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源 > 电影梁祝中的梁祝点在哪里

电影梁祝中的梁祝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10-06 11:59:25

『壹』 请问新梁祝是在哪拍摄的

拍摄地点一共有两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在浙江新昌的影视基地拍摄的,后来转景去了浙江横店影视城。
在新昌拍的时候,何润东后援会还去探过班呢~当时的地点是:重阳宫景区~

『贰』 真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哪个时间

无史料明确记载地点和时间。

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梁祝》传说据考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完整故事形成于唐,由艺人传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

(2)电影梁祝中的梁祝点在哪里扩展阅读

周恩来为外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准备在见面会上放映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为时任新闻联络官的熊向晖接到指示后,心里暗暗打鼓:《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越剧,老外们怎么能看懂呢?熊向晖绞尽脑汁,连夜写了一份长达15页纸的影评,从背景、意义、演员阵容、对话台词等方面都用英文做了详细的说明,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看了一眼这厚厚的影评,皱了皱眉头说:“向晖啊,我们这是给老外看,你这内容虽然很详细,但他们不懂我们的文化,不一定看得懂啊。”无计可施的熊向晖摇了摇头说:“总理,那您说该怎么写这份影评呢?毕竟文化差异太大了。”

周总理凝神沉思了一会说:“只要给这部电影取个恰如其分又特别有吸引力的名字就好了,你只需在请柬上写‘请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就行了,其余不必做过多解释。”

最后,按照周总理的建议,电影如期放映,观看电影的各国与会代表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特别是著名幽默大师卓别林看后,竟被影片的精彩情节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电影能取得巨大成功,不得不归功于周恩来的那句简短评价。

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周恩来没有进行冗长的描述,他只是找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共同点进行了一个巧妙的结合,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清晰而完整地展现老外面前。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话不在多,关键是找到共鸣。

『叁』 梁祝故里到底在哪

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封丘版本:青陵台在封丘县东北25里之青堆。战国时期,宋康王驾车出游,见到一位采桑女天生丽质,欲纳为妾,使人探知该女为门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为见息氏,宋康王令筑青陵台以观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韩凭也自尽。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后两墓各长出一棵梓树(又名相思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有鸳鸯雌雄各一只恒栖树上悲鸣,后化为蝴蝶飞去,据考梁祝化蝶的情节源于此。

2、汝南版本: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传说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晋时期的。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梁祝传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上虞版本: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影响汉晋政治格局,占据经济文化舞台的士族,侨姓有王、谢、司马、殷、何、庾、桓、郗、许、曹、 江以及阮藉的后裔,江南士族有周、贺、顾、纪、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数游止或世居会稽(绍兴),史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第一大都市。会稽城“多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4、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钱塘县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5、宜兴版本

宜兴的版本是南朝齐时期,化蝶传说根深蒂固,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

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6、微山版本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

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7、诸城版本

山东诸城的梁祝传说,被列入诸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7年公布。

8、鄞州版本:鄞州版本讲的是金朝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

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3)电影梁祝中的梁祝点在哪里扩展阅读:

主要特征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重要价值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 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的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

『肆』 梁祝故里在哪

梁祝故里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梁祝故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位于汝南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1997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采风”栏目又以《千古绝唱出中原》为题对梁祝故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该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周涛与军事天地节目主持人张莉曾来此采访。 2005年12月,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梁祝文化,扩大驻马店和汝南在全国的知名度,汝南县特申请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2007年4月3日,河南省民政厅下发文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汝南县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原马乡镇行政区域,整体划归梁祝镇管辖。这是中国首个也将会是唯一一个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区。 7月19日,梁祝故里河南省汝南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揭牌庆典仪式在当地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研究梁祝文化的专家学者,驻马店市、汝南县有关方面的领导,外地客商和当地干群2000余人冒雨参加了庆典仪式。

『伍』 梁祝故里在哪

河南有关专家学者多方论证,梁祝故事发生在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之所以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是因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江浙,把梁祝故事带进江浙一带。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关键是梁、祝、马还是当地三大姓,活化石的见证。
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出嫁的轿子路过梁山伯的坟时,下轿祭拜,伤心过度一头撞死在坟前的一棵柳树上。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显然不合当时的习俗。
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陆』 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在哪里

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考略

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今微山县马坡一带)。随着梁祝故里之争的热浪掀起,我们查阅了一些旧志,反复研读了新近出土的梁祝墓碑,联系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风俗,对梁祝故里在济宁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梁祝墓碑—说服力较强的文物证明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宣传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种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对梁祝文化的发掘与考证也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郭沫若根据清人焦循《剧说》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曾派员来济宁嘉祥了解情况,但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不准确,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尚未设置微山县,今墓碑所在地属济宁县与邹县交界带。1952年,修浚白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见天日,并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当地保存。197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一次复出。
梁祝墓碑立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外纪二氏出处费祥。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较平实地记载了梁祝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既无夸张修饰之语,又少浪漫虚构气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发生地正在今济宁境内,“济宁九曲村”、“邹邑”、“峄山”、“吴桥”、“西庄”这些地方,都是要么至今尚存,要么有据可考的。“九曲村”早在汉代就已存在,位于今微山县马坡乡境内的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而得名,现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邹邑”,即今邹县;“峄山”,在邹县城东南20余里处,有“岱南第一奇观”的美誉;“吴桥”,明嘉靖年间戴光修《邹县地理志》“邹县图”中对其所处方位绘制清晰,清《邹县志》(娄一均修)也有记载:“吴桥—在邹城西60里,跨白马河上,隆庆年间被水湮没”;“西庄”现仍沿用其名,在今马坡北。
墓碑还比较清楚地透露出这样两点信息:一是梁祝墓为重修。明正德年间“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圯,其心拳拳”,遂萌发重修梁祝墓意图,经过近一年的筹划运作,终使其“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为官修。碑文前后刻有“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孟元额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样,说明此事经过皇上准许,由当时知名文人和权威官员共同参与完成。由此可见,距今近500年前,粱祝墓就已存在于此;济宁为梁祝故里的事实,为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所认同。
二、旧志记载—参考价值较大的历史资料
历史上邹县与曲阜并称“邹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读书风气悠久而浓厚。“断机教子”、“凿壁偷光”等关于读书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专家推测,梁祝故事发生的年代应为汉代;今马坡一带,汉为山阳高平,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诞生了诸如文学家王粲、思想家仲长统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东出土汉碑较多的地区之一。梁祝故事产生于汉时的该地,有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梁祝家乡距峄山仅五六十里,梁祝到峄山读书求学,从地理上分析也绝非无稽之谈。椐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记载,峄山自古就有多处私学;早在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峄山就建立了梁祝祠,内供梁祝汉白玉雕像。
现存旧志《邹县志》和《峄山志》亦有不少关于梁祝遗址的记载。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这正与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点吻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济宁市有关部门正是根据史志记载和走访当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体位置,发掘出了梁祝墓碑。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有多处记载梁祝遗址,如“梁祝读书洞,在至圣词祠右,相传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于此”;“万寿宫,在仙人宫西一百余步,殿三楹,南向,旧与仙人宫为一,内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读书洞右,泉侧石上刻‘梁祝泉’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峄山游览,也留下不少对梁祝故事的吟咏感怀。如,清代邹人陈云棽《题万寿宫梁祝像》:“信是萦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眼偏酸,小像一双万寿宫。”这些诗作,《峄山志》中均有收录。
三、风俗传说—可信度较高的文化传承
在微山马坡,对梁祝故事发生于此并不陌生,但由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地人们不愿过分宣扬,甚至有些讳莫如深。据专家考证,梁氏从马坡附近村庄迁出后,定居于一二十里之外的两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灾,后迁济宁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记中所说的“西庄富室马郎”,其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出,即今日马坡之马氏。上述地方,“梁、祝、马”三姓至今禁婚,有关的梁祝戏曲、电影等在“梁、祝、马”三村历来禁演,他人在当地“梁、祝、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谈梁祝。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恰恰证明了梁祝故事发生在当地的真实性。
梁祝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在鲁西南等地流传。宋元之际,被改编成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在民间流传最广,其中的唱词明确指出了梁祝在峄山就读这段历史事实。唱词写到:周公之理定纲常,文东武西列两旁,万岁爷闪开龙目看,武多文少为哪桩……,就在那红萝峄山立下学堂……,梁山伯祝英台就在那红萝峄山念文章”。济宁南路琴书传人杨芳红唱的《梁祝下山》唱词中也有关于梁祝在泗河岸边活动的描述:弟兄两个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还……,哥儿俩正想往前走,不多时来到泗河沿上,来到泗河沿上仔细看,何日大水白茫茫,山伯说“叫声小弟河里没船怎么过……”。
综上所述,梁祝故事发生在济宁佐证比较充分,从梁祝读书处到梁祝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链结,可以说今微山马坡——邹城峄山一带就是上演这幕中外闻名的爱情悲剧的舞台。由于梁祝故事与生具有的平民性质,主人翁不可能载入正史,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命运。因而,对其真实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语焉不详。

主要参考书目:
1、《邹县旧志汇编》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6年9月编
2、《峄山志》清同治三年编修
3、《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樊存常主编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0月

『柒』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晋朝,事发地点在浙江。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7)电影梁祝中的梁祝点在哪里扩展阅读: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员外他的女儿叫祝英台,聪明美丽又动人从小就跟自己的哥哥学习诗歌文章等,慕班昭、蔡文姬是很好学的,就会觉得家里面学习也也不到更多的知识,没有更好的老师给自己传授知识,就一心想要到杭州去寻找老师求学。

但是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成卜卦的人,对祝员外当面说,据八卦来判断,让你的爱女出门是好事,祝父亲看到女儿打扮成男生的装扮,看不出什么破绽,为了不忍心让她失望,只得勉强答应,祝英台女扮男装,远赴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州求学的绍兴,对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你读的很开心很高兴,在草桥停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久,二人来到了杭州城的万松书院内,拜师入学。从那以后,同窗共读,两人形影不离。梁山伯跟祝英台一起学习了三年之久,感情深似海,祝英台是深深地爱着梁山伯的,但是梁山伯始终不知道她是女儿之身,只把他一直当成兄弟,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感受了。

这边祝英台的父亲,由于非常想念女儿,不断地在催着她回去,祝英台只好,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梁山伯和祝英台分手了,但是还是依依不舍。

早十八里相送的途中,祝英台不断接着其他的物品暗示着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意,梁山伯忠厚纯朴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祝英台很是无奈,便撒谎说家中有个九妹,相貌品行都与自己非常相似,愿意替梁山伯做媒人可是梁山伯家中贫穷,未能如期而至。

等到梁山伯去祝家求婚的时候,不知祝父亲已经将英台许配给了家住在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的姻缘,就成为了泡沫,二个人在楼台上相见,泪眼相向,凄凉伤心地离开了对方。

在告别的时候,立下了誓言,生之时未能在一起,死后要死在一起!后来梁山伯被朝廷召到了鄞县当县令,梁山伯整天忧郁缠身成了疾病,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人世,他死之前的遗言就是死之后能把他葬在鄮城的九龙墟,祝英台听到了梁山伯的死讯后,也想一起跟梁山伯死去。

祝英台在被迫出嫁的时候,绕道去了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最后在祝英台的哀声感应下,老天看不下去了,风雨雷电交集,梁山伯的坟墓爆裂了,祝英台直接跳入了坟中,墓穴合拢了,风雨也停歇了,彩虹也出来了,梁山伯跟祝英台化为了蝴蝶,在人间自由飞舞着。

『捌』 真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哪个时间

无史料明确记载地点和时间。

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梁祝》传说据考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完整故事形成于唐,由艺人传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

(8)电影梁祝中的梁祝点在哪里扩展阅读

周恩来为外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准备在见面会上放映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为时任新闻联络官的熊向晖接到指示后,心里暗暗打鼓:《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越剧,老外们怎么能看懂呢?熊向晖绞尽脑汁,连夜写了一份长达15页纸的影评,从背景、意义、演员阵容、对话台词等方面都用英文做了详细的说明,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看了一眼这厚厚的影评,皱了皱眉头说:“向晖啊,我们这是给老外看,你这内容虽然很详细,但他们不懂我们的文化,不一定看得懂啊。”无计可施的熊向晖摇了摇头说:“总理,那您说该怎么写这份影评呢?毕竟文化差异太大了。”

周总理凝神沉思了一会说:“只要给这部电影取个恰如其分又特别有吸引力的名字就好了,你只需在请柬上写‘请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就行了,其余不必做过多解释。”

最后,按照周总理的建议,电影如期放映,观看电影的各国与会代表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特别是著名幽默大师卓别林看后,竟被影片的精彩情节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电影能取得巨大成功,不得不归功于周恩来的那句简短评价。

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周恩来没有进行冗长的描述,他只是找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共同点进行了一个巧妙的结合,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清晰而完整地展现老外面前。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话不在多,关键是找到共鸣。

阅读全文

与电影梁祝中的梁祝点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快把我哥带走电影口碑怎么样 浏览:564
张艺谋影电影多久 浏览:953
张柏芝乞丐向医生表白是什么电影 浏览:459
怎么看别的国家都上映什么电影 浏览:508
如何鉴赏一部电影ppt 浏览:55
带老婆看电影写什么 浏览:158
最近黄晓明的电影叫什么名字叫什么 浏览:720
男人找美女买领带是什么电影 浏览:148
78月上映电影有哪些 浏览:199
狮子王迪士尼电影制作多少年 浏览:305
红衣女坐地铁什么电影 浏览:622
超好看的国语电影推荐近年来 浏览:27
关于病毒的电影有哪些流感 浏览:637
如何删除mkv电影中的字幕 浏览:447
香港电影最后变形大怪有哪些电影 浏览:763
2002年上映哪些电影 浏览:150
大脑环游记电影免费 浏览:258
直走然后在电影院左转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653
王晶电影拍过的所有电影有哪些 浏览:679
今年电影票预售怎么那么贵 浏览: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