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文章的步枪
俺个人感觉是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因为龙文章的给养都是英军供应的。看枪的外貌也和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一样。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具体基本参数如下:
类型:手动栓式枪机步枪
产国:英国
口径:点303
弹匣:5发/弹夹(双弹夹)=10发
初速:743米/秒
射速:10-20发/分钟
重量:3.99公斤
全长:1130毫米
射程:914米
该步枪以可靠、准确度和惊人的射击速度建立起名声,它的弹匣可以携带10发子弹,是当时战场上所有的步枪中容量最大的。它的短手动式枪机在开闭时自动扳起,它的枪口集气器,可以避免尘土阻塞枪管。英国军队在两次大战和多次战役中都使用它。但出奇的是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差点未开始就夭折。
英军在1900年对战配备德国毛瑟枪的南非波尔人。他们被狡诈的荷兰农夫手持毛瑟枪痛击。他们和各地的军人一样也想要弄一把毛瑟枪,于是,英国人开始发展类似毛瑟枪的步枪来取代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但接下来,命运干预。一次世界大战的展开,使得英国人没有时间将新武器投产。因此,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再次获得机会展示其独特优异的性能,从此名声大噪。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是操作起来非常平顺的手动式枪机步枪,你可以在短时间内射出多发子弹。在1914年的蒙斯战役中,配备了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的12000名英军,面对枪支数量多他们3倍之多的德军,在开火之后,立即发生了惨烈的屠杀,在几分钟内,整批的德军被歼灭。
英军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做所谓的“疯狂一分钟”,即在一分钟内朝200米以外的目标射击30发。甚至不少士兵的表现更突出。受过良好训练的士兵使用李-恩菲尔德短步枪,能射出的火力数,甚至可以媲美许多现代的自动武器。
一战结束后,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由于其优秀的性能,仍获准使用。而在1939年,它再次受征召上战场。在它停止使用的时候,全球已经生产了1700万把李-恩菲尔德短步枪。
2. 跪求《角斗士(2000)》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观看,罗素·克劳主演的
链接:
3. 第一次世界大战,蒙斯战役全过程。ps:一定要详细!
参见电影《我的世界大战》第一集,以皇家燧发枪手团的视角解读蒙斯战役全过程
4. 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争
《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马恩河战役前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
经过训练后,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被派往西线参战。然而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地球变得阴森恐怖,许多人号哭着,挣扎着,呼唤着,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
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
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去。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哪些怪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那场惨烈的蒙斯战役结束了一个月之后,伦敦“晚报”刊登了一篇通讯,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作者阿瑟·马珍是一名战地新闻记者,他描述说,1914年8月26日,一队英国远征军来到蒙斯,遭遇德军,两军兵力悬殊极大:英军只有德军的三分之一。在情势十分危急的时候,一排(也有说是一个)天使从天而降,站在两军之间,德国军队吓得一片混乱,只好撤退。
次年5月,又有一个牧师的女儿,在教区刊物中发表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说是一个英国军官宣誓后提供的证词。该军官在证词中说,当他的队伍从蒙斯撤退时,有一队德国骑兵追赶上来。他们想退到一处可以站稳脚跟的地方继续作战,德军却已抢占要险。英军自觉难以幸免,正准备和德军拼命,却奇怪地看到一队天使站在他们与敌人之间。德军战马受到惊吓,四散逃跑。
一位随军牧师查瓦斯也附和说,他从一位准将和他两个军官的口中也曾听到同样的故事。
甚至有一位中校还描绘出了神兵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并称神兵还曾骑马护送他的一营队伍撤退,走了20多分钟。
最早将此事见诸报端的新闻记者马珍多年以后承认,他最初的报告完全是虚构的。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人相信这一故事的真实性。他们甚至调查了军方的资料。德军宣称他们的士兵不愿前往英军据点,是因为那里驻扎着为数众多的英军。但据联军的记录,当时那地区,连一个英军也没有,而且事实上英军在蒙斯一役中确实有着奇迹般的成就。虽然当时危机四伏、死伤惨重,英军远征部队仍成功撤退,实在让人不得不相信这其中或许真的有天兵解围。
另一件怪事是关于一艘倒霉的舰艇。
这艘不祥的舰艇出生于1916年比利时布鲁治造船厂。出事当时,一名船舶工人就被一条垂下预备装在艇壳上的大梁撞击致死。
该舰艇第一次试航时,引擎室里充满浓烟,3人因窒息而死。
该舰艇服役后,被德国海军部命名为U-65。它在与其他姐妹艇共同试航时,又一次发生了事故。当时U-65舰长下令潜航,并令一名水手到舰艇前端作舱口例行检查。水手不知什么缘故,未去检查舱口,竟然坠入海中,被浪卷走。当U-65下沉30尺后,舰长下令向前航行,但U-65却一直下沉,直冲海底,并且陷进淤泥里,浮不起来。被困12小时后,又发现有水渗入,并且再次被电池浓烟充满。后来,U-65又莫名其妙自动由海底上浮,升上海面。
U-65又被送回布鲁治修理。经过大修后,认为它又适于服役了。工作人员开始掺入燃料,配备武器。就在此时,一颗水雷弹头突然爆炸,炸死11人,其中有一位少尉。
而从此以后,这位少尉的鬼魂就缠上了U-65,就像两个生死恋人一般,难以割舍。不断有船员声称他看见死去的少尉双手交叉站在船头。甚至有一位士兵为此吓得开小差逃跑了。
U-65从船舶返回基地后,所有的舰艇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可是,当舰长刚走下跳板,立刻就被一炸弹碎片击中身亡。
德国海军部对U-65大感头痛,并请神甫来为其驱邪。但等到U-65再次出海时,又有一名炮手精神突然失常,轮机长跌断了腿,还有一个人自杀。
但U-65的霉运并未就此打住,更糟糕的还是在1918年7月10日晨,对U-65而言,真是一个毁灭性的日子,它莫名其妙突然发生猛烈爆炸,连舰带人一同沉入海底。
当时,美国潜艇L-2号发现了它。L-2号舰长由潜望镜观看到,U-65舰艇的船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高个子,双手交叉。不久U-65就爆炸,少尉的阴魂也随同他服役的U-65一同沉入海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有一位神甫救人的怪事。
1917年11月,意大利参谋总长卡度纳将军,因其军队在斯洛文尼亚被德军所败,甚为颓废。
他坐在帐幕中,抽出手枪对准太阳穴准备自杀。忽然一位神甫出现在他面前,并训诫他说:“不要这么愚昧!”说完之后,神甫便失去了踪影。卡度纳一时愕然,后来心想或许是上帝的指示,便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大战结束后多年,卡度纳将军到意大利中部福查城圣奇奥文尼·罗堂多教堂。在那里,他发现了那位曾在他帐幕中出现过的神甫。
而神甫显然也认出了卡度纳将军,在经过将军身旁时,他低声说:“你曾逃过一场劫难,朋友。”
他就是皮奥神甫,但奇怪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皮奥神甫从没有离开过福查修道院。
1936年1月20日,有3人来修道院参观。皮奥神甫走上前去,对他们说:“请你们与我一同为一位即将到上帝面前受审判的灵魂祈祷。”3人愣了愣,随即和神甫共同祈祷。事后神甫告诉这3个英国人,英皇乔治五世刚才逝世了。
20世纪20年代,马拉圭沙耳城的达米阿尼主教晤见皮奥神甫,皮奥神甫对他说:“你将来是死于你的故乡,但无需惧怕。”1942年某日深夜,蒙特维多大主教被一位圣芳济教士唤醒,请他立即到达米阿尼主教床旁。待他去时,发现达米阿尼主教已经去世了。1949年,蒙特维多大主教首次见到皮奥神甫,才发现他就是当年把自己叫到达米阿尼主教床旁的教士。
皮奥神甫逝世于1968年9月28日。
6. 德、法两军交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德军在占领布鲁塞尔后,分五路向法国北部挺进。8月22-24日,德军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击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溃退,德军继续向巴黎推进。9月3日,德军前锋距法国首都仅十五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德国军国主义者气焰嚣张,以为施里芬计划即将实现,胜利已成定局。法军虽然遭到重大挫折,但主力并没有削弱。法军主力部队仍按原计划那样,集中在法、德边境。法军统帅霞飞发现了德军从比利时方向进攻、法军左翼有被包围的危险等情况以后,就立即重新调配兵力,从右翼抽调兵力加强左翼--法、比前线。德军虽一再迂回,企图包围法军左翼,但由于法军比较机动、顽强,德军未能成功。于是德军改变了军队运动的方向,最初折向南方,以后又折向东南。这样,巴黎从西北面受围的威胁消除了,反而成了德军右翼的一个威胁。德军统帅部看到德军没有达到包围法军的战略目的,而自己的右翼又处于不利地位,便放弃了把法军主力赶往东南的企图,命令中路和左翼德军全线转入进攻,来包抄法军的右翼。这样,毛奇就把解决整个战役的重点,从右翼移到了左翼,这和施里芬原来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9月5日到10日,法、德两国军队在马恩河进行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一百五十二万人,战斗十分激烈,法军伤亡十四万余人,德军伤亡近二十万人。10日,德军被迫撤退,据守艾讷河,两军形成对峙的局面。由于毛奇指挥不力,9月16日,法尔根汉代替了毛奇任德军统帅。9月下半月,德、法两军的战斗又重新开始,在以后两个半月当中,双方都企图从侧翼包抄对方,但都未达到目的。到12月,整个西线形成胶着状态,战争变成了持久的阵地战。这对德国来说,施里芬计划已彻底破产。
7. 是什么使皇帝将英军描述为“那可鄙的小部队”呢
由于其这实际上只是意味着直截了当(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一支深受德国人憎恶的小部队凶猛)。1914年的英国军队是一支小型专业部队。与法国的300万军队和德国的500万相比,英国远征军的人数为12万,另外还有28个地区的骑兵和步兵师。由于英国不存在征兵和主要基于殖民地的部队,这一数字远低于同等国家。
喀土穆战争大臣基奇纳伯爵(Earl of Kitchener)理解英军的这种缺陷,下令扩大英军的规模,增加更多的志愿者,并建立新的军队,每人拥有10万名士兵,这就是基奇纳的军队。
这场战斗的总人员伤亡是英国人1,600人,德国人5,000人(估计)(基根,第147,148页)。
W. Bloem提到这是英国退伍军人在殖民地经历的总结。
装备有短步枪(SMLE Mk.III)并接受了充分的火力训练的英国骑兵远比法国骑兵现代化,并且经常被用作战争的预备队。
8. 幽灵是什么呢
1914年8月26日,英国远征军在蒙斯战役中被德军打败,不得不撤退,以保全实力。当一支英军从战场上退下来时,一队德军骑兵追了上来。英军只好往高山上撤去,想使德军骑兵发挥不了作用。不料,德军配备的是善于登山的山地马,而英军因连日作战,已精疲力竭,登山速度越来越慢,眼看这支英军难以逃脱德军的追歼了。
突然,群山中狂风呼啸,乌云滚滚,雷声不断,一阵瓢泼大雨自天而降。这迫使德军放慢了追击的速度。不一会,雨停了,虽然已快到日落的时候了,但太阳还是重新露出了笑脸,将一片夕阳淡淡地洒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德军加快了追击速度,在逃生欲望支持下的英军不顾一切往上爬:只要攀上山顶,他们就有希望,因为山地马在下山时的速度不如人。
好,英军终于攀上山顶了!可是,还未等他们发出欢呼声,便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片绝壁,并无下山的路。眼看德军很快地从下面拥了上来,有的英军士兵不由祈祷起来:“上帝啊,救救我们吧!”正在这危急关头,突然,有人欢呼起来:“天神来了,天神来了!”
狂喜的英军看到东方的天幕上出现了几个巨大的身影,清晰得令人大惊失色。这些巨人身着英军服式,挥舞着刀枪,使逼近的德军骑兵目瞪口呆。战马嘶叫着转身往山下跑去,德军也吓得四散奔窜。绝处逢生的英军乘着这股混乱,回头下山,后来终于逃了回去。
救了英军的是什么样的天神呢?
是“布罗肯幽灵”。布罗肯是德国哈茨山脉最高的一座山峰的名字,很早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就说这山中常有“幽灵”在显像。后来,有些探险家在爬上这座山看到了“幽灵”后,才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有位探险家这样叙述目睹的情况:“太阳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我和向导差不多已经爬上山顶。大风吹着浮云向西方移动,隐蔽着峰峦的浓雾渐渐地散了开来。这时,在西方的云层背景上显现出了两个像人的黑影。这黑影极大,并且在它的四周还围绕着巨大的彩虹光环。就在这时,风突然把向导的帽子刮走了,他连忙举起手来想抓住帽子。那个人影也模仿着他的动作,以后也一直模仿着他的动作。”
这里,探险家看得很清楚,所谓“幽灵”,其实就是人自己的影子。探险家还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在布罗肯峰上都可以见到“幽灵”的。只有早晨或傍晚时分,当人站在山上,背后有太阳光倾斜地射过来,而在人的面前是浓密的云雾时,人影才会投射在云雾组成的“屏幕”上,变成“幽灵”。
为什么“幽灵”形成时非要有云雾和斜阳呢?因为太阳透过云滴或雾粒时,它们就像个球面镜,会在后面的云海上映出太阳的实像来,而从这里反射出来的光,经过衍射分光作用,也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由于背后的太阳光没被云雾遮掩,而且高度不大,这样人影变长,才能将人影投在云雾的“屏幕”上。
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非要一定的气象和地理因素不可,所以并不是所有有云雾和斜阳的山峰上都能见到这种奇景的。世界上能见到“幽灵”奇景的除布罗肯峰外,还有俄罗斯克里木的艾彼特里山、瑞士的北鲁根山、非洲南部的彭勃麦加岭等。中国的峨嵋山也是欣赏这种奇景的名山,不过,中国人不信“幽灵”,信佛,所以称其为“峨嵋佛光”。传说中的佛祖身边总是罩着一圈七彩佛光的,跟这奇妙的自然现象确实很相像。
幽灵也好,佛光也好,都不神秘。其实,不一定在山峰上,哪怕在平原、草原和海滨,只要条件适合,偶尔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在天空中,飞行员也有碰到这种光现象的机会,那时,飞行员会见到云层上有一个彩色的光环,在光环中映着的正是自己驾驶着的飞机的影子。