歌》,同年还出演了由郑君里、岑范联合执导的《林则徐》……电视领域,秦怡也是先锋和楷模,1982年她主演了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并凭借此剧获得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对于荣誉,她说“个人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的”;对于名利,她说,“赚来的钱全都养家了。我自己真的没什么钱,也没什么好看的衣服,只好买点蓝布头。”
做多少,算多少
但哪怕只穿蓝布衣服,秦怡也是美的。她的美,美在鲜花簇拥时。她的美,更美在繁华散尽后,面对宠辱的优雅和坚强。86岁时候,秦怡为地震灾区捐出了毕生积蓄;93岁高龄,秦怡又自编自演自筹资金拍摄了电影《青海湖畔》,热诚十足。“这个故事在我脑海里十年了”。于是,女气象工程师梅欣怡舍小家为国家的动人故事,秦怡前后只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三万多字的剧本。她说,因为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整个剧本创作“一气呵成”。当时有人为老人的 健康 着想,劝她在上海的摄影棚里搭个布景,“艺术创作离不开真实,我一定要亲自下生活、上高原进行实地拍摄,才能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感动观众、对得起观众。”于是,她不顾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坚持和剧组成员一起登上青藏高原,坚持工作在拍摄第一线,坚持活到老、干到老,“我们在高原拍了一个多月,我自己走到了(海拔)4300米。”影片完拍快要七年,当时的搭档也是晚辈、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说:“我一直记得秦怡老师一句话,我的年龄不是由我决定的,但是我的生活可以由我决定,我只要活着就要工作,工作要比不工作强。”
后来的那好几年,秦怡又参演了由陈凯歌执导的古装电影《妖猫传》,95岁的她扮演一位曾见证唐王朝跌宕命运的老嬷嬷。虽然只拍了三天,但在片场秦怡仍努力学习,“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任何东西都学一点,是必须的。我作为一个电影演员,虽然有点经验,但还不够。”
㈥ 电影《马兰花开》主要讲了什么
《马兰花开》是一部展示湖北省武穴市万名无职党员领岗诺则的电影。 影片由武穴市委组织部、武穴市武穴办事处、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拍摄。
剧本中提出的基层党员“领百岗诺百责”的经验作法,可供许多基层党组织借鉴和学习,为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推进,支部建强”做出榜样。
影片将于2018年6月26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㈦ 《马兰花开,》txt全集下载
马兰花开,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童年跳猴皮筋时常哼唱的这首儿歌多少年来一直封存在我的心中,不曾也不愿再去哼唱它,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太珍惜它,它包含了太多太多美好而又珍贵的回忆,一想起这首歌谣,很多的往事就像汩汩涌现的泉水一样,全部都冒了出来,怎么也止不住,此时的我也会因为过去的许多事情而感动的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小时候的我长得很漂亮,几乎是人见人爱,但我却不是那种很安静的小女孩,总爱和小男孩混在一起玩,每次都弄得一身泥一身土回家,这令妈妈十分气恼,不知该怎样批评我改正我,来按照她心目中女孩的形象来塑造我培养我。而爸爸却不以为然,他万分宠爱我,认为活泼开朗过了头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喜欢和男孩子在一起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他都一概无条件支持。小时候的我因为有了爸爸的撑腰,爬高爬低一点也不比任何一个男孩差,爸爸总是夸我比谁家的……
㈧ 怎么评价电影《马兰花开》
如今,我们依然铭记,在67年之前,有这样一次盛会,浩浩荡荡,给一个曾经颓废不堪的国家带来了民族独立之思潮,使之发生伟大的历史巨变,启航百年后的美丽乡村,这就是《马兰花开》。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宁静温暖的社会,但是,无数的共产党人不懈拼搏的精神,应将其传承和发扬。当今农村,在面对日益增强的环境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共同建设好美丽乡村。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不应迷茫;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中,我们的共产党员,就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百姓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㈨ 中国百年影史十大女影星,阮玲玉周璇林青霞刘晓庆巩俐上榜
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1905-2005年)之际,国内的老牌电影杂志《大众电影》评选出了中国百年影史十大女影星。她们分别是: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上官云珠、秦怡、林青霞、刘晓庆、 张曼玉、巩俐。小格电影这次就来聊聊这十位上榜的女影星,与你一起回顾她们的艺术风采。
1、阮玲玉(1910-1935)
阮玲玉被誉为“无冕之星”,她总共出演了29部黑白默片,塑造了许多旧中国各阶层的女性形象。阮玲玉在25岁时,因不堪舆论诽谤而服药自杀。虽然阮玲玉的一生很短暂,但是她的表演达到了默片时代中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水平。
代表作:《挂名的夫妻》、《故都春梦》、《一剪梅》、《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香雪海》、《新女性》、《神女》
2、胡蝶(1908-1989)
胡蝶被誉为“电影皇后”,她的电影生涯超过四十年,跨越了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二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胡蝶在上海拍片,五十年代末到六十代她又在香港复出拍片。胡蝶的一生成功塑造过许多人物角色,她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最重要的电影演员。
代表作:《秋扇怨》、《火烧红莲寺》多部续集(胡蝶从这部武侠电影的第二集开始参演)、《歌女红牡丹》、《啼笑因缘》、《姊妹花》、《脂粉市场》、《女儿经》、《后门》
3、周璇(1920-1957)
周璇被誉为“金嗓子”,她最初是“明月歌剧社”的一位歌舞演员,曾在“广播歌星竞选”中名列第二。三十年代中期,周璇步入电影界。在周璇主演的电影里,她不仅负责表演还演唱片中的插曲,周璇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最成功的集表演与歌唱于一身的双栖明星。
代表作:《马路天使》、《天涯歌女》、《西厢记》、《渔家女》、《红楼梦》、《长相思》、《歌女之歌》、《彩虹曲》
4、白杨(1920-1996)
白杨早年是一名在剧团演出的话剧演员,三十年代中期她主演了第一部电影《十字街头》。六十年代初,白杨被评选为“二十二大影星”。白杨的电影生涯超过了五十年,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八十年代末的5集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饰宋庆龄)。白杨的表演风格优美、自然、含蓄,很好的表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神韵。
代表作:《十字街头》、《四千金》、《中华儿女》、《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了和平》、《祝福》、《冬梅》
5、上官云珠(1920-1968)
上官云珠的电影生涯开始于四十年代,她是一位表演风格鲜明的女影星。上官云珠擅长塑造各种性格的人物角色,从少女、艳妇、交际花、家庭妇女、革命女性,她均能恰到好处的完成表演。六十年代初,上官云珠被评选为“二十二大影星”。
代表作:《国色天香》、《天堂春梦》、《太太万岁》、《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 、《乌鸦与麻雀》、《南岛风云》、《舞台姐妹》
6、秦怡(1922-)
秦怡曾获得过“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四十年代,秦怡主演了《忠义之家》和《遥远的爱》等影片。五十年代,秦怡主演了《马兰花开》、《女篮5号》。六十年代初,秦怡被评选为“二十二大影星”。在七十余年的电影生涯中,秦怡始终是一位最认真执着的电影工作者。
代表作:《遥远的爱》、《失去的爱情》、《母亲》、《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女篮5号》、《青春之歌》、电视剧《上海屋檐下》
7、林青霞(1954-)
林青霞是中国台湾女影星,她是八九十年代港台最具实力的女演员。七十年代初,18岁的林青霞主演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窗外》。林青霞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她还有着多变的表演风格。林青霞出演过许多经典电影,从爱情片、武侠片到文艺片,她都有出色的表演。
代表作:《窗外》、《八百壮士》、《新蜀山剑侠》、《刀马旦》、《滚滚红尘》、《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白发魔女传》
8、刘晓庆(1955-)
刘晓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最红的女影星,她曾五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一次中国电影金鸡奖。刘晓庆的戏路宽广,塑造过女游击队员、女侠、乡村女、女皇等许多经典人物角色,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代表作:《小花》、《神秘的大佛》、《原野》、《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芙蓉镇》、《春桃》、电视剧《武则天》
9、张曼玉(1964-)
张曼玉是中国香港女影星,她曾获得过多项国际电影大奖。早年她参选“香港小姐选美大赛”获得亚军,从而步入演艺圈。之后,她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了一名实力派演员。张曼玉悟性较好且戏路较广,她能够驾驭各种不同风格的人物角色。
代表作:《警察故事》、《玫瑰的故事》、《阮玲玉》、《新龙门客栈》、《青蛇》、《甜蜜蜜》、《花样年华》、《英雄》
10、巩俐(1965-)
巩俐是一位华人女影星,她拥有美丽的外表及令人惊叹的演技。在八十年代,巩俐主演了她的首部电影《红高粱》并一举成名。巩俐在电影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她早年和张艺谋导演的几次合作。之后的巩俐,凭借着精湛的演技成长为一名国际影星。
代表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荆轲刺秦王》、《漂亮妈妈》
结束语:想要从中国电影一百年内的无数优秀女演员中评选出十位代表性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2005年的“十大女影星”评选结果未必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小格认为那次的评选结果还是比较客观且令人信服的。
本文结尾,谨向所有为中国电影事业努力奋斗过的女电影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